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
今天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發展迎來難得歷史機遇。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建構取得顯著進展。面向未來,還需要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話語等方面不斷開拓創新,推動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融通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科學把握時代潮流、分析全球風云演變,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外工作上推進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產生廣泛深遠國際影響,共建“一帶一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譜寫國際合作新篇章。要深入研究黨和國家的重大外交思想和實踐,做好學理化闡釋、學術性升華,努力將其轉化為理論成果、學術成果。以我國外交工作實際為研究基點,著眼于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和學術觀點。
融通中國研究與世界研究。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深度融入世界。中國堅定在維護世界和平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牽動全局。研究國際關系理論和國際現象,不能簡單孤立分析,要學會在我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中看問題,深刻認識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深入分析世界格局演變中我國的地位和作用,為我國制定對外方針政策提供有力學理支持。
融通國際關系研究與其他領域研究。當今世界,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影響國際關系行為體相互作用、推動各種國際體系運行和演變的因素越來越多元化、復雜化,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往往相互交織、相互疊加。這對國際問題研究者的知識積累、研究視野、研究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打破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界限,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概念、話語、方法,努力實現對復雜國際現象和國際問題的透徹分析和深刻把握。比如,把國際政治研究和世界經濟研究融通起來,從事世界經濟研究的學者需要強化國際政治和國際戰略思維,從事國際政治研究的學者也可以借鑒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等。又如,將國際關系和國家安全兩個學科交叉融通,從大外交、大安全的視角進行理論探索、學術研究、學科建設,更好適應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時代需要。
融通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縱觀中外歷史上那些產生廣泛影響的國際關系著述,都既有學術研究的厚重,又關注解決現實問題。這啟示我們: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不可分割。政策研究如果缺乏學術研究支撐,就會簡單蒼白;學術研究若不關注、回應時代問題,就容易凌空蹈虛。特別是在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當下,我國繼續發展面臨的挑戰之多之大前所未有,亟須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理論和對策上深入探究應對方案。在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要緊緊圍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面臨的突出問題,從學理層面進行歸納、梳理、提升,提出應對之策、破解之道,使研究既有學術的深邃厚重又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現實關懷,為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力支撐和對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