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倫理學在中國起步。20世紀六七十年代,倫理學在我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0世紀80年代,倫理學成為哲學的八個分支學科之一。20世紀90年代,倫理學成為哲學學科中發展最強勁的分支學科。經過幾代學者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倫理學已經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一門“顯學”,形成了包括基礎學科、主干學科和應用學科在內的完整學科體系,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為更好地研究倫理學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近日,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舉行第142期論道·名家講壇,與會學者圍繞“新中國倫理學的發展與未來”的主題,各抒己見。
中國倫理學的四次轉向
據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江暢介紹,從20世紀初起,中國倫理學開啟了從傳統向現代轉換的進程,其間經歷了四次轉向:從堅守傳統轉向就教于西方,后轉向就教于蘇聯,再轉向就教于西方,最后又回頭就教于中國傳統。在經歷了四次轉向后,中國倫理學再次回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這次轉向著力打破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西方倫理學和中國傳統倫理學之間的壁壘,將我國的倫理學研究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倫理文化的沃土中,從而使古老的中國傳統倫理學真正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時代相適應,綻放出青春和活力。他建議弘揚傳統倫理學中對當代社會有益的部分,摒棄其中對當代社會有消極影響的部分。
我國倫理學學科的建立、發展與完善,與新中國道德建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天津社會科學院倫理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義芹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并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堅持德法并重。河北經貿大學原黨委書記王瑩也持同樣觀點。她談到,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在國家治理的實踐中,法律法規、行政管理規范、黨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要體現社會價值導向、倫理精神。
據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小錫介紹,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及其發展史研究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我國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闡釋中外倫理學的發展進程、主要內容和基本規律,并力圖揭示中外倫理學發展史上的異同,自覺融合中外倫理學理念。
堅持多學科交叉研究
近年來,不少學者關注倫理學學科的邊界問題。對此,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萍認為,“倫理實體”是一個變化的歷史實體,無論是知識還是學科,都是人們在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自身認識的結果。隨著客體的不斷變化、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人類改造世界的不斷深化,學科間的壁壘必然被不斷打破。倫理學作為研究以天人物我之間關系為指向的、追求善的學科,最具有相互聯系的旨趣。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同學科從不同角度研究倫理問題,不僅不是侵染,而恰是知識、學科發展的突破和方向。倫理道德發展研究必須堅持開放的倫理精神,才能發揮倫理學在社會與人類生命安頓中的基石作用。
在江暢看來,倫理學主要是從道德的層面來研究人類及其與社會、宇宙之間的應有關系,但其研究與道德社會學不同。道德社會學所研究的通常是研究者所在社會范圍內的道德現象,其成果主要適用于該社會,而倫理學也可以研究某個特定社會的道德,但主要是研究整個人類的道德,其成果適用于整個人類。此外,針對應用倫理學獨立于理論倫理學的傾向,江暢談到,應用倫理學是一門運用理論倫理學的原理研究和回答各種現實問題的應用性倫理學學科,它是以理論倫理學為前提的,丟掉了理論倫理學就談不上應用倫理學。應用倫理學并不是理論倫理學的簡單應用和推廣,它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獨立性的學術研究。
王小錫表示,倫理學學科是研究人的完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人類關系)和諧協調以及道德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問,是一門典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頂天立地”的學科。倫理學研究既要有哲學思維,也要有實踐思考,離開了哲學思維,倫理學沒有深刻理論依據;離開了實踐思考,倫理學沒有根基。倫理學研究尚需進一步抓好“頂天”和“立地”之兩頭,銜接好“頂天”和“立地”之邏輯關系,以免造成理論沒有根據、現實沒能升華的局面。
中國倫理學的未來發展
在歷史長河中,中西方均產生了十分豐富的倫理思想。王小錫表示,未來我國倫理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促進中西倫理思想的交融。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國的倫理學理論體系才能實現國際領先。他希望倫理學研究者進一步走進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全面、系統、正確地理解經典作家及其思想,并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指導下,客觀科學地把握西方學者的思想內容及其特點,正確對待我國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的精華。此外,倫理學研究者還應走進社會,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工作,切實了解和認識現實社會問題,用倫理學學科視角及其理論分析方法真正解釋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
楊義芹認為,面向未來,倫理學研究者應關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學學科體系和道德體系。這一道德體系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話語的“國之德”。要凝練形成倫理價值共識,社會的向心力、凝聚力最根本的來源是價值共識,這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發展的思想道德基礎。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根本任務,從而不斷提升我國社會的文明程度。
新時代中國倫理學的發展趨勢是實現美德論與規范論的融貫共治。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淑芹表示,美德論、義務論、契約論、功利論都只是解決了道德的某一方面問題,任何道德理論都難以一統天下;不同道德群落道德旨趣的差異性需要不同的道德理論給予針對性支撐。她認為,美德倫理學是一種精英道德學,它所主張的“人自知如何做正確事情”的美德生成邏輯,較為適合具有道德自律能力的優良個體。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則需要借助社會道德教化及自身的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而培育良好品行。契約論、義務論與功利論的規范倫理學,恰好對于普通大眾道德的后天培育具有理論優勢。
倫理學與文化關系密切。李萍提到,倫理學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倫理學研究者應站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高度思考問題,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礎上,用更廣闊的視野、更開放的智慧、更前瞻的勇氣,給人類文明進步帶來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