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年畫與日本大津繪之傳統文化內涵及文化創新比較研究”負責人、長沙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文治教化是通過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典章制度等潛移默化地培養民眾道德情操,塑造民眾心靈品性,以達到人倫秩序和諧、社會和平安定的目的。在文治教化的諸多形式中,繪畫藝術可以說是最為直觀的視覺載體。作為中國民間藝術和繪畫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年畫,經過歷史的積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以貼近生活、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藝術語言,展現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征,以獨樹一幟的視覺形象,為古往今來的文治教化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淳化民風民俗
據史料記載,漢代民間就有在家門上張貼神像的習俗。及至宋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春年俗活動的豐富多彩,加上雕版印刷術的日漸成熟,為年畫的正式形成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以此為發端,年畫逐漸傳播于天南地北,張貼于家家戶戶,作為一種風俗,成為農歷新年豐富節日生活、渲染喜慶氛圍不可或缺的一道視覺文化景致。與當時的民風民俗相適應,年畫的題材也由以往單一的門神,發展為主要反映民眾世俗生活和所欲所求的福祿壽禧、農事耕作、祭神拜祖等等。
明清時期,納福求吉、歡樂喜慶仍然是年畫的主題。但古人認為,世風的淳薄關系到家國的興衰,因而也逐漸注重以年畫影響行為規范,改良民俗民風,針砭時弊陋習。比如曾被魯迅先生珍藏并寫入其作品的年畫《老鼠娶親》,就以詼諧活潑的藝術風格,通過栩栩如生的老鼠形象,對趨炎附勢的社會現象進行了寓意深刻的嘲諷與鞭撻,讓人們在一笑之余,亦可獲得審美與品德方面的教益。晚清民初之時,一些社會有識之士對于年畫在移風易俗、改良社會方面的重要作用非常重視。1903年,維新派知名人士趙炳麟在《移風易俗議》中,就明確主張用年畫向民眾傳播新知識、新思想,改良民風民俗。
培育家國情懷
人勤百業旺,家和萬事興,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這些樸素的道理是歷代民眾的共同心聲。特別是近代以來,民眾從歷史與現實當中,對家與國、國與家血肉相連的認知愈加深刻。因而,年畫中以愛國愛家為題材的圖式也愈來愈多,民眾可以從中感受到家是個人的依靠、國是民眾的根本。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后,山東年畫藝人劉明杰以滿腔激憤之情,用生動形象的筆觸,及時創作出了大型年畫《炮打日本國》,將當時清軍抗擊日冦的戰爭場面藝術地濃縮在畫圖之中,發行之后,反響極其熱烈,激起了廣大民眾同仇敵愾的義憤。七七事變以后,全國各地的年畫藝人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鐵肩擔道義,畫筆作刀槍,創作發行了《誓與國土共存亡》等一大批鼓動民眾萬眾一心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年畫,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新年畫以解放全中國,創造新生活為主要題材,為家國情懷賦予了新的內涵。
弘揚仁愛友善
古人主張利用年畫對少年兒童進行道德倫理方面的教育,如清代學者李光庭,就在其著述的《鄉言解頤》中寫道:“……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這就明確告訴人們,應當利用年畫作為啟蒙教育的教材,對兒孫進行忠孝仁愛、誠信友善、勤耕苦讀的教育與濡染。
同樣,描繪孔融讓梨這個傳統美德故事的年畫,歷來都是各年畫產地最受民眾歡迎的品種之一,成為大人教育小孩尊老愛幼、謙恭禮讓、重義輕利最為生動形象的教材。在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各地將一些至今仍然富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此類年畫進行必要的改良,重新繪制發行。
助力社會和諧
年畫自誕生以來,在助力社會和諧方面,一直發揮著其獨特的積極作用。據《禮記》《山海經》等諸多漢代典籍記載,門神在漢代已經十分流行,這便是年畫的雛形。當時的民眾基于萬物有靈的信仰,每家每戶都貼門神以迎吉化兇。不論其實際作用如何,民眾至少可以從精神層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有益于心靈的寧靜與和諧。年畫在宋代正式形成以后,其社會功能與精神作用日益擴展,雖然祈福祛禍的門神仍然廣受歡迎,但是門神形象已經由兇煞猙獰的神話人物神荼、郁壘,變為威武端正的尉遲恭、秦瓊等歷史英雄人物。民眾在納福求吉的同時,還可以受到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熏陶。同時,其他題材的年畫圖式也更為豐富多彩,如表現多子多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耕讀傳家、國泰民安的圖式,逐漸成為年畫的主體。這些年畫所蘊含的意義,除了樸素的祈福納吉,更多地體現了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都應該和諧相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因此,在歷代的年畫中,和諧思想,包容意識,觀念融合,族群團結,逐漸成為著力表達的主題之一。
許多年畫以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風格,表達民眾追求平安幸福生活、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描繪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美好情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四川綿竹、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等多個知名年畫產地的年畫藝人們反應敏銳,在極短的時間里,創作發表了一大批呼應民眾驅瘟防疫心理需求的抗疫年畫。這些年畫讓傳統年畫的文化意蘊穿越時空,與現實緊密對接,將抗疫一線的英雄人物與古代門神元素完美融合,既發揮了傳統年畫的社會文化功能,又承載了民眾早日戰勝疫情的共同愿望,為取得抗疫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中華文明深厚底蘊的一個鮮活注腳。
總之,千百年來,傳統年畫通過獨特的視覺形象,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文治教化,在淳化民風民俗、培育家國情懷、弘揚仁愛友善、助力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時至今日,保護與傳承傳統年畫,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傳統年畫這一源遠流長的古老民間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正在迎來自身生機勃發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