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鄔焜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信息哲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3AZD096),最終成果為專著《信息哲學基礎理論及其意義闡釋》。課題組成員有:Joseph E.Brenner、王健、鄔天啟、畢琳。
成果基于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信息哲學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采取邏輯和材料相結合、哲學和科學相結合,以及復雜信息系統方法,通過再造式的梳理、分析綜合的研究,具體回顧了中國信息哲學創立和發展的歷程、展示了中國信息哲學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信息哲學在變革人類哲學方面所取得的革命性突破的意義和價值進行了具體的評價和闡釋。另外,該成果還對中國信息哲學和當代西方意識哲學、當代西方的某些信息哲學的觀念和理論、信息思維和系統思維的異同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比較性和批判性的研究。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由于哲學超越了具體科學的經驗解釋的層面,所以,哲學是人類創造的所有知識領域中最具有自由性質的學問。哲學所闡釋的普遍理性的普遍性品格決定了它一定是某種能夠具有最為普遍解釋力的普照之光,人類的所有知識層次和領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籠罩于這一普照之光之下。真正的哲學應當具有科學的品格,而科學本身又一定會具有哲學的韻味。
哲學自由的本質恰恰在于:對于已有的知識、社會、生活和實踐而言,哲學并不僅僅是一個庸俗的比附者,而更應當是一個變革現實的批判者、設計者和推動者。
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信息時代的哲學精神一方面應當從對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批判性審視中升華出來,另一方面還應當從對信息生產、信息經濟和信息社會發展的現實世界的批判性審視中升華出來。由于信息時代的精神與傳統的人類文明精神截然不同,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初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信息哲學對傳統哲學,也包括當代西方哲學的根本范式采取了一種革命性批判的態度,通過這一批判,信息哲學實現了對人類已有哲學的理性超越。這樣,信息哲學便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哲學所應有的最為自由的學問的本質、品格和精神。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該成果的“第一編”具體回顧了中國信息哲學的誕生過程和發展歷程,并討論了信息哲學的性質及其在哲學變革中的作用。對于中國信息哲學的誕生和發展,成果主要展示了“緣起、創立、深化、成熟、拓展、國際化、評價”等階段和內容。
在該編中,成果論證和強調了哲學的元哲學或最高哲學的性質。“存在領域的劃分”是哲學的最高問題,只有在這個問題上具有區別于其他哲學的劃分方式的哲學才可能成為元哲學或最高哲學。西方傳統哲學在存在領域劃分問題上具有三元性的特征:上帝(絕對理念、客觀精神)、物質和精神(個體精神)。隨著科學的昌明發展,上帝(絕對理念、客觀精神)被逐步消解,能夠遺留下來的只有物質和精神兩大領域。所以,“存在=物質+精神”便成了傳統哲學的立論之基。西方哲學界宣稱人類哲學發生了多次轉向,但是由于這些所謂的轉向并沒有在哲學最高問題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所以,這些轉向都不具有哲學根本革命的性質。由于信息哲學重新劃分了存在領域:“存在=物質+信息(精神僅只是信息活動了高級形態)”,所以,信息哲學實現了人類哲學的第一次根本轉向,導致了人類哲學的第一次根本性革命。
該編內容概括了信息范式導致的人類科學和哲學根本變革的12個方面:信息本體論:一種關于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論學說;信息認識論:一種關于人的認識發生的多維中介建構與虛擬的學說;信息演化論:一種關于物質形態和信息形態雙重演化的理論;信息時空觀:一種全新的時間和空間內在融合統一的理論;全息境界論:一種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機制、過程和結果的學說;信息價值論:一種關于物質價值和信息價值的雙重價值理論;社會信息論:一種關于社會性質和社會進化方式的新理論;信息生產論:對人類實踐和生產活動本質的新認識;信息思維論:一種關于科學與哲學的思維方式變革的理論;頂天立地的統一信息科學論:一種關于“科學的信息科學化”的當代科學發展的理論;對現有科學研究綱領的整合作用;對現有科學和哲學的全方位改造作用。
該成果的“第二編”具體展示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信息哲學在哲學基礎理論方面所取得的積極成果。
中國信息哲學的確立是在提出、論證和闡釋世界的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性理論的基礎上展開的。信息哲學把信息看作是區別于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的間接存在的世界領域;信息有三個基本形態和一個綜合形態:自在信息(客觀信息)、自為信息(主觀信息的初級形態)、再生信息(主觀信息的高級形態)、社會信息(前三種基本信息形態的有機綜合);信息有三個不同性級的質:信息第一性級的質是直接存在的一級客觀顯示,信息第二性級的質是直接存在的多級客觀顯示,信息第三性級的質是信息的主觀代示質。信息哲學提出了四個世界的理論: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二(自在信息的世界)、世界三(自為、再生信息即主觀精神的世界)、世界四(社會信息即人所創造的文化世界)。
信息哲學從信息活動的維度上對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進行了具體的規定。指出:知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感知和思維的信息加工、創制而形成的系統化的信息的集合;智能是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主體把握、處理、創造、開發、利用和實現信息(包括知識)的能動方式和方法;實踐并不是純粹的物質性活動,它是主體目的性信息,通過計劃性信息的實施在客體中實現的過程。在人類的活動中,信息、知識、智能、實踐具有全息統一的性質。人的信息活動的智能化發展存在兩個方向:一個是由低到高的層次遞進智能化建構的方向,另一個是由高到低的層次智能化全息控制、綜合參與和相互轉化的方向。在人類哲學和科學(包括人工智能)發展歷程中始終存在某種追求完滿智能的上帝情懷。上帝情懷是一種追求完滿理想化、追求無限永恒性、追求絕對終極性的具有簡單性、極端化色彩的思維范式,這種思維范式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因為世界的存在和演化都是復雜的,其間充滿了多維、多層、多向度的交織、互動的不確定性和隨機性,它并不只是一架數的計算的機器。
信息哲學提出了哲學認識論的信息中介論,把人的認識的過程和機制描述為一個通過多級信息中介(信息場、主體心理和認識結構、物化工具、自然史和社會史)所實現的信息建構和虛擬的活動。由于中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相對于不同的中介系統人們可能把握的對象、對象層次、對象特征等都將會有所區別,這樣,人的認識方式和人所確證的真理都必然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對性和多元性。
信息哲學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物質和信息的統一體,所有的信息都必須由相應的物質結構來載負(沒有裸信息),所有的物質結構中都凝結了多重性質的信息(沒有純物質)。當物體在相互作用中發生改變的時候,它的物質結構和信息內容必然會同時發生變化,由此變化所構成的事物、世界的演化便一定是雙重的。相互作用必然會凝結相應變化的信息,使演化生成之物信息體化。這樣,在相互作用的演化過程中,時間空間化了、空間時間化了。這樣,信息哲學便建立了一種時間和空間具有內在融合統一性的全新時空觀,揭示了事物必然會以全息的方式存在。信息哲學揭示:事物的進化和退化都是有極限的,沒有永恒的發展,也沒有永恒的退化,宇宙和事物演化的總體規律只能是永恒的循環。
因為物質守恒,信息不守恒,所以,人類在生產中只能創造信息,而不可能創造物質,信息生產是人類生產活動的實質。在信息時代,人類的生產活動將會更多地通過信息化、智能化、虛擬化的方式來實現。信息哲學認為:能動地把握、利用、開發、創造和實現信息是人類社會的本質;把握、利用、開發、創造和實現信息的間接化(社會化)程度是社會進化的尺度。
信息哲學把人看作是一種多維的存在:自然和社會;生理、心理和行為。這眾多維度具有相互規定、協同生成和發展的內在統一性關系。在相互割裂的情況下,不可能形成現實的人。全面發展的人的合理素質結構應當是知識、能力、人格素質的全面綜合。信息時代的教育必然會導致教育方式的信息化:網絡化教育體制和自導式學習體制的協同發展。
信息哲學建立了以自然本體為基的一般價值哲學。信息價值論強調:價值乃是事物通過內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實現的效應;天道價值高于人道價值;信息處理方式的變革是文明形態變革的技術前提;網絡民主是國家集權、世界霸權的消解器;智能化社會是信息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失業大軍的快速增長是社會的極大進步,由此也必然會帶來新的人類階層的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社會必然會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和全新社會協調體制的訴求,與之相應的便是人的本質的新進化。
近代以來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同時帶來了人類科學世界圖景和科學思維方式上的三次大的變革,這就是人類的科學世界圖景從實體實在論,過渡到場能實在論,再過渡到信息系統復雜綜合論,而人類科學思維方式則相應地從傳統的實體思維,過渡到能量思維,再過渡到信息思維。
該成果的“第三編”具體而討論了中國信息哲學對于人類哲學的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和價值。
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中國學者已經從對信息本質的哲學規定出發,建立了一種包括信息本體論、信息認識論、信息進化論、信息價值論、信息思維論、社會信息論在內的嚴謹的概念化體系,對信息的自然屬性、生物學意義、認識和方法論功能,以及社會價值等方面都進行了別具一格的具體闡釋。
作為元哲學的中國信息哲學已經在如下六個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理論:賦予信息一個哲學本體論的地位,從最為一般的存在論層面揭示和規定信息的普遍性品格和核心本質;從基本物理學的層面為信息提供一個產生和存在的根據;從相互作用的現實邏輯的層面為從自然信息到生物學信息,再到人類認知的信息能力和社會層面的信息進化提供某種合理的動力學描述;為信息價值提供一個一般性定義;為信息思維方式提供一個最一般的解釋模型;為統一信息科學的建立提供一個最一般的基礎性綱領。
信息思維所代表的新的科學和哲學的新范式,相比于其他從系統和復雜性觀點出發的主流進路具有更為基礎性的地位。作者從本體論、認識論、進化論、時空觀、價值論、社會發展理論、經濟發展理論、科學和哲學的變革、系統思維和信息思維等九個方面對中國信息哲學提出的信息思維和通常流行的系統思維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
中國的信息哲學能夠成為建立統一信息科學的哲學基礎。中國信息哲學用自己的方式提出了一個統一的信息理論的層次體系,這一體系試圖要消除我們觀念中人為設定的不同類型的信息之間的絕對分離。中國信息哲學認為,申農通信信息系統的模型具有多方面的局限,不能作為信息活動的一般系統模型。為此,中國信息哲學根據人的信息活動的特征分別建立了人的認識發生的信息創生系統和人的目的實現的信息實現系統。
中國信息哲學用自己的方式闡明了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現實發生的信息轉化、信息創造和信息實現的動力學機制,劃分了人的信息活動的層次,揭示了這些層次之間由下至上和由上至下的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這其中體現出的信息本體論和信息認識論相統一的哲學路徑顯然要比當代西方意識哲學所堅持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相互割裂的研究路徑具有更為合理而深刻的性質。
近年來,法國學者布倫納運用他所倡導的現實邏輯對信息現象進行描述,并對中國信息哲學進行學理性闡釋。其相關的研究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為中國信息哲學提供某種現實邏輯的支持;揭示信息的邏輯基礎并不具有笛卡兒的物質和精神二元分立的性質;運用這個新的信息活動的現實邏輯為諸多層面的信息活動、信息相互作用,以及信息的價值和它們的演化過程和機制提供更為完整的描述。
信息哲學的建立不僅有利于人們利用當代科學、技術、社會發展的積極成果重新建立對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的認識,而且還有助于人們建立一種更為合理的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多層面的、綜合而交織的復雜性關系。信息哲學給人們帶來的全新的自然觀、認識觀、社會觀和價值觀不僅能夠積極地推動人類信息社會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在此基礎上促進建立一種更為文明和民主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新秩序。
該編對西方信息哲學家弗洛里迪先生僅僅以熵量的多少來評判善惡的倫理原則的簡單性和單極化思維方式進行了批判。成果指出:一個合理的倫理原則應當把諸如信息和熵、有序和無序、整體性和還原性、確定性和非確定性、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目的性和隨機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這些看似對立的因素兼容起來,并在這些相關對立因素之間保持某種合理的張力。
該編內容根據中國信息認識論的相關理論對當代西方意識哲學,尤其是胡塞爾現象學進行了批判。成果中提出:胡塞爾的現象學把意識發生的原因歸結為意向活動的意向構造,這一理論具有單維度、單極化的簡單性特征。關于人的認識作為宇宙進化的最高產物的復雜性“涌現”現象,對其所發生原因的解讀理應在多維度、多極化的綜合建構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