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市紅寺堡區團結村扶貧車間。資料圖片
吳忠市同心縣移民新村。資料圖片
吳忠市同心縣通過開展菌類種養助力脫貧。資料圖片
吳忠市鹽池縣的黃花菜田。資料圖片
作者:宋美杰,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1996年以來,福建泉州市與寧夏吳忠市開展對口協作,以強烈的大局意識、擔當精神支持吳忠的扶貧開發工作。截至2019年1月,泉州市累計支持項目資金2.6億元,先后實施經貿合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91個。由泉州各縣區接力對口幫扶的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全部摘帽,幫助18萬多名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1 優勢互補,促進高質量扶貧協作“多點開花”
24年來,泉州市始終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依托自身民資發達、僑資充裕、機制靈活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高質量的對口扶貧協作工作多點開花。
促進泉州改革開放發展創新的理念在吳忠的傳播與實踐。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當地的民營企業發展得早也發展得快,通過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闖蕩,練就了敏銳的市場嗅覺和快速的應變能力,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晉江經驗”,成為晉江人拼搏進取、創新開拓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也激勵了大量泉州民營企業的成長。為了促進敢拼會贏的奮斗精神在吳忠深入傳播并切實促進吳忠的經濟發展實踐,泉州先后選派11批干部接力援寧。如今,泉州敢拼會贏的奮斗精神和寧夏“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已融合為兩個地區共同奮斗的精神財富,為兩地實現高質量扶貧協作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加快新技術新工藝嫁接,促進產業梯度轉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東西部產業合作、優勢互補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課題,大膽探索新路。泉州市積極發揮自身在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科學、有序布局產業梯度和實現產業轉移,幫助吳忠市因地制宜精選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比如,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加快技術工藝嫁接,泉州在吳忠當地快速培育了全新的產業鏈。2018年,泉州籍閩商盧曉峰將巨菌草技術工藝首次帶入吳忠市鹽池縣,實現了菌草產業的東西部梯度轉移。泉州市洛江區支持鹽池縣建設農特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質量追溯體系、營銷體系,強化“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培育,確保農特產品從種養殖到餐桌的可追溯,有力帶動了鹽池灘羊肉、黃花菜、小雜糧等特色農業實現轉型升級。
發揮泉州的市場優勢,推動更多吳忠市的地方產品走出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泉州市充分發揮市場在扶貧協作中的資源配置作用,以互聯網思維助推消費扶貧,將現代物流體系運用于扶貧協作之中,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泉州市永春縣發揮自身在互聯網銷售領域的優勢,幫助吳忠市同心縣打造大美同心“1+12+N”的三級電商體系,在同心縣構建起“電商平臺+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泉州市德化縣與吳忠市紅寺堡區探索開展消費扶貧直播,縣領導進入直播間帶貨,通過融媒體傳播樹立了紅寺堡區地方產品的品牌形象,讓當地農產品成為網紅產品。
2 主動作為,扶貧協作“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經濟較發達縣市在搞活經濟、發展產業上有經驗,在動員整合資源上有效率,縣幫縣更能幫上忙、扶到位、出實效。泉州、吳忠兩市以切實有效為抓手,在縣與縣結對幫扶的基礎上推進統籌協調,建立政府、社會、企業三方聯動的大扶貧格局。泉州市洛江區、永春縣、德化縣對口幫扶吳忠市鹽池縣、同心縣和紅寺堡區,探索出“縣縣結對沉下去”“省市統籌合起來”與“民企協同動起來”三位一體的扶貧思路。
以創造就業為目標,增強經濟造血功能。穩定就業是扶貧工作的關鍵目標,是經濟造血的重要基礎。德化縣先后幫扶紅寺堡區建成9個扶貧車間。生態移民村——弘德村正是在扶貧車間、特色農業等項目的直接帶動下,貧困發生率迅速從69.8%下降到了0.78%,建檔立卡貧困戶從1036戶減少到了20戶,2019年成功實現了整村摘帽。在家門口就業,收入比不上進城務工,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費用,還能照顧家庭,一舉多得。扶貧車間模式為許多貧困戶創造了在當地就業的機會,確保了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不返貧。泉州在實踐中探索了一條“創造就業與造血機制雙強互動”的扶貧路子,有效地做到了扶貧協作“幫到點上、扶到根上”,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以結對幫扶為基礎,建設政社企聯動大格局。泉州與吳忠深化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間的結對幫扶工作,形成了“地方政府牽線搭橋,社會、企業協同作戰”的生動局面。2019年以來,三個縣區共新增25對鄉鎮街道(管委會)、53對行政村、12對學校、6對醫院的結對幫扶,泉州向吳忠選派專業技術人才107人次。在此基礎上,泉州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發達的優勢,采取“一企幫一村”“一企幫多村”或“多企幫一村”等方式,主動對接幫扶吳忠的貧困村。洛江區與鹽池縣簽訂“民企對接幫扶貧困村”協議書,組織洛江區5家企業結對幫扶鹽池縣貧困村。大扶貧格局以結對幫扶為紐帶,廣泛聯結政府、社會、企業,將對口扶貧協作變成一個“上下相通,左右相聯”的立體化體系,從而有效打通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以人才幫扶為保障,培育當地持續發展動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能力、干勁。貧困地區最缺的是人才。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也是貧困地區完善“造血”功能的重中之重。泉州市聚焦吳忠市所需,精準選派支援人才,不斷深化互派干部掛職機制,不斷加大專業技術人員選派力度,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特別是泉州市堅持以培養吳忠市本地人才為重點,推動石獅、泉州、晉江等地院校與吳忠當地學校合作,累計培訓各類人才2.3萬多人次,涉及農業種植、食品加工、工藝制品和電子商務等領域,為吳忠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3 乘勢而上,書寫閩寧協作新篇章
泉州市與吳忠市的扶貧協作是閩寧協作的一個窗口,也是山海協作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一個生動樣板。站在“十四五”發展的新起點上,泉州市與吳忠市應乘勢而上,共同瞄準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完善常態化對接協作機制,共同書寫新時代閩寧協作新篇章。
協作機制互通共融。東西部扶貧協作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泉州市與吳忠市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十四五”閩寧扶貧協作新格局。
市場共拓互利共贏。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應借助市場機制充分整合資源,優化產業協作,加快產業梯度轉移。在泉州市與吳忠市的扶貧協作過程中,重點做大做強枸杞、葡萄、養殖等吳忠的特色優勢產業。在此過程中,不斷強化人才交流、技術合作、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發展。
思想文化互動共鳴。泉州市與吳忠市在扶貧協作過程中,需深入挖掘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時代意義,宣傳扶貧干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感人故事,進一步樹立東西部對口協作的閩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