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穎,系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今年8月又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儉德是中華民族普及最廣、傳播最久、受認可度最高的美德之一,為修身、齊家和治國的必備品質。崇儉反奢,始終是中華民族占主導地位的價值導向之一。深入理解儉德意蘊,有助于人們在新時代更好地踐行儉德。
儉以養德
《說文·人部》有言:“儉,約也。”段玉裁注:“約者,纏束也。”《玉篇》亦言:“約,束也纏也。”意即用繩子進行捆綁、纏束。《詩經·小雅·斯干》有“約之閣閣”句,就是描述因捆縛而顯得上下緊嚴的樣子。由纏束而引申出抽象意義的約束、節制,就是儉德的本義。《禮記·樂記》有“恭儉而好禮”,《論語·學而》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其中的“儉”字皆為此意。進而,又由約束、節制義引申出在消費財物上的具體要求:節儉、節約和不浪費。節儉節約之重點就在于少用、減用,“少”“減”所呈現的是一種內向回縮的收斂趨勢,故古人亦以“斂”釋儉,如“儉者,斂也”“廣較自斂謂之儉”。這一消費上的收斂趨勢,因能直觀展示出個體的節儉力度和決心而較易得到外界的關注和贊譽,個體由此獲得的強烈認同感和愉悅感,又推動其在后續行為中堅持和強化這一趨勢。久之,就會形成對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處于一個合理范圍,有效防止物欲泛濫。正是基于“儉則寡欲”的認識,人們確信“儉以養德”,特別是有助于養成廉德,即“惟儉可以助廉”,甚至認為“欲求廉介,必先崇儉樸”,儉德是養成廉德的必要前提。至于其中的緣由,石成金一言以蔽之:“儉則無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則從欲之多寡對君子和小人所造成的不同影響上闡釋了儉德對于廉德的重要性。他認為,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就不會因外物誘惑而被人利用,就能在公務中堅持原則“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小心謹慎、節約用度,從而遠離罪惡,使家境富裕;反之,君子多欲,就會因貪圖富貴不走正道而招致災禍;小人多欲,就會因多方鉆營隨意浪費而喪生敗家。這樣的人,當官就會貪贓受賄,不當官就會行竊為盜。
愛物惜物
儉德作為一種收斂式消費導向,最低標準就是不浪費,其實質是對勞動果實的愛惜和對自然資源的保護。首先,勞動果實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物質基礎,是無數勞動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對勞動果實的愛惜中,就包含著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認可與尊重。唐詩《憫農》傳頌至今,朱柏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代代相傳,都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此觀念的高度認同。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可直接觀察到“稼穡之艱難”以及勞動果實之不足,從而更易于生發和強化對勞動果實的珍視情感;而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迅速,勞動產品日益豐富,勞動形式也發生轉變,故有些人對勞動艱辛的認知以及對勞動果實的珍惜開始弱化,客觀上造成了不以為然的浪費。其次,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物質儲備,但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陸贄在《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疏》中有言:“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如果對自然資源不節制使用,即使數量充足最后也會枯竭。不僅如此,無法預知的天災人禍還會突然打斷各類資源的生成鏈條,可能造成物資的嚴重短缺,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為人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危機意識,“有日常思無日,天晴防備天陰”“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說,“儉,德之共也”。儉德在中國歷史上始終得到高度倡導,甚至被視為最大的美德。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導向之一,與其作為應對資源有限性的積極策略是分不開的。
崇儉戒吝
儉德并不追求無限節儉,而是主張量入為出。即根據自身實際經濟能力規劃開支,“富家有富家計,貧家有貧家計”;在滿足生活需要的基礎上鼓勵“日常有余”,以為“意外橫用之備”;反對超出能力的消費。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擁有巨額金錢就可以追逐奢華,肆意消費。一方面,個體金錢雖有明確歸屬權,但是通過金錢消耗的資源則屬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對資源的過度消耗,本身就與節儉要求相背離。因此,人們贊譽那些貴而持儉、富而居儉的典范,這些人雖身居高位或家境富足,但都崇儉戒奢。如漢文帝“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值百金”,故自覺放棄不造;再如徽商雖富甲天下,但“走長途而赴京城,芒鞋跣足,以一傘自攜,而吝輿馬之費”,等等。
儉德并不以對財富的絕對占有為至善,而是主張不吝不嗇。吝的本義是遺憾、悔恨,《說文·口部》有“吝,恨惜也”。嗇的本義是收獲谷物,其甲骨文字形反映的就是糧食收入谷倉的情形。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上說:“此字本訓當為收谷,即穡之古文也。”吝、嗇二字時常連用。吝、嗇、儉三字的引申義都有強調愛惜外物的意思,但又具有本質的區別。“儉者,節其耳目口體之欲,節己不節人。”儉的核心是“節己不節人”,要節制和控制的乃是自身的物欲和財物消費;至于對他人的救濟援助,則盡可慷慨大方,并不需要刻意節制;但吝嗇則不同,“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由于對財物過度愛惜,所以根本不舍得花錢救助他人,節己亦節人。王夫之說:“吝者,貪得無已,何儉之有。”指明吝嗇的實質就是貪婪,這種態度并不屬于節儉。因此,我們在道德實踐中要崇儉戒吝,積極弘揚自身雖節儉質樸但卻能恤貧救苦的美德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