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周勇,系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度概括了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指出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闡明了考古工作的發展目標與任務。
八千載文脈存續,百萬年古跡可覓。中國考古學的發端與發展始終與三秦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蘊同頻共振。陜西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文化積淀深厚,考古成果豐碩,是中國考古學研究之重地,是呈現中華民族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環節。
依托重大考古發現,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依賴得天獨厚的地下遺存,幾代陜西考古工作者篳路藍縷,躬耕田野,從潼關到隴原,從塞北沙漠到漢水盆地,陜西考古事業一路走來。從1958年開始,陜西幾乎每十年就有一個依托重大考古發現建設的博物館出現,孕育了半坡、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等一批蜚聲中外的大型遺址博物館,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金色名片”。
促進經濟發展,溯源古代文明,考古從未缺位。自1990年開始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來,陜西共有26項考古成果入選。半坡、周原、秦雍城、秦咸陽城、兵馬俑、漢唐帝陵、漢唐長安城等遺址發現,揭示和實證了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與連綿不斷的發展脈絡。近年來,石峁、蘆山峁、血池、楊官寨等考古新發現,韓城梁代村芮國遺址博物館、統萬城等博物館及國家遺址公園建設,也成為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輝煌成就的重要載體。
讓文物活起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新時代考古學的新使命。繁榮文化遺產事業,增強公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是考古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2019年8月,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積極推動下,“陜西考古博物館”破土動工。陜西考古博物館集科研、公眾教育和社會服務于一體,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科發展史的考古專題性博物館。其建設基于新時代考古工作的新使命、考古學科發展的新趨勢,通盤考慮陜西文物考古事業的現狀與未來,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國際一流考古研究機構,推動中國考古學發展,是陜西考古人的宏偉目標,也是我們對新時代的莊嚴承諾。我們力爭在2021年中國考古學誕辰百年之際,建成國內首家考古博物館并對外開放,全面展示中國考古學科百年發展取得的碩果,全景式展現考古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熠熠生輝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成就。
開創交流合作新局面,彰顯中華文明獨特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考古工作者肩負著遺產發掘者、文明傳播者的歷史使命,考古工作也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紐帶。
陜西考古工作者始終秉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對外交流合作理念,開展一系列合作。進入21世紀以來,陜西考古工作機構先后與美、英、法、德、俄羅斯、瑞士、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越南、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所知名高校與文博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受聘為客座研究員,國外最新的考古工作理念和研究成果也得到及時介紹。
200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聯合創辦了“中美田野考古學校(楊官寨)”,先后接納了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的90余名在讀考古及藝術史專業學生。該校已經成為海外考古學與人類學專業學生了解中國考古動態及研究方法的重要平臺,也成為陜西考古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媒介。
隨著陜西考古實力在世界考古領域的穩步崛起,一批考古科研機構邁出國門,放眼世界,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西北大學、國家博物館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進行了多項聯合考古工作。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創新工作模式,努力譜寫新華章
近40年來,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目標發生了重大轉變。基于多學科聯合攻關理念下的田野考古,促進了考古領域由偏重物質文化史研究向社會史探索的巨大轉變。依托豐厚的地下文物資源,陜西考古工作者與時俱進,提出了“考古發掘是基礎,科技保護是核心,陳列展示是手段,服務社會是目的”工作原則,探索實施了“大范圍調查、重點區域勘探、小面積發掘”的考古工作模式,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肯定。
在堅定文化自信上,考古學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一論斷把考古工作的價值與定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陜西考古人將以此為契機,著力推進“南流黃河西岸與秦嶺北麓舊石器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力爭使新、舊石器過渡時期的研究取得突破;依托“考古中國”項目,著力推動以“石峁、蘆山峁”為核心的龍山時代考古,推動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圍繞都邑遺址,開展以禮樂文明和制度文明為核心的“周秦文明起源與發展綜合研究”,以漢唐都邑與帝陵為代表的盛世文明考古研究,深度挖掘遺址的豐富內涵,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陜西考古人將繼承和弘揚老一輩學人奮斗精神,立足三秦考古沃土,按照“強化科研,規范管理,服務社會”要求,加強多學科深度融合,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考古學科發展、學術繁榮,增強在世界考古領域的話語權,努力用陜西考古的豐碩成果為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揭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進程的重大影響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