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貧困地區,我們必須補上這個短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北京豐臺區對口幫扶內蒙古扎賚特旗,以教育扶貧為抓手,實施“智志雙扶”,給當地帶來生機與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努力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豐臺區把優質豐厚的科教文衛資源不斷輸入扎賚特旗,實現扶“智”又扶“志”,扭轉了貧困人口“等靠要”的消極思想,不僅促進物質生活的豐裕,也促進精神世界的豐富。先進的教育理念、生產技術、管理方法,給貧困地區帶來全方位的轉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實施教育扶貧、教育扶智、教育扶志,不僅是脫貧攻堅的客觀需要,也能在更高層面上為決勝全面小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豐臺區對口幫扶內蒙古扎賚特旗,啟示我們教育扶貧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強協同,推進教育精準脫貧。從精準脫貧的角度來看,教育扶貧的意義正在于面向未來的協同發展,尤其是加強經濟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扶持。這些地區貧困生成原因主要在于地理空間的阻隔和交通往來的障礙,但在自然資源的層面上來說卻未必匱乏,甚至某些方面還優于發達地區。因此,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理念能夠幫助貧困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貧困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價值認知與產品轉化,通過“扶智”而自然實現“扶志”,通過解決“意識和思路的貧困”來解決“信念和信心的貧困”,最終實現協同共進。
二是提高信息素養,培養就業創業能力。眾所周知,貧困地區因就業市場有限、創業機制落伍,一方面導致貧困家長對孩子的持續教育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人口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的基礎教育質量受到影響,這都是貧困代際傳遞的形成因素。面對信息社會,著眼于職業崗位和創業空間的拓展,我們特別強調貧困地區學生信息技術與媒介素養的普及與提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扶貧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特別是從職業教育的層面入手,全面提升貧困地區學生的信息集散能力。
三是推進資源公平配置,努力實現城鄉教育均衡。教育公平能讓更多有才華的孩子得到充分的智力提升與發展空間。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要求政府部門在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上持續加大比重,強化城鄉資源配置上的政策性引導。同時,也應該進一步做好拓展貧困農村基礎教育融資渠道的頂層設計。豐臺與扎賚特旗“校校、校企手拉手”扶貧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大型企業、教育集團與貧困學校“教育扶貧”體系,尤其是號召教育產業的龍頭、品牌型企業參與教育扶貧,使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斷惠及農村貧困兒童,讓他們的素質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與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