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這是中央對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的又一重要闡述,為我們更高層次、更加深入地提升人才的量與質、推進人力資源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內容十分豐富。特別是眼下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迫在眉睫,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要認識到,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目前我國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保持在9億人左右的規模,擁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所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如何適應新發展格局的要求,通過厚植根基、深化改革、營造環境,不斷拓展人力資源增量、激活人力資源活力、提升人力資源質量,把這些人力資源優勢釋放出來,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首先,要厚植根基,拓展人力資源增量。適應新發展格局需要,提高人力資源水平的第一要務是抓好“源頭活水”,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完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要持續深入推進教育公平,大力發展素質教育,辦好特殊教育,切實提高基礎教育育人質量。要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建設一流師資,形成一流教學水平,發揮高等教育育人作用。要統籌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規劃,健全貫通產學研用的協同育人模式。二是辦好職業教育。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健全職業教育框架,提高各類職業教育水平,完善職業教育評價標準。要完善技術技能人才保障政策,支持技術技能人才憑技能提升待遇,逐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特別是技術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三是完善終身教育體系。要保障滿足各年齡階段、各行各業群眾繼續教育的師資隊伍規模和水平,筑牢終身教育體系基礎。要運用新技術,實現學校教育資源向線上教育資源轉化,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
其次,要深化改革,激活人力資源活力。推動國內大循環,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要圍繞這一需要,深化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在激發人的創新活力上做工作。一是健全人才評價機制,打破人才創新發展的“天花板”。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帶出什么樣的人才。要著力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績、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二是做好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激勵。要加強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為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提供支持。要加大激勵力度,向一線單位賦權,更大力度促進成果轉讓轉化,完善創新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和獎勵制度。要繼續鼓勵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創造,為人才發展提供制度便利和政策護航。三是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要破除人才流動障礙,暢通人才流動渠道,打破戶籍、地域等人才合理流動的制約,拆除阻礙人才自由流動的“玻璃門”,實現人力資源按市場需要無障礙流動。
第三,要營造環境,提升人力資源質量。人力資源強國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加反映在質量上。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是多層次、復合型的人力資源。我們要多措并舉,營造良好環境,不斷提升人力資源質量。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戰略人才培養。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面向國家重要戰略,深化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改革,加快培養造就一批有國際水平的有戰略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創新高等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模式,加強國際間交流合作,培養綜合、開放型人才,還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特別要健全工作和服務平臺,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實現精準引進,更加注重產業導向,推動人才集聚和產業升級聯動發展,從而更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