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別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集中體現了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進一步來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在黨的領導下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的歷史過程,又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彰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制度優勢的歷史過程。從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順利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正在得到實實在在的兌現,由此使黨的崇高威望和光輝形象更加牢固,使全國人民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更加堅定。
黨向人民作出莊嚴承諾
中國共產黨因初心使命而生,也因初心使命而興。為人民謀幸福是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堅守的炙熱初心和光榮使命。如果說革命時期黨致力于領導人民翻身得解放,建設時期立足于讓人民當家做主,那么改革開放以來則是在之前基礎上通過提出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中踐行初心使命。
從建設到建成。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到二十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我國于1997年提前3年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奮斗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寫在了我們的黨旗上,提出到“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12年,黨的十八大對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作出了全新部署,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一字之差,一方面反映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更加明確,實現時間更加緊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全面小康社會從注重建設過程向突出完成時態的戰略提升。從“建設”到“建成”不僅是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使命擔當的充分體現。
從總體到全面。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提前實現,但這是一種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了,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即使最后宣布實現了,也無法得到人民群眾和國際的認可。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體的全面進步;全面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而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不能只是城市小康,而應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從總體到全面,不僅是小康社會從注重經濟總量向社會發展質量的全方位提升,更是中國共產黨人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滿足人民群眾新要求的直接體現。
從小康到現代化。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提出分“兩步走”的戰略舉措:第一步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是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目標明確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各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獨特的歷史任務和歷史使命,但彼此又在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價值規約下相融相生。
黨帶領人民在接續奮斗中卓越踐行承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黨帶領全國人民砥礪前行、接續奮斗、繼往開來,不斷推進脫貧攻堅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卓越地踐行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成功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從1978年到1985年,黨中央通過農村經濟的制度變革,促進農村經濟超常規增長,帶動我國貧困人口急劇減少。從1986年到1993年,黨中央實施了區域開發式扶貧戰略,明確把解決大多數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作為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長期目標。1994年到2000年,黨中央實施了綜合性扶貧攻堅戰略,實現了從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的轉變。2001年到2012年,黨中央實施整村推進的大扶貧戰略,以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為主線,著力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將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201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十三五”規劃,為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路線圖和任務書。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先后30多次開展扶貧調研,17次主持召開扶貧重要會議,基本走遍了14個連片特困地區。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求是要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其主要途徑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著力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個問題”。同時,黨中央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持續開展駐村幫扶,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已基本實現。在經濟發展上,黨中央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保持了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的局面,實現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彰顯了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在政治文明發展上,各方面制度日益完善并不斷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不斷完善,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正在加速形成。在社會發展上,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貧困群眾的收入大幅增長,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在文化發展上,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在生態文明發展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森林覆蓋率、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穩步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一諾重千鈞,擔當踐使命。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任,如期兌現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鄭重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必將進一步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也必將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凝聚起磅礴力量。
踐行承諾的歷史經驗需倍加珍惜
回顧輝煌的發展成就,為的是總結寶貴的歷史經驗。在40余年全面小康社會的演進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迎難而上,奮力拼搏,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走出了一條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之路,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脫貧攻堅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始終發揮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領導作用。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關鍵時期,本來就有很多“硬骨頭”要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又增加了難度,這對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只有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發揮黨的戰略謀劃能力、社會動員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才能克服疫情的消極影響,啃下脫貧攻堅最后的“硬骨頭”,為決勝脫貧攻堅戰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貫徹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續踐行初心和使命,不斷豐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形成了科學、系統、完整的戰略體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提供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南。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力解決小康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問題;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提供了科學的戰略舉措;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致力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以重大發展戰略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包括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戰略,為落實落細總體性的奮斗目標提供了具體化的戰略部署;堅決打好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確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壓實各級領導干部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困縣黨委和政府對脫貧攻堅負主體責任,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攻堅期內干部隊伍要保持穩定,把主要精力用在脫貧攻堅上。”黨中央以增強政治擔當和使命擔當為己任,壓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責任制,強化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的工作機制,抓實縣級黨委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針對脫貧攻堅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等現象,黨中央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加強脫貧攻堅的作風建設,集中力量解決脫貧領域“四個意識”不強、責任落實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始終強化政治擔當,壓實領導責任,嚴格實施問責,為全力以赴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組織保證。
凝聚社會參與合力。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多個領域,也涉及黨組織、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個行為主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作用,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脫貧攻堅格局;始終堅持政府投入的主導作用,不斷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軍隊和武警部隊扶貧、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形成了一股強勁的脫貧攻堅合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力量支撐。
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注重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培育貧困群眾依靠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的意識,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扶貧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大力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活力,不斷釋放貧困群眾努力奮斗的潛在能量,形成外部多元扶貧和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互動機制,實現可持續穩固脫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經驗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繼承好、堅持好、運用好這些寶貴的歷史經驗,有利于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有利于順利實現黨的偉大歷史使命,有利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