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琨,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浙江嘉興與四川宜賓、阿壩等地的合作,由政府主導推動擴展到社會共同參與,把東部發達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管理優勢與西部貧困地區資源、市場優勢有機結合,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貧協作持續深化,探索出一條扶貧協作的新路。
不斷創新扶貧機制和扶貧方式
東西扶貧協作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嘉興一直在探索協作方式的創新,并建立了相應機制。在協作層次上,將結對關系向下延伸到鄉鎮和村(社區)一級,很多學校和醫院也建立了長期結對幫扶關系,力求使嘉興的資源直達受援貧困地區的“末梢”。例如在茵紅李產業幫扶中,海鹽縣就從人才、技術、基礎設施、產品銷售等方面,創新建立了很多有效機制,在對口幫扶屏山縣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脫貧攻堅必須筑牢民生保障基石。阿壩、宜賓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是嘉興參與扶貧協作的基本任務。嘉興積極組織受援地的貧困人口和家庭子女到本地或外地的職業院校、技工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并利用勞務輸出的精準對接機制,轉移和輸送貧困務工人員到本地或外地企業就業,努力增加貧困人口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避免群眾返貧,有力地鞏固了扶貧成果。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沒有產業,沒有經濟上的穩定后續來源,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脫貧。在產業幫扶中,嘉興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發達等優勢,立足宜賓、阿壩在資源、勞動力、旅游等方面的優勢,結合對口地區的資源稟賦和貧困家庭特點,探索“浙江企業+在川浙企+貧困戶精準就業”的模式,共同推動貧困地區增強內生造血能力。
脫貧攻堅既要扶智也要扶志,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貧的信心、堅定致富的決心,幫助貧困地區干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多年來,針對受扶地人才資源短缺的實際,嘉興和受援地通過簽訂干部交流、勞務協作、專業人才等對口幫扶協議,建立智力支援長效幫扶機制,大大增強了對口地區的內生動力。在具體實踐中,探索了現場幫帶與遠程幫扶、長期駐派與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讓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干部不僅學到先進經驗、成功做法,更關鍵的是轉變了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
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西部地區有資源和市場,通過扶貧協作實現合作共贏空間巨大。東西扶貧協作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單向輸入的簡單幫扶,逐步轉變為以項目合作為紐帶的緊密互動,最終實現兩地的共同發展。多年來,宜賓、阿壩貧困地區走上借力發展的快車道,嘉興也找到低成本發展的大市場,實現了互動式的扶貧發展新路。
面對未來發展,嘉興與宜賓、阿壩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提高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形成“1+1>2”的效應,推動兩地交流合作走深走實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