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貴孝、李明敏,分別系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教授、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研究中心研究員、陜西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地主任
南京商洛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的實踐表明,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能夠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17年以來,通過南京商洛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商洛1.36萬人次走上就業崗位,實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加快轉移就業,拓展貧困群眾增收空間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一是優化就業環境。建立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消除因為城鄉、身份等差別影響農民工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切實解決好進城農民工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有效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環境。二是加強就業服務。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加強基層平臺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為包括農村勞動者在內的各類勞動者免費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崗位信息等基本公共就業服務。三是推進勞務協作。依托南京商洛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工作機制,實施經濟發達地區與勞動力資源豐富地區的勞務對接,建立穩定的勞務協作,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到二、三產業就業。四是扶持返鄉創業。各級政府積極搭建鄉村創新創業平臺,整合落實好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吸引從鄉村走出去的工商業主返鄉創業,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家投身振興鄉村的偉大事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南京商洛兩市三年累計舉辦171場次現場、線上專題招聘會,為數萬名商洛勞動力提供就業洽談機會,幫助商洛3251人次在江蘇轉移就業、1849人次在東部其他地區轉移就業。貧困家庭勞動力在獲取穩定就業收入的同時,不斷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高技能。
促進就近就業,解決貧困群眾民生問題
解決貧困群眾民生問題,促進就地就近就業至關重要。而要促進就地就近創業,就要把發展扶貧產業作為根本之策,把培育扶貧產業作為根本出路。只有產業發展好,才能為貧困群眾提供就地就近就業的機會。一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培育壯大貧困地區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批農業經營企業,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南京市通過與商洛市開展產業合作,援建58個社區工廠和扶貧車間,吸納1203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累計幫助5320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二是強化利益聯結。在積極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型經濟組織的同時,還要注重加強利益聯結,探索土地托管、吸收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園區務工等多種方式,將貧困戶緊緊“嵌入”產業鏈,把實現絕大多數群眾擺脫貧困的基礎準確定位在發展扶貧產業的基石之上,持續穩定地帶動貧困戶增收。三是拓展產業內涵。扶貧產業不僅包括農業和農村經濟,而且涵蓋工業、交通通信、商業服務、建筑、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拓展產業發展內涵,有利于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實現扶貧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匯聚形成更大的產業發展合力。
堅持志智雙扶,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在實踐中,只有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才能實現穩固脫貧的目標。一是強化宣傳激活力。通過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理論方針、脫貧政策、新民風、道德典型宣講,激發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二是選樹典型立標桿。廣泛宣傳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教育引導困難群眾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激發貧困戶的進取心。三是授人以漁拔“窮根”。加強對貧困戶的培訓,切實提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能力。南京商洛依托系列活動載體,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南京市一批規模大、質量高、有特色的培訓機構和技工院校免費對商洛貧困勞動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目前已有207批次5000多人次接受培訓,貧困群眾就業技能明顯增強、就業質量持續提升。四是獎勤罰懶正風氣。提倡多勞多得、獎勤罰懶,營造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良好風氣。只有持續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使他們實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才能確保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
聚焦商洛深度貧困地區和易地扶貧搬遷難題發力,研究建立就業扶貧長效機制,以高質量就業服務推動高質量脫貧,以就業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決勝之戰,是新時代南京商洛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的一大特色亮點。隨著脫貧攻堅即將進入“掃尾”和“交卷”階段,南京商洛協作將在精準幫扶剩余貧困人口脫貧、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同時,重點圍繞產業發展,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