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商務部現代供應鏈專家委員會研究員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就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問題進行了研究。會議指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都離不開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流通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通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國家骨干流通網絡逐步健全,流通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環境顯著改善。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流通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仍然不高,還存在不少堵點亟待打通。當前,我們要抓住契機,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需要廓清認識、理清思路
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首要的是解決一些基本認識問題。
其一,正確認識流通、流通產業與流通體系。
什么是流通?流通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中的一個獨立的經濟活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政治經濟學家都把社會再生產過程分為生產、分配、消費三個獨立部分,稱為“三分法”,馬克思與恩格斯根據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科學分析,把交換從生產領域中分離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領域,從而確立了社會再生產過程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的“四分法”,這是對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貢獻。按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流通以商品與服務的交易為核心,通過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易,實現商品所有權的轉移與服務的完成,實現其價值與使用價值,實現貨幣的良性循環。可以說,流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總和。只有從這樣的總體去研究問題,才能把握流通的本質與內涵,把握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什么是流通產業?產業是指由利益相互聯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個相關行業所組成的業態總稱,盡管它們的經營方式、經營形態、企業模式和流通環節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經營對象和經營范圍是圍繞著共同產品而展開的,并且可以在構成業態的各個行業內部完成各自的循環。產業既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也是跨界融合的產物。流通產業是以商貿業即分銷業為核心,由物流業、金融業、信息業、生活服務業互相支撐的產業形態。從大流通的觀點看,流通產業是分銷業、物流業、信息業、金融業和相關生產與生活性服務業的總和,是一個典型的復合型產業。
什么是流通體系?流通既有一個關聯產業的橫向結構,又有一個不同功能的縱向結構,涉及流通基礎設施體系、商品市場體系、流通業態體系、流通管理體系等。所以,流通體系既涉及宏觀、中觀層面,也涉及微觀層面;既包括硬實力建設,也包括軟實力建設;既有點線面空間布局,也有虛擬的網絡結構。2012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體系”。
其二,正確認識流通與生產、分配、消費的關系。
流通引導生產。馬克思認為,“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生產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而創造物質財富的經濟活動,是社會再生產的首要環節。如果沒有生產要素及其創造的物質財富,后續的分配、消費及交換要素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決定流通。生產的性質、規模和方式決定著流通的內容、規模和方式。但馬克思又指出,當社會經濟的綜合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生產過程已經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礎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買方市場后,商品的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消費又通過分配與流通決定著生產。
流通調節分配。在社會經濟運行的一般序列中,從生產到消費,插進了兩個中間環節,即分配和交換(流通),正是分配和交換這兩個作用不同又相互聯系的環節,維系著生產和消費的正常運轉。分配的方式決定著交換的方式,分配的數量和結構影響著流通的規模和結構;而交換(流通)對分配則有能動作用,它不僅調節著分配的數量和結構,而且對分配能否進行到底起著重要作用。
流通促進消費。消費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性消費,一種是生活性消費。生產性消費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消耗,經過這種消耗生產出社會需要的產品;生活性消費是消費品的消耗,經過這種消耗,再生產出新的勞動力。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為了實現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必須借助交換(流通)這個環節,因此,流通對實現消費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消費也是多種多樣的,涉及不同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速度等問題,必定會對流通規模、結構、方式和速度產生影響和作用。
其三,正確認識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
流通業的基礎性作用主要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度。2018年的全國市場主體中,從事流通的企業與個體經營戶約占全國行業法人單位總數的30%以上,從業人員約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6%,流通業創造的增加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9%(按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相加計算)。可見,流通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流通業的先導性作用主要指對國民經濟的引領作用。流通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先行官”與“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得如何,首先會在流通領域有所反映。比如,價格的通脹與通縮,既是供需關系、供給結構的反映,也是營商環境的反映;PMI(采購經理指數)的上下波動,能夠反映整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上升與下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以及進出口貿易總額,能夠反映拉動國內生產總值的消費、投資、出口結構是否合理;恩格爾系數則能夠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的變化;等等。
流通業的戰略性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的安全保障與對傳統產業的提升作用。比如,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實現供需平衡,這個平衡主要會在流通領域有所體現。又如,應對突發事件,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確保物資供應,關系到流通部門的戰略儲備、流通速度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工業、農業、服務業的升級改造,需要靠信息化、現代物流與現代供應鏈發展新動能,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加快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需要全面統籌、精準發力
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需要統籌規劃、多措并舉,找準發力點。
轉變思想觀念。要真正解決流通問題,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徹底擺脫“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觀念的影響,牢固樹立流通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的觀念,高度重視加快流通產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根據相關要求抓緊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完善和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同時,也要增強全社會的流通意識。各地要將加快流通產業改革發展作為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完善配套政策和監管措施,保障流通產業改革發展所需資金,促進流通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找準堵點和短板。堅持問題導向,才能對癥下藥。我國流通業的堵點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從總體來看,缺乏頂層設計,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問題較為突出,應急物流存在明顯短板,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二是流通業本身數字化轉型欠佳,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對生產與消費的引導不足,并且集約度較差、創新能力也不足,缺少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商貿企業、物流企業、交通運輸企業與供應鏈服務企業,缺少國際話語權等。針對這些問題堵漏洞、補短板,應著眼于國民經濟全局,對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作總體規劃。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指出,“要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要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要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要強化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要認真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可見,這里不僅講市場、講商流,也講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還講到了營商環境,從大流通的角度對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
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硬件既包括基礎設施,如交通基礎設施、物流樞紐、配送中心、儲備庫、冷鏈基地、公共信息平臺等,也包括技術裝備與運作場所等。現代流通體系軟件包括研發、供應鏈優化、人才培養、業態創新、標準制定、新技術推廣、市場營銷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業的硬實力有極大提升,但軟實力欠賬較多。世界銀行每兩年公布一次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LPI),由多項指標構成,包括海關與邊境管理清關的效率、貿易與運輸基礎設施的質量、安排具有競爭性價格貨運的便利性、物流服務的競爭力與質量、追蹤與追溯貨物運輸的能力、貨物運輸在既定或預期交付時間內的到貨率等,其中既有體現硬實力的方面,也有體現軟實力的方面。2018年中國的排名還沒進前二十,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稱。因此,必須“軟硬兼施”,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
培育壯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相關企業。《財富》雜志發布的2019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雖有阿里巴巴、蘇寧易購等入圍,但與500強之首的流通企業沃爾瑪以及聯邦快遞等國際物流巨頭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必須做大做強有國際影響力的流通與物流企業,使中國真正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物流樞紐與供應鏈創新中心。
著力提高流通效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都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范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擴大交易范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一般來說,流通效率主要體現在資源的整合力、流程的優化率、流通業態與流通技術的創新能力等方面,主要就是要用信息化、現代物流與現代供應鏈去改造和提升傳統流通業。
塑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必須下大力氣改善營商環境。一是要注重市場化。流通業離不開市場,市場主體的進入與退出、商品與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價格形成機制等都與市場化密切相關,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二是要注重法治化。流通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是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行業,目前尚存在法律、法規、標準不完善,信用體系建設不力,執法不嚴、有法不依等問題,如何“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三是注重國際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與服務不可能只在國內流通。中國早已融入國際經濟,也有大國擔當,在當前某些國家推行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大環境下,更要加快推進流通業的國際化進程,打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提升流通業全球競爭力。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都離不開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應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取得競爭優勢。為此,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調整外資在中國的產業結構;完善進出口貿易結構與機制,確保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增強國內外產業融合度,降低中國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提升國際價值創造的參與度;切實做好流通業在全球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空間布局,著力打造新型市場、物流樞紐與供應鏈創新中心。
創新流通金融產品。無論是貨物貿易市場、服務貿易市場,還是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都以貨幣為媒介,不管采用何種支付方式,一定要求貨幣流通量與市場上的商品價值量相一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貨幣存在的形態與支付方式也在變化,各種金融產品隨之增加,以滿足市場主體在交易中的便捷需求。根據我國流通業的實際情況,要強化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直達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
加快建立應急流通體系。相關部門應以這次疫情防控為契機,聯合攻關,重構突發事件應急流通體系,特別是供應鏈服務體系,完善應急供應鏈的智慧分級響應機制和聯防聯控機制。要從供給、需求、設施設備、信息、政策等方面建立應急供應鏈服務體系,利用大數據和可視化技術,加快建設集應急物資生產儲備、交通運輸、分發配送等各方面信息的應急物流與供應鏈協同調度平臺,確保應急資源可找、可取、可用、可控,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流通體系。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深化流通體制改革關鍵要體現在行動上。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復雜嚴峻,很多問題必須從長遠角度、戰略高度來謀劃和推動解決。要把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及時轉化為具體政策和法規,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增強戰略一致性。要設立工作臺賬,完善評估機制,抓好重大決策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目前,流通體制改革還有很大空間,要通過把“放管服”改革落到實處,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為流通企業減負,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等,進一步推進流通體制改革與流通產業發展,加快建設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