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楊朝明:用儒學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楊朝明2020年09月28日09:0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儒學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作者:楊朝明,系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

    20世紀80年代,在討論“面向21世紀”的國際會議上,有西方學者提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會和諧、天下大同。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減少紛爭、消弭戰亂,需要借鑒中國儒學智慧。

    “和而不同”與相互尊重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是講君子的境界。君子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卻不會簡單茍同附和;小人則相反,往往茍同附和,卻未必能與人和諧相處。也就是說,君子不會相互勾結、黨同伐異,不會不辨是非、喪失原則。

    中國文化重“和”,以和為貴,但不是無原則片面追求“和”,而是不違背禮法,不為和而和。“和而不同”重點在“和”,同時強調承認差異,強調對差異的理解與尊重。“和而不同”不等于“不同而和”,朱熹解釋說:“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理解和尊重具體體現為“和”,但理解和尊重不是曲意逢迎。

    和而不同,以禮節和,關鍵在于“禮”。孔子說:“禮也者,理也。”人們循理而動,才能和諧。顯而易見,和平與和諧需奠基于人類理性與道德的團結。然而,由于對彼此缺乏了解等原因,不同國家與區域之間還充斥著猜疑甚至敵意,有的則不顧及諸如平等、相互尊重等原則,以自身的傲慢與偏見看待他國、敵視其他民族。和平必須奠基于人類理性與道德之上,當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經濟下滑,尤其需要國家間的互助與協作,各國政府和民族之間應求同存異,彼此尊重不同的想法。

    東海西海,心同理同。關鍵是要遵道而行、循禮而動。世界上最根本的理,在于“愛”“敬”二字。儒家重視孝悌,正是視愛與敬為“政之本”。孔子主張“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漢代亦有“人道之極,莫過愛敬”的說法。西方有博愛精神、神圣觀念,與中國儒學的仁愛精神、敬畏觀念殊途同歸,世界各國與各民族只有互相理解,求大同、存小異,真正發揚“愛與敬”的文化精神,才能為世界和平奠基。

    “推己及人”與互相包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特點在于以人為本,思考人性和人的價值。人是社會的人,就應該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注重克己推己的修己功夫,這也是儒家思想學說的精髓與根本。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稱這個“一”貫之道無非就是“忠恕”而已。忠,克己修己;恕,推己及人。

    在早期中國,“一”意味著整體思維。人們認為世界原初狀態是“太一”,現實世界由“太一”化生而來。孔子說“夫禮,必本于太一”,又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處理現實世界的各種關系,必須有“一”的思維。現實世界有數不盡的兩兩相對的關系,要有“一體”思維、“整體”的觀念,處理人際關系則要遵從“忠恕”之道,有修己而推己的換位思考。中國圣王之道無非“忠恕”而已,“忠”是人們修養的基礎,“恕”是為人處世的境界。修己使個人莊敬,修己以安他人,修己以安頓百姓,這是極高的境界。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安百姓,和天下,這是和諧世界的需要。“忠恕違道不遠”,人若做到“忠恕”,距離“道”就很近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看似簡單的道理,似乎人人可為,卻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人們好像不難孝親,卻未必能將這種“親親”之心推衍放大。人能“親親”,才有可能“不獨親其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夠“泛愛眾”,讓世界充滿愛!儒家特別看重“忠恕”的修養方式,以之為“絜矩之道”,稱之為“君子之道”,就是希望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推己及人、換位思考。

    英國作家貢布里希說,在孔子學說的影響下,“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世界知名學者孔漢思說,全球倫理最基本的兩個倫理框架,一個是人道,即孔子說的仁;第二個是孔子在人文規則歷史中設立的第一個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人如能正身修己,尊重包容,以忠恕之道勉力而行,并將這種修養方式由人與人,推至國與國,擴于民族、宗教、文明之間,世界大同理想就不難實現。

    “天下為公”與共同發展

    孔子“述而不作”,“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繼承他以前數千年的中國文化,提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他希望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希望人們推衍親情,放大善性,各盡所能,相互關心。他站在人類發展的中心點,思考人心與道心、人情與人義、天理和人欲的關系,希望人們都按照“社會人”要求修養自身。這是2500年前孔子儒家所發出的強音。

    天下為公,意味著和諧相處,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所謂“背私為公”,“公”指的是公共意識、公共道德。儒家講求“角色倫理”,要求人們各正其名,安其分,盡其力。唐代有人云“心茍至公,人將大同”,明末思想家有言“天下非一姓之私”,提出了“公天下”主張,還把它凝聚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個人道德要求。“天下為公”是中國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

    中國先民認知世界,乃以天地為師,著眼古往今來,關注四方上下。在中華文化早期典籍中,“天下”“萬方”“四海”這樣的概念層出不窮,這源于中華文明的天下觀、世界觀、整體觀,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人們理解到“天道成而必變”“道彌益而身彌損”,從而強調人際之間、邦國之間的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合作共贏。

    孔子提出的方法是簡單的,但其中蘊含著比人們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孔子思想包含了“天地之美”“萬物之理”。早在1843年,美國的艾默生得到中國的四書譯本后細心研讀,從而對孔子產生了仰慕之情,他認為,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入世精神,又能自拔于流俗。他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也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則認為,這個“無序混亂的世界”要“找到一個理想的平衡點”,做這件事情的主角應該是中國。他強調,人們一定要珍視這個傳統,這些價值觀不只中國人民需要,全世界也需要。

    中華文化追求“王道行天下”,王道政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孔子談“王天下之言”,孟子言“王”“霸”之別。霸道,依靠兵甲之力,使人被動屈從。王道,以德行仁,使人心悅誠服。思維標識價值取向,決定行動走向,中華傳統將榮譽與責任看得更高,兼顧多方利益。“天下為公”就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致力倡導和追求的“王道”,是中華文化最“珍貴的遺產”。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深層思想根源。

    (責編:孫爽、程宏毅)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国内精品51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AV影院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www好男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9988|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 久久99精品国产|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图片 |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 亚洲麻豆精品果冻传媒|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7|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