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制度史研究作為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應該遵循史學研究的規范與方法,尤其需要有整體觀。整體觀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要求從整體把握、觀察和研究事物。事物的各個部分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只有從整體來看事物,才能避免局限性、片面性,進而實現全面并準確認識事物的目的;只有從整體來看部分,才能更清楚、更準確地認識部分,確定部分在整體中的位置。
在制度史研究中貫徹整體觀,首先在研究中要有整體意識。一方面,要認識到制度本身是由各個部分有機構成的;另一方面,對于社會來說,制度又是這一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制度史研究中應做到“從森林看樹木,由樹木看森林”,即從整體看部分,由部分認識整體。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避免孤立地研究制度史,孤立地研究制度史的某一部分,乃至把制度的部分誤認作制度的整體。例如,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僚選拔、任用制度的研究,學術界的傳統觀點認為,“九品中正制”就是“九品官人法”。這一觀點的產生,除了受研究深度的局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整體觀。九品官人法包含兩部分,即九品選拔人才與九品任用人才,這兩部分是相互聯系的。九品選拔人才是以九等的形式評價人才,將人才區分為九等;九品任用人才是根據官員職位的重要性,九等標注其所需的人才品級,為官員職位選用合格的人才。九品選人與九品任人綜合起來,形成九品官人法這一制度的整體。在九品選人中,不僅有中正品評,還有察舉、考試等不同的人才評價方式,士人可以經由中正品評、察舉、國子學或太學考試獲得自己的人才品級。因此從整體觀來看,九品中正制,即中正的人才品評,僅僅是九品官人法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僚選拔、任用制度中人才評價體系的一個環節,它不僅不是九品官人法這一制度的整體,甚至也不是九品評價人才形式的全部,而只是九品評價人才這一形式的一部分內容。
制度史研究中的整體意識,還體現為在研究中做到“瞻前顧后,左顧右盼”。所謂“瞻前顧后”,就是在研究制度史時,我們既要向前看,考制度之淵源;又需向后看,察制度之流變。事物既是整體的,也是發展的、變化的。制度并非一成不變,而總是在發展變化。“瞻前顧后”不僅便于我們對制度進行價值判斷,而且便于我們對制度演化過程進行科學把握。所謂“左顧右盼”,就是我們要在整體的觀照下,由部分出發去考察該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要牢記我們是在整體之中研究部分,觀照自己研究的對象與其他部分的聯系,避免對部分作孤立的研究。
在制度史研究中貫徹整體觀,在研究中還要有整體視野。在研究工作中,我們有時不乏整體意識,卻仍然看不到或者看不清制度的整體,主要原因是缺乏整體視野。人們的整體視野往往受到兩種情況制約,一是客觀的遮蔽,二是主觀視閾的局限。人們常說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指客觀的遮蔽。而盲人摸象的故事,則說明了主觀視閾的局限。消除客觀的遮蔽,堅持整體觀,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實現。例如,轉換視角就是一個好的方法。當研究陷入僵局的時候,跳出研究窠臼,轉換視野、轉換認識問題的角度,就可能會看到一片新天地,認識過去沒有認識到的問題。致力消除主觀視閾的局限,則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學養,努力掌握科學的認識工具,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從而擴展我們的視野。
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研究事物發展的過程,往往是從具體問題、從部分開始的,通過部分去認識整體,這是我們進行制度史研究的一般規律。制度史研究工作有時也如同盲人摸象,一開始我們所接觸到的往往只是具體的制度或制度的部分。但是,只要具備整體觀,胸中有整體,不淺嘗輒止、不固步自封,堅持由一部分到另一部分深入探究下去,就有可能把握制度的整體,獲得對制度整體的認識。制度史研究應該有整體觀,而整體意識與整體視野則是我們堅持整體觀所應把握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