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別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發展與現代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決定性成就。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很大”,“據各地初步摸底,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存在致貧風險”。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必須有效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這要求我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自覺樹立預防和化解返貧風險的意識,并針對存在返貧風險人群實施針對性措施,全方位做好返貧風險控制。
一
返貧是指經過扶貧開發之后,部分脫貧人口再度回到貧困狀態的現象。返貧受制度、文化、生態、能力、權利等多重因素影響,存在傳遞性返貧、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等不同類型。當前,下列幾種典型返貧風險值得重視。
斷血性返貧。即在物質配給“斷供”的情況下,扶貧對象由于失去財富生產能力而返貧。其顯著特征是,一旦停止對特定人群和區域的資金、技術扶持或減弱扶持力度,就會出現返貧跡象。例如,一些抱著“等政府送小康”觀念的貧困戶,一旦資助斷供就會回到貧困狀態。再如,如果扶貧政策與不可再生資源捆綁,在“特殊資源”喪失優勢時也會出現返貧現象。
失敏性返貧。失敏是指扶貧對象對政策失去敏感性或響應能力,本質上是指政策失靈。失敏性返貧是由于新的政策變化導致原來的政策激勵不再發生作用,穩定發展難以為繼而導致的返貧。例如,一些專項扶貧計劃的干部在工作期內開展的促進貧困地區長遠發展的項目剛開始見效就調任,這些項目可能面臨政策失效而不能順利開展甚至擱淺,導致出現返貧現象。
轉移性返貧。這是指扶貧對象由于社會角色、身份、地域變遷引起自我調適失敗而出現的返貧現象。例如,一些城市邊郊農民因城市擴容和搬遷而快速脫貧,但在身份轉型過程中,由于不能適應新的角色環境,缺乏新的收入來源、經營不善、無法適應市場,而重新陷入貧困,即原生貧困雖得到治理,但產生了新的次生貧困。
二
將返貧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必須準確把握造成返貧風險的內外部主要因素。
經濟發展動力問題。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析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挑戰時指出:“已脫貧的地區和人口中,有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產業項目同質化嚴重,有的就業不夠穩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當前最主要的返貧風險在于產業經營失敗以及就業困難等導致的收入銳減,無論在政策性返貧、能力缺失返貧、發展型返貧等各種返貧現象中,收入問題是返貧的主要成因。為此,應注重防范產業發展中的自然、資金、市場風險,解決單一化問題,增強可替代性。
突發因素增加風險。研究表明,農村貧困人口的返貧率和自然災害、疾病等呈正相關關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我國減貧進程產生較大影響。這主要體現為: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和產業扶貧困難,扶貧項目停工,幫扶工作受到影響。努力克服疫情影響,防范返貧風險,重在精準施策。例如,因地施策,分類施策,落實好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密切跟蹤受疫情影響的貧困人口情況,及時落實好兜底保障等幫扶措施。
自我發展能力原因。自我發展意識低、主體素質差、抵御風險能力脆弱的返貧者,極易再次落入貧困。實踐證明,不解決內生動力問題,就一定不會徹底解決返貧問題。在2017年召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這要求我們努力挖掘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變被動為主動,釋放潛能與活力。
此外,扶貧政策執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一些地方出現了工作重點轉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現象,一些地方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等,導致數字脫貧、虛假脫貧、政績脫貧、被脫貧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扶貧監管缺失成為導致返貧風險的原因之一。
三
扶貧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的系統工程,防范返貧風險,需要堅持系統思維。我們不僅要針對具體原因對癥下藥,還要以總體性視角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扶智扶志增強精神動力。研究表明,較低文化水平、缺乏技術、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等是返貧的顯著影響因素,而這些因素都與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密切相關。可見,思想貧困是脫貧攻堅最大的敵人,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相結合。要實現扶貧對象從“等、靠、要”到“比、趕、超”的理念飛躍,必須從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治理精神貧困,促其重塑觀念、樹立自信、提升技能。
因地制宜增強經濟動力。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要思考我們這個地方窮在哪里?為什么窮?有哪些優勢?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幫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規劃,揚長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發展是根除返貧風險的總辦法,而要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必須堅持因地制宜。要引導貧困地區從實際出發,立足資源、市場、人文等優勢,實事求是找準發展路子,結合時代特色和區域特色,盤活鄉村產業,形成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產業。
科技支撐提供發展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高貧困人口科技意識、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學素養,是遏制返貧的有力武器。應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采取長期穩定的支持方式,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擴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覆蓋范圍,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融合,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加快發展涉農電子商務,以科學技術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技術支撐。
長效機制保證長遠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應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總之,要實現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相統一,使脫貧質量經得起歷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