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就業受到較大影響,引起中央高度關注。近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貫徹好這些重要指示,抓住互聯網平臺經濟創造的穩就業良機,把增強新動能與促進穩就業結合起來,應成為各地各部門要抓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穩就業居“六穩”之首,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受此次疫情影響,各行各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而以兩類人群的就業最為嚴峻:一為今年874萬名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一為約3億名農民工,他們返工面臨出鄉、進城限制等多重困難。有數據顯示,今年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間,網上招聘總量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83%。2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更加注重穩就業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推出鼓勵吸納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的措施。此前,國務院已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多措并舉穩企業穩就業。這些舉措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應盡快落實。此外,企業也紛紛行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方興未艾的數字經濟顯示出其特有的優勢。以美團為例,自疫情發生以來的一個月左右時間,其外賣騎手崗位已新吸納7.5萬人左右;之后又啟動“春歸計劃”,擬招聘1000名畢業生、新增20萬個騎手崗位。政府與企業上下聯動,不僅對于抗擊疫情、穩定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經濟轉換增長動力也具有重要啟示。
眼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任務更加緊迫。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新動能持續穩定發力,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聯網平臺經濟具有強大的就業吸納能力,可覆蓋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群的就業需求,兼顧長期就業與靈活就業,起到了就業“蓄水池”的作用。這表明,過去幾年中央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各地各部門應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繼續發展數字經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服務業發展,培育新動能。
以新動能促進穩就業,要在理論上厘清兩種絕對化認識。近年來,新動能在我國蓬勃發展,由于其強調高人力資本投入和高科技含量,人們往往認為,新動能興起必然伴隨著傳統產業衰落;培育新動能需要的是高技能勞動力,低技能勞動力必然遭到淘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使得人們對“機器換人”產生了深深的憂慮。要看到,借助“互聯網+”,促進產業升級并提高勞動力資本,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一過程并非線性的,也并不意味著增強新動能一定以犧牲就業為代價。研究顯示,新動能創造的就業多于損失的就業,只是近年來這一差值有所縮小。新動能之所以能夠在整體上帶動就業,關鍵在于它的產業融合功能與就業聯動效應。就業融合度提高越快的產業,其產業規模增長得也越快。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互聯網平臺能夠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實現供需雙方迅速對接,因此,就業者與經濟組織的關系弱化,自雇與他雇界限模糊,其帶動的就業更加靈活。
在我國,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正在萎縮,但是,蓬勃發展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會催生新的勞動密集型細分產業。尤其要看到,無論是生活性服務業還是生產性服務業,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以此為背景,未來產業分工、工作模式和組織形態將更加多樣化。我們要順應這一趨勢,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為新動能的生長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讓一切創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讓一切創造的動力競相迸發。
總之,當前疫情形勢依然復雜,各級政府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化危為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扎實做好穩就業工作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