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源遠流長并富有特色,中國教育學卻年輕而充滿朝氣。從1897年南洋公學師范院開設教育學課程算起,中國教育學僅有120余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在批判資產階級教育學的同時學習蘇聯的教育學,建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教育學說。改革開放后,教育學開始恢復重建嘗試建構,并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基礎上嘗試開創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學。
篳路藍縷:中國教育學的建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教育學建設中指導地位成為當務之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其一,總結和繼承解放區教育經驗;其二,批判并清理資產階級教育學;其三,引進與學習蘇聯教育學。在結合解放區教育經驗與學習蘇聯教育學的基礎上,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在教育學建設中的指導地位。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以及“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中國教育學研究在恢復重建中逐漸步入正軌。教育學的恢復重建中,在肯定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學研究成就基礎上,積極引入包括教育學在內的外國科學研究新成果,教育學者的學術思想與責任心被重新激活和激發,教育學的基礎學科從最初的哲學、心理學向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腦科學等拓展,新的教育學交叉學科得以出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學與實踐品格受到重視,并成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重要特點。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幾乎從中國有“教育學”一詞開始出現就深入到學者的心目中。在經歷了“教育學中國化”“教育學本土化”之后,教育學者對教育學做系統性與整體性反思,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強化教育學的“自我意識”,被教育學者認為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的主要措施。教育學的“自我意識”既要求教育學者在研究中不被外來教育學主宰,還要求教育科學強化對教育學本身的研究和認識,構建教育學的“元學科群”。教育學“自我意識”之所以相對滯后,原因主要是“在教育科學領域內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元科學群”,“缺乏對自己發展歷史的深刻認識和對自身結構、發展機制的認真剖析”。以此為契機,對“元教育學”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成為教育學的發展方向。
披荊斬棘:教育學建設的成就
新中國70年的教育學,對教育基本問題做了大規模討論與爭鳴。舉凡教育本質、教育起源、人的全面發展、影響人發展的基本因素等,都曾被討論,一些問題已經達成共識,如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不僅是教育學的經典命題,也是我國馬克思主義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一些問題雖然沒有達成共識,卻在爭鳴中得以深化。如教育以及教育學的本質問題,經歷了教育的上層建筑說與經濟基礎說以及教育學是基礎理論還是應用理論、是科學理論還是實用理論、是人文學科還是社會學科等爭鳴后,得以不斷深化對教育以及教育學的認識。由于教育本質問題涉及“教育是什么”,回答它必然關涉“教育應當是什么”以及“如何教育”等問題。這樣的問題,只要教育還存在,就將延續下去。
教育學分支學科在復建中得以充實。教育哲學(教育學原理)、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等原有教育學分支學科,得以恢復重建;高等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職業技術教育學、學前教育學、特殊教育學等教育學分支學科,以及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跨學科的教育學分支學科得以先后新建。教育學分支學科恢復重(新)建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再續前緣,而是為了深化分支學科本身進而深化對教育學的研究。同時,教育哲學的功能也不再限于分析基本的教育理論問題,而是發揮哲學的反思、批判與導向功能,服務于教育學的健康發展。教育哲學如此,教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亦如此。
教育學理論得以初步建成。在教育學恢復重建過程中,學者充分發揮研究的主體性。在鞏固已有基礎上,吸收教育新觀念、有機綜合合理研究方法,一批新的教育學研究成果得以面世。以往教育學的總論、教學論、德育、體育、課外活動的結構被打破,并呈現分化與深化趨勢。同時,教育理論研究者還通過教育實踐發展教育理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滋養,如“主體教育理論”“生命·實踐教育學”以及中小學教師教學理論體系等,都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結果,也是教育學理論建設的重要成就。
砥礪前行:開創中國氣派的教育學
新中國教育學的70年是教育學的學習與嘗試、探索與反思的70年。開創中國氣派的教育學,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教育學者的學術追求。中國氣派教育學的開創,需要站在教育學科前沿,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的最新成就,從教育學角度對各種人文思潮做出積極回應,創造出有中國風格并能夠與世界教育學界展開對話的教育經典。
中國氣派教育學的開創,首先要處理好中國古典教育思想與中國教育學的關系問題。開創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學,絕非離開中國教育傳統及其表達方式能夠奏效。未來的中國教育學建設,需要扎根中國本土,凝練出中國教育思想的特質,形成中國教育思想的“系譜”,以此作為中國氣派教育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底色,凝聚創造中國教育學的精神動力,建設好中國教育學的精神家園。
中國氣派教育學的開創,要處理好中國教育學與外來教育學之間的關系。不可否認,外國教育學在中國教育學理論建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氣派教育學的開創,需要處理好中國教育學與外來教育學之間的關系,強化對域外尤其是西方教育學知識譜系的研究,探究知識背后的經典教育問題,實現中外教育學關于教育經典問題及其表達的對接。因為,這不僅關涉教育學的本土化,更涉及教育學的中國建設與教育學知識體系的中國表達。
中國氣派教育學的開創,需要處理好教育與人、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最應以人為本的領域卻不重視人”的問題,需要中國教育學界能夠合理化解。關注這類問題的目的,在于強化教育以及教育學的人本性,實現以“教育服務人民”為內涵的中國教育特色。教育學還需對教育與社會的雙向互動展開深入研究。教育服務社會是教育應有之義,但是,教育只有在自身本性不變并按照自身邏輯健康發展時,才能夠更好擔負服務社會的職責,社會要為教育與教育學的發展創造條件并提供支持。
中國氣派教育學的開創,還需處理好教育的“道”與“器”之間的關系。人類教育以及教育表達方式與技術變革密切關聯在一起,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引起教育形態以及教育表達形式的變化。就發展條件與表現形式看,教育理論是教育學之“道”,技術手段與話語形式是教育學之“器”。當代教育以及教育理論發展,需要處理好教育的“道”與“器”的關系,這不僅因為它代表著人類教育發展的階段與程度,同時代表著中國氣派教育學開創的條件與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開創有中國氣派的教育學,需要培養出有世界影響的教育學家,建成具有中國教育風格又能與世界教育學界展開對話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學說體系,創造出反映時代精神的教育學經典。它要求教育研究者不僅要關注教育經典問題,而且要對教育經典問題做出具有典范意義的分析解讀、闡釋說明,能夠提供具有時代感召力的思想、經得起檢驗的論證過程與結論,能夠創造出教育經典,為人類教育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