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仁見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當下,在做好救助與防護工作的基礎上,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現出多樣的需求。在娛樂、交流等需求之外,學習也是重要內容之一。為了保障疫情期間學生的學習,教育部門提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學習這一問題。上海百視通、芒果TV、浙江華數傳媒、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眾多機構響應號召,提出課程免費或技術扶持計劃,利用網絡視頻的相關技術與平臺落實“空中課堂”。作為特殊時期大多傳統教學方案無法正常使用而被采納的一種替代性方案,在線教育在疫情期間意外“出圈”。它在引發人們廣泛討論的同時,也把網絡視頻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帶入了人們的視野,引發我們對其產生新的思考。
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實現廣泛傳播的網絡視頻多年來已積累起大量資源。一部分視頻直接對應目前學校教育體系中的課程,可在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用戶的學習中發揮一定的輔助功能。如中國大學生MOOC平臺就集中了國家級精品課和大量來自各個學科的專業課視頻。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這些視頻的價值,有選擇地對其中符合自己課程框架的視頻進行重點播放、討論答疑。B站等平臺上播出的公開課視頻,也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一些老師以個性化的語言、結合個人化的經歷進行的授課,還成功出圈吸引到廣泛的群體一起討論學習。
在直接的課程視頻或直接傳播知識型內容的視頻之外,擁有多樣化題材的網絡視頻,陪伴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承載著一定的教育價值。學習是一個獲得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的過程,是一系列對表達與理解進行掌握、對科學進行發現、對生命進行探索、對藝術進行鑒賞、對文化進行感悟的綜合活動。在這個特殊的春節,騰訊視頻免費展播了《急診科醫生》《大江大河》等60多部優質作品,大量隨疫情發展和救護防控工作推進而不斷涌現在抖音、微博等平臺上的社會熱點類短視頻,也不斷引發著關注。綜觀這些視頻的互動區,人們在特殊時期借由對這些視頻的觀看,進行著關于家庭與社會、生活與生存的討論,交流著對醫療群體與健康話題的認知更新,這無疑是一場廣義上有關生命主題的教育。
技術發展使網絡視頻的呈現形式與參與方式更加多元,用戶在傳統的聽覺與視覺體驗之外,可以借由觸覺與交互,體驗到沉浸感,結合了這些新技術的網絡視頻,不僅進一步消弭由于空間阻隔帶來的傳播效果折扣,也為一些特定教育環節的實現提供了更優化的方式。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共享平臺聚合了兩千余項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這些項目中一些視頻的制作結合了AR、VR技術,同時,學生聯網后通過計算機可對視頻上的內容進行各類實時交互操作。類似古建筑修復、介入式診療、掃雷、爆破施工等場景,在真實操作中具有不可復制性或較大操作風險,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在網絡視頻中進行實驗操作,則可以很好地控制實驗風險,并降低實驗成本。
課堂場景下師生之間通過真實互動進行的教學活動只是教與學的一種形式,因此,對網絡視頻如何更好地實現教育功能的思考,也不應只局限在解決在線人數大規模參與情況下直播的順利進行等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應在廣義的教育與學習角度下充分展開。對于家長、教師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的主要角色而言,愛的陪伴、啟發、聆聽、講解、鼓勵等,仍然是更為根本的方式,視頻是我們多元教育方案中的重要素材與手段,但遠非全部。對于視頻的觀看者而言,如何對網絡視頻資源進行有效檢索、鑒別與規范、合理的利用,既是一項重要的媒介素養,其本身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能力。而如何把握并推廣優秀視頻作品中寓教于樂的創作規律,如何推動網絡視頻生產的精品化,以及如何幫助教育者更為有效地利用優質網絡視頻資源,需要網絡視頻生產者與管理者的悉心探索。
對于社會整體而言,教育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對于個人而言,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以不斷的、主動的學習來獲取知識武裝自身,用精神食糧充實心靈,吸取人類智慧的營養以留住天性的善良、習得理性的思考,都是受益終生的。因此,對于網絡視頻教育價值的更好實現進行審視思考與認真發掘,不僅在疫情期間于學習有助力,從長遠來看也對教育革新有重大意義。
(作者:張梓軒,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