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學“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的新年賀詞中說,“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無獨有偶,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創建與發展,至今也已逾百年。站在“第一個百年”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以及新時代這個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新聞輿論工作等重要論述為理論資源,反思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歷史經驗,探析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時代要求,展望中國新聞傳播學的未來發展。
與時代同行的中國新聞傳播學
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創建,一般以1918年10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為起點。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樣,中國新聞傳播學也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產物。從時間起點看,兩者經歷了頗為相似的探索和醞釀階段。從此,中國新聞傳播學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走過了光輝的歷史進程。以救亡啟蒙為旨歸的新聞學傳統引領著中國新聞學由術入學。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從19世紀末期到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新聞學研究的萌芽期。西方現代新聞傳播思想的傳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的傳播和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積累,這三個源頭的交融、互補、沖突,推動著中國新聞學的產生、演變與發展。20世紀20—40年代,由于西學東漸的學術路徑使然,美英新聞學觀點及研究方法在中國新聞學界占據主流。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新聞學的實踐者與探索者。在中國革命與建設時期,結合中國實踐特別是新聞實踐,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新聞學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了積極探索。1943年9月1日,陸定一在《解放日報》發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通過對新聞層面“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剖析,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新聞領域的指導地位。1947年1月11日,《新華日報》發表《檢討與勉勵》一文指出:“新華日報是一張黨報,也就是一張人民的報,新華日報的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這是黨的新聞史上第一次公開申明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改革開放為中國新聞傳播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雖然“傳播”這一概念早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就被引入中國,但傳播學在中國真正成為顯學,卻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在1982年第一次全國傳播學座談會上,中國學者提出了“系統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創造”的“十六字方針”。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研究生專業目錄,新聞學由過去的二級學科調升為一級學科,列為“新聞傳播學”,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至2019年底,26所高校設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721所高校開設了新聞傳播學類本科專業,本科專業布點達到1352個。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四個堅持”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第一個百年”的實踐表明,正是“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中國新聞傳播學才會一步步發展壯大,形成了大量優質的新聞傳播學成果,培養了大批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若能緊扣“時代”這一關鍵詞,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必然會“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
新時代呼喚新聞傳播學新作為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及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并重點建設具有“支撐作用”的11門學科,其中包括新聞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等相關重要論述看,這里的新聞學所指應為新聞傳播學。過往的成就不能掩飾當下面臨的問題,新時代呼喚中國新聞傳播學應有新的作為。
新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學應將“治國理政、定國安邦”作為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論述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大意義。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用“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等四個“事關”,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上述重要論述為新聞傳播學找準價值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最關鍵的是要加快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科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的有效途徑。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三大體系”的構建,既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又要處理好“繼承性和民族性、原創性和時代性、系統性和專業性”這三個方面的關系。
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總體目標,應該是探索并形成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意義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亦即,既要深入考察中國新聞傳播實踐的發展脈絡與內在理路,又要從人類發展的高度闡釋“中國經驗”的共同價值與世界意義。
新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學要有新作為,應該“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不過,在“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學風方面問題還比較突出”的背景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如何不致淪為口號,尚需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共同努力。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落實到思想理論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各方面”。這不僅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科學理論,也因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
新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學“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與此同時,要將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作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核心內容與立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教育以及研究也有百年歷史。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理論創新的必由之路。一門學科,需要學界、業界認同的價值觀和理論基礎。對中國新聞傳播學而言,這個價值觀和理論基礎便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質言之,能否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能否“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能否“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決定著中國新聞傳播學的興衰成敗。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研究”(201917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