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在安徽省先行先試,由區委區政府統籌安排,由各街鎮根據具體情況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開展一系列的實踐創新,然后依據基層生動而豐富的實踐成果,再進行“合并同類項”,在省內形成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包河模式”。
社區治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具體化。面對大規模空間變遷與重組帶來的社會需求多樣化、利益關系多元化以及民眾自我意識的強化等社會現實,社區治理必須因應這些新問題新矛盾造成的社會張力而做出治理體制與機制的系統創新。“包河模式”就是這種創新的結晶,透過其充滿活力且豐富多彩的社區治理實踐,不難看出以下幾點共性:
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這一堅強的政治保障。無論是濱湖世紀社區的“紅色家訪”,還是方興社區的“樓棟自治”,抑或萬年埠街道的“一米陽光”黨群服務站,都是轉變黨建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聚合力量與資源,促進社區服務,滿足群眾需求,讓黨建走進樓棟,走進千家萬戶,走入人民的心里,也就是所謂的“組織進樓、服務進家”。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導向。時時想著人民的訴求,事事為人民而謀,這是“包河模式”的本質內涵。包河區三級服務中心的設立、睦鄰中心的創設、大社區治理體制實驗、街道體制由“向上對口”轉變為“向下對應”的改革等,形式有異,但本質相同,皆是以如何最大限度、最為便捷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各類需求為治理的目標所在。
積極踐行“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治理路徑。包河區在社會治理創新中除了強化各級治理主體的法治意識以及居民自治能力外,還特別注重新民風新民俗在治理中的重要功能。社區治理在文化維度上就是社會風俗習慣隨時代需要而有繼承的發展與變遷過程。“包河模式”有個十分顯著的特色,就是對城市化帶來的陌生社會,實施“陌鄰”轉“睦鄰”的治理舉措,比如“八個到家”服務,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德治的典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善治效應。
積極采納智能技術,施行智慧治理。包河區“大共治”平臺的核心要義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社會(區)治理中的積極采用,街道級的方興社區更是安徽省智慧社區建設的樣板。智慧治理不僅是新技術的采納,更是治理理念和治理路徑的創新,它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治理空間的擴展與轉換,實現了服務供給的零時延,從而能夠更加人性化、精準化地快速回應社會需求。
(作者:吳宗友,系安徽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