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包括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和政策、市場等“軟環境”,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投資、經營、管理決策,對企業能否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加快職能轉變,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堅決破除阻礙市場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有力激發了市場主體蘊藏的巨大活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近年來,盡管我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但相對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我國營商環境還存在一些短板。當前,世界經濟深刻調整,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同時,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優化營商環境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改革發展新任務,我們需要在優化營商環境上精益求精,繼續下大力氣、啃硬骨頭,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進一步降低市場運行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優化政務環境。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針對目前影響企業經營發展的各種堵點、痛點、難點,需要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特別是要在優化政務環境上下功夫。應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構建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制度規范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降低企業用能、物流成本,鞏固和擴大營改增成果。
優化服務環境。營商環境優不優、好不好,市場主體最有發言權。應問政于企、問需于企、問計于企,聚焦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面臨的嚴重困難,明確改進措施,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化解服務企業中的“腸梗阻”問題,全面提升服務企業的精準性、時效性,不斷增強企業的獲得感。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完善網絡服務平臺體系。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優化和暢通證照辦理、辦稅、銀行開戶、接入電力等事關企業投資經營的關鍵環節,增強網上辦事功能,推動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讓服務措施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優化市場環境。按照公開透明和公平競爭的原則,持續放寬市場準入,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各類市場主體均可依法平等進入,打破阻礙統一市場運轉的體制機制障礙。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廣“互聯網+監管”,對新興產業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提高市場監管執法水平。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依法嚴格保護知識產權,依法保護市場主體經營自主權和企業經營者人身財產安全。遵循市場規律,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注重采用市場化手段,通過市場競爭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堅決破除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增添動力。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