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核心目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大力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充分發揮漢語拼音在農村和民族地區等教育薄弱區域的基礎工具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集中力量打贏推普脫貧攻堅戰。尤其是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聯合發布《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來,我國推普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績。如何著眼長遠,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深化有關工作,提高扶貧水平,建立戰勝貧困的永久機制,已經成為亟待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
扶貧不是短時間的扶助和改變,而是旨在根治貧困。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培養和開發人們戰勝貧困的能力,使其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大勢,更好地生存發展、持續進步。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實貧困,防范返貧,阻止新的貧困。語言扶貧也應該基于這種理念,更深入地融入國家扶貧攻堅全局之中,圍繞人的能力開發這個核心點,探索語言扶貧新途徑,打造語言扶貧升級版。
從解決生活貧困到戰勝“能力貧困”
傳統意義上的扶貧,更多著力解決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貧困問題,以滿足其現實生存的迫切需要。但要從根本上幫助貧困人口永遠脫貧,最為關鍵的是要引導和扶持其解決“能力貧困”問題,即下大功夫開發和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能力開發是多維度、全方位的。在開發和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方面,語言工作大有作為。語言是人的主要思維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在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語言素質和能力,屬于個體基礎素質和能力的核心要素,對于人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要解決人的“能力貧困”問題,必須提升其語言素質和能力。通過提升語言能力,能夠達到多方面效果:增強個體人文素養和基礎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社會交際能力,開拓發展空間;增強學習知識技術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從業本領;增強認知能力,提升人的創新創業創造能力和各方面智慧。
從推普脫貧到語言扶貧
當前,我國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要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打通推普脫貧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應當在條件較好的地方深化拓展,將推普脫貧提升為語言扶貧,提高貧困人口以普通話為基礎的多語能力。
以普通話為基礎的多語能力至關重要。語言能力是人力資本的重要因素,開放的市場對人的語言能力有多樣化的更高要求。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在增強國家認同、維護國家統一、建立統一市場、促進廣泛交流、增進人際理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掌握國家通用語言,交流溝通更為順暢,便于人們在更廣泛的區域開展經貿活動,到更多的地方跨區域就業,從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好的勞動收益。這是中國國民語言能力的重要基礎。與此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嘗試進一步培養貧困地區人口,尤其是青少年的其他語言能力,包括相關的方言甚至必要的外語,逐步提升他們的全面語言素質和能力,以便將來應對更多的語言需求,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培養以普通話為基礎的多語能力,需要構建多樣化、全方位的語言扶貧體系。
加強學校語言教育。進一步營造校園普通話語言環境,鞏固并不斷提升學生的普通話能力;積極開展口語表達與社會交往能力訓練,強化語文核心素養和全面的語言能力培養;積極開展臨近地區方言教育,以及必要的外語教育——比如邊境貿易中急需的周邊國家語言,為貧困地區學生培養終身受益的語言文化素質打下深厚基礎。
建立健全貧困地區語言服務體系。包括面向語言學習的語言服務,面向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語言服務等。在具體做法方面,可以打造“語言扶貧”App,開發更多類型豐富、實用性強的語言學習訓練技術軟件;組建語言學者服務團,發掘貧困地區語言文化資源,為貧困地區提供咨詢意見和規劃指導;建設貧困地區語言文化全媒體平臺,因地制宜地多模態宣傳推介當地人文資源;構建面向貧困地區日常生活、經濟活動和人員交往需要的語言服務體系,為脫貧致富提供語言保障。
進一步落實對口語言支援。推動經濟發達省市將語言扶貧納入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的整體設計與主要構架之中,推動語言專業院校或有語言類優勢學科的綜合性高校開展對口支援;推動貧困地區所在省(區、市)高校,建立以大學生為主體、立體長效的語言志愿者服務體系,在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探討常態化的推進、評價與激勵機制。
從消除現實貧困到阻斷貧困代際延續
貧困往往具有惡性循環的特性,要打破過去長期所處的低水平均衡狀態,其難度可想而知。要阻斷貧困代際延續,就需要在解決現實貧困的同時,花大力氣構建阻斷貧困代際延續的長效機制。其中,完善基礎教育、加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的語言教育,發展職業技能培訓與語言教育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引導家庭語言教育,這類舉措顯得十分必要。
在基礎教育方面,尤其需要在師資隊伍和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教育理念更新、培養模式優化、教學資源建設等環節不斷改善。與此同時,注重開發學前語言教育,有效抓住語言學習關鍵期。目前貧困地區幼兒師資嚴重匱乏,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學前教育保障力不足,這是直接關系到能否阻斷貧困代際延續的大問題。在落實層面,需要政府主導并組織社會力量切實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學前教育問題,開發適合貧困地區學前教育需要的學習資源,提供滿足學前教育需求的社會服務。
在探索將職業技能訓練與語言教育相結合的職業教育新模式時,可因地制宜試行兩種主要模式:一是以語言技能為主的職業教育,主要是面向導游、導購、速記、語言文字處理等服務性行業的職業教育;二是“職業技能+語言”模式,即將職業技能教育與基本語言能力教育、職業語言教育相結合。比如“工程技術+語言教育”“市場營銷+語言教育”等。通過這類教育,可以為貧困人口插上語言的翅膀,使其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在更廣闊的空間得到發展。
具體而言,以下方面至關重要:創建職業技能培訓與語言教育相結合的切實可行的培養模式,努力形成職業技能學習與語言學習兩者相互促進、同時提高、全面發展的培養機制;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教師語言能力培訓,培養兼通職業技術教育和語言教育的“雙通型教師”;組織編寫將職業教育與語言教育有機融合的教材,比如服務行業語言教材、工程技術語言教材、商貿語言教材等等。
對家庭語言教育的重視也十分必要。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要引導貧困家庭家長重視孩子的語言教育,切實做好語言規劃、做足語言教育投入。要注重女性語言教育。母親對子女語言能力的培養影響較大,應高度重視貧困家庭婦女語言能力的提升,以增強其對子女開展語言教育的能力,從而通過語言的“母嬰傳播”助力消除貧困代際傳播。
從根治傳統貧困到防止出現新型貧困
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一些新型貧困可能被引發。語言扶貧應具有前瞻性,要在防止信息化、智能化帶來的新型貧困方面未雨綢繆。尤其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重視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二是重視語言技術教育和普及,從而提高人們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從事信息化、智能化工作的語言能力,全面提升應對未來挑戰的綜合能力。
以語言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和經濟發展的新的生產力,要消除數字鴻溝,就要強化貧困地區的信息化建設,增強貧困人口對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的占有和利用能力。同時,探索將語言教育與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助推語言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改革,以消除“信息技術盲”,避免因“信息技術盲”而返貧致貧。
我們正在進入智能化時代,一些傳統工作崗位將被智能機器人取代,但同時又會涌現出新的工作。因此,必須預先行動,對職業有可能被替代的人員加強新型技能包括語言技能的培訓,提高其適應能力,以有效應對智能時代的新挑戰。實際上,這一要求不僅是面向貧困地區提出的,整個人類社會都面臨著技術發展帶來的巨大考驗。要想從智能化發展中真正獲益,就必須駕馭新的技術,包括語言技術,適應新的生活和工作,從而獲得更多幸福、實現更大發展。
(作者:赫琳,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