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即東盟10+6,簡稱RCEP)談判已歷經7年,雖然終獲突破,并擬于2020年簽署協議,但因印度臨陣退出以及日本舉棋不定,仍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是從美國主導的TPP脫胎而來的。美國退出TPP后,經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合力“改造”,CPTPP影響力持續提升。RCEP和CPTPP都是沒有美國主導的區域合作協定,二者之間既有重合交叉,又有各自的努力方向和發展重點,國際地位、開放程度等也明顯不同。分析RCEP與CPTPP差別及對我國的機遇和挑戰,有助于我國未雨綢繆,早有預案,爭取主動。
RCEP與CPTPP差別
主導權不同。RCEP由東盟主導,域內范圍為東亞地區和大洋洲。CPTPP以日本和澳大利亞為主導,涵蓋亞洲(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文萊)、北美洲(墨西哥、加拿大)、南美洲(智利、秘魯)和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雖然參與國家少,但區域范圍比RCEP寬泛,推進合作領域和空間更大。
國際地位不同。RCEP是全球規模最大自貿區,人口約35億,國內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3;CPTPP是世界第三大自貿區,人口超5億,國內生產總值10.57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3.1%。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CPTPP國家進出口總額和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分別占到世界總值的28.8%和34.8%,較GDP占比高出1—2倍。
開放程度不同。CPTPP關稅和貨物貿易成本較低,相互開放程度高,并給予服務業、知識產權強力保護,對服務業、勞工、環境、知識產權等實施更高貿易標準。CPTPP標注“全面且進步”,涉及“電子商務”“政府采購”“國有企業”等章節是其他自貿協定沒有的,比RCEP包容性更強,不但進入門檻較低,條文生效較寬松,而且允許部分成員保留關稅、照顧到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利益,擴容前景較好。
合作難度不同。RCEP地域范圍較小,涵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差異大,市場準入與稅率不同,營商環境不一,推進合作領域和融合發展難度較大。CPTPP為提升區域合作水平,在促使發展中國家加速開放的同時予以合理保護,公平性與包容性銜接較好,有利于減少相互合作和融合發展存在的障礙。
發展潛力不同。與WTO相比,CPTPP自由貿易標準和各項開放措施要求更高,域內國家雖然開放了市場、大幅降低關稅,但經濟并未受到沖擊,反而成為其中的受益者,對域內國家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較強發展潛力。而RCEP成員訴求較多,相互讓渡利益意愿不高,不少域內國家貿易限制和關稅壁壘依然存在,與國際先進規則要求有落差,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RCEP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開放層次不高。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RCEP歷經7年談判,不少域內國家貿易限制和關稅壁壘依然較高,市場準入限制多,對國內企業還有各種補貼和津貼,進出口貿易和服務貿易障礙尚未消除,與國際經貿新規則差距較大,沒有達到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競爭,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貿易自由化。
二是穩定性不強。RCEP有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經濟實力懸殊,稅負差異大,加之地緣因素和宗教問題影響,深化合作仍有不少問題和困難,印度臨陣退出就是明證。與此同時,部分域內國家希望占盡便宜,選擇了兩頭下注,努力讓美國重返CPTPP,并借機擴大與中美兩國的貿易。此外,RCEP國家存在歷史恩怨以及領土、島嶼爭端等問題,穩定性不夠強。
三是容易遭受美國干擾。中國加入RCEP后,美國為維護自身利益,肯定不會罷休,而會聯合RCEP域內國家,盡快重回CPTPP,遏制中國的發展。雖然美國總統連續三年沒有參加東盟峰會,但為維持國際經濟秩序的霸主地位,仍頻頻向東盟伸出“橄欖枝”,希望舉行雙邊峰會共商大事。東盟國家認為,只要按美國要求修改協議,美國重回CPTPP是遲早的事。東盟、日本等國不愿得罪美國,企圖用“兩條腿”走路,在RCEP、CPTPP兩邊獲得更多的利潤,獲得最大好處。
四是帶有明顯脆弱性。印度約占RCEP國土面積、人口總數和經濟總量的1/5,但因國內民眾反對,為保護脆弱行業,減少域內國家的商品和資本涌入,最終選擇退出,不僅影響了RCEP有序推進,也表明RCEP兼容性不夠、靈活性和代表性不足。據國外經濟學家計算研究:印度退出可能減少RCEP市場總量的1/5,中國獲得經濟效益將下降,由此限制了RCEP市場擴大。
應對策略選擇
RCEP簽署有利于中國融入世界市場,提升國際經濟地位。當前,應著力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盡快簽署RCEP協議。RCEP市場規模大,對域外國家有較大的吸引力,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南美洲國家可能會申請加入,可以擴大RCEP“朋友圈”。2018年我國與RCEP國家貿易額接近1.5萬億美元,約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3,也是我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依托。要盡力促成RCEP簽訂協定,有效挖掘RCEP經濟潛力,爭取在更多領域取得成果。
二是堅決維護東盟主導地位。RCEP能達成原則性協議,主要是中、印兩國的主動作為,并作出重大讓步。當前國際經貿環境不容樂觀,美國以一己之私頻頻挑起經貿摩擦,包括日本、印度等主要經濟體都意識到了擴大經貿合作的重要性。RCEP源自東盟,“東亞經濟組織”(東盟10+3)是RCEP雛形。堅決維護東盟主導地區,既兼顧歷史與現實需要,也有利于RCEP有序推進,可減少我國道義負擔。
三是積極發揮大國穩定器作用。RCEP的貿易額、投資額約占全球1/3,消費市場龐大,經濟資源豐富,互補性較強,發展空間大。其中,中國制造業規模世界最大,日本制造業水平全球最高,澳大利亞是世界原材料生產大國,可構成一個覆蓋全球的高中低端全產業鏈經貿圈,有利于減少對域外國家依賴。我國要積極發揮大國穩定器作用,通過區域性、次區域性合作機制(如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中國—東盟東部增長區合作、東盟10+3災害管理部長會機制等),促進RCEP可持續發展。
四是正確處理域內國家關系。我國經濟體量大,工業競爭力強,對RCEP域內國家有較大影響力。應著力完善RCEP經濟治理架構,做好共建“一帶一路”與域內國家互聯互通對接,促進市場規則及標準“軟聯通”;積極推進共建經濟走廊、經貿產業園區,按照《10+3財金合作戰略方向》共識,促進貿易投資更多使用區域本幣,進一步夯實金融合作基礎,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要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用好合作基金(如10+3 基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民心相通。
五是適時推進RCEP進一步升級。總體上看,RCEP開放程度不高,應以“小步快走”方式,并行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加快建設東亞經濟共同體,不僅可以提振市場信心,不斷推進RCEP進一步升級,打造更高水平自貿區,而且能夠贏得下一輪的國際經貿談判主動權,推進RCEP更高水平發展。
六是統籌協調CPTPP發展。RCEP是一個大市場、大舞臺,因屬規模巨大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對域外國家仍有排他性。當前要重點處理好與CPTPP關系,不僅要考慮到部分域內發展情況,讓參與國家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且應增加開放度,提升包容性,推動RCEP成為一個開放型的跨境自貿區。
(作者系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