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全面闡釋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遵循的基本原則。這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明確了指導思想和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對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自信、學術自信、話語自信具有積極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構建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學科體系
學科體系是以知識系統、科學分工、產業結構為基礎的學科設置、專業劃分和課程體系的集合。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要求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此前提下,立足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瞄準學科發展的前沿趨勢,尊重學科發展的客觀規律,整合學科資源、凝練學科方向、謀劃學科布局、匯聚學科隊伍、筑牢學科高地、優化學科結構。進而,不斷形成布局合理的學科體系,構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
新時代加強學科體系建設,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指導地位,關注新問題、聚焦大問題、把握真問題,統籌發展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學科和冷門學科。要重點建設一批探索客觀規律、推動理論繁榮、增強原始創新的基礎學科,發展一批能有效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學科,開創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領力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扶持一批具有重要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通過科學定位、夯實基礎、拓展領域、突出優勢、創新培植、補齊短板的思路,使基礎學科扎實穩固、應用學科更具活力、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學科蓬勃發展、冷門學科后繼有人。
構建經世致用的學術體系
學術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創造、精神追求、價值觀念的精神畫像,其本質是理論與方法、學理與實踐的統一。作為高度系統化、價值化、學理化的思想成果,學術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和載體。學術體系內在包含了理論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體系。理論知識體系側重于概念、思想、理論、觀點、學說、知識、原理等方面。研究方法體系強調解題思路、策略、技術、程序、工具等。每一個學科都有自身的學術體系,哲學社會科學各門學科的學術體系共同構成了科學化、層次化、條理化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體系。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體系是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建構關于人與社會的理論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能力、學術水平、學術貢獻的集中展現,決定了當代中國人的總體思維水平、心理特征和行為秩序。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不是全盤否定中國以外的其他學術體系,也不是用中國的學術體系取代他國已有的學術體系,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世界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汲取他國發展中的有利經驗,融通古今中外各種學術資源。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時代訴求和發展需要為導向,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問題意識,立足中國實際、根植中國實踐、聚焦中國發展、正視中國經驗、圍繞中國問題,解釋中國發展邏輯,并且通過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創造出標識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凝練學術思想和學術觀點,創新學術話語和學術表達,著力提升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能力。
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是一個民族和國家思想精神、理論創造的外在反映,是以特定符號和言語表達指導人們思維方式和操作實踐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結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話語表達。
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站穩中國立場,萃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辯證地、批判地對待西方的文明成果,打破西方話語霸權。要吸收和借鑒符合中華文化傳統、民族思維、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的一切文明成果。用中國思想、中國理論、中國學術來闡釋中國觀點、表明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同時,要以科學化、民族化、現代化的話語表達方式,打造開放融通、互學互鑒,易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19ZTB024)、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9年度項目(19TZTSKB00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