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世界”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人類在不斷變革和塑造著現實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了“人化世界”。與此同時,人們對人化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也越來越深刻。人化世界的現實存在中有何種矛盾或問題?人化世界應當以何種面貌存在?現實的人創造人化世界應當遵循何種尺度?如何處理“應然世界”同“實然世界”的沖突?這一系列由人化世界延伸出來的問題成了學界密切關注且無法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
王永昌教授的新著《論人化世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年9月版)一書,立足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圍繞由人所創造的為人所特有的“屬人世界”展開了頗具深度的哲學思辨,為現實的人如何獲得更加人化的世界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本書飽含著對作為“目的”的人何以獲得合理的、更值得過的生活的關懷,以及對與“必然如此”的動物相對應的、擁有“無限可能”的人的期待。
書中所說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把人作為孤立個體而抽象出來的概念存在,而是具體的、現實的、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的人。與此相對應的人化世界,也是現實的、由人所創造的、與主體相對應的客體世界。作者依托哲學而又緊跟時代,敏銳地洞察到了研究“人和人化世界”這一問題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并站在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立場,清晰地洞見到:孤立地談論人或世界會造成意義缺失,人和人化世界作為主體和客體,二者之間存在著無法割舍的聯系和相互對抗的張力。他將主體和客體同時作為研究對象,把這兩個研究對象置于理論和現實兩個維度中進行具體的考察,通過反思現實人化世界,為創造一個更完善的未來人化世界提供哲人的視野和理路。
本書大致分為四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闡明了為什么人和人化世界是值得研究的,并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人和人化世界的研究,關鍵在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立場。在第二部分,作者圍繞人和人化世界這兩個概念分別展開論述,并詳細探討了人化世界當中的人和與之對應的人化世界形成的依據、存在的特性和遵循的尺度。在此基礎上,作者又作了進一步的邏輯延伸,引入由人化世界“裂變”出來同時又與之相對立的“反人化世界”的概念,剖析了人化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在第三部分,作者著眼于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之下世界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揭露了“實然”世界存在的三大主要矛盾,即:生態關系的惡化、人類社會治理秩序面臨的挑戰和人類自我認知的日趨多元泛化,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列舉了解決矛盾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人類達到人化世界的應然狀態貢獻中國力量。最后一部分,作者對人與人化世界未來發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認為,對于人類的未來我們既不要悲觀危言,也不要盲目自信,而要通過把握我們的“理智和行動”“選擇和決斷”“意志和努力”,主動去擁抱和創造美好未來。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從現實中抽象出了人和人化世界的概念,從單個人和單個人所面對的特定世界的個別抽象,上升到普遍的人和全人類所面臨的人化世界的一般抽象,這種方法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所用的抽象方法是高度一致的。對人這個概念,作者從“斯芬克斯之謎”出發,揭示了人的本質的“一與多”的矛盾。在人化世界的問題上,作者以人與動物的差別為基點展開剖析,最終指向了人的“理智之光”。作者用歷史的眼光考察人與人化世界,用最平實而嚴整的邏輯論述了“有限”的人何以能夠追求與接近“無限”這一抽象而宏大的命題。在思辨邏輯的展現過程中,作者又對一般的抽象概念進行了個別具體的表達。作者引用了詩歌、寓言故事等通俗易懂的內容,來解釋復雜的人和人化世界,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智慧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驗參考,引導世界積極融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主流。
每個時代的每一項研究,歸根結底都無法回避關于人的問題。早在公元前5世紀,普羅泰戈拉就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看似傲慢的定論,其實折射出的是人類的謙卑。之所以用人作為萬物的尺度,是因為我們生而為人,僅僅被賦予了人這一種尺度來丈量世界。作者不僅看到了這一點,同時也看到,人所生活的世界不是“必然如此”的世界,人不同于螞蟻、蜜蜂、蜘蛛等動物,生來就能夠達到自我滿足狀態,人的世界總在變革之中,永無完美之境。于是,我們丈量世界,不應當是單一的、機械的尺度。其中,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人化世界顯得尤為重要。馬克思曾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人化世界的關注,歸根結底是對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關注。從現實的人出發再回到人本身,讓人能夠獲得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與信仰。那么,立足當代,解剖現存的人和人化世界,是我們當下最合理、有效的認識自己的方式。本書從人和人化世界出發,帶領讀者對“現存的世界”進行思考,無非是想告訴我們,天地之間,合理的、真正的人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一方面,如何讓每個人過得有尊嚴和幸福,是世界上每個國家和個人共同的追求。本書的論證為每個人如何獲得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另一方面,在現實和未來,中國和世界也會面臨各自的問題與困難。本書也為我們面向未來、迎接挑戰進行了理論解讀。
作者通過頗有詩意而又不失嚴謹和深度論證的語言,傳達了對未來的希望:人類能夠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中,既追求現代化高度,又為傳統和自然留出空間,既追求個人獨立,同時又創造出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可以、也應當去創造一個更加理想的人化世界。
(作者:郝立新、王一帆,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