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推動民族區域生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陳趙陽 姜玲 方忠2020年01月02日08:3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推動民族區域生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發展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在云貴、四川等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由于其交通不便,經濟發展緩慢,自然環境、生態資源破壞較少,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原生性與多樣性得以完好保存,形成了獨特的綠色生態競爭優勢。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已成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形式。

    民族生態文化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我國特殊的大雜居、小聚居的歷史民族文化背景下,每個民族都在實踐中適應和改造其生存環境,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歷程,造就了各民族獨特的原生文化。近年來,隨著我國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的不斷擴大,其中文化產業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我國幅員遼闊,居住在不同區域的民族由于自然環境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這些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我們要看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兩面性:一方面,民族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在促進區域就業、保持經濟增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民族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上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極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其無序發展,急于求成、不遵循客觀事物發展規律、肆意破壞環境的事情時有發生,將人文景觀千篇一律改造成商業街,將自然環境改造成亭臺樓閣等行為,已造成生態資源浪費,破壞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結構,不利于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民族文化發展體現出較強的區域性特點。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內蒙古、新疆等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但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據2018年數據顯示,東部地區達到規模以上的文化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8688億元,占全國77.0%;在生態資源較豐富的西部及東北地區分別為7618億元和943億元,占全國比重分別為8.5%和1.1%。從數據上看,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利用民族區域文化,統籌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帶動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四位一體化,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民族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綠色經濟”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提出。他強調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建立一種“可承受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社會、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為基礎,既不會因盲目追求經濟量增長而造成社會分裂和經濟危機,也不會因自然資源耗竭而使經濟無法持續發展。隨后,聯合國又將“綠色經濟”定義為:改善人類福利和社會公平,同時極大地降低環境危害和生態稀缺的經濟模式。但是,綠色經濟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在我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人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審時度勢地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新觀點、新主張。

    我國綠色生態經濟的發展對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具有更豐富、更具體的現實意義:一是民族文化產業目前存在著生態效益較低的問題,影響其產業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的充分發揮,所以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與新方向。二是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發展既要遵循文化產業客觀發展規律,也要遵循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規律。三是依托區域環境資源特點,發展具有不同產業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避免產品雷同現象,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多樣性發展。四是當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經濟效益三者共同作用、相互提升時,可以提升“一帶一路”建設規劃中少數民族地區的競爭優勢,使其成為這些地區的支柱型產業。

    近幾年,我國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迅猛,但當生態效益與經濟利益發生沖突時,部分企業往往為了經濟利益而不顧生態環境,違背可持續發展原則。特定的民族文化時空性決定了,一旦培育民族文化的生態環境、人文社會遭到破壞,該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便會遭到破壞甚至逐漸消亡。民族文化中生態的脆弱性和不可逆性,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制定發展民族生態文化產業相關政策

    民族文化產業的綠色生態化發展,無疑為實現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地方政府應培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推動民族文化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積極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經濟創新體系,完善推動生態環境資源市場化的民族文化產業政策制度供給,從而推動民族文化產業和綠色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相關政策,對于肆意破壞民族區域生態環境和過度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必須嚴加懲治,實施獎懲機制,設立相關專項基金,合理稅收,決不能犧牲文化利益、生態利益來換取經濟利益。

    加強綠色生態下的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宣傳和教育,提高民眾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公眾對綠色生態下民族文化發展理念的認知決定其對綠色發展的態度,要使消費者真正認識到民族文化產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這將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模式。同時發揮公益性文化產業的重要作用,不以營利為目的,建立更多的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圖書館等,讓更多的群眾深入了解綠色生態發展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要真正做到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立足長遠,讓全社會參與其中。當每一位公民通過嚴格意義上的自我約束與規范,使綠色生態消費成為民族文化產業的一種常態后,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是全民族共同的責任,我們要真正認識到民族文化傳承和綠色生態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從而把民族文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理念逐步變成每個消費者的消費訴求,依托自然環境基礎,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創建產業生態化的社會新風氣。

    要實行綠色產出和營銷策略,就應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相關的民族文化企業在產業的產品、運作、資源等模式中,要滲透綠色生態與獨特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理念,全面掌握市場與消費者對于民族文化產業的綠色生態需求信息,增強產業生態化的科研創新力度,采取“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方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擴大企業規模,形成品牌效應。企業要從產業生態規模化經營出發,加強民族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相結合,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儲備和對管理模式的創新,延長產業鏈,擴大影響范圍。只有這樣,企業綠色生態創新產品成果才能順利轉化,消費者才會產生對綠色生態消費的欲望,實現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同時,企業要采取綠色品牌戰略,保證生態競爭實力得到增強,將外部資源利用起來,取得綠色標志與產品認證,在社會中塑造良好的形象,維持自身信譽。重點建設和發展一批集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于一體的具有品牌特色的產業,并依托區域特色生態環境,建設民族文化資源產業區,最終形成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群,擴大民族文化產業的空間市場。

    總之,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可以通過政府支持引導、法制法規保障等制度體系,借助稅收體系、投資投向、產業結構等市場管理手段以及通過宣傳教育、網絡媒體等輿論環境,構建政府、市場、企業等多層次、復合型機制,促進區域各民族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實現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環境規制、產業變動與綠色蛻變期勞動力再配置結構優化研究”(18BJL12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技術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99re6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www.亚洲精品.com|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99国产精|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jizz视频|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97视频精品视频人人一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三区麻豆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999精品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 青青热久久久久综合精品|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