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德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有學者從生產和勞動組織方式變化角度,稱之為后福特制資本主義;也有學者從國家治理方式轉變角度,稱之為新自由主義;還有學者從文化邏輯等方面的轉變,稱之為晚期資本主義。無論如何指稱,均揭示了資本主義在生產方式、治理方式、社會文化領域發生了重要轉變。在這一背景下,一些左翼學者再次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尋找思想資源,以應對并批判這些新變化。
雖然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承認資本主義會發生偶然的經濟危機,但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并非偶然產生,不能通過自身的調節而克服,而是源自其基本矛盾的必然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美國學者詹姆斯·奧康納緊緊抓住資本主義的這個危機命運,建構其資本主義批判理論。
奧康納以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學界所熟知,但是在《危機的宿命:奧康納資本主義危機理論研究》(何畏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版)一書中,作者從奧康納思想發展的始末,研究其不同時期對資本主義危機的不同研究路徑,強調其思想的變化與邏輯脈絡的逐步推進。作者認為,奧康納的思想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結合財政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美國為案例研究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危機,得出只有社會主義才是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唯一路徑的結論。第二個階段,致力于建立一個關于資本主義危機的總體化理論。通過對資本主義危機的歷史性考察,揭示出資本主義危機的積累性特征,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在資本的積累中產生的;另一方面表明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在危機的產生及其不斷化解的歷史過程中積累或積聚的。第三個階段,試圖從生態學角度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重構,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危機提供了優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生態問題的批判,并非獨屬于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問題,而是現代社會研究中的熱點話題。對于生態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是資本主義發展到特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理論反映。20世紀30年代,海德格爾提出著名的“世界成為圖像而人成為主體”的論斷,在此間可以預見現代社會所建構起來的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危機:“現代的基本過程乃是對作為圖像的世界的征服過程。……人施行其對一切事物的計算、計劃和培育的無限制的暴力。”而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則指出,現代社會人對自然世界的剝奪總是建基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之上。如果生態學理論不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攜手,那么必然不能抓住生態問題的本質與根源。這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相較于其他生態批判理論的深刻之處。然而,不同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觀,有不同的理論特點與方法論分歧。作者在書中展示了威廉·萊斯、唐納德·沃斯特、薩拉·薩卡等學者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指出奧康納理論與方法的獨到之處。
作者始終站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方法的基礎上,對奧康納的思想進行批判性研究,透過奧康納理論的表象指出:“奧康納的危機理論從本質上來說是關于生產條件的再生產危機理論。……雖然他努力論證了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之間的辯證關系,并指明了第一重矛盾是危機的根源,但他始終沒能清楚有效地闡明第一重矛盾對第二重矛盾的決定性關系。”
立足馬克思的文本,不在于走向原教旨主義和教條主義,而是充分凸顯回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意識與價值導向。在此意義上,該書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如何研讀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一個寶貴范例。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