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各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施了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舉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們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相繼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這些都有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這為各地各部門推動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更好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需進一步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等主體功能區,并規定了其相應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開發管制原則,建立了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在完善空間治理的進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積極構建統籌全國、相互銜接、各層級政府協同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有力促進了我國空間治理的現代化。今后,要進一步明確主體功能區的戰略定位,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高標準繪制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真正實現“多規合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讓不同區域承載不同的發展功能,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
其次,需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綜合承載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我國國土面積廣袤,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產業和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活躍增長極和承載各種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比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就對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部分區域發展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工礦區城市發展活力尚不足。對此,要正確處理好中心城市引領帶動和周邊地區梯度發展、共同發展的關系,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以及周邊地區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增強周邊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再次,各地區需根據自身條件實現合理分工、優化發展。各地區以資源稟賦為前提條件進行合理分工,既要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又要服從、服務于國家謀劃區域協調發展的全局。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對此,我們需堅持“全國一盤棋”,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深化區域合作,發揮各地區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
(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