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全球制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要“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六大重點工作之一,并專門提出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等制造業發展舉措。這說明在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日新月異,大致經過了以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隨后多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工業體系得到初步建立,也形成了較為全面的制造業基礎;改革開放后,制造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對外開放持續擴大,隨著國內的制造業企業不斷走向國際市場,進入國際產業分工的行列,我國快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浪潮,我國的經濟發展也面臨著結構調整的壓力,開始尋求并積極推動制造業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制造業在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當中,既面臨重要機遇,也需要應對諸多挑戰。
從國際來看,當前制造業領域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德國的“工業4.0”和“國家工業戰略2030”、法國的“新工業法國”、日本的“再興戰略”;發展中國家也在調整布局,產業與資本逐漸向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國家轉移。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國外需求市場低迷、風險挑戰加大。從國內來看,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環境保護、要素約束、技術升級、動能轉換等因素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形成了“多向擠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著一些難題:一是大規模、高投入、低效率的生產方式,使得一些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愈來愈不可持續,而且容易引發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二是供給結構失衡、技術水平不足的局面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導致制造業總體大而不強的局面難以在短期內快速扭轉,尤其是大部分的中小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緩慢、產品優勢不明顯,高端制造業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三是隨著勞動力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制造業企業在勞動力等方面的傳統比較優勢日益減弱,制約了制造業發展的速度,同時產業鏈上游的研發設計環節和下游的售后服務環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造業企業的產品附加值差距正在不斷擴大。
在上述背景下,把握制造業全球價值鏈重構與國際分工格局大調整的歷史機遇,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成為當前推動我國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無論政府的產業政策還是企業的發展戰略,都應該圍繞“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這兩個重點,積極探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路徑。
首先,增強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優勢,推動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實現從低端環節向中高端環節的攀升。促進國內制造業價值鏈的結構優化,將業務重心由傳統加工制造環節轉向研發、生產、服務等環節在內的整條價值鏈;立足于原有的制造業基礎,引導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產品集聚,通過研發新技術、生產新產品、延長產業鏈等手段,促進制造業不斷向更高水平提升;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核心領域,推動制造業不斷實現轉型升級。
其次,促進制造業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實現綠色化、智能化、產業化發展。制造業企業應擺脫傳統的依賴要素投入的發展模式,以更高的環境、安全、質量等標準來倒逼產業和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推動實現綠色增長;加快網絡、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推進制造業的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發展;壯大制造業規模、培養千億級和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促進制造業企業在高技術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再次,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尋求制造業產品市場的供需平衡。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改進制造業企業的運營、市場對接、品牌宣傳模式等業務內容,著力降低企業的生產與融資成本,擴大產品市場;借力“一帶一路”建設等,把握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擴大產品市場的同時,不斷推進制造業產品的品牌設計、質量提升。
最后,要依靠創新驅動,探索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依據內生增長理論關于“經驗學習和研究開發是技術進步的兩個主要渠道”的邏輯,持續加大制造業企業的學習與研發投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持續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政府服務平臺、研發中心等技術支撐平臺的建設,完善創新機制建設,包括創新方向選擇機制、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創新利益共享機制等。
(作者:張紅鳳 張新穎,系山東財經大學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AJY0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