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多維度構建新聞傳播學術體系

    胡百精2019年12月20日08:3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多維度構建新聞傳播學術體系

    新聞傳播事業關乎真相、真理的發現和分享,自由和秩序的動態平衡,關乎治國理政、定國安邦,也關乎多元文明交流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之相應,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體系不單是學科內部的知識生產問題,且應服務、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傳播事業的觀念設計、制度安排、路徑選擇和倫理建設。學術創新首先要明確當下的歷史方位,標劃向上升進的邏輯和現實起點。自“五四”和新文化運動始,學界慣以“古—今—中—西”十字路口的說法比擬中國思想和學術的歷史處境。百年倏忽而過,向西的維度持續鋪展,以至常有人發出西學“話語霸權”之嘆,而向中、向今、向古的維度則有待進一步深究和開拓。

    中國問題與全球價值。何謂向中?若總體答之,向中即有中國特色。從輸入一端看,我們不可能在抽離語境的情況下引入西方概念解釋、解決中國新聞傳播領域的全部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地的新聞傳播學術研究亦不可淪為西學的中式佐證或案例。從輸出一端看,中國國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人類解決共同關切的諸多問題提供了獨特的社會實驗場景,其間新聞傳播事業的改革發展及其理論化本應涵養中國稟賦、精神、風格和氣質,進而增益本領域的全球學術創新。

    但是,上述原則僅陳明了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體系的必要性和應然規范,尚未確認其邏輯和現實起點。這個起點不是西方知識和西方問題,甚至也不是局限于理論建設內部的本土知識,而是真切、實存、生動的中國問題。理論當然有其“自生長”的需求和動能,而對包括新聞傳播學在內的應用學科來說,來自現實問題的召喚總是更為顯著、優先,甚或是第一位的學術創新動能。在應用學科領域,從知識到知識的創新固然必不可少,卻要警惕“理論的空轉”或“玄學化”——概念壓倒問題、想象脫離現實、外部解釋替代內部經驗論證通往“無根的形而上學”。

    馬克思說,“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從中國問題出發,雙腳踩在中國的泥土里,“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并非一項純粹的政治動員,而是中國新聞學研究行至百年、傳播學引入四十余年后自主自覺的積極選擇和主動建設。譬如,如何理解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規律?如何定位新聞傳播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機制?如何引導和規治泛媒介、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時代的內容生產、算法分發、平臺運營和倫理選擇?我們還可以開出更豐富、完整的現實問題清單,而對這些問題的學理響應,正是學術創新動力之源。

    以中國問題為起點,不是走學術封閉的老路。我們所欲構建的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體系并非獨占世界一隅的單向努力,而應具有普泛的全球解釋力,促進多元文明交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培育。學術話語的競爭不可避免,而對話、融通更為重要。中國特色意味著要有中國自己的理論、方法和關懷,同時也意味著在地知識生產與全球價值生成兼顧兼容。在這一點上,新聞傳播學科同其他學科一樣,應致力于開創中西思想輝映、環抱的整體文明氣象。

    學科主體性與融合創新。在向今的維度,除了前述以中國問題為起點,構建新時代新聞傳播學術體系尚須考量與關聯學科的融合共創。作為傳播學的主要奠基人,施拉姆在大半個世紀前描述了傳播學的學科特質——多學科交叉的十字路口。新聞學素來也被公認為雜家之學,向社會和歷史敞開自身。二者一直身處多元交叉地帶,常為時勢、技術和外學科的近鄰所沖擊,持續的身份焦慮和認同危機形成了“領域的騷動”。騷動的實質,便是要走出十字路口,確立新聞傳播學科的自主性和合法性。

    在教育思想史領域,現代大學的知識生產觀念和機制歸結為三種模式的更迭。“模式1”以“洪堡理想”為代表,知識生產以滿足人的好奇心、涵養高貴心智為使命,即“純科學模式”;“模式2”乃工業社會的產物,主張大學積極介入社會,生產對接多元需求、有用且專門的知識,培養適應社會分工、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如是,系科和專業分工日趨繁復精細,學術、學科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是否擁有專屬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并以之勘定自身與其他學科的邊界。新聞傳播學科的主體性危機恰肇端于此:置身十字路口的新聞傳播學長期存在核心概念、經典理論和方法薄弱、專業知識和技能門檻低嵌、學科邊界模糊的窘境。當十字路口容不下獨立、專屬的理論大廈和知識殿堂,學科主體性危機便呼嘯而至了。

    “模式3”是帶著諸如后工業、信息化、網絡革命等標簽到來的,強調以多樣聯結、融合共創和生態式成長驅動知識創新。新模式主張多學科建立“多層次、多邊化、多形態、多節點”的連接,實現復雜場景下的對話、合作與協同增益。循此原則和路徑,學科主體性不再表現為獨善其身的能力、自恃自足的價值、專屬的領地和邊界,而恰為進入多元學科生態、向關聯學科敞開、助益融合創新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這對新聞傳播學科當然是利好。當學科主體性不再完全源于固守堡壘、看護邊界的能力,而是尋求在多元對話中成就開放、共享的價值,所謂十字路口恰好可以轉換為對話、合作、融合創新的場景。往昔走出十字街頭的焦慮和沖動,自然亦應轉換為構建敞開的主體性或曰學科主體間性的動力。同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亦不再分立,而是拓展多樣共生、彼此增益的合作場景。

    傳統價值的創造性轉化與未來選擇。至于向古的維度,即補足、拓展中國新聞傳播學術體系的歷史面相,開掘和轉化中國傳統傳播思想、近現代化新聞輿論思想的學術價值。重返傳統不是單純“復古”或“招魂”——把古人拉到現在來改造,也不是回頭扮演古人。在如何面對中國傳統思想的問題上,徐復觀的建議是,“要在時間之流中,弄清楚它們的起源、演變、在當時的意義及在現代的意義”。林毓生認為疏離、否定傳統不僅無法解決由歷史延展至今的老問題,且將導致全盤西化、斷裂的現代化等新問題,故應促成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這些說法大抵也適用于新聞傳播學的創新發展。

    面對全球新聞傳播業的劇變,學術創新有時要“另起一行”寫新篇,有時則要“接著講”——從歷史深處、傳統之源講起。至少在人文社科領域,無中生有、平地起高樓的創新從來罕見。中國傳統傳播思想始終致力于解決言說與秩序的關系,形成了價值共識優先、求治優先、德性優先、民心為本等核心觀念。很多觀念于今亦有重要意義,并可啟迪未來。因此,明智的態度是接近、理解、同情、批判傳統,推動中西互鏡和創造性轉化,為生產具有全球價值的新聞傳播學在地知識提供歷史性思想資源。實際上,離開悠遠、豐厚的傳統,既無法完整地理解現實,也難以平衡地觀照中西,遑論開啟自主的、有生機的未來。

    總體而觀,構建中國新聞傳播學術體系,應從“古—今—中—西”十字路口的對照、對話出發,自覺自主地實現中國特色且有全球價值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建設。這需要煥發時不我待的使命感,亦須以養成的精神待之。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執行院長)

    (責編:孫爽、程宏毅)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91嫩草亚洲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精品66|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福利盛宴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精品国产这么小也不放过|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视频美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