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學途徑:國民心理建設和柔性管理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6日11:1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關注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通過社會心理學途徑推動國民心理建設和柔性管理,研究的總體思路在于通過對當前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現狀與其心理學內涵、機制的分析,構建一個系統、全面的綠色生活方式的理論模型,最后依據該模型,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適宜中國社會的引導政策,從根本上引導國民將“綠色”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目前項目正按照既定計劃有序推進,執行情況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于黨的十八大中第一次提出,隨后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并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第一,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具有清醒的認知;第二,對解決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清晰的思路和舉措;第三,向全世界發出了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莊嚴承諾。本課題立項的初衷高度契合“十九大”的精神,是對習總書記提出的理論和實際的初步探討,這也使我們的研究團隊對課題的研究意義與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了更好地適應“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本課題作了一些調整,總體執行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通過實地調研了解當前國民的社會心態及對綠色生活方式的認知現狀,研究國民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的可能途徑,探索國民心理建設與柔性管理的心理學路徑。

    2018年7月至9月,本課題組成員分別調研了湖南省長沙市、株洲市、岳陽市、邵陽市、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鄭州市、山東省棗莊市、云南省楚雄市、廣東省肇慶市、貴州省遵義市。為了盡可能多地收集綠色生活方式相關的問題與關鍵詞,明確概念的核心特征,主要采用了訪談法,圍繞綠色生活方式的內涵、表現形式以及國民的基本認知狀況進行調研。

    (2)圍繞如何了解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現狀,構建綠色生活方式“知、情、意、行”四維度模型,并據此開發國民綠色生活方式測量工具。

    在之前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社會心態與認知現狀的訪談調研基礎上,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本課題組對全國各地區進行了調研,以明晰綠色生活方式的結構以及開發測量工具進行了問卷發放,最終形成了國民綠色生活方式量表,量表包括環境態度、環保意志、綠色情感與環保行為四個維度。同時對人口學變量進行了初步分析,發現了在性別、職業、居住結構、社會階層等人口學變量上,人們的綠色生活方式存在差異,也發現了一定程度上態度與行為傾向不一致的現象。

    (3)充實和完善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大數據研究,除了利用之前使用的問卷星平臺施放問卷以外,還增加了與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合作,設計了相關問卷的網頁版,以此獲取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相關數據。并與各大超市建立合作,獲取用戶購買綠色產品的相關數據。

    未來將繼續進行大數據調查,建立國民綠色生活方式數據庫,并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行為(如超市購買綠色產品、支付寶參與螞蟻森林活動、日常生活中所用水電等)相聯系,充分了解國民認知層面與實際層面相協調的綠色生活方式。

    (4)通過實證研究,探索影響人們綠色生活方式的因素以及引起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之間差距的因素,據此闡明能夠增加人們親環境行為、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具體心理學路徑。

    在現階段的實證研究中,我們聚焦于環保自我擔當、社會規范、自然共情特質、環境感知、普遍信任等因素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這對我們有效揭示綠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至關重要。未來將繼續進行該方面的實證研究,期望構建出全面、系統的綠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模型,為引導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途徑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本課題總體進展順利,已初步制定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測量工具,并取得了部分實證研究與腦電研究的進展。已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3篇,撰寫相關論文10篇,提交工作報告1份。已完成著作書稿《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學途徑:國民心理建設》約31萬字。召開專家論證會1次,召開正式學術研討會3次,召開組內學術研討會56次,課題組研究人員參加培訓5次。

    下面分別介紹本項目包含的五個子課題的進展情況:

    子課題1: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態及認知現狀——基于大數據(平臺)調研

    子課題1旨在了解國民生活方式的社會心態及認知現狀,目前子課題1進展順利,已完成了部分內容,已對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態有了初步的了解,該成果已于2019年5月12日報送至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合作創辦的“國家社科基金”專刊,并且課題已進入大數據調研階段。

    在了解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現狀之前,本課題組編制了相關的測量工具。

    確定測量工具后,我們獲得了1051份有效問卷,并采用合理的統計方法對人口學變量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現狀。過往研究表明,在環境態度、綠色情感以及環保行為上,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社會階層等人口學變量上存在差異,我們在量表施測的過程中,亦發現了這些差異現象:

    第一,女性更為關注環境問題。相對于男性,女性對環境問題更加敏感,在有關環境的情緒體驗上強度更大,但行為上兩者差別不大,這可能源自于女性更加敏感、情緒豐富的特質。

    第二,代際差異明顯。年齡差異上,很明顯地可以看到,以80年代為分界線,相對于80年代之后出生的群體,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們踐行著更為環保、節儉的生活方式。

    第三,母親學歷的重要影響。研究發現,父親的最高學歷對子女并無顯著影響,而母親的最高學歷有著重要影響,這可能又一次佐證了當前中國典型的“喪偶式”育兒現象,以及母親是家庭教育的核心這種觀點。

    第四,家人合住的綠色意義。婚姻狀況上的差異表明,相對于未婚狀態,已婚人士的生活方式更為健康環保,同時,相對于單身狀態,戀愛狀態的人們生活方式也更為綠色,這與前人研究結論:“單身會制造更多垃圾”相一致。

    第五,親近自然的重要性。相對于其他職業,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的生活方式更為環保與節儉,由于經濟收入(排除年收入百萬的群體)對生活方式并無明顯影響,我們在解釋這種差異時,排除了這些人員收入較低的可能,認為更可能的原因在于從事此類行業的人員與自然更貼近,因而在態度與行為上更加環保。

    第六,社會階層與經濟階層差異。主觀家庭經濟階層越高的群體,生活方式越環保,但在主觀得分為10(最高值)的人群開始發生巨大反轉,結合前文所示,可知年收入百萬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也許在生活方式上更為鋪張。這一點與社會階層的結果有所不同,主觀社會階層越高的群體,有著更為綠色的生活方式,且主觀得分為10的人群差異更為明顯。

    第七,出生與生長地為生活方式根源。出生地、生長地與現居地的分析結果表明,現居地是農村還是城市對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并無影響,而出生地與生長地為農村的群體有著更為環保節約的生活方式,這固然與經濟發展之后城鄉差距縮小有著重要關聯,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出生地與生長地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或許也可以反映從小培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第八,綠色生活方式存在態度-行為差距。通過本研究綠色態度與行為兩個分量表的差值分析,我們發現,當前有一部分人們存在態度-行為不一致的傾向,而且這種不一致均為消極的不一致——綠色態度強,行為執行弱,這可能跟人格特質、情境阻礙、購買力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在初步了解當前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現狀之后,未來本課題組將進一步進行大規模施測,進一步探究造成國民綠色生活方式差異的因素,構建相關的影響因素理論模型,為實證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子課題2: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結構測量及指標體系的建構

    子課題2旨在建構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結構測量及指標體系,目前子課題2進展順利,根據原計劃已完成了國民綠色生活方式量表的編制,并已撰寫相關論文《綠色生活方式的結構與測量》,已投稿至《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根據綠色生活方式的定義,即樹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生態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人們在充分享受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應盡的環境責任,按照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方式生活,可知綠色生活方式是環保心智活動與環保實踐行為的有機統一體。心智活動包括認知、情感與意志,因此我們假設國民綠色生活方式量表的維度為:環境態度、綠色情感、環保意志與環保行為。

    在編制測量工具的過程中,首先,本課題組通過整理與分析前人文獻,并組織相關專家開展以 “綠色生活方式”為主題的討論會,擬定了多項開放式調查題目,如:“您認為什么是綠色生活方式?”、“您認為什么是環境態度?”、“您認為環境態度受到哪些方面的影響?”、“您認為什么是環保行為?”、“您曾踐行過哪些環保行為?”、“您認為什么是綠色情感?”、“您體驗過哪些綠色情感?”等等。最終確定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調查應著重于日常生活,應通過生活細節來反映國民的生活方式。其次,訪談以241名各地被試作為對象,共回收241份有效問卷。采用內容分析法對開放式問卷進行分析,運用Rost Wordparser軟件對文本關鍵字進行提取與統計,并進行開放式編碼。為了保證量表內容的科學性,先后6次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討論,將綠色生活方式歸納為四個因子:環境態度、環保行為、綠色情感、環保意志。最后,依據綠色生活方式“知、情、意、行”的理論構想,編寫《綠色生活方式量表》的草稿。最后,進行大規模施測,獲得了240份預測樣本、388份探索性因素分析樣本以及647份驗證性因素分析樣本,并通過合理的統計方式對樣本進行分析。

    最終本課題組編制出國民綠色生活方式量表,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數為0.919,分半信度系數為0.876,0.868;量表與各維度均存在顯著的中高等相關,各維度間存在顯著的中低等相關;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與理論構想基本一致,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模型擬合度良好;此外,量表能較好區分那些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有不一致傾向的個體。因此,本研究制定的綠色生活方式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并可為區分環境態度-行為差距傾向的個體提供一定的參考指標。

    未來將以建立常模與大數據庫為目標,進一步實施大規模施測,并結合當前“垃圾分類”的熱點,在調查問卷中增加“綠色知識”的相關測量問題,進一步完善量表工具,并建立有效的、可以充分反映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現狀的指標體系。

    子課題3: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機制研究

    課題3著重于社會心理機制的探討,重點考察了環保自我擔當、社會規范、自然共情特質、環境感知以及時間成本等變量對綠色生活方式或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目前課題3進展良好,部分行為實驗取得了一定結果,并已撰寫《社會規范與自然共情特質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環保自我擔當、時間距離對綠色購買行為的影響》、《環境感知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時間成本和信息反饋對綠色出行的影響》、《失地農民儉的生活方式》等8篇論文。

    在課題3的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成員總結了與人們綠色生活方式相關的一系列結果:(1)環保自我擔當影響綠色購買行為,環保自我擔當啟動組被試比控制組被試做出更多的綠色購買行為選擇。在啟動被試的環保自我擔當之后,被試在短期時間距離下做出更多的綠色購買行為選擇。該結果證實了環保自我擔當對綠色購買行為重要的作用,這為如何促進消費者的綠色購買行為提供了理論指導;(2)在踐行親環境行為過程中自然共情特質和社會規范的影響作用發生了分離,社會規范并不能直接影響我們踐行親環境行為,再次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是個體的內在人格特質:自然共情特質。換句話說,相對于外在的社會規范情境因素,個體內在的人格特質:自然共情特質對個體請環境行為的影響更為穩健;(3)時間成本和信息反饋對個體綠色出行會產生影響。在無時間成本條件下,激活了個體理想自我的表征,使其表現出高度的環保傾向;而在有時間成本條件下,信息反饋縮短了個體與行為后果的心理距離,從而提高了個體綠色出行行為。

    這些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機制,與前期理論構想一致,為系統地構建國民綠色生活方式影響因素模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將進一步完善與推進相關的行為實驗,最終結合本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結果,撰寫專著《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機制研究》。

    子課題4: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腦機制研究

    子課題4旨在從神經生理水平探究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相關的腦神經機制,揭示個體在進行親環境行為時的加工進程與神經基礎。目前該課題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腦電實驗從環境決策出發,探索決策加工背后的認知機制和神經加工的時間進程,同時圍繞環境身份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這一問題,采用反應時技術、高時間分辨率的ERP 技術,以啟動范式為主,從行為、時間進程等多個角度和水平,進一步考察其特征,揭示環境身份對環境決策影響的認知神經特性,本課題組成員根據研究結果,撰寫了相關論文《環境身份對環境決策加工的影響》。

    由于目前只采用了ERP技術來探討相關的神經機制,未來研究將在ERP數據結果的基礎上,采用fMRI技術,對綠色生活方式的神經機制進行更深層次、更多層面的探討,并撰寫相關專著《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腦機制研究》。

    子課題5: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柔性管理實證與對策研究

    子課題5是在以上4個子課題的基礎上,根據調研結果中顯示的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現狀與認知狀態,以及在實證研究中揭示的社會心理機制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社會治理環境下出現的問題和難點,對不同階層和群體以不同的社會心理學路徑為基礎提出對應的綠色生活方式的引導措施。它試圖從柔性管理方面入手,針對我國國民目前綠色心態與實際行為的特點,在環境價值觀與環保自我擔當的建立、社會規范的形成以及有效的環保行為的踐行等方面進行心理建設,采用“綠色助推”的方式,提出有效引導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柔性管理政策,并檢驗其有效性。

    由于該課題需要建立在前4個課題研究結論的基礎上,形成政策性和理論性的著作,因此,目前進展不大,但已在進行中。未來該子課題將繼續根據原計劃,在調查結果與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撰寫《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柔性管理政策》,并根據提出的管理政策,選取3個社區進行初步施行,在6個月后檢驗該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子課題進度和預計完成時間

    -目前進度-預計完成時間

    子課題1-完成部分內容,成果撰寫中;持續進行國民綠色生活方式與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2019年12月

    子課題2-完成部分內容,成果撰寫中;持續進行大規模施測以建構常模與大數據庫-2021年6月

    子課題3-完成部分行為實驗,將進行進一步探索-2020年12月

    子課題4-完成部分腦電實驗,將進行進一步探索-2020年12月

    子課題5-本課題重點,通過調研結果與實證研究探索形成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心理學路徑-2021年6月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項目進行期間,課題組組織實施了國民綠色生活方式大調查(2018-2019),赴湖南省三座城市,以及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鄭州市、山東省棗莊市、云南省楚雄市、廣東省肇慶市、貴州省遵義市等實地調研,并完成了多批次小調查的數據采集工作,整理了500余篇相關文獻資料,組織召開了項目開題論證會、綠色生活方式專題研討會、綠色助推與柔性管理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課題組成員赴云南昆明、山東濟南、吉林長春、廣東深圳等地參加了多次學術研討會,參加各種級別、類型的國內學術研討會數次。具體情況如下:

    1.組織承辦專題研討會、學術論壇:

    (1)2018年4月14日,進行討論參會人員包括傅小蘭(中科院心理所)、莫雷(華南師范大學)、李紅(深圳大學)、姚樹橋(中南大學)、楊敏(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院)、陳湘文(湖南省哲學社科規劃辦)、歐陽峣(湖南師范大學)等專家與領導,此外課題的首席專家鐘毅平教授,各子課題負責人劉勛(中科院心理所)、高定國(中山大學)、郭永玉(南京師范大學)、馬躍如(中南大學)、范偉(湖南師范大學)等教授均參加了論證會。

    (2)2018年5-6月,舉行了調查訪談專題培訓,邀請湖南科技大學譚千保教授對課題組成員進行訪談培訓,共舉辦5期。

    (3)2018年7月20-22日,課題組首席專家鐘毅平教授帶領部分課題組成員參與了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18年學術會議,各課題組成員均在會議專題論壇上進行了相關報告。

    (4)2018年10月25-27日,課題組成員參加了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學術會議主題為《新時代中國社會心理學:傳承與發展》。

    (5)2018年11月2-4日,課題組成員參加了由中國心理學會主辦的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并在會議專題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報告。

    (6)2018年12月20-22日,課題組成員參加了由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深圳市心理學會主辦的2018年心理學科高峰論壇。

    (7)2019年4月19-22日,課題組首席專家鐘毅平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參加了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會議,課題組成員在會議專題上報告了相關研究進展。

    (8)2019年6月20日,課題組申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專題論壇成功,7月19-22日,課題組首席專家鐘毅平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參加會議,課題組成員在專題論壇上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進展報告。

    2. 數據采集、實地調研

    (1)2018年7-9月,本課題組成員分別調研了湖南省長沙市、株洲市、岳陽市、邵陽市、江西省九江市、河南省鄭州市、山東省棗莊市、云南省楚雄市、廣東省肇慶市、貴州省遵義市。為了盡可能多地收集綠色生活方式相關的問題與關鍵詞,明確概念的核心特征,主要采用了訪談法,圍繞綠色生活方式的內涵、表現形式以及國民的基本認知狀況進行調研。

    (2)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利用問卷星平臺進行國民綠色生活方式大調查,收集相關問卷數據。

    3.國內外項目合作交流

    (1)2018年5月16日,鐘毅平教授與湖南科技大學心理系譚千保教授就訪談調查工作進行了討論,并確定了以提升課題組成員訪談技巧為目的培訓內容。

    (2)2019年5月12日,鐘毅平教授與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專業周亦斌副教授就國民綠色生活方式大調查網站以及微博熱點數據調查工作進行了討論。

    (3)2019年6-7月,邀請周亦斌副教授針對國民綠色生活方式大調查設計網頁,并成功上線至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平臺。

    (4)2019年6-9月,鐘毅平教授與奧斯陸大學心理系Reber Rolf教授就數據調查工作進行了合作。

    (5)2019年7月8日,鐘毅平教授與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周亦斌副教授以及工程與設計學院的盧笑老師,就國民綠色環保數字化圖像的具體實施過程進行了討論。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9年4月20日,舉行了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研究成果發布會,鐘毅平教授、范偉副教授(視頻會議)、陳杰副教授等湖南師范大學心理系老師以及課題組成員均參與,此外,還邀請了湖南科技大學心理系譚千保教授參加發布會并發言和報告。

    (2)研究成果《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學途徑:指標工具的構建與基本現狀的考察》于2019年5月12日報送至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合作創辦的“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課題研究現存的主要問題與改進措施如下:

    第一,質性研究不足與實踐探索不足。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金重大項目,本課題立項關注的是培育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心理學路徑,雖然課題立項的初衷與“十九大”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是在側重方面上有所不同。2019年以來,上海首先掀起了“垃圾分類”熱潮,6月3日,習近平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認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開展廣泛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習總書記對于垃圾分類的重要指示,從側面反映出培育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關鍵不僅在于認知層面的提升,更在于增加切實的環保行為,因此質性研究與實踐探索是重點之重。課題設計的總體思路雖然有兩個子課題涉及了質性研究,但總體而言質性研究與實踐調研過少,且沒有重視人們實際的環保行為。因此,本課題希望能據此對研究做出一定的調整,在后續研究中,一是持續進行大數據調查與追蹤調查,分析國民綠色生活方式的特點與變化,二是重視國民實際的環保行為,如超市購買綠色產品、每月水電使用量等,三是分析環境態度與實際行為之間產生差距的影響因素,有效地引導國民形成真正的綠色生活方式,讓人們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來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1)論文“The Effect of Preceding Self-Control on Prosocial Behavior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we”發表于SSCI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該文圍繞積極情緒對自我控制后的親社會行為的影響開展實證研究。結果發現,積極情緒——敬畏減弱了自制力不足對親社會行為的不利影響,從側面證實了對大自然的敬畏有利于提升人們的綠色行為這一觀點,文章自今年發表以來,已獲得836個網站點擊量,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

    (2)論文“Sociality Mental Modes Modulate the Processing of Advice-Giv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發表于SSCI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上,該文采用ERPs技術探討了個體社交心理模式對個體親社會行為的影響,有效解釋了情境對公民綠色行為的影響。文章自發表以來已被引用2次,獲得網站點擊1673次。

    (3)論文“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odulates the behavioral and neural responses during moral decision-making”發表在SCI期刊《Neuroscience letters》上,該文采用ERPs技術考察了人際關系對親社會決策中認知和情緒過程的影響,文章自發表以來以被引用1次。

    ②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多次參加學術會議報告項目進展,包括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2018.7):探討環境身份和環保自我擔當對環境態度和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及大學生對于綠色出行的內隱態度;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2019.4):探討失地農民生活方式在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置換中由儉入奢,再由奢入儉的演變過程,以及自我類別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所起的調節作用;并已申請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19年學術年(2019.7)“綠色生活方式的社會心理學途徑——國民心理建設”專題論壇報告會匯報分享項目進展和成果。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 4 個月(2019.07-2019.10):

    ①課題組使用編制的問卷深入有關省(市)進行施測,收集數據,完成建模;

    ②課題組交流現有的研究成果和整理每個人的研究進展。

    第二階段18個月(2019.11-2021.04):

    ①課題組召開若干小型研討會,請相關領域專家參與課題討論;

    ②課題組就重點問題進行專題研討;

    ③課題承擔者分頭進行研究,子課題2、3 和4 需要完成實驗研究;

    ④撰寫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 12 個月(2021.05-2022.04):

    ①課題組內部討論并對研究成果提出修改意見;

    ②征求課題組以外的專家、學者意見;

    ③修改、補充和完善研究成果。

    第四階段 8 個月(2022.05-2022.12):

    ①對研究成果進行審定;

    ②對發現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進行再修改和補充;

    ③印刷材料,交付課題評審、結項。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久久电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播放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沈樵| 国产1024精品视频专区免费|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国产91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仙草咪|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精品一|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下载天堂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国产在线91区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白丝jk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