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第一階段(2018.01-2018.06):總體理論研究
本課題立項后的半年為總體理論研究階段,目前這一階段任務已經完成。
本階段任務是開展子課題1財經素養總體結構研究和子課題2、3、4中每個測驗結構的理論研究。首先,2018年1月21日召開了項目開題會,根據專家的建議完善了課題的總體設計和子課題的研究計劃。然后,用半年左右時間完成了子課題1的理論建構工作,基于文獻采用思辨方法建構了財經素養的結構模型,同時子課題2、3、4開始分頭構造三個測驗的理論框架和編制大綱。
我們在《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年第8期發表了“財經素養理論建構”專題論文,共計4篇文章,集中展示了課題組完整的理論構想:財經素養作為一級概念,財經知識、財經能力、財經價值觀作為二級概念,每個二級概念下分解為若干維度或因素,并明確了大致的觀測指標。
2.第二階段(2018.07-2020.06):測驗工具編制
目前課題正處于第二階段,全力開展測驗工具編制。本階段任務是三種財經素養測驗工具的開發及相關因素研究。在這2年時間里,子課題2、3、4要“分頭”編制測驗,形成初稿,進行預試、修訂、正式測驗,確定三份財經素養測驗的心理測量學指標,并開展相關因素研究。
子課題2“財經知識測驗的開發及相關因素研究”進展如下: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編制了完整的財經知識問卷。首先,根據前期的理論建構工作,形成了編制財經知識測驗的標準:第一,測驗題目僅涉及知識領域,所有題目均為有正確答案的知識題;第二,僅涉及我國公民日常生活必備的基礎財經知識,這些知識應該適用于不同年齡、職業、地域的公民;第三,題項的編制除了滿足測量和評估公民現有知識水平的需求,也考慮到對公民進行財經教育的需求,題項所涵蓋的內容既考慮了這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也考慮到作為公民是否應該具備相應的知識,即財經教育所應包含的內容。圍繞上述編題標準主要開展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梳理國內外文獻,從現有的比較權威的調查項目中收集整理測驗題項,例如Lusardi等人的經典研究、美國American Life Panel項目、Jump$tart項目、PISA項目,以及國內的中國人民銀行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和清華大學中國家庭居民金融素養調查等,按照上述題項編制標準對這些項目中的題項逐一進行分析篩選,初步建立題庫。另一方面深入走訪了兩個財經教育項目,一個是VISA在中國運動員中所開展的金融教育項目,另一個是真愛夢想基金對農村兒童所進行的財經教育項目,通過分析這些項目的內容體系,對現有調查研究項目中所包含的財經知識內容進行補充完善。通過以上兩方面的工作,確定了財經知識的內容結構包括收支、借貸、儲蓄、投資、保險、養老和征信,以及公民對于基本財經規律和宏觀層面財經知識的了解。在現有的調查項目中,有關保險和養老的題項非常少,并且還沒有研究考察公民對基本財經規律和宏觀財經知識的了解,我們補充編制了這些領域的財經知識題項。通過上述兩方面的工作,確定了財經知識測驗的結構,并編制了完整的測驗文本。在收集財經知識題項的同時,我們還整理了一系列財經行為評價工具,如《財務管理行為問卷》、《債務風險行為問卷》、《金錢管理行為問卷》等,在未來的研究中,用于分析財經知識對財經行為的預測作用。
子課題3“財經能力測驗的開發及相關因素研究”進展如下:本階段系統梳理了已有研究,提出了“基于理性決策能力的財經能力”這一概念及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初步編制了財經能力測驗。首先,我們重點探討了財經素養中一個核心問題,即“知識”、“能力”和“行為”這三個概念的區分與聯系。國外研究者最初使用financial literacy這一術語時,更多將其等同于財經知識。這一概念近年來受到了強烈的質疑,原因就在于大量研究表明財經知識對財經行為及其相關指標幾乎沒有解釋力。后續的研究則更多采用了financial capability這一術語,但在具體測量上卻多將其等同于財經行為,這樣就會產生用行為去解釋行為的循環論證。我們在本階段通過文獻法、訪談法、德爾菲法等手段,逐步確立了財經能力(financial capacity)這一概念,并將其視為個體在財經活動中的理性決策能力。其次,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我們借鑒了Bruine de Bruin等人(2007)所編制的決策任務測驗系統,將理性決策能力區分為抵抗框架效應、社會規范知覺、自信不足/過度自信、應用決策規則、風險知覺一致性、抵抗沉沒成本六個成分,分別編制了基于各類財經活動或背景下的測驗試題。目前這一測驗工具已初步編制完成。最后,我們基于信息加工模型,將財經決策過程理解為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加工過程。為此,我們進一步提出除理性決策能力,具備較高財經素養的個體還需要較強的文本與數字加工能力,以及對決策過程中環境風險因素的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目前這些與核心決策能力相對應的外周財經能力測驗正在編制過程中,預計將于本月內完成。最后,我們還加入了對財經效能感的考察。財經效能感是個體對自身是否勝任各類財經活動的主觀判斷。已有研究表明,財經效能感對個體多項財經行為、財經滿意度與幸福感等指標均有較好預測作用。我們將在后續研究中納入這一指標,并考察其與財經知識、財經能力之間的關系。
子課題4“財經價值觀測驗開發及相關因素研究”進展如下:系統收集并整理分析了國內外有關財經價值觀研究的理論和實證文獻,完成理論建構;采用自編財經價值觀訪談提綱對包括教育專家、經濟專家、經濟學研究生、心理學研究生、金融從業者在內共計20余名被試進行了深度訪談,另隨機抽取了100余名普通公眾被試進行了財經價值觀的開放式問卷調查。截止目前,已形成了《財經價值觀量表》初測工具,該初測工具由理財價值觀、財富價值觀、財經倫理觀三個分量表組成。其中,理財價值觀分量表包括理財認知、理財情感和理財意向(行為)三個因素,共有20道題項構成,應答方式采用李克特量尺;財富價值觀分量表則采用了對偶比較的測量形式,要求被試對涵蓋家庭親情、友情愛情、工作成就、生命健康、精神追求、社會關系、回歸自然、貢獻國家、人類福祉等方面18項非金錢財富價值分別與金錢財富價值一一進行比較,獲得量性數據,深入考察被試對金錢財富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和理解;財經倫理觀分量表采用了情景測驗形式,共編制了涵蓋競爭倫理、客戶倫理、生態倫理、人與國家社會關系倫理(如納稅領域)等方面8個現實生活情景,通過被試對不同情景進行認知、情感、行為意向的判斷,來獲得被試財經倫理觀的真實信息。除以上三個分量表主體測驗內容外,子課題組還分別編制或收集了三個分量表各自的效標測題,以檢驗各量表的效度指標。《財經價值觀量表》的預測驗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3.其他相關因素研究
由于財經素養測驗的開發是一個周期較長的工作,為了早出成果,在課題立項至今的一年半時間里,我們運用已有工具和理論框架,圍繞財經素養及相關變量開展了一些外圍研究,這些研究將為認識財經素養本質,探明其可能的影響因素提供思路。目前,這方面已經完成的工作包括:
第一,財經素養教育和金融社會工作關系的理論研究。我們通過理論研究,闡明了金融社會工作的目標本質是提升弱勢群體財經素養水平,并在《社會建設》雜志發表“金融社會工作要聚焦公眾財經素養提升”一文;此外,還撰寫了“財經素養弱勢人群的服務: 知址必達”一文,目前在投稿中。
第二,探討市場化背景下公民的社會信任問題。社會信任與財經素養中的財經價值觀可能有重要的關聯,結合我們前期在信任領域的長期研究,我們在SSCI期刊發表了“Rule comes first: The influences of market attributes on interpersonal trust in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The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a trustee’s social identities on their trustworthiness”兩篇文章,分析了市場規則對信任的影響,而市場規則正是財經倫理觀的重要影響因素,還分析了信任者社會身份與可信性的關系。
第三,探討了經濟決策心理與文化背景的關系。財經能力的核心是理性決策能力,課題組成員探討了中國文化背景下決策中“價”和“值”的分離問題,在SSCI期刊發表了“Worth-based choice: giving an offered smaller pear an even greater fictional value”一文;此外,圍繞生產方式和決策風險偏好的關系進行了文獻梳理,在《心理科學進展》發表“農耕-游牧文化下風險偏好的差異: 證據與分析框架”一文,而且這方面的實證研究也已經完成,正在撰寫論文階段。
第四,財經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我們基于世界價值觀調查數據,撰寫了“我國公民財經價值觀的變遷及其與財經福祉、生活環境安全度的關系”一文;開展2項實驗研究,撰寫了“負債感對非倫理行為的影響”一文。這些文章都已經投稿。
第五,對財經決策和行為的研究。自我控制對財務心理預算有重要影響,課題組撰寫“解釋水平對自我控制的影響”,發表于《心理科學進展》;考察了“低收入群體的短視行為: 近鄰信任的作用”,并發表了成果;我們開展3項調查和實驗,探討了“感覺和計算:不同思維方式對心理預算的影響”,文章正在整理中。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對國內外財經素養研究進行了詳盡的學術史梳理,分析研讀文獻幾百種。還對世界價值觀調查、中國人民大學的CGSS數據庫等國內外大型數據庫進行了整理和考察,試圖尋找與財經素養、財經行為相關的調查內容和數據進行現有數據的分析。例如,我們使用世界價值觀調查的5波次數據,揭示了我國公民財經價值觀不良的變遷趨勢。
我們多次舉辦財經素養課題組內部工作會議及相關學術論壇。
(1)2018年1月21日上午在我校舉辦本項目開題報告會。林崇德、史建平、李濤、楊宜音、俞國良、田新寬等專家進行了評議,課題組主要成員和部分研究生出席。《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封底報道了開題報告會。
(2)2018年10月17日在我校舉辦“財經素養:經濟心理前沿研究論壇”,上午蘇淞、馬永諳、于泳紅圍繞財經素養研究和實務層面的進展做了報告;下午辛自強、孫鈴、張紅川、辛志勇等圍繞財經素養測驗編制進行了深入研討,出席專家包括馬永諳、蘇淞、周戰強、孟祥軼等。
(3)2018年6月2日在我校舉辦“首屆經濟心理學論壇”,論壇邀請國內從事經濟心理學研究的近30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課題組成員竇東徽、辛素飛、傅鑫媛等圍繞財經素養和其他經濟心理學主題做了報告。
(4)2019年5月17-19日在我校舉辦中國心理學會經濟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第一屆學術年會,會上辛自強做了“市場化與信任變遷的關系”的大會主題報告,于泳紅主持了“財經素養與經濟行為”的專題論壇。該專題論壇上,來自教育學、金融學、心理學不同領域的學者探討了財經素養的相關問題,具體包括:財經素養教育的核心框架;大學生的金融素養、利率偏差與金融行為;財經知識的概念、結構和測量;市場化進程中市場屬性對人際信任的影響;自我肯定對女性炫耀性消費動機的緩解作用。
(5)2019年6月7-9日在我校舉辦“經濟心理學青年學者工作坊”,其中邀請美國羅德島大學的財經素養研究專家肖經建圍繞消費者經濟福利、財經素養等內容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培訓。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成果,探討國際合作事宜。
(1)2018年7月18-23日,課題組成員辛自強、張紅川、竇東徽、傅鑫媛、呂捷妤赴英國倫敦參加經濟心理學研究國際協會的年會,并分別做了會議分組報告。
(2)2019年6月14-16日,辛自強參加中山大學舉辦的“文化認知與社會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作了題為“Rule Comes First: The Influences of Market- Attributes on Interpersonal Trust in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的特邀報告。
(3)2019年6月5日課題組與美國羅德島大學消費經濟學教授,美國金融咨詢和規劃教育協會的官方刊物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的主編肖經建及其他行業領域專家進行了課題研討,期望能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與Visa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
我們2019年5月與Visa中國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由其投入橫向合作經費16萬元支持財經素養工具研發和調研。這一協議的簽署表明本項目工作引起了Visa這樣的國際金融科技公司的關注。
此外,我們課題組成員還出版了《爸爸教我學理財》這一科普讀物,引導家長對子女開展理財能力教育,讓兒童從小注重財經素養的養成。
目前,課題組還在探討如何將我們提出的財經素養“三元結構”理論用于金融社會工作實踐,試圖推動公民,特別是弱勢人群財經素養的提升。例如,正著手探討社區老人財經素養的培訓項目。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測驗編制工作需要加速。根據我們的財經素養“三元結構”理論,開發專用的成套測驗是課題的關鍵難點,目前雖然在按計劃進行,但為了課題其他調研工作的開展,必須盡快完成測驗編制、測試和定稿工作。
(2)經費執行速度較慢。本課題前期主要是文獻研究和測驗編制的準備,尚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調研,經費支出不大;另外,由于后期做全國調查需要大量經費,課題組盡量節約經費用于后期調研。由此,總體上經費執行速度不快,這是符合課題計劃安排的。今后,我們會按研究需求,加快經費報銷和執行。
(3)需要加強工作簡報和政策咨詢報告的撰寫和投稿工作。今后隨著相關調研工作的開展,這類報告的撰寫會明顯增加。
(4)成果發表面臨一定困難。財經素養是跨心理學、金融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的新興領域,這些領域的主要學術期刊往往認為財經素養研究成果不是其期刊的典型主題,給投稿發表帶來一定難度。我們會嘗試國內外的各種期刊,尤其是加強英文成果發表。
我們深感項目責任重大,今后將進一步加強課題組的協同,抓好研究工作的執行和落實,按照項目計劃做好各階段研究工作,力爭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隨著本課題的開展,我校經濟心理學的學科影響力進一步提升,2018年7月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會批復成立經濟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由辛自強負責籌備,秘書處掛靠我校。該專委會的成立或許也可算是本課題的重要成果之一,該課題正在推動我校、乃至全國經濟心理學學科發展。
2019年5月17-19日在我校召開了中國心理學會經濟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第一次全國學術會議,來自幾十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共計130余位代表參加。課題組幾乎所有成員均參加了本次學術會議,并分別在不同的論壇和專題組報告了相關的研究成果。由此,全國經濟心理學研究協作網絡也逐漸形成,這將反過來促進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后期的全國調研中發揮作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代表性成果1:“財經素養理論建構”專題(《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年第8期)。
基本內容:該專題包括4篇論文,文題依次是“財經素養的內涵與三元結構”“財經知識的概念、結構和測量”“基于理性決策的財經能力:概念、結構與測量”“財經價值觀研究進展及其概念結構分析”。
主要觀點:該專題對財經素養研究文獻進行學術史的梳理后,整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人性觀(經濟人與社會人),提出了財經素養的“三元”結構:財經素養是財經知識、財經能力、財經價值觀三者的綜合體。在此基礎上,分別對三者有關的文獻進展、概念結構進行了分析,建構了理論模型。
學術價值:這是國內第一次以專題論文形式,系統地對財經素養研究進行文獻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理論觀點。我們打破了過去財經素養只描述財經行為現象的膚淺理論看法,從人性觀出發,建構了嚴整的理論框架;我們不再像先前的研究者那樣在財經行為和財經素養之間循環論證,而是將財經素養視為財經行為背后的潛在能力和特質;我們首次提出將財經價值觀作為財經素養的核心內容,能體現中華統統文化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總之,我們對財經素養及其下屬的二級概念、三級概念的理論分析,將為后續的測量工具開發工作奠定扎實基礎。
社會影響:(1)“財經素養的內涵與三元結構”一文被引用5次;(2)Visa中國的領導在看到這組論文后,決定和我們課題組開展合作,共同探討消費者財經素養教育問題。
代表性成果2:市場屬性對人際信任的影響(《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19年第1期)
主要內容和觀點:我們曾進行一系列研究考察我國市場化進程下的信任衰落問題。目前這篇文章對市場屬性進行了細分考察,提出市場有兩個基本屬性:規則屬性和動力屬性。通過2項微觀實驗和1項對宏觀數據的研究證明,規則屬性對人際信任有保護作用,而市場的動力屬性對人際信任有抑制作用,然而,在我國市場化進程中對人際信任起到保護作用的市場規則尚未充分建立,從而成為導致人際信任衰落的原因之一。該文突顯了建立并完善市場規則和制度的重要性,為相關政策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思路。
學術價值:第一次從學理上證明了市場雙重屬性對人們信任的不同影響,市場的雙重屬性正好分別對應于人性的二元性——經濟人和社會人。這種人性觀是我們建構財經素養結構的前提假設。財經知識和能力是要滿足經濟人的創富(或逐利)本性,財經價值觀是要確保人作為社會人遵守正確的財富觀和倫理觀。
社會影響:(1)《Journal of Social Issues》為SSCI索引期刊,影響因子2.42,屬于SSCI“社會問題”類期刊的旗艦刊物。(2)這篇文章入選該刊“新自由主義的社會心理學”專題論文,并得到該專題主編(Bettache & Chiu, 2019)的高度評價,他們指出:“The theoretical heuristic of studying the effect of component ideas in neoliberalism as opposed to the global effect of neoliberalism is highlighted in a series of studies carried out by Zhang and Xin (2019) in China.…”(3)該文已經被引用3次。(4)以該論文為題,本人在中山大學2019年6月14-16日召開的“文化認知與社會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做大會特邀報告。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課題原計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已經完成,目前正處于第二階段中間。我們今后繼續執行原計劃,要完成如下工作。
(1)第二階段(2018.07-2020.06):測驗工具編制
目前各子課題(2、3、4)已經完成三個測驗工具的初步開發工作。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正式施測測驗工具確定其心理測量學指標,并進行一系列相關因素的研究;此外,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穿插進行子課題1的基于數據的理論模型驗證工作,采用同一樣本,施測三份財經素養測驗,考察三個測驗的關系,重點確定財經素養結構模型與數據的擬合度。
(2)第三階段(2020.07-2022.10):全國調研和數據庫建設
本階段任務是合成三份財經素養測驗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的測量工具,開展子課題5的全國調查,建立數據庫,分析數據,撰寫論文和項目總報告《中國公民財經素養報告》(白皮書)等,發布財經素養指數結果。其中2020年7月至12月完成全國調研工作;2021年1月至12月完成數據庫建設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和應用;2022年1月至10月撰寫論文、項目總報告和結題報告,并結題。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