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申報時設計的研究課題,是要完成如下研究任務:對殷墟甲骨文做出正確的摹寫、釋文和標點;對殷墟甲骨文進行科學的注釋、今譯和語法分析。建設包括殷墟甲骨文的摹寫、釋文、標點、注釋、今譯和語法分析等內容的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
本課題組目前做了以下一些研究工作:
一、召開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8年4月20日至21日,本課題組召開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殷墟甲骨文譯注與語法分析及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專家組由吉林大學吳振武教授、清華大學黃天樹教授、西南大學喻遂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沈培教授等先生組成。
首席專家張玉金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劉釗教授、王蘊智教授、洪飏教授參加會議,子課題負責人商艷濤教授在國外,未參加會議。
專家組在聽取項目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的匯報后,經過認真討論,認為該課題的設計總體可行,同時提出如下六點建議供參考:
第一,由于已有學者完成了殷墟甲骨文拓片的摹寫工作,也由于本課題主要是做“殷墟甲骨文譯注與語法分析及數據庫建設”,故不必再做殷墟甲骨文拓片的原圖摹寫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譯注和語法分析上,凸顯本課題的特色。
第二,原設計工作步驟過于機械,如不必在完成釋文和注釋后再來做語法分析工作。
第三,因甲骨文的內容多有重復,且許多碎片不具備語法分析的價值,建議課題組既考慮到數據庫的完整,又避免注釋內容過多重復。
第四,因甲骨文隸釋尚無統一標準,故請課題組注意自我體例的完善和標準的統一。
第五,甲骨文的白話文翻譯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注意翻譯的準確性和格式的標準化。
第六,建議課題組聘用計算機專業人才參與研發工作,并列入整體預算。
二、制定了詳細具體的凡例和樣稿
為了項目的順利實施和研究成果的統一,首席專家張玉金教授制定了十分詳細的《殷墟甲骨文譯注凡例》和《殷墟甲骨文譯注樣稿》,發給參與項目研究的人員,令其嚴格遵守。
三、把研究任務分解到人,實施三級管理和負責體制
本課題組的研究基本上按照專家組的指導意見進行。把研究的任務進行分解,分解為4大項23小項。實行三級管理和負責體制,第一層由課題組首席專家負總責。第二層是由各子課題負責人和有關教授負責研究任務的大項,第三層則是由每一位研究人員負責一個具體的小項目。具體分工如下:
第一,張玉金教授負責以下十三冊:
《甲骨文合集》(第一冊):具體完成人為鄧飛教授
《甲骨文合集》(第二冊):具體完成人為齊航福研究員
《甲骨文合集》(第三冊):具體完成人為鄭繼娥副教授
《甲骨文合集》(第四冊):具體完成人為甘露副教授
《甲骨文合集》(第五冊):具體完成人為毛志剛副教授
《甲骨文合集》(第六冊):具體完成人為章秀霞副研究員
《甲骨文合集》(第七冊):具體完成人為張婷婷博士研究生
《甲骨文合集》(第八冊):具體完成人為劉燕博士后
《甲骨文合集》(第九冊):具體完成人為陳婉瑩碩士研究生
《甲骨文合集》(第十冊):具體完成人為李琴碩士研究生
《甲骨文合集》(第十一冊):具體完成人為張殿典博士后
《甲骨文合集》(第十二冊):具體完成人為班玄博士研究生
《海外所藏甲骨文字》(四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懷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藏甲骨文字》《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具體完成人為鄧秋玲碩士研究生
第二、商艷濤教授、王蘊智教授負責以下四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一冊):具體完成人為天津大學副教授陳家寧及研究生王芷璇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二冊):具體完成人為西南大學李發副研究員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三冊):具體完成人為中國社科院連佳鵬副研究員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四冊):具體完成人為首都師大莫伯峰副研究員
第三、洪飏教授、劉釗教授負責以下四種:
《小屯南地甲骨》:具體完成人為于雪碩士研究生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具體完成人為黃嘉慧碩士研究生
《英國所藏甲骨集》:具體完成人為李玲玉碩士研究生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具體完成人為張蔚然碩士研究生
第四、龔征教授負責數據庫及字體設計
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具體完成人為魏運根等10名碩士研究生
殷墟甲骨文字體TTF設計:具體完成人為葉開等20名碩士研究生
四、建立了以“重大項目交流”為名的釘釘群
為研究項目正常開展、及時交流信息和材料、溝通意見,本課題組建立了以“重大項目交流”為名的釘釘群,在上面發一些文字和視頻材料;課題組成員有問題,能及時反饋和回答;課題組成員之間也能夠相互交流。
五、開設了殷墟甲骨文研讀的研究生課程
由于本課題組成員有的是研究生,所以結合研究生的培養,開設了殷墟甲骨文研讀的研究生課程。講課以張惟捷、蔡哲茂編著的《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作為教材,按照本課題的研究設計,逐篇進行講解,對每一篇都進行注釋與今譯,并講解其中的語法問題。到目前為止,已經開了兩個學期的課程,講解的甲骨片(一般都是大型的)達180多片。為加入這個項目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從事本課題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每次講課都進行錄像,發到“重大項目交流”釘釘群上,給身在外地的課題組成員參考,也給后加入的和想溫習的同學參考。
本課題組遵循“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研究宗旨,大力培養青年人才,屆時既完成了科研項目,又培養出了一批甲骨學研究人才。
六、每個月召開殷墟甲骨文研究學術研討會
在首席專家組織領導下,每個月召開一次殷墟甲骨文研究學術研討會,由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員和進修教師參加。每次會議由一個人做主題發言,宣讀學術論文,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報告者發言之后,與會者自由發言,指出報告者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存在的問題。最后由首席專家做總結發言,指出論文的優缺點,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殷墟甲骨文研究學術研討會效果良好。如張婷婷博士研究生曾在會上做《殷墟甲骨文“立’字釋義》的研究報告,會后按照與會者和首席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論文入選了在河南大學召開的第三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議上做了學術報告。她最近又收到一個核心刊物的用稿通知。
七、建立起了以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龔征教授為核心的數據庫研究團隊
本課題組與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龔征教授研究團隊合作,進行了數據庫的研究與開發。目前,已經就數據庫的框架和技術進行了探討,還就殷墟甲骨文字體文件TTF的研制進行了討論,已經有了初步的意向,并做了一些基礎性研發工作。
本課題是到2023年12月結項,到目前為止,殷墟甲骨文的譯注和語法分析工作進展順利,每位研究人員所承擔的研究任務已經完成過半,個別研究人員進展較快,已經完成了初稿。殷墟甲骨文數據庫設計和研發工作、殷墟甲骨文字體TTF的研制工作也已經啟動,相關軟件和研制路徑已經明確。
首席專家在組織研究工作、推進研究進程的同時,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研究成果。自本課題獲批以來,已經出版了甲骨文考釋方面的著作1部、在《中國語文》《古漢語研究》《古文字研究》《中國文字學報》等等刊物上發表甲骨學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9篇,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他課題組成員在《中國語文》《古文字研究》《中國文字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2篇, 出版著作4部。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收集了甲骨文數據庫方面的材料
本課題組已經調研、收集了以下一些殷墟甲骨文方面的數據庫:陳年福的“甲骨文原文與釋文數據庫”,漢達文庫中的甲骨文數據庫、國學大師網中的甲骨文數據庫、北京師大的甲骨文數據庫等。
關注正在建設的甲骨文數據庫:一是以往獲批的殷墟甲骨文方面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甲骨文材料整理及圖文數據庫建設(2015)、殷墟甲骨文拓本大系數據庫建設(2015)。二是以往獲批的殷墟甲骨文方面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基于數字化資源庫的甲骨文整理與研究(2011)。三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創新團隊(2017)的殷墟甲骨文數據庫建設等。
二、收集了甲骨文主要紙質和電子研究材料
甲骨文著錄方面的著作,如《甲骨文合集》(1978-1982)、《小屯南地甲骨》(1980)、《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1991)、《甲骨文合集補編》(1999)、《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2012)。
甲骨文綴合或拼合方面的著作,如《甲骨綴合編》(1950)、《殷虛文字綴合》(1995)、《甲骨綴合新編》(1975)、《甲骨綴合新編補》(1976)、《甲骨綴合集》(1999)、《甲骨綴合續集》(2004)、《甲骨綴合匯編》(2014)、《醉古集》(2008)、《甲骨拼合集》(2010)、《甲骨拼合續集》(2011)、《甲骨拼合三集》(2013)、《甲骨拼合四集》(2016)等。
甲骨文考釋研究方面的著作,如《甲骨文字集釋》(1965)、《甲骨文字字釋綜覽》(1993)、《甲骨文字詁林》(1996)、《中國考古學年鑒》、《甲骨文考釋匯纂》(2000-2010)。全面收集甲骨文研究文獻的成果有《甲骨文獻集成》,主要收錄1899至1999年的研究文獻。
甲骨文摹寫和釋文方面的著作,如《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1988)、《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2010)。對所有已經發表的甲骨文只做釋文的著作,如《甲骨文校釋總集》(2006)、《甲骨文合集釋文》(2009)等。新出版的甲骨著錄書,往往同時做拓本(一般還有照片)、摹本和釋文,如《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1991)、《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2012)等等。
三、主持召開殷墟甲骨文語言研究高端論壇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8年4月20日至22日,課題組在華南師范大學主持召開了“殷墟甲骨文語言研究高端論壇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來自吉林大學、復旦大學、西南大學、河南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等8家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首席專家張玉金為會議發起人,在古文字和甲骨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吳振武、黃天樹、劉釗、王蘊智、喻遂生、沈培、洪飏等參加了此次會議。就“殷墟甲骨文譯注與語法分析及數據庫建設”和《殷墟甲骨文譯注叢書》撰寫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議題涉及殷墟甲骨文的釋文、標點、注釋、今譯、語法分析及相關數據庫的構建、甲骨文釋文輸入法的研制等。本次會議對甲骨文語言研究及殷墟甲骨文的普及具有重大意義。此次會議在如何進行殷墟甲骨文的釋文、標點、注釋、今譯、語法分析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識,拓寬了殷墟甲骨文語言研究的學術視野,對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的開展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四、首席專家張玉金教授2017年以來參加的重要學術會議
1.第28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5月11-14日,臺灣大學文學院,提交論文:殷墟甲骨文介詞“自”研究。
2.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2017年8月19-22日,中國文字學會和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提交論文:甲骨文動詞“以”研究——兼論甲骨文以是否作虛詞的問題。
3.紀念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2018年10年9-11日,提交論文《甲骨文“即”字及相關問題研究》。
4.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先秦史學會、四川大學,2018年10月10-22日,提交論文《殷墟甲骨文中的“往”及相關卜辭釋讀》。
5.第一屆“黃河學”高層論壇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6月21日至24日,河南大學,提交論文《論甲骨文非處所詞語的處所化》。
6.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研究(簡帛專題)高端學術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承辦,2017年8月14-16日。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二價動詞“伐”研究。
7.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2016-2017學術年會, 2017年9月暨南大學主辦,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一價動詞“死”研究。
8.第二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0月,西南大學,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否定副詞“不”研究。
9.世界人文學的求同存異國際研討會,韓國全北大學校,2018年5月11-13日,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動詞“作”研究》。
10.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8年3月4-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提交論文《出土戰國文獻二價互向動詞研究》。
11.境外漢語語法學史國際研討會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暨南大學文學院,2017年03月17日至20日。
12.第二屆語言服務研究高級論壇,2017年11月,廣州大學,提交論文:漢字文化生態學研究。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一是建設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研制殷墟甲骨文字體文件TTF,都需要大量的計算機方面的人員來參與,還要購買有關的軟件,這都需要經費,而目前獲批的經費,不能滿足這方面的經費需求。
二是研究人員眾多,如何做到體例和內容的統一問題。
2.改進措施
一是詳細制定編寫體例、撰寫樣稿,讓課題組成員嚴格遵守;
三是首席專家要認真審稿、修改各成員完成的稿件。
3.研究心得
一是作為一個有眾多人員參加的大型項目,確保研究人員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本課題組時常與項目參考人員溝通,以感情留人。同時規定研究任務完成后,給予相應額度的績效經費,使他們有研究的積極性。另外,我們把重大項目分解為一些小的項目,小項目完成后作為一本獨立的著作出版,這也大大調動了參考人員的研究積極性。研究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如果不采取措施,則不能保證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必須采取措施,對參考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夠登堂入室。
二是研究資料的齊全十分重要。甲骨文研究資料分散在世界各地,我們要想辦法收集齊全,如日本的資料、韓國的資料以及我國臺灣、香港的資料,都要收集齊全,提供給研究人員,這樣才能確保研究成果的質量。
4.意見建議
一是要避免重復勞動。比如本課題曾擬對殷墟甲骨文進行摹寫,但已經有專家進行了此項工作,成果也已經快要出版了,故可以不必再做此項工作。
二是建立一個國家殷墟甲骨文數據中心。由國家社科研究管理部門來組織全國的研究力量,合理分工,統一攻關。如殷墟甲骨文數據庫的建設,要整合各個重大項目的數據,建成一個國家級的殷墟甲骨文數據庫,時時更新,為研究者提供參考資料。
三是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應該由國家指派出版社統一出版。因為這種成果從項目的立項、到研究中間的進展,以致最后的研究成果都是經過嚴格的審查與監控的,是質量絕對有保障的研究成果,由國家組織權威出版社出版,向社會和國外推出,一定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首席專家張玉金代表性成果名稱:《甲骨文處所介詞“自”及相關問題研究》,發表于《中國語文》2019年第2期。
1.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
在殷墟甲骨文中,“自”除了用作名詞、副詞之外,主要就是用作介詞。介詞“自”主要有三種用法,即引介時間、引介處所、引介祭祀對象。引介處所的“自”具體說來又包括處所介詞“自”、方位介詞“自”、場所介詞“自”和范圍介詞“自”。本文先探討與處所介詞“自”有關的一些短語和格式,如“有去自雨”“亡去自雨”“亡 自?”“有求自 ”以及“惠入自……”“于入自……”,然后再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角度對甲骨卜辭中的處所介詞“自”進行研究,并對有關問題加以討論。
一是與處所介詞“自”有關的一些短語和格式
(一)“有去自雨”和“亡去自雨”。“有去自雨”中的“去”作“有”的賓語,它已經指稱化了,指離開、退去的現象!坝腥ァ本褪怯型巳サ默F象,“自雨”是指從雨中!坝腥プ杂辍笔钦f從雨中有退去的現象,即雨量逐漸減少!巴鋈プ杂辍笔钦f從雨中沒有退去的現象,即雨一直都在下著。
(二)“亡 自 ”! ”同“害”,“ ”通“憂”!巴龊ψ詰n”可能跟“亡去自雨”是一樣的結構!巴龊ψ?”是說從憂患中沒有災禍。人發愁、擔憂的事不少,但真正變成災禍的不多,所以從范圍上來說,是“憂”大于“害”的!巴龊ψ詰n”這種表達,正反映了這種客觀現實。
(三)“有求自 ”!扒蟆睉x為“咎”,訓為“災”。“ ”應讀為“暵”,是指干旱!坝星笞 ”,應該就是指從干旱中有災禍的意思。
(四)“惠入自……”“于入自……”。“惠入自……”式以“惠入自 祼酒”為例,其中的“惠”是語氣副詞,是用在句子前作狀語的,是語句焦點的輔助標記,是強調酒祭的時間“入自 祼”的。而“入自 祼”中的“ 祼”指進行這種祭祀的場所,“自”是場所介詞,而不是時間介詞。“于入自……”以“于入自夕祼酒”為例,其中的“入自夕祼”是指從“夕祼”祭的場所進入!叭胱韵Φ悺敝械摹白浴辈⒉皇菚r間介詞,而是場所介詞。整個“入自夕祼”是表示時間的,其前的“于”是引介時間的介詞。
二是處所介詞“自”的語義分析
(一)介詞“自”賓語的語義種類。有四種情況,一是由處所名詞語來充當,是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的。二是由方位名詞語來充當,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三是由場所詞語來充當。這種詞語原本是動詞語,用作介詞“自”的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場所。如“于入自夕祼酒”中的“夕祼”。四是由范圍詞語來充當,如“有去自雨”“亡去自雨”“亡害自憂”“有求自 ”中“自”的賓語“雨”“憂”“ ”。
(二)介詞“自”賓語是否動詞的配價成分!白浴彼榈奶幩,如果是其動詞的配價成分,則可稱之為位事;假如不是其動詞的配價成分,則仍可稱之為處所。區分位事和處所的最有效的辦法,則是根據“自”所在小句中的主要動詞來區分。凡是具有[位移/存在]語義特征的主要動詞,其小句中“自”所引介的處所就是位事。在處所介詞“自”字句中出現的具有[位移/存在]語義特征的動詞,主要有“往、出、至、入、行、從、來(“麥”)、各、步、涉、逸、啓、探伐、有”等。凡是不具有上述語義特征的主要動詞,其小句中“自”所引介的就是處所!白浴弊植忿o中不具有[位移/存在]語義特征的動詞,主要有“帝(禘)、 、將(或釋為“築”)、登(寫作?、 )、抉、乞、以、逐”等。
三是“自”字介賓短語的句法分析
本文把處所介詞“自”細分為處所介詞、方位介詞、場所介詞和范圍介詞。處所介詞“自”及其賓語經常是作補語的,少數前置于動詞作狀語。方位介詞“自”及其賓語也是經常作補語,少數作狀語。場所介詞“自”及其賓語都是作補語的。范圍介詞“自”和它的賓語一起也都是作補語的。
四是“自”字介賓短語的語用分析
(一)“自”字介賓短語出現在選貞卜辭中。表處所的“自”字介賓短語獨立地出現在選貞卜辭中、且以它們構成選擇項,這時“自”字短語是語句的焦點部分,就可以前置于動詞。選貞卜辭有殘缺,并不影響對其作同樣的句法分析。
(二)“自”字短語出現在對貞卜辭中!白浴弊纸橘e短語出現在對貞卜辭之中時,如果否定詞直接否定動詞、否定整個命題,“自”字介賓短語是不前置的;如果不是直接否定動詞,只是否定“自”字短語部分,不否定整個命題,那么就可以前置于動詞。
五是處所介詞“自”與時間介詞“自”的比較。
第一,兩者出現的頻率不同。處所介詞“自”比時間介詞“自”出現的頻率更高。
第二,從句法角度分析,兩者也有明顯的區別。時間介詞“自”字短語,通常都是作狀語的,極少數作補語。而處所介詞“自”字短語,則通常是作補語的,少數作狀語。從其賓語來看,處所介詞“自”的賓語可以是處所名詞語、方位名詞語,也可以是指稱化了的動詞語,而時間介詞“自”的賓語,則都是時間名詞語。
第三,處所介詞“自”一般為處所起點介詞,當它與“于”構成“自……于……”結構時,整個結構表示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時間介詞“自”一般是表示時間起點介詞的,當它與“至于”“至”構成“自……至于……”“自……至……”結構時,整個結構可以表示時點,也可以表示時段。
第四,時間介詞“自”字短語,是可以出現在句首作主題的,表示時間的“自……至(于)……”結構亦然,而處所介詞“自”字短語不能這樣用。
沈培先生說:“漢語介詞結構的語序本來可能都是以后置為常的。時間介詞結構的語序最早發生變化,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已經變為以前置為常。卜辭中的非時間介詞結構仍以后置為常,有的相當固定,從不前置”。對于沈先生的說法,筆者不能贊同。漢語介賓短語的語序,原來也不都是后置的,而本來就是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后以取得平衡的,時間介詞短語通常都前置于謂語動詞,處所介詞短語通常都后置于謂語動詞。不但“自”字短語是這樣,“于”字介賓短語也是這樣。還有,卜辭中的處所介詞“自”常與“于”構成“自……于……”結構,這個結構通常都是作補語的。而時間介詞“自”常與“至”、“至于”構成“自……至于……”和“自……至……”結構,這些結構都是作狀語的。
羅端等先生(Redouane DJAMOURI)指出,“于”和“在”介詞詞組向來有動詞前和動詞后兩個位置,在漢語發展的過程中,介詞詞組的分布一直受到同一種限制的支配:論元介詞詞組除非在作焦點時才出現在動詞前,否則一律出現在動詞的后面。至于非論元介詞詞組,它們在早期文獻甲骨文中出現在動詞前和動詞后。羅端等此說也不能成立。“自”可以引介位事,這時是引介論元成分;也可引介處所,這時是引介非論元成分。可是不管是引介論元還是非論元,都遵循同樣的規律,即通常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后,少數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前。介詞“自”還可以引介時間,這時是引介非配價成分,通常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前,極少數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后!坝凇弊诸惔。
二、學術價值
本文首次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角度對甲骨卜辭中的處所介詞“自”進行研究,分析了與處所介詞“自”有關的一些短語和格式,對一些學者的有關理論觀點進行了商榷,此項成果對于甲骨學、古文字學、出土文獻語言研究、漢語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自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完成《殷墟甲骨文譯注》的初稿。此前,已經將研究任務分解到每個研究者個人,在這個期間,每位參與項目研究的人員都要完成各自所承擔的研究任務。
在這期間,要求每位研究者必須按照《殷墟甲骨文譯注凡例》和《殷墟甲骨文譯注樣稿》進行寫作,以求體例統一和重要觀點的一致。新的材料不斷發表、新的研究論著不斷涌現,都要及時購買,發到各位研究者手中。
要利用釘釘群及時交流信息,出現問題要及時加以指導。繼續給參與研究的博碩研究生、博士后開課,細致講授甲骨學方面的課程。繼續召開每月一次的由博碩研究生、博士后和進修教師參加的殷墟甲骨文語言研究學術報告會,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
2.2022年1月將每位研究人員所寫的初稿郵寄給本課題所聘請的學術顧問,請他們對初稿進行審閱。同時,首席專家要對所有初稿進行審閱(有研究人員完成初稿的,首席專家即可開始審稿,不必等所有人員都完成)。
3.2022年4月召開《殷墟甲骨文譯注》審稿會議,參加者有首席專家、各子課題負責人、各位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本課題聘請的學術顧問。由學術顧問向本課題研究人員反饋審稿意見。課題組成員之間亦要相互交流研究心得。遇到分歧意見,由首席專家來進行抉擇。最后要對每一位研究者的書稿形成具體的修改意見。
4.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每一位研究者對自己的書稿進行修改,形成定稿。同時完成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框架的設計和調試,也要完成殷墟甲骨文字體TTF的研制。
5.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按照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院龔征教授的指導,把每位研究者所寫成書稿的電子版,導入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并把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和殷墟甲骨文字體TTF相結合,以便正確顯示。
在各種數據輸入到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之后,還要進行調試,查看系統運行情況。要試著進行各種檢索,測試數據輸出情況。若發現問題,就要進行殷墟甲骨文譯注數據庫系統的改進和完善。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