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內涵與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

    ——兼與王衛平先生商榷

    周秋光2019年12月16日08:4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內涵與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

      【爭鳴與商榷】

      對于“慈善”一詞,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理解不盡相同。在國內學界,鄭功成、王衛平、丁建定、王文濤、周秋光等人,從各自學術研究領域出發,就慈善相關概念展開過多次討論。王衛平教授《救濟與勸善:“慈善”本義的歷史考察》一文(《光明日報》2019年5月6日14版),以中國慈善發展演變為線索,對慈善本義問題作了翔實論證與深刻解讀。筆者讀后,深受啟發,但仍有一些疑惑。故不揣谫陋,擬以此問題為切入點,進而對慈善概念做簡要辨析。

      現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詞最早出現于約3世紀《大方便佛報恩經》等佛經譯典,本為一個宗教用詞。這就糾正了以往關于“慈善”一詞最早出現于《魏書·崔光傳》的說法(王文濤:《“慈善”詞源考》)。不過,慈善一詞雖最早見于佛經譯典,但慈善思想卻可追溯至先秦諸子,譬如孔子“仁者愛人”,孟子“性善”說,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等。其中,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其以仁為內核、由仁趨善,倡導仁愛、民本、大同等,成為中國傳統慈善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

      從詞義解釋來看,“慈善”一詞似乎包含王衛平先生所言“民間社會主導的生活救助行為”和“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教化活動”。然而筆者認為,更準確地說,慈善是人類精神世界之慈心與物質世界之善行兩個層面的集合,“慈善”詞義并不止于物質救助和勸善教化,至少還應包括人之慈心這一精神層面,慈善的過程就是把慈心轉換成善行。因此,把慈善本義定義為救濟和勸善是不確切的。慈心雖與救助、勸善緊密關聯,但并不等同。因為無論是救助還是勸善,都是一種事實意義上的社會行為,慈心則不然,其更傾向于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討。就救濟而言,不僅民間慈善做,而且政府也在做,籠統地說救濟就是慈善,就把政府的民生舉措與民間的慈善行為混為一談了。勸善是教化,教化的對象一定是全體社會成員,而慈善的對象卻只能是處于困境中的弱勢群體。中國傳統慈善經歷了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官辦慈善、社會慈善四種形態,而這四種慈善中,沒有哪一種是源于外部的勸善教化而興起發展的。明清之際江南的慈善走向繁盛,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條件,這就是施善者們試圖重塑社會秩序、重構儒家社會人倫體系。勸善活動的興起也同樣得益于這種社會環境,而不能說是勸善推動了慈善走向繁盛。正如研究明清慈善的梁其姿所言:慈善濟貧是“為了維護一些社會文化上的價值,而不是基于經濟理性的社會政策”。

      又依王衛平先生所言,慈善本義在于救濟與勸善兩方面。對此,筆者有所疑惑。從慈善含義來看,“慈善”一詞有內涵與外延之分,即慈心與善行兩方面,前者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后者則是具體社會行為。慈善實踐過程就是將慈心轉換成善行的過程。在轉換過程中,需要各種引導、驅動方式。譬如人道愛心的催發、輿論宣傳的引導、政府部門的號召、善團善士的示范,等等。“勸善”即是尤為重要的一種方式,重在通過道德教化的規勸方式,引導人們向善、行善。具體而言有三:讓施善者繼續行善,并將善舉發揚光大;讓旁觀者行動起來,加入行善行列;讓作惡者改邪歸正,達到止惡揚善的目的。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勸善都只是慈善實踐過程中的一座中介橋梁,連接起慈心與善行兩端,是慈心的一種表現與善行的一種前奏。其本身并不屬于行善過程,也不一定能夠達到規勸目的,更不是一種直接救助行為。況且,慈善救助的對象是社會弱勢群體與困難群眾,但勸善教化的對象可以是全體社會成員。故此,勸善應是促使慈心轉化為善行的一種重要手段,是慈善含義的外延,而非慈善內涵本身。

      而關于“勸善”行為對推動明清慈善事業走向繁盛發揮了什么作用,筆者認為王文的一些提法也值得商榷。就中國傳統慈善發展歷史來看,傳統農耕社會形成了宗教慈善、宗族慈善、官辦慈善、社會慈善等四種慈善形式,其中官辦慈善長期居于主導位置。稽考四種慈善運營實態,其源起雖不盡相同,但亦無一源自外部之勸善教化。宗教慈善起于宗教教義本身。佛家倡導慈航普渡,與樂拔苦;道家講求“損有余而補不足”等。各教各派又多以善惡報應之說來指引信眾積德行善。宗族慈善源自血緣宗親的倫理文化認同感,并由“愛親”而“泛愛眾”,將家族間的互助擴大至鄉里間的善舉,這便與儒家仁愛思想相一致。而官辦慈善的長期主導地位,更是朝廷防范民間趁機結社謀亂、危及統治秩序的一種舉措。即便沒有這一點,官辦慈善之外的其他慈善活動若出現大興之勢,亦被認為是與儒家仁政思想不相符的事情。畢竟“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于君,發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語》)。唐代宋璟奏請罷廢悲田養病坊時便援引此例,認為“人臣私惠,猶且不可,國家小慈,殊乖善政”(王溥:《唐會要》)。所以只要歷代朝廷有能力,多會包攬下社會公共事務。然而到了明清之際,耶穌會士來華卻改變了這一慈善運營狀態。羅明堅、史惟貞、馬若瑟、高一志等人在華賑濟災荒、救助孤寡貧病、興辦學校及診所等,意圖憑借慈善公益拉攏耶穌信眾。這便從根本上沖擊了傳統孔孟之道與君臣倫理,自然為朝廷官府所不悅。而此時,伴隨市鎮經濟的興起,江南士紳階層也有了經濟實力來支撐民間慈善公益活動。況且,作為連接朝廷與民間兩端的士紳階層,其輩又多有科舉功名與道德聲譽,自是維護儒家倫理的中堅力量,很能得到朝廷的認可。譬如明末江南地區同善會組織者高攀龍、陳龍正等人即是如此。于是,伴隨朝廷政策的改變和民間士紳實力的增強,明清之際江南慈善事業便走向了繁盛,民間勸善活動的興起也同樣得益于這種社會環境,而并非是由勸善本身推動了慈善走向繁盛。

      進一步言之,包括勸善活動在內的明清慈善事業的繁盛,還是施善者試圖重塑社會秩序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秩序即是儒家倡言的社會人倫體系,慈善濟貧是“為了維護一些社會文化上的價值,而不是基于經濟理性的社會政策”(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早在孔孟時代,儒家便有構造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標,所謂“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自漢代董仲舒起,儒家更將“大一統”的政治秩序和綱常倫理的社會秩序相統一,上升為一種普遍準則加以宣揚。后雖歷經魏晉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等混亂局面,但宋明理學的出現又重新構建了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人倫體系,并通過科舉教育等方式普及到市井社會。顯然,慈善救助也是這個人倫體系中的一個環節。救助饑貧災黎,既出于人道惻隱之心,也在于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只要饑貧災黎生活安穩,社會秩序自然和諧,大同世界亦有望達成。故此,不管是官方荒政還是民間善舉,都以維護這一人倫秩序為根本目標。但對于因違背人倫秩序而致貧病潦倒者,則往往不納入救助范圍。譬如明末江南地區同善會即規定,“不孝不悌、賭博健訴、酗酒無賴,及年少強壯、游手游食以致赤貧者”不予救濟(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這表明慈善組織對于受救者有著一定的道德考核,這一考核的標準便是是否符合儒家人倫。

      至此,筆者認為可就慈善概念作一界定:慈善是指民間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對社會弱勢群體與困難群眾的一種物質救助與精神關懷,是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補充形式。慈善有三個本質特征:一是動機上的“為人”與“無我”;二是行為上的民間性而非政府性;三是功能上的社會利益調節器與再分配形式。其中,慈善最本質的價值觀是“利他性”(周秋光:《中華慈善的傳承與轉型發展》)。不過,這一概念界定仍有需要補充說明的地方:一是慈善動機的層次問題;二是官辦慈善的界定問題。

      顯然,慈善動機是具有高低層次之分的。大致來說,有“利他性”和“利他亦利己”性兩種動機。前者強調一種純粹的人道精神與奉獻行為,其理想狀態便是達到“為人”與“無我”的境界,即只講付出不圖回報。后者則是一種功利性之舉,施善者主觀上或多或少都有利己意圖,但客觀上卻能夠達到利他效果。而后者往往是慈善事業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動機。我們在考察、評價慈善事業時,不僅要看主觀動機,更要看客觀效果。只要是客觀上達到社會救助效果,即便主觀上存在一定的“利己性”動機,同樣是慈善行為,值得肯定。至于現實世界是否存在“為人”與“無我”式理想境界的慈善行為,筆者是持肯定態度的。譬如晚年的張謇、熊希齡等人的經歷就體現了這一點。按張謇晚年所言,“除謇自用于地方,及他處教育慈善公益可記者,一百五十余萬外,合叔兄所用已二百余萬;謇單獨負債,又八九十余萬元”(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總數約三百萬元,幾近張謇畢生財富,毫不吝惜,悉數用于地方慈善公益事務。晚年熊希齡亦是如此。其捐獻之公債票、股票、房地契票,計“大洋二十七點五二七七一四萬元,白銀六點二萬兩”,全部充作社會慈善事業之用,后人及家屬只能從捐獻基金息金中按月領取基本生活費用(周秋光:《熊希齡傳》)。可見,晚年張、熊二人從事慈善,已然無半點功利成分,純粹為一種人道奉獻。

      對于官辦慈善一說,其不僅存在于歷史,更存在于現實。新中國成立后,民間慈善曾一度停滯,但官辦慈善卻繼續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民間慈善事業取得顯著成績,但官辦慈善仍扮演著至為重要的角色。至于如何定義官辦慈善,筆者認為:以政府為主導或政府出面主辦,以民間善款為主要資金的慈善事業,可稱為官辦慈善。譬如各級紅十字會、慈善總(協)會的救助活動等。反之,非政府主導的慈善事業,或是公務人員個人自發善舉,則可稱之為民間慈善。兩者的區別在于政府部門是否起到主導或主辦的作用。不過,這一概念多是針對現代慈善事業來說的,而在傳統農耕社會,官辦慈善實則被納入朝廷仁政范疇,成為朝廷救荒活民的一種舉措。

      概言之,慈善是一個歷史變動中的概念,所含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并不完全一致。譬如古代慈善事業多系直接性物質救濟,呈現出重養輕教的特征。但近代以降,愈發重視慈善教育的功能,強調教養并重。當代中國慈善事業更是朝著社會公益服務的多元化方向發展。但是,不管如何變化,慈善的根本內涵沒有改變,即民間社會各界秉持人道善心,救助、關懷社會弱勢群體與困難群眾,這也是慈善本義內容所在。至于慈善的外延表現,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譬如慈善動機、慈善形式、慈善流程等。我們在討論慈善概念的時候,應該對其內涵與外延予以區分,在此基礎上考察慈善發展歷史,便可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作者:周秋光,系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慈善通史》〔11&ZD091〕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孫爽、艾雯)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老狼 |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96|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老司机免费午夜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五月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臀| 国产91在线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