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018年,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陸地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研究》(項目批準號:17ZDA288)按照課題內容的總體框架和子課題全面展開。截至2019年6月,課題組已經根據立項書原來的內容框架和立項評審專家的意見,對部分子課題進行了合并和調整,并針對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的最新發展態勢,確定了新的理論研究的重點和研究分工,吸納了一些來自中國周邊省級媒體和大學的研究骨干,研究團隊構成更加合理。通過前期的研究和思考,課題組更加堅定了對本課題研究價值的認識和信心,總體理論研究和子課題研究進展順利。中國周邊傳播的歷史(秦、漢、隋、唐、宋、元、明)脈絡和資料已經收集和梳理完畢。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等重要國家的周邊傳播研究正在加緊進行之中。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周邊傳播數據庫初步建立
自2017年底正式立項以來,課題組多次開會商討研究重點和方案,收集了大量中國和周邊國家與地區交往歷史與現實的資料、數據和研究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周邊傳播案例、周邊傳播狀況、周邊經濟與文化交往等內容信息的周邊傳播研究數據庫。
(2)舉辦了中國首屆周邊傳播論壇
2018年4月18日,本課題首席專家陸地教授依托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北京大學舉辦了首屆中國周邊傳播論壇,來自海南廣播電視臺、廣西廣播電視臺、廣東廣播電視臺、山東廣播電視臺、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西藏日報社并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資深專家70余人參加了論壇,并針對中國周邊傳播的歷史、現狀、問題和對策踴躍發言。多家媒體報道。
(3)在多所高校巡回演講“周邊傳播理論”
2018年以來,課題首席專家陸地教授結合周邊外交和“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周邊國際關系中的熱點問題,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暨南大學、廣西大學、廣西示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交通大學、泉州師范學院、安徽財經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十幾所高校舉辦了關于周邊傳播理論的學術講座活動,闡釋周邊傳播理論廣泛的應用價值,反響良好。廣西大學還自發成立了周邊傳播研究基地。
(4)與周邊一些國家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聯系。
2018年以來,先后與韓國、緬甸、蒙古等國家的大學或學術機構建立了以周邊傳播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術交流機制。2018年6月,與韓國有關方面聯合成立民間的中韓文化交流中心。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代表性成果簡介
陸地 喬小河 臧新恒:藏族周邊交往和文化傳播的特點(詳見全國新聞核心期刊、CSSCI期刊《當代傳播》2019年第1期)
該文的主要內容是:以藏族周邊交往的歷史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了藏族“空間周邊”和“文化周邊”交往的特點,藉以證明,周邊交往在民族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傳播是周邊傳播的首要環節。一個國家或民族在進行對外交往時,“空間的周邊傳播”和“文化的周邊周邊”應當相互支撐,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獲得更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認同,從而建立起更為緊密和堅固的文化聯系。
該文的主要觀點是:
周邊傳播活動自古有之,而且是每個民族都有的一種文化信息傳播現象;
提出并探討了文化傳播圖譜中的“空間說”和“時間說”概念,認為人類文化的發展是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而非單向的、線性的傳播;
藏族周邊交往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但是自古以來與中國內地和周邊民族交往密切;
藏族與內地的交往方式立體多元,政治、經濟、軍事、情感和朝貢以及民間交流都有;
藏族與周邊特別是與內地的文化交往呈現明顯的周邊傳播的圈層式特點:空間距離由近及遠;文化的親密性由近及遠。
中國的周邊傳播首先要從做好對國內少數民族的傳播開始;其次要通過中國鏡內的少數民族(內周邊)做好對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外周邊)同族或相近民族的傳播;最后是通過中國外周邊民族做好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縱深地區或重要節點的傳播。
中國對南亞的傳播要充分發揮西藏或藏族人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
該文的學術價值在于提出并強調了民族傳播在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中國更有效地提高對南亞國家的周邊傳播效率和效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應用指導。
二、多篇研究成果獲獎——
2018年,課題組成員全年發表9篇論文,其中8篇發表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現代傳播》等全國核心期刊上。其中三篇獲得中廣聯舉辦的第二屆“廣西廣播杯”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一篇獲二等獎,一篇獲三等獎。另外,陸地教授2017年7月在核心期刊《新聞愛好者》上發表的《美國周邊傳播活動的內容和啟示》一文獲得2018年第十五屆全國廣播影視學術論文評選二等獎(中廣聯主辦,兩年評一次)。
1、 張振華:周邊傳播的重要性、復雜性、迫切性(雙核心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6);
2、 孔德明:發揮區域媒體優勢,做好南海周邊傳播(雙核心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6,獲2018年中廣聯舉辦的第二屆“廣西廣播杯”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
3、 楊晶、楊玥、姚瑩:周邊傳播的融通策略(雙核心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6,獲2018年中廣聯舉辦的第二屆“廣西廣播杯”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
4、 張興茂等:擴大和利用和平公分母,提高民族地區周邊傳播效果(雙核心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6,獲2018年中廣聯舉辦的第二屆“廣西廣播杯”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
5、 顏兵、覃彤:一帶一路倡議下廣西電視臺對東盟傳播策略研究(雙核心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6,獲2018年中廣聯舉辦的第二屆“廣西廣播杯”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
6、 劉雁翎、楊雪、李彰:構建中國周邊傳播的新格局(雙核心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6,獲2018年中廣聯舉辦的第二屆“廣西廣播杯”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
7、 劉源:清廷與蒙古藩貢的周邊傳播探析(核心期刊《新聞愛好者》2018.6);
8、 劉峰、嚴三九:東盟國家周邊傳播的文化捷徑(全國核心期刊、CSSCI期刊《現代傳播》,2018.8);
9、 彭翠、格勒:傳播符號學視域下的藏戲傳承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2);
10、 陸地:周邊傳播,電視媒體大有可為(《電視研究》,2017.12)
三、課題延伸研究成果顯著
1、創辦《周邊傳播》公眾號
2018年5月9號,由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周邊傳播》微信公眾號創刊,并發表了30余篇原創與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相關的論文或評論。其中10多篇原創文章被核心期刊和環球網采用,傳播效果良好。公眾號的開辦為更多有識之士了解和參與周邊傳播研究提供了一個信息渠道和成果展示的窗口。
2、開設招收博士生專業方向《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研究》及其同名課程。
經過評估和審核,2019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全國首次開設《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研究》博士生專業方向,并招收了一名博士生;2019年9月開始,《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研究》課程開課。該專業及其同名課程的開設將為國家持續培養周邊傳播研究和實踐的高端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設計中國周邊傳播現狀和問題以及期望的調查問卷(計劃在中俄邊境、中越邊境、中緬邊境、中蒙邊境和中哈邊境發放實施,2000份);
2、實地考察近周邊國家的中俄邊境、中越邊境、中老邊境、中蒙邊境、中緬邊境、中哈邊境、中印邊境和遠周邊國家的土耳其等國,與所在國家的相關研究的專家深入交流。
3、按照“一國一策”的原則,提出中國周邊傳播的戰略與策略;
4、研究周邊傳播理論在周邊外交、周邊經濟、周邊文化等領域中的拓展與應用。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