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立項以來,根據統一安排和本項目的工作要求,有序地開展工作。主要工作情況和項目進展情況如下:
1、項目獲得立項后,課題組成員通過新媒體方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溝通,對項目研究工作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同時,在已經進行的工作基礎上,分階段開展工作。第一,全面開展文獻搜集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數據庫和各單位的文獻資源,查找和搜集相關資料。主要通過《大成老舊報刊》《中國近現代報刊目錄索引》《近代期刊全文數據庫》等資源,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查找和整理。第二,在已經掌握的文獻資料基礎上,試寫了部分研究論文,已經在國內相關報刊上發表了部分階段性成果。第三,課題組分別到上海、北京、濟南、南京等地開展文獻搜集、查詢工作,翻閱相關報紙、期刊,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第四,課題團隊召開工作會議,對研究工作進行部署,并且根據工作需要,進行了部分子課題負責人的替換。其中子課題《中國現代文學文體理論綜論》原負責人韓琛因出國訪學,不能完全參與課題工作,由中國海洋大學馬春花副教授承擔。
2、2018年4月15日,由責任單位青島大學召集,舉行《中國現代文學文體理論整理匯編與研究(1902—1949)》開題論證會,組成了由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汪文頂為組長,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張清華、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程金城、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朱德發、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魏建等為成員的論證專家團隊,對課題進行了開題論證。首席專家周海波匯報了課題研究設想、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專家團對課題的意義、工作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和指導。專家肯定了課題的重大意義和學術價值,肯定了課題組所做的前期工作和準備情況,對課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表示滿意,同時也針對課題的問題意識、工作難度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專家們認為,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預期成果方面,可進行相應的調整,文獻資料整理不一定求全(也無法真正做全),但在整理的基礎上,可以目錄匯編和文獻提要的方式,呈現成果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課題組將根據專家的建議和文獻整理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3、項目推介以新聞宣傳和學術推廣為主。前期進行了包括對項目立項工作的新聞宣傳,在《大眾日報》《青島日報》《青島大學報》《半島都市報》以及青島大學等公眾號、網站、微信群等新媒體,對本課題的研究情況和主要意義進行了相關報道。
4、本項目的第一階段工作以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為主,考慮到總體工作效率和項目工作特點,第一階段的工作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即子課題按照工作部署開展工作,但在文獻資料方面,則由首席專家全面負責,帶領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全面開展工作,進行一定整理后再由子課題負責人根據情況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研究。目前主要在北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以及青島大學圖書館等開展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數據庫和館藏報刊,逐一查檢,搜集材料。第一階段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文獻資料工作取得了巨大勝利,采用下載、拷貝、復制、購買等方式,獲得了電子、紙質等不同載體的文獻資料數萬份,拷貝光盤十余張。
目前本項目已經正式出版學術專著3部,在各類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2篇。收到比較理想的預期效果。
5、廣泛開展學術調查和學術推廣活動。
第一,在開題論證的基礎上,本項目組成員進行廣泛學術調研,對課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對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分別赴福州、西安、上海、北京、濟南、泰安、蘇州、常熟等地參加學術研究會,參加會議的課題組成員有20人次,主要參加的有2018年10月在福州召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年會暨改革開放40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進展與反思學術研討會”,2018年5月在南京召開的“百年中國社會與文學互動關系學術研究會”、在北京召開的“紀念《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濟南召開的“五四百年論壇”、在泰安召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在日本東京召開的“郭沫若國際學術研究會”等。
第二,項目組成員還以本項目取得的成果,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推廣活動。主要有周海波在山東大學和青島科技大學等學校作“回到常識:關于現代小說研究的幾個問題”學術講座、陳劍暉在常熟理工大學作“回到散文傳統”學術講座、劉東方在聊城大學作“現代歌詩研究隨想”學術講座、閆曉昀在青島大學作“張愛玲小說藝術初探”學術講座、王玉春在大連理工大學作“五四時期報刊隨感錄研究”學術講座等,將本項目的學術成果及時進行課堂傳播。同時,本課題組還面向研究生開展學術推廣和學術研討活動,有每星期一次的學術研討活動,該活動有研究生參與,課題相關成員報告和討論為主要活動方式。
6、研究計劃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總體良好,工作正常開展。
《中國現代文學文體理論綜論》,就已經搜集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本子課題涉及問題較多,工作量比較大,在前期進行一定人員調整的前提下,準備進一步優化團隊。
《中國現代小說理論文獻整理匯編與研究》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已經開始初步的研究工作。發表相關研究論文5篇。
《中國現代散文理論文獻整理匯編與研究》已經取得部分中期成果,文獻資料仍在整理過程中。出版學術專著一部,發表學術論文4篇。
《中國現代詩歌理論文獻整理匯編與研究》,已經取得部分階段性成果,文獻資料仍在查閱、整理過程中。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一部《新詩序跋集》(55萬字),該文集是目前為止收錄最全、校訂完備的一部序跋集,著重新詩理論的建設方面的探討,出版社待出。另有學術論文6篇在刊物發表。
《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文獻整理匯編與研究》進行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進行初步的研究工作。由于戲劇文體理論比較復雜,涉及到戲劇演出等問題,因此,這一子課題的工作開展較慢,目前發表論文2篇。
《中國現代文體理論翻譯文獻整理匯編與研究》已經開展文獻資料的整理工作,根據專家建議,本項子課題在研究內容、思路等方面進行了微調,使之更適合課題要求。
7、在研究中也感到一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一是文獻多、亂、雜,搜集整理實屬不易;二是研究人員投入不足,無法大面積投入研究人員,有窩工現象;三是,因種種原因,研究進度不一。
改進措施:第一,研究人員適當投入更多的研究時間,進一步優化團隊。因種種原因,個別前期參與工作的成員,不能繼續參加,或者參加時間不能保證,因此,將考慮進行適當調整,增加年輕教師,激活團隊力量;第二,更好地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務。第三,按照相關要求,合理安排、科學使用資助經費。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中國現代文體理論論集》,著作,周海波主編,中國海洋大學出版,2019年6月版。本著作為項目研究過程中形成的論文結集,收錄了課題組成員的主要研究成果。以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對中國現代文學文體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分為“文體總論”、“小說文體理論”、“詩歌文體理論”、“散文文體理論”和“戲劇文體理論”等部分,對相關中國文體理論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地思考的探討。作為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果,本書顯示了課題研究內容的基本框架,對相關問題進行的必要思考與討論,涉及到了若干重要問題,有可能在學界引發關注。
2、《新媒體時代的文體美學》,著作,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周海波著。本著作是本課題研究的副產品,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文體發展、文學特征及其文體美學進行探討,是對文體問題研究的進一步拓展。本書立足于新媒體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學文體的美學特征,具有某種程度的開創意義。
3、《現代散文文體觀念與文體演變》,著作,陳劍暉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作者為子課題《中國現代散文理論整理匯編與研究》的負責人。本著作是本課題研究的副產品,對散文文體及其相關理論問題的研究探討,著重解決現代散文文體觀念的形成與變異,是對現代散文文體研究的重要著作。
4、《“白話能不能入詩”爭論再評價》,周海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叢》(CSSCI),2018年第2期。白話能不能入詩,是新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關系到如何評價新詩文體、如何認識新詩的美學特征等,本文對此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重新討論和認識了白話與新詩的關系,也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文學史理論問題。
5、《<狂人日記>與中國現代小說的建立》,《魯迅研究月刊》(CSSCI),2018年第9期,周海波。本文以魯迅的《狂人日記》為出發點,對中國現代小說文體的建立進行了敘事學的討論,對什么是小說、什么是現代小說、現代小說的文體美學特征是什么等問題給予了全新的回答,對于重新認識中國現代文學、認識文體學意義上的小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6、《文學傳統的借鑒與當代文學的振興——以中國散文為核心》(CSSCI),《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11期,陳劍暉。本文針對文學創作中一些作品既缺乏深邃博大的思想,缺乏社會時代擔當和理想的文化生命人格,也缺乏復雜細致的人性展示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而內涵蒼白、淺薄浮躁、陳陳相因、模仿重復卻常成為有的作品的表征,以中國散文為核心,論文從文體學的角度,尋找其病根,對癥下藥,為解決文學尤其是創作中的文體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方案。
7、《論魯迅研究中的圖文互動及其價值》,《魯迅研究月刊》(CSSCI),2018年第1期,劉東方。進入21世紀以來,"文學與圖像"成為文學理論界普遍關注的話題,本文以趙延年插圖本《狂人日記》為研究對象,對文學研究中的文圖互動現象進行研究,從而探討不同文體的相互融合與互動的關系問題。
8、《浸潤于暗夜而來——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之于<狂人日記>》,《東岳論叢》(CSSCI),姜異新。本文從“五四”時期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與《狂人日記》生產的關系出發,著力講座研究會作為學術機構與魯迅小說創作的關系,從外部到內部的梳理,為現代小說文體新變進行了理論上的深入分析。
9、從“大眾化”到“文藝大眾化”,羅崇宏,《東岳論叢》(CSSCI),2019年第3期。本文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大眾化”進行了新的討論,在新的材料和材料重讀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尤其將大眾化問題置于戰爭的特定語境中解讀,令人沉思。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9年7月——12月,進一步搜集、整理文獻資料,開展第二階段的文獻資料搜集工作,盡量做到全、精、準。在前期工作基礎上,一是繼續完成需要查找的報刊,二是再到桂林、延安、重慶、武漢等地開展文獻搜集工作,查閱那些不易找到的希缺的文獻資料。
2、2019年7月——2020年6月,對已經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根據文獻學研究方法,進行整理匯編。
3、2019年10月,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和小型學術研討會,研究部署下一階段的工作,就相關學術問題進行研討。
4、2019年7月——2020年6月,各子課題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匯編與研究。編撰文獻總目和文獻提要。
5、2020年1月——2021年12月,進行學術研究工作,撰寫學術專著。
6、2021年12月,召開工作會議,就已經形成的書稿進行討論。
7、2022年1月——9月,進行成果修改與完善。
8、2022年10月——12月,整理相關材料,召開學術研討會,成果驗收,結題工作。
其他一些必須要做的工作,費時、費力,但非常重要:第一,就搜集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對一些模糊不清的字,進行一個個的辨認。有些文獻因時代久遠,質變舊,字跡不清,不好辨認。這一工作需要專人去做,會耗費大量時間。第二,因戰亂等原因,一些文獻丟失現象嚴重,一些文獻保存的檔案室、圖書館是非常偏遠的地區,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查閱。第三,就所有的文獻資料進入電腦錄入,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一些地方報刊,創辦時間久,發行量小,影響小,但存在一定量的所需要的材料,同樣要耗費時間、精力和財力去查閱。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