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女性文學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學史研究”于2017年11月立項以來,前期工作進展順利。該項目的主要任務為編選《中國女性文學大系》(以下簡稱《大系》),與此同時圍繞女性文學史開展研究。
《大系》共12卷,內容為先秦以來女作家的代表作。具體包括:小說(四卷本),詩歌(兩卷本),散文(兩卷本),電影、戲劇、理論批評、史料(各一卷)。根據《大系》12卷本編選工作的需要,相應設置了12個子課題組。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前期工作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第一,在文獻資料的搜集、遴選方面取得收獲,對重點作品進行了初步遴選。第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項目論文17篇(其中包括C刊12篇、C刊擴展版1篇;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權威期刊《文藝研究》2篇)。第三,主辦了3次學術研討會,圍繞相關議題進行研討。第四,課題組成員多次參與學術活動,5人前往國外進行學術交流,取得很大收獲。第五,在首席專家策劃、主持下,完成了階段性成果40余萬字的撰稿工作,將在本年度內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選取先秦至今出自女作者之手的文學代表作加以簡明扼要的導讀。內容按文體劃分的框架與《中國女性文學大系》一致。入選作品采用節選、存目和全錄的方式,配以導讀文字及拓展閱讀。該書的資料搜集及篇目遴選過程,為重大項目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同時可以有效地擴大項目影響。
在此過程中,遵守重大項目的管理規定,及時報告重要變更事項并獲得批準;嚴格依據財務制度的規定,合理使用經費。
各子課題的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1. 《中國女性文學大系?小說卷》(四卷本)之編選及研究
《大系》小說部分由四個分卷組成。負責各分卷的子課題組編選及研究進展順利,卓有成效。
第一分卷,涉及清末民初的女性小說創作。目前這一時期散體小說的選目工作已基本完成,其研究同步進行,成績突出:在CSSCI刊物發表相關文章4篇,另有兩篇文章將在2019年內發表。尚需展開的是對彈詞這種韻文體“類小說”的選目及研究工作,并對已完成的部分加以調整和完善。該子課題已發論文4篇,其中C刊兩篇:馬勤勤《“閨秀”身份的名與實——論陳翠娜的小說書寫與日常實踐》(《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馬勤勤《歷史無聲卻有痕——評魏愛蓮教授<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婦女研究論叢》2018年第4期);C刊擴展版1篇:馬勤勤《翻譯的傳說:清末民初西方女小說家的中國之旅》(《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其他1篇:馬勤勤《晚清女報與近代中國女性小說創作的發生》(《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第二分卷,擬收入1919-1949年的女性小說代表作。此部分的文獻的收集整理有序展開,選目工作按照研究計劃推進,目前已完成了篇目初選。研究方面,關于作家作品論相對比較充分,尤其是對于一些寫作歷程較長的女作家,比如冰心、丁玲、張愛玲等,這部分的文獻和研究成果體量龐大,目前的文獻整理重點放在篩選出有價值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關于對這一階段女性寫作的宏觀研究比較少,大部分是鑲嵌于現代文學史的書寫當中的零星敘述,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有限。在此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多次就“五四”女性文學的語境,現代女性寫作與性別意識等問題展開討論,論題涉及現代女性文學與“中國文學現代性”、“個人與時代的關系”、“語言意識與文體意識”等課題之間的交叉。這些討論將逐步形成論文,作為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呈現。
第三分卷,涉及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的女性小說創作。按照研究計劃,該子課題組已較為系統地梳理了陳學昭、白朗、宗璞、茹志鵑、楊沫、劉真、草明、諶容、戴厚英、張潔、張辛欣、張抗抗、王安憶、鐵凝、劉索拉、殘雪等女作家的作品及相關研究資料。該子課題已發C刊論文3篇:馬春花《延安文藝“仙姑”改造敘事研究》(《南開學報》2018年第2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18年第19期轉載)、馬春花《男性氣質與發展主義——性別視閾中的改革文學》(《文藝研究》2018年第4期);董麗敏《革命、性別與日常生活倫理的變革——對茹志鵑1950-60年代小說的一種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10期轉載)。
第四分卷,涉及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前10年的女性小說創作。子課題組按照研究計劃,初步進行了文獻的收集整理,完成了此期小說代表作的初選。課題組成員多次就文本產生的語境,女性寫作的文體特點、審美追求、性別意識、性別建構,以及女性文學在當下文學創作中所處的位置、角色、價值及意義等問題展開討論,論題涉及女性寫作與“宏大敘事”、“個人化寫作”、“底層文學”等文學現象之間的交叉與區別等等。這些討論將逐步形成論文,作為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呈現。子課題組已發表C刊論文兩篇:郭冰茹《歷史敘述中的傳奇筆法》(《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6期)、周文曉《學悟交融與文體漫游——略論劉劍梅的文學批評》(《南方文壇》2019年第2期)。
以上承擔小說卷各分卷編選及研究工作的四個子課題組,均參與了《女性文學作品導讀》相應時段的小說作品選目及數十篇導讀文字的撰寫,成稿已交主編。
2. 《中國女性文學大系? 詩歌卷》(兩卷本)之編選及研究
《大系》詩歌部分包括古代和現當代兩個分卷。負責各分卷的子課題組按照研究計劃,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負責古代女性詩歌分卷的子課題組,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先秦至清代的女性詩詞作品及相關研究資料,尤其對許穆夫人、劉細君、班婕妤、蔡琰、謝道韞、鮑令暉、武則天、上官婉兒、李季蘭、薛濤、杜秋娘、魚玄機、崔仲容、花蕊夫人、謝氏、李清照、孫道絢、朱淑真、嚴蕊、陳彥章妻、戴復古妻、韓希孟、張玉娘、王清惠、管道昇、孫淑女、王鳳嫻、商景蘭、徐燦、葉紈紈、葉小紈、葉小鸞、柳如是、畢著、龔靜照、王采薇、熊璉、席佩蘭、江珠、金逸、惲珠、趙棻、汪端、袁綬、吳藻、顧太清、鄭蘭孫、黃婉璚、李長霞等數十家作品集進行了爬梳整理。
該子課題負責人張靜在一級學科權威期刊《文藝研究》發表《詞苑幽深欲探微》一文,論及徐培均先生、葉嘉瑩先生的李清照研究成果,特別是有關李清照的名作《永遇樂》(落日熔金)的解讀及文獻考證問題。此外,《文史知識》自2019年1月起開設了“迦陵講堂”欄目,每月連載“葉嘉瑩講女性詞”系列,此成果根據葉嘉瑩先生于2004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嶺南長者學院的13次講座錄音整理而成,從詞的起源一直到近代,時間跨度之久、解讀作品之豐、理論構建之細,當為葉嘉瑩先生對女性詞研究的最新成果。
負責現當代女性詩歌分卷的子課題組,對百余年來的女性詩作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梳理,重點是中國近現代具有代表性的女詩人秋瑾、陳衡哲、白薇、曾平瀾、方令孺、孫荃、石評梅、林徽因、丁玲、安娥、陳學昭、關露、陸晶清、梅痕、沈祖棻、陳敬容、鄭敏、葉嘉瑩、傅天琳、張燁、伊蕾、舒婷、王小妮、翟永明、夏宇、陸憶敏、海男、唐亞平、張真、瀟瀟、藍藍、周瓚、鄭小瓊、彭捷、張秀亞、陳秀喜、蓉子、林子、林泠、瓊虹、席慕蓉、顏艾琳、施瑋等人的作品及相關研究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涵蓋了近現代女詩人的舊體詩作,臺港與海外女性詩人的代表性詩作,以及大陸各時期包括新世代女性詩人的作品。與此同時,撰寫了相關學術論文:《文學史中的女性詩歌:邊緣中的性別點綴與經典確立》《性別敘述與女性文學史書寫的深度與限度》《余秀華詩歌的底層敘述》《標簽化與創作轉型中的鄭小瓊:打工詩歌與打工詩人》等。
以上承擔詩歌卷編選及研究工作的兩個子課題組,均參與了《女性文學作品導讀》相應時段的詩歌作品選目及數十篇導讀文字的撰寫,成稿已交主編。
3. 《中國女性文學大系? 散文卷》(兩卷本)之編選及研究
《大系》散文部分包括兩個分卷,分別收入古代、現當代女作家的散文代表作。
負責古代女性散文的子課題組,在資料搜集方面面臨較大的挑戰。因為此前學界幾乎不曾對此予以專門關注,基礎十分薄弱。經過努力,目前已圍繞若干方面經搜集了一批相關材料。基本情況是:(1)選集類。已搜集的如[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明]趙世杰編《歷代女子文選》,[明]張之象編選《彤管新編》,《四庫全書補編》第13冊,[明]趙世杰編選《古今女史》卷首,[明]葉紹袁輯、冀勤輯校《午夢堂集》,[清]周壽昌《宮閨文選》,單士厘:《清閨秀正始集再續集初編》,張維《漢魏六朝女子文選》,王秀琴編、胡文楷選訂《歷代名媛文苑簡編》,王秀琴編、胡文楷選訂《歷代名媛書簡》,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卷三, [明]徐氏(仁孝文皇后)《內訓》,[明]陸氏(溫湟母)《溫氏母訓》,[明]徐媛:《絡緯吟》,[清]王端淑《映然子吟紅集》,[清]沈彩《春雨樓集》(十四卷),[清]沈彩《春雨樓稿》(四卷),[清]顧若璞:《臥月軒稿》(三卷附錄一卷),[清]袁棠《袁氏三姊妹合文稿》,周書田、范景中輯校《柳如是集》,郭長海、郭君兮輯校《秋瑾詩文集》,周永珍編《徐蘊華、林寒碧詩文合集》,李保民《呂碧城詩文箋注》,郭長海、郭君兮輯校《徐自華集》,查正賢主編《江南女性別集》《嘉興歷代才女詩文征略》,傅瑛:《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等。(2)傳記類。如[漢]劉向《列女傳》, [清]鴛湖煙水散人《女才子書》等。(3)筆記類。如單士厘《癸卯旅行記?歸潛記》,[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清]李調元《賦話》,《叢書集成初編》,張強編著《歷代辭賦選評注》,周建江輯校《三國兩晉十六國詩文紀事》,(4)史著類。如郭預衡《中國散文史》(1986年上冊,1993年中冊,2000年下冊),劉振東等《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史》,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周振甫《中國文章學史》,馬積高《賦史》,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等。【美】高彥頤(Dorothy Ko)《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美】曼素恩(Susan Mann)《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后的中國婦女》,段繼紅《清及民國長三角地區文化家族中女性文學研究》,張麗杰:《明代女性散文研究》【美】魏愛蓮(Ellen Widmer)著,趙穎之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等,以及一批相關研究論文。課題組結合相關資料進行研究,發表C刊論文1篇:孫春青《古代女性散文的性別文化內涵初論》(《南開學報》2019年第4期)
負責現代女性散文的子課題組,搜集整理了1949年至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女性散文家及散文作品,為《大系》編選工作進行文獻資料方面的準備。相對古代部分而言,鑒于這一部分的資料搜集難度較小,子課題負責人呂若涵對此有長期積累,作品及研究狀況比較清晰,因而在資料準備方面比較充分。此外,呂若涵參與朱棟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9》(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修訂工作,撰寫“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散文”“新世紀散文”兩章;參與錄制MOOC《共和國散文》,設有“女性散文的世界”專章,課程將于2019年9月上線教育部“愛課程”平臺。課題組成員劉釗、呂若涵、李保森關于“女性散文四十年”“新世紀以來的女性散文”等三篇論文,擬發《美文》期刊“散文觀察”欄目。
以上承擔散文卷編選及研究工作的兩個子課題組,均參與了《女性文學作品導讀》相應時段的散文作品選目及數十篇導讀文字的撰寫,成稿已交主編。
4. 《中國女性文學大系》之戲劇卷、電影卷編選及研究
《大系》編入戲劇、電影,各為一卷。
戲劇卷子課題組,對古典戲曲和現當代話劇中的重點篇目做了初步梳理和探討。古典戲曲中的女性創作如:吳蘭征《絳衡秋》、吳藻《喬影》、何佩珠《梨花夢》、劉清韻《望洋嘆》、陳小翠《焚琴記》;現當代女性創作的話劇目如:安娥《追魚》、徐棻《田姐與莊周》、王安祈《金鎖記》、白薇《打出幽靈塔》、楊絳《弄真成假》、沈虹光《搭積木》、何冀平《德齡與慈禧》、徐頻莉《蕓香》、田沁鑫《生死場》等等。目前各部分初擬入選劇目仍在收集、細讀之中,以話劇部分為例,已搜集整理出大陸、臺港近90位女作家的500多部重要劇目,務求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優秀劇目;戲曲部分,古典與近代劇目搜集不易,近代、現代劇目也需要界定。子課題組發表論文2篇:蘇瓊C刊論文《性別表演視角下的舞臺劇照解析》(《戲劇藝術》2019年第4期);鄧丹《稀見女作家戲曲三種考述》(《中華戲曲》2018年第2期)。
電影卷子課題組,按照研究計劃對研究資料進行了爬梳,依據中國電影資料館整理、電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影片大典》(截至1999年共出4本)篩選出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女性電影編劇,包括濮舜卿、艾霞、張愛玲、胡契青、顏一煙、林藍、楊沫、諶容、張暖忻、朱天文、李少紅、寧岱等。研究方面,中國早期女性電影創作者,例如編劇濮舜卿、導演謝采貞、錄音剪輯范雪朋、制片王漢倫楊耐梅等人,都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反觀目前國內的研究,對早期女性電影先鋒及其創作的關注明顯不足。為此,子課題負責人許航基于掌握大量的資料進行了部分編劇的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論文《先鋒的意義:早期中國女性電影創作實踐》(2018年12月17日第6版),指出在早期電影史的敘述中,女性通常以演員的身份被記載,然而女性在早期電影工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卻不那么簡單,她們的工作覆蓋了導演、編劇、制片等各個領域,相關問題值得探討。另,撰寫論文《女性社會先鋒的影像表達——濮舜卿電影創作中的社會性別意識》,從性別視角切入,對中國第一位電影編劇濮舜卿的電影劇作進行了專門研究。
以上承擔戲劇卷編選及研究工作的子課題組,參與了《女性文學作品導讀》中戲劇作品選目及數十篇導讀文字的撰寫,成稿已交主編。
5. 《中國女性文學大系》之理論批評卷、史料卷編選及研究
《大系》包括理論批評、史料,各為一卷。
理論批評卷子課題組,現階段主要進行有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即選錄古今女性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批評,梳理中國女性參與文學批評和理論建設活動的基本面貌。其中的古代部分,以往學界往往指北宋始有女性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近年的研究已經把這個上限提到了兩漢魏晉,而明清兩代的相關論著更是相當可觀。目前搜集的文獻,女性論詩如《閨秀集》的序與評、《名媛詩話》等,論詞如《雨花盦詞話》《綰春樓詞話》等,論彈詞如《天雨花自序》《榴花夢自序》等,又如明清時期女性讀者對《牡丹亭》的強烈反響等。在現代女性批評方面,搜集了一批影響較大的女學者的著作、論文,如陸晶清的《唐代女詩人》、陶秋英的《中國婦女與文學》(1933)以及80年代以后出自女性之手的理論批評論著。例如學者李子云、王淑秧、蘇者聰、吳宗蕙、陳素琰、盛英、馬瑞芳、金燕玉、牛玉秋、孟悅、戴錦華、趙園、錢蔭愉、張抗抗、吳黛英、錢虹、王友琴、劉思謙、喬以鋼、趙玫、陳惠芬、季紅真、林丹婭、劉慧英、翟永明、王緋等人的著作和論文。
史料卷子課題組,主要就與女性文學相關的各類歷史文獻進行發掘整理。其所收錄的文獻,為一般讀者了解古今女性從事創作和批評的歷史背景提供方便,同時為專業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參考文獻及目錄。目前一方面系統搜集了各種閨秀詩話,特別是《婦人集》《閩川閨秀詩話》《閩川閨秀詩話續編》《名媛詩話》《燃脂馀韻》《閨秀詩話》《青樓詩話》《閨秀詞話》《小黛軒論詩》《清代閨閣詩人徵略》《香奩詩話》《閨秀詩評》等,也包括《袁枚閨秀詩話》等后人輯錄的著作;另一方面,仔細查閱各類相關工具書,如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傅瑛編著《明清安徽婦女文學著述輯考》、張愛芳選編《歷代婦女名人年譜》,還有姜緯堂、劉寧元主編《北京婦女報刊考(1905-1949)》,齊文穎主編《中華婦女文獻縱覽》,臧健、董乃強主編《近百年中國婦女論著總目提要》,田景昆、鄭曉燕編《中國近現代婦女報刊通覽》,尹寶珊、熊景明編《中國大陸婦女文獻目錄:1949-1994》等。現已初步掌握古代女性作品的文集編刊情況,整理了大量相關史料。2018年9月,課題組成員傅湘龍在臺灣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了《明末清初女性作品總集編刊研究》兩卷,對《歷朝閨雅》《名媛詩緯》《婦人集》《燃脂集》等重要古代女性文學史料進行了深入的考述。目前正對近現代女性文學史料做全面的搜集整理,留待后面進行考辨和選擇。課題組成員高翔宇在C刊上發表論文兩篇:《性別、戰爭與國族的變奏及書寫》(《婦女研究論叢》2018年第5期)、《性別、媒介與消費:1928年馬振華自殺案的社會透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 廣泛收集整理文獻資料
課題組成員數十人次前往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地查閱、復制相關文獻。例如,近代部分,翻查《女學報》《女報/女學報》《女子世界》(1904)《北京女報》《白話》《中國女報》《中國新女界雜志》《天義》《女報》(1909)《留日女學會雜志》《婦女時報》《女子白話報》《神州女報》《萬國女子參政會旬報》《女鐸報》《香艷雜志》《婦女鑒》《眉語》《女子世界》(1914)《女子雜志》《中華婦女界》《婦女雜志》《家庭雜志》《閨聲》《新小說》《繡像小說》《月月小說》《小說林》《中外小說林》《小說月報》《小說時報》《娛閑錄》《禮拜六》《中華小說界》《小說海》《小說叢報》《小說旬報》《小說新報》《小說叢報》《小說大觀》等數十種報刊文獻。
現代女作家的作品方面,21世紀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機構,陸續重印了冰心、丁玲、張愛玲、蕭紅、凌叔華等人的代表作及分體作品集,梅娘、施濟美等曾長期被文學史邊緣化的作家作品也得到了比較好的呈現。同時,借助中英文數據庫和海內外研究機構的資源共享,許多現代女作家作品的譯文和佚文得到了重新發現,目前對現代主要女作家作品集的收集整理已經基本完成。
當代女作家的作品方面,1990年以來,借助發育日益完善的中國圖書市場,王安憶、鐵凝、方方、池莉、遲子建等在80年代成名的作家,林白、陳染、徐坤、徐小斌等在90年代不斷推出較重要作品的作家包括年輕一代作家,其作品大都得以結集出版。目前對這些作家作品集的收集整理已經基本完成。此外,由一些文學研究機構、出版社編選的《中國文學年鑒》《中篇小說年鑒》《短篇小說年鑒》等選本,也會收錄當年比較影響力的女性文學作品。這部分由于體量大,又相對分散,因而收集整理工作還在進行中。
前人研究資料的收集方面,鑒于作家作品論比較充分,尤其是對于一些寫作歷程較長的女作家,比如王安憶、鐵凝、方方等的研究繁多,目前的文獻整理重點,首先放在篩選有價值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上。對女作家小說創作的理論探討和宏觀研究比較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有限,目前仍在發掘整理中。其間對21世紀以來的女性文學動態給予關注,相關研究資料的整理也在進行中。
2. 主辦學術會議
首席專家喬以鋼,先后主辦、主持了三次學術研討會:(1)2018年3月9-10日在南開大學召開“《中國女性文學大系》及女性文學史研究”重大項目研討會。(2)2018年9月22-23日與陜西師范大學合作舉辦“2018年女性文學青年論壇”。(3)2019年7月6-7日在長沙湖南女子師范學院主辦“第十四屆中國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各子課題負責人及成員參加數十人次參加了上述會議。
子課題負責人董麗敏主辦會議的情況:2018年7月在上海師范大學與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婦女研究論叢》合作,主辦“婦女解放:文化想象與社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革命與改造的邏輯——以延安時期“新女性”轉型為對象的考察》,并擔任大會總結。2018年10月在上海主辦 “現代文學與當代中國” 研討會。2019年6月主辦“中國女性主義思想史中的婦女問題”讀書會等。
3. 參加學術研討,報告課題成果
多位子課題負責人在相關學術研討會上報告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例如,小說卷之一分卷的子課題負責人馬勤勤,在安徽師范大學2018年8月舉辦的第四屆清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會議上報告“晚清女報與近代中國女性小說創作的發生”;在2018年陜西師范大學合作舉辦的女性文學青年論壇上報告“近代中國女性小說創作的興起”;在中國近代文學學會2018年10月28日舉辦的第十九屆學術年會上報告“翻譯的傳說——清末民初西方女小說家的中國之旅”;在中山大學2018年11月17日舉辦的“走出文學史:近代文學跨學科研究的可能與進路”學術會議上報告論文;在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學術沙龍做題為“近代中國女性小說創作的興起”的報告;在云南大學于2019年3月23日舉辦的第十一屆中華文藝復興論壇暨中國近代文學學術論壇上報告“重審‘女性文學’的構造——從近代中國女性小說創作談起”等。
小說卷之三分卷的子課題負責人董麗敏,2018年5月參加浙江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的“2018年浙江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年會暨‘紅色敘事與當代文學的經典化’研討會”,發表論文“革命、性別與日常生活倫理的變革——對茹志鵑1950-60年代小說的一種考察”;2018年6月參加趙樹理研究會、《現代中文學刊》主辦的“趙樹理和他的同時代人”研討會,擔任第二場評議,在第三場發言“婦女、勞動與鄉村社會的變革——重讀《傳家寶》”;2018年8月參加華東師范大學《文藝理論研究》雜志主辦的“‘五四文學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第二場發言,發表論文“現代中國‘婦女’的構造及其限度——重識‘五四’思想與文學”;2018年9月參加在陜西師范大學召開辦的“2018年度女性文學青年論壇”,發表論文“現代中國‘婦女’的構造及其限度——重識‘五四’思想與文學”;2018年11月參加上海大學主辦的“20世紀文學與‘新文明’構造”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現代中國‘婦女’的構造及其限度——重識‘五四’思想與文學”;2018年12月參加北京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和《開放時代》主辦的“人文思想再出發”研討會,發表論文“性別研究‘再出發’:問題與可能”;2019年4月參加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第三屆“性別:文化、政治和美學”高端論壇,發表論文“世與道:轉型時期社會倫理變遷”,并擔任第一場發言評議;2019年6月,參加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舉辦的“當代文學七十年”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世與道:轉型時期社會倫理變遷”等。
詩歌卷之二分卷的子課題組負責人李潤霞, 2018年9月20-22日參加北京大學主辦的“中國新詩百年紀念大會”,提交論文《中國新詩的史料編纂與問題》并發言;2018年11月8日參加北京大學與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女性詩歌節新聞發布會,做了“從邊緣走出:文學史中的女性詩歌”的發言,并當選為首屆女性詩歌獎評委;2018年12月18-20日,被選為北京大學與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的首屆女性詩歌獎評委,參加在廣東四會舉辦的“首屆女性詩歌獎頒獎典禮”與“女性詩歌學術研討會”,并做了《1980年代的女性詩歌》主題發言,主持了19日晚的“女性詩人沙龍”活動;2019年3月29-31日,參加杭州師范大學主辦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化問題”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文學史書寫中的作家敘事與經典建構”,并做了大會發言;2019年6月21-23日,參加長沙理工大學與首都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眾語雜生與未竟的轉型:新詩研究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并做了《史料發現、再造經典與文學史的辨偽與糾錯》的發言,擔任第一組的學術評議等。
散文卷之一分卷的子課題負責人呂若涵參加多個學術會議,例如:2018年10月在福州召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12屆年會;2018年10月在合肥舉辦的“百年中國文學道路與經典作家作品”研討會;2018年11月在福州召開的“兩岸合辦《國文天地》《中國文字》及學術研討會”;2018年12月在福州舉辦的高校散文研究中心聯席會議等,并做發言。
散文卷之二分卷的子課題負責人劉釗及課題組成員杜若松,2018年7月參加由長春師范大學、《社會科學戰線》雜志社和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及《華夏文化論壇》編輯部聯合舉辦“中國近現代報刊文獻與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9年7月參加第十四屆中國女性文學學術會議,分別發表論文《性別政治與近代期刊話語呈現》。課題組成員孫春青2018年9月參加在陜西師范大學召開的“2018年度女性文學青年論壇”,發表論文“古代女性散文創作散論”;2019年7月第十四屆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從“團扇”到“賭書潑茶”——古代兩性關系書寫經典重讀》。 余不一一列舉。
4.國際合作交流
小說卷之一分卷的子課題負責人馬勤勤曾翻譯出版美國魏愛蓮(Ellen Widmer)教授的《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與魏愛蓮教授保持十分密切的交往。目前正繼續與魏愛蓮教授合作,近期將翻譯出版魏教授的論文選集。另外,2019年馬勤勤赴日本東京大學做為期近三個月的訪問研究,與日本漢學家展開深入交流,促進了本課題的相關研究。
小說卷之三分卷的子課題負責人董麗敏2018年4月參加美國布朗大學主辦的“Gender, Labor and Culture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History”(中國歷史中的性別、勞動與文化再現)國際會議,發表論文“Getting Organ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Woman” and the “New Society”—A Study on the Women’s Textile Manufacture Movement in the Yan’an Period”。 2018年4月參加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主辦的"From Hegel to Mao and Beyond - The Long March of Sinicizing Marxism"(從黑格爾到毛澤東及其超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長征)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發表論文“The logic of R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Women" in Yan'an Period”。
戲劇卷的子課題負責人蘇瓊教授于2017年12月30日-2018年12月30日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簡稱OSU)戲劇系訪學。研修計劃從多元化的西方左翼戲劇出發,致力于把左翼戲劇中的女性主義戲劇、少數民族戲劇結合起來進行探討,尤其注重從階級與種族、性別與表演視角展開的女性戲劇研究。
電影卷的子課題負責人許航2018年10月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主辦的“中國創意與知識生產”學術工作坊,進行研討、交流。
史料卷的子課題負責人宋聲泉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到日本東京大學做為時一年的訪問研究,與日本漢學界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就女性文學史料問題展開過持續而廣泛的交流,同時對日本相關女性史資料的編纂情況有所了解。特別是與九州大學的中里見敬教授,與日本中國女性史研究會的江上幸子教授等就與冰心、丁玲等女作家的相關史料進行了深入探討。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 報送《工作簡報》
2018年3月10日重大項目開題會召開后,按項目管理規定,上報了《工作簡報》,題為:“《中國女性文學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學史研究” 舉行開題暨研討會,匯報了開題會的基本情況及專家組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2. 媒體宣傳
(1) 2018年3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了記者張清俐的撰寫的專題報道《全貌呈現女性文學的成就》,其中“構建中國女性文學譜系”一節,對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女性文學大系》(先秦至今)及女性文學史研究”進行了集中報道。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發,網址見:http://www.cssn.cn/zx/201803/t20180307_3868556_1.shtml。
(2) 2018年3月10日,重大項目開題會召開之后,及時撰寫了題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女性文學大系》及女性文學史研究”開題》的消息,在南開新聞網刊出,新浪新聞等多家媒體轉發。
(3) 2018年3月27日,首席專家喬以鋼接受中國社會科學網視頻頻道-社科播報第479期“今日關注”欄目記者的采訪,在該節目中介紹了重大項目擬盡可能全面搜集材料,在此基礎上選取各時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優秀文本,展現古往今來中國女性文學的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通過廣泛深入的考察,在歷史的脈絡中勾勒女性文學的譜系的宗旨和意義。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第一,歷史文獻的搜集、爬梳是做好《大系》編選工作的基礎,但以往有關古代女性文學活動的文獻整理相當薄弱,部分現代女性文學活動資料也有待搜求、考證,故課題進行過程中在這方面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大系》所包含的各文體的女性創作均涉及古代,但有關古代女性文化活動的歷史記錄向來散見于正史類(如“后妃傳”“列女傳”“公主傳”等)、典制類(如《通志》《唐律疏議》等)、家訓家教類(如《女論語》《女孝經》等)、大型類書(如《古今圖書集成》《藝文類聚》等)的記述中,此外還可以拓展到一部分墓志類、文書類、文物類的文字。盡管長期以來一些學者在資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無論古代、近現代還是當代,女性文學資料的發掘整理仍有極大空間。特別是“史料卷”子課題較為特殊,因為該卷不止于搜集出自女性之手的文字,而是需要立足于中國社會史、思想文化史以及文學史的多維視野,從先秦至今數量龐大的與女性文學活動相關的資料中,梳理出具有明顯歷史價值、有助于考察和探討女性文學活動的文獻,編選一部內容豐富、多面立體、眉目清晰的史料集。這類工作前人還未曾做過,缺乏可資借鑒的范本,難度較大。
改進措施:合理把握史料的范圍,精選代表性史料,既能夠為研究者將女性文學的發展納入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總體視野中提供參照,又避免攤子涉及面過寬,攤子鋪得過大。
第二,在以往的文學史框架中,由“中國新文學史”演變而來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通常僅涉及白話詩文的創作。本課題擬整體觀照研究對象,將進入現代時段后的舊體詩詞創作納入其中。這項工作明顯突破了二級學科的框架,對研究者的知識結構是一個挑戰。
改進措施:為保證選編質量,課題組特別聘請詞學大家、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在舊體詩詞的遴選方面給予指導。
第三,在對女性文學史展開性別分析的同時,需要把握好文學創作之所以能夠成其為文學創作的審美的內在尺度,避免以偏狹的性別意識取代一切。也就是說,當研究者在分析考察女性文學創作所承載的社會的、文化的、性別的內涵時,須切實保證對其文學性的探討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前期開展的工作中,這方面的問題有時給課題組的工作帶來困擾。
改進措施:在課題組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進行專題討論,力求取得共識,明確遴選作品的尺度,以便共同把握好尺度和標準。
第四,各子課題面臨的其他具體問題。例如,古代到近代部分的女性小說,面臨如何認真地甄別辨偽的挑戰。以近代部分為例,據前期統計,清末民初署名為“某某女士”或者有跡象顯示作者為女的或約200人,小說總量或達400篇/部。其中充斥著大量署名為“某某女士”、實為男子代筆的小說作品。
改進措施:判定小說作者的性別,關系到這項研究的根本,須嚴肅對待。為此,該卷子課題負責人經過地毯式的報刊資料搜集和判定,認真統計了近代小說女作者約60位,小說作品約150篇。其中半數能夠通過史料考辨,認定歷史上確有其人,另有半數作者的生平與經歷基本不可考。不過,據現存史料,也有可以辨別她們性別身份的根據,概有四種:一是報刊所載照片;二是自述或親朋好友的文字記載;三是熟悉文壇掌故的人的記述或回憶;四是同一署名的作者發表的其它文類之中有關于自身生平或女性身份的敘述。然而,為了保證研究的可靠,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考辨。
綜上,自本重大項目立項和開題以來,項目組全體成員團結協作,認真工作,為按計劃開展課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一階段在認真總結、分析前期工作成績和問題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強項目組成員之間的學術交流及工作研討,繼續按計劃推進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項目組成員共發表論文17篇(其中CSSCI收錄期刊12篇,CSSCI擴展版1篇)。代表性成果為論文5篇,均發表于C刊。具體情況如下:
1. 馬春花《延安文藝“仙姑”改造敘事研究》(《南開學報》2018年第2期發表,《新華文摘》網絡版2018年第19期全文轉載)
論文的基本內容、觀點:“仙姑”改造敘事是延安文藝中的重要內容,并直接關聯于延安時代的社會改造運動。論文以《小二黑結婚》《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等經典文本為中心,來分析其中的仙姑形象及其改造敘事,可重估性別建構、民間信仰與革命政治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而從延安道路的經典敘事中,發現一個女性主體的別樣革命/性景觀。論文指出,首先,延安文藝中的仙姑形象既意味著女性身份的污/巫名化,又顯示出女性自我賦權的無限可能;其次,社會改造運動的理性規訓一方面令仙姑祛魅,另一方面又讓這個被壓抑的她者得以顯影;最后,女性極其復雜多樣的權力實踐,依然是現代鄉土政治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文藝中的仙姑敘事歧義層疊,既是中國女性被現代革命改造的故事,也是中國女性對話革命并改造現代的故事。論文發表后被《新華文摘》網絡版全文轉載。
2. 馬春花《男性氣質與發展主義——性別視閾中的改革文學》(《文藝研究》2018年第4期)
該文刊發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權威期刊上。文章的學術價值在于從性別文化的角度對新時期改革文學進行了重新解讀。
文章認為,作為新時期出現的一個重要文學潮流,改革文學塑造的一系列男性改革者形象,密切呼應現實世界中的改革實踐,并建構起社會個體與改革時代之間的想象性關系。改革文學所描繪的新時期中國的男性氣質,既表征了一種被延遲的現代性渴望,確立了改革意識形態的歷史合法性,亦重塑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主體位置,從而形成一個內外同構的中國現代性想象。作為新時期中國男性氣質的典范,改革文學中的“男子漢”形象表征了性別建構、發展主義與文學生產之間的復雜關系,體現了改革意識形態的性別表意機制。從性別視角對改革文學進行分析,最終將形成反思中國現代性實踐的女性主義視野。
3. 董麗敏《革命、性別與日常生活倫理的變革——對茹志鵑1950-60年代小說的一種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6期發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10期全文轉載)
該文刊發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二級學科權威期刊上。文章以茹志鵑1950—1960年代的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從“革命與婦女”的分析框架入手,著重討論了茹志鵑作品所呈現的革命前后日常生活倫理的演變過程,體現出學術創新性。
論文揭示了茹志鵑創作的兩大書寫重點及特征:一是以“階級認同”為核心的革命倫理在戰爭年代逐步瓦解了傳統人倫體系,成為動員組織底層社會參加革命的重要力量;二是以“集體”建構為導向的社會主義倫理,很大程度上重構了家庭內部人際關系,同時試圖推動公共領域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的變革。茹志鵑的作品以兼具革命與性別內涵的雙重自覺,提供了激進時代社會內面變革的多樣圖景,其意義需要被重新認識。論文發表后,被《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
4. 高翔宇《性別、戰爭與國族的變奏及書寫——以關露為中心的考察》(《婦女研究論叢》2018年第5期)
該文選題獨特,研究創新。由中國婦女研究會主辦的C刊發表。關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容忽視的左翼女作家,于1939至1945年間受中共地下黨組織派遣,潛伏至汪偽特工總部“76號魔窟”,擔任《女聲》雜志編輯。在此前后,關露書寫的性別問題、戰爭敘事以及“疾病”隱喻,不僅揭示了關露獨特的生命記憶與體驗,而且展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性別、戰爭與國族之間內在糾葛的歷史圖景。
本文主要觀點是:作為成長于“五四”時期婦女解放主潮下的女作家關露,詮釋了“娜拉”從“離家”到“離校”這一軌跡,其融入“左翼”陣營,蘊含了近代中國女性在新舊交替時代里探索并確立性別解放與國族解放合一的主體性訴求。關露利用《女聲》雜志“不涉政治”的相對中立的平臺,在淪陷區繼續堅持為女性解放“發聲”,并且將個人的名譽與榮辱置身事外,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體現了一名中共黨員自覺的規訓,由此亦可窺見現代中國女性解放與國族解放的同構及錯位關系。
文章的學術價值在于,以女作家關露為中心,對中共女特工在淪陷區多維的生命體驗、現代中國女性解放與國族解放的同構及錯位關系,進行了深度探討。
5. 郭冰茹《歷史敘述與傳奇筆法——讀<額爾古納河右岸>》(《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6期)
該文發表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重要期刊上。論文以女作家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為考察對象,對其敘事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觀點新穎,論述細致。論文深入開掘了《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文本內涵,接通了史傳與傳奇兩種敘事傳統的精神脈絡,探索了當代文學整合古典小說敘事資源的另一種可能,體現出學術價值。
文章指出,女作家遲子建借助神話故事和薩滿教的神歌神諭,將道法自然、萬物有靈、天人合一的文化想象與鄂溫克族一個部落近百年的興衰史結合起來,融虛構想象于寫實求真,在歷史敘述中加入了傳奇筆法,使平直樸素的歷史敘述呈現出瑰麗奇崛的傳奇化特點,并進一步將這些傳奇化元素內化為文本本身,構成了文本的敘述結構和內在動力,成就了文本的審美特質,開拓了歷史敘述的想象空間和審美維度,為當代文學處理寫實與虛構、敘述與抒情提供了一種可茲參照的寫作方式。
本項目組除發表系列論文17篇外,還完成了階段性成果(40萬字)的編選和撰稿工作。該書正式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計劃,目前在編輯出版進程中,預計年內出版。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下一步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具體措施,推進研究進程,保證研究質量。具體工作方案如下:
1.根據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和遇到的問題,首席專家召集課題組舉行項目工作研討會,就編選及研究工作中的問題展開討論切磋,以利研究工作按計劃推進。繼2018年3月召開項目組第一次工作會議之后,計劃于2019年11月下旬召開第二次工作研討會。會議議題為:(1)女性文學經典的內涵及價值;(2)女性文學代表作的評價標準;(3)《中國女性文學大系》編選工作中的問題與思考。
2.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進一步廣泛搜集資料,進行遴選。在此基礎上,細化課題總體設計,并完成如下工作:(1)提出《大系》各分卷的擬入選篇目,復印全部相關資料;(2)撰寫和發表女性文學史研究論文;(3)提交各卷“導言”的寫作思路及提綱。(4)項目組在適當的時間召開第三次工作推進會,推敲編選體例。
3.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研討、推敲篇目入選方案,編制各卷目錄,確定體例細則;(2)撰寫和發表女性文學史研究論文;(3)在編選和研究的基礎上,完成各卷“導言”的寫作。(4)完成《大系》前言的寫作。
4.2022年7月至12月,(1)匯總各卷編選成果,目錄定稿,對各卷導論做進一步加工、完善。(2)撰寫和發表女性文學史研究論文;(3)整理女性文學史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完成書稿。(4)總結項目工作的情況,做好結項的準備工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