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本項目課題組于2017年11月獲得立項通知以后,即進入緊張而井然有序的工作。本項目是對先秦至清代的賦學人物、作品以及與賦學相關的制度、事件進行的編年系月,辭賦文學的起點我們確定為屈原和他創作的楚辭。本選題的編年時限自屈原誕生至清帝退位,即公元前340年至1912年,凡兩千二百五十一年。本選題立足文獻,對歷代的賦學文獻進行全面的摸底排比,通過勾稽考訂,爬梳整理,對賦學編年系月,盡量全面地展示其在具體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中的嬗變軌跡及其發展演進的內外動力。因此,相比較而言,本項目的工作量是極其巨大的,為此,我們組織了幾乎涵蓋辭賦研究中堅力量的強大學術團隊。經過近一年半的辛勞工作,現就具體進展情況等作一匯報。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我們的工作嚴格按照課題設計的研究路徑展開。第一步,調查現存賦學文獻基本情況;第二步,以賦作為中心,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考訂有關文獻中的訛誤,大致按照年代先后,將文獻資料排序; 第三步,錄入、校對既有文獻資料;第四步,將每個時代區間的文獻資料,更細致地考證排列,按時間先后調整順序,完成中國賦學編年史的主干;第五步,對文獻資料反復閱讀,不斷充實;第六步,撰成立體、全方位展現賦學系統的《中國賦學編年史》;第七步,修改完善,結項。
從總體來看,第一步工作,即文獻調查工作基本完成,各子課題組都整理了詳細的賦學文獻索引,并標注出重要版本和館藏情況。第二步工作,即文獻收集的工作接近尾聲,常規文獻整理基本完成,一些特殊文獻,比如石刻、民間賦體文獻、一些稀見文獻等,正積極籌備收集工作。在收集的同時,錄入工作,即第三步工作同步展開,同時,做了考訂辨析,產生了一批前期立足文獻的研究成果。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賦學編年史課題組(子課題一):本課題組參加者7人,并有10名碩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參與其中。先秦兩漢段已經完成賦學文獻的收集整理和辭賦作品的編年,魏晉南北朝段完成賦學文獻的收集整理,重要辭賦作品的編年業已完成,正在收集道藏、大藏經以及醫學文章當中的賦學資料。
隋唐五代宋遼金賦學編年史課題組(子課題二):本課題組參加者7人,并有近20名碩士、博士生參與其中。由于文獻收集比較充分,可資參考的學界成果較多,本課題組進展相對較快。本課題目前已經完成唐代、元代辭賦的編年工作,宋代辭賦的編年接近尾聲,辭賦編年部分作為前期成果馬上可以出版。同時,在課題進展中,產生了一批客觀的前期成果。目前的工作是在辭賦編年的基礎上刪減充實,詳略去取,向呈現全面、立體、客觀的賦學編年史邁進。同時,石刻、碑刻、筆記等文獻中的賦學資料的收集正在展開,賦學事件等的考訂工作也在進行中。
元明賦學編年史課題組(子課題三):本課題組參加者7人,并有10名碩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參與其中。本課題元代辭賦的編年已經完成,明代辭賦的收集整理工作正在進行。明代辭賦的存世量大,但是學界對其收集整理的工作相對滯后,因此,本課題組的資料收集相當艱巨,針對《歷代辭賦總匯》明代部分的補訂已經完成,馬上可以作為前期成果出版。
清代賦學編年史課題組(子課題四):本課題組參加者7人,并有18名碩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參與其中。清代辭賦是歷代存世辭賦中最多的,占到存世辭賦總量的60%還多,而且,目前學界的整理相當不完善。本課題組是各組中任務最為艱巨的,這個時段的編年本著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原則,以具有文化價值、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的辭賦作品為核心進行編年。目前清初期和后期的資料收集和辭賦編年任務過半,清中期賦學編年的資料收集正在進行中。在工作中,產生了一批客觀的成果。
賦學作家作品索引、現當代賦學研究編年課題組(子課題五):本課題參加者7人。本課題組的工作進展順利,已經完成對當代辭賦著作的編年,論文的搜集編年正在進行中。產生了幾篇對辭賦研究進行回顧和反思的文章。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項目是一項大型的中國賦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工程,因此必須嚴格遵循辭賦學、古典文獻學等的學術傳統和學術規范,這無疑是本課題學術操作方法的重要依據和學術成果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本項目組具體展開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基礎性工作:
首先,調查文獻典籍。本項目除了對歷代辭賦進行調查編年外,還對與之相關的賦論、賦學事件等進行調查編年,因此,調查文獻的工作量非常之大。目前,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藏于各地圖書館的稀缺書籍中的辭賦文獻進行了編目調查,對石刻、方志、醫書等文獻也進行了摸底調查,對民間文獻的摸底業已展開。我們的研究就是立足于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的基礎之上的,目前由于經費的原因,許多資料我們只能夠利用自己所在城市、學校的圖書館來完成,一些基本文獻的調查也是這樣。
其次,我們召開了幾次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課題小型研討。2018年3月31日,我們在山東大學召開了“中國文學編年學術研討暨 ‘中國賦學編年史’開題論證會”,邀請全國這一領域知名專家30余名與會,本次會議針對文學編年的性質、意義以及賦學編年的特點等展開廣泛研討,對本項目提出許多建設性建議,對重寫中國文學史的思路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同時,2018年11月在長沙,利用中國辭賦學會召開學術年會的機會, 我們召集與會的本項目參與人員和相關專家舉行學術研討,對項目的進展和遇到的學術問題等進行深入研討,收獲頗豐。同時,在2018年6月、10月,2019年5月,針對不同課題組遇到的問題,我們分別在長沙和濟南召集了課題組參與者和相關專家進行課題研討,針對工作中的具體學術問題進行研討。
第三,項目團隊積極進行溝通和學術交流。協商并確定各子課題的人員分工和工作流程。因為各子課題涉及的范圍很廣,內容很雜,各子課題之間也有銜接之處,各課題組內部也多有交叉之處,因此必須在工作中很好地協商并確定人員分工和工作流程,以免子項目課題組內部工作中的重復和遺漏。為此,各子課題參加者經過認真而深入的討論,基本上明確了各自的工作任務,并確定了各子課題的工作流程。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的立項和推進,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我們積極通過媒體發布本項目的研究思路、進展情況等。
2018年3月31日,《山東大學報》刊出王彬的報道《中國賦學編年史開題》,對本項目作了全面介紹。
王彬、趙驥在《文史哲》2018年第1期撰文《龔克昌教授的中國辭賦研究》,以相當篇幅介紹了本課題的相關情況,尤其是課題組成員的學術經歷。
秦瑋、劉培在《山東大學學報》2019年第3期撰文《新時期楚辭研究的開拓與反思》,對本項目中涉及騷體部分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我們的成果狀況隨時在“中國賦學會”微信公眾號上隨時向同行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立足文獻考證,通過對賦學的編年來回歸歷史現場,展示辭賦與社會各層面的互動關聯。因此,文獻考訂工作是我們的基礎,這個問題我們在課題設計階段已經充分考慮了,但是就目前工作實際來看,認識仍嫌不足。尤其是在還原歷史過程中不斷發現的對傳統文學史敘述和歷史敘述具有顛覆性結論,反映了本項目厚重的學術史價值,這對課題成員的文獻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客觀地還原歷史面貌就成了我們面對的主要問題。對此,只有廣泛地占有材料,詳細地考證史實,才是此問題解決的基本之道。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對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若在編年中展現出武帝獨尊儒術和強干弱枝的內容,則對此賦的創作動機會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這與傳統的對此賦創作的表述是不一致的,傳統的表述太過膚淺。像這樣的發現在項目的推進中比比皆是。
基于研究中文獻考證的重要性,我們擬在經費的使用上增加資料費的投入,同時增強會議和學術交流的投入,以期我們的前期成果能夠盡快讓學界了解、批評。
由于本項目工作量巨大,課題組人員眾多,尤其是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人員眾多,這也是本項目在設計之初提出的“通過項目來鍛煉研究隊伍”的具體體現,因此,項目開支中勞務費所占比重較大,資料費相對較少。較少的資料費與本項目目前將文獻考訂作為核心工作的取向是不一致的,只能依靠各地各校的圖書館來支撐研究,這使得課題成員疲憊不堪,因此,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擬爭取更多經費,彌補資料費用的缺口,盡量做到每個子項目課題組和主要成員擁有一套基本的賦學研究文獻。
通過項目的推進我們強烈地意識到,理論性的文學文化敘述必須立足文獻,必須立足歷史的真實,出于一定理論框架構建的目的而對歷史的肆意夸大縮小、遮蔽凸顯、扭曲變形等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強烈地意識到,歷史現場和細部缺如的游談無根、似是而非的學術討論是非常不足取的。同時我們也強烈地感到,本項目的成敗與否,對撥正學術研究的正路和向上一路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們必須認真扎實,孜孜以求才能不負廓清學風的歷史使命。
由于研究工作推進中經費的使用會因研究理念的深化而發生一些調整,因此,我們希望在經費的使用上能夠更加靈活一些,使經費用在刀刃上。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劉培:《論宋代辭賦中國家形象的演變》2018年11月在《社會科學戰線》第11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在宋初,不是武力威懾,而是文化優勢,亦即儒家文化對社會生活的浸潤程度,被朝野上下格外關注,成為國家屹立于萬國之上的優勢。國家形象要彰顯的,是立足文化優勢所取得的萬國來朝和帝王與民同樂、躬行王道之治的局面。熙寧變法以后,出于加強皇權的政治需要,對皇權獨斷合法性和神圣性的強調,成了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內容。國家形象通過祥瑞紛呈、萬國輻輳的渲染來強調其所向披靡、自由揮灑的任性氣質。南宋初期辭賦中的國家形象由恩威并重轉向內斂和平,由神圣莊嚴轉向平易樸實,這種轉變不僅昭示著學術文化在兩宋之際的重要轉型,也昭示著傳統中國整個皇權專制時期學術文化的重大轉型。在高宗之后的國家形象發展中,經由文化階層的共同構建,形成了一種煥發著和平、寧靜、秩序之光輝的鄉土中國形象,耕讀傳家、積善繼世、風俗淳美、安土重遷,成了國家形象的底色。
2.何新文;黃愛武:《中國古代散文史將賦納入書寫范圍芻議——從古代賦文體論述的角度觀照》2019年1月在《湖北社會科學》第1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現當代文學史界對于古代賦文體的認識頗不一致,或認為賦是韻文,或認為賦是散文,或認為散體賦是散文、騷體賦是韻文。影響到散文史、散文選本以及詩歌史著作,就呈現出或敘論賦或不敘論賦、或選錄賦或不選錄賦的混亂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于賦的文體屬性缺乏明確認識。而考察中國古代的賦文體論述,則可發現自兩漢至明清的論賦者始終堅持著“賦出于詩”、賦“要皆屬詩”、“賦當以詩為體、而不當以文為體”的基本認識,體認著賦為"有韻之文"的文體歸屬。因此,尊重并吸取古代賦體論述的科學見解,消除當代文學史著作及散文選本將賦列入散文范圍的誤解,不僅能糾正以賦隸文和韻散不辨的分屬混亂,也能減少賦篇選錄和學術研究的交叉重復。
3.劉培:《耕讀傳家觀念與士紳文化形態——以南宋文學中巖桂意象的生成為中心》2018年11月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南宋以來,理學向各個階層滋長蔓延并強有力地塑造著人們的觀念世界,耕讀傳家也被賦予了立德興家的嶄新意義。與理學締造士紳階層同步而行的,是南宋文學書寫中的巖桂意象承載著耕讀傳家觀念的種種內涵和意趣也在不斷豐富。南宋文學中的巖桂意象不僅從屈原、淮南小山那里繼承了高潔不凡的內涵,還生發出了抱道自守的意義。不惟如此,南宋人主張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巖桂意象調和了金榜題名與敬德修業的兩種人生,使其統一起來。桂巖象喻意義的生成與發展是以士紳階層文化為基礎的。士紳階層宗尚理學,理學通過士紳將家庭倫理和家族倫理歸結于耕讀傳家的生活理念,巖桂象喻則是這種理念的具象化呈現。巖桂作為江南各地隨處生長的樹種,與其他具有比德價值的卉木一起,共同構筑了士紳文化的藝術境界。
4.劉培:《夷狄行中國之事曰僭——南宋中后期辭賦的華夷之辨》2018年9月在《文學遺產》第5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在宋代,華夷之辨已經失去了以華化夷的含義,而主要指對地理邊界與文化邊界的堅守、捍衛。南宋孝宗時期,華夷之辨思想中含有濃烈的民族排斥的觀念,形成一種種族或文化上的等級名分制。隆興和議之后,復仇之念漸趨消沉而夷夏之防更為嚴厲,這是華夏文化面臨滅絕危機所激發出的自我保護機制,這種延續文化的危機感和使命感有著空前動人的悲壯色彩。隨著主流思想轉向從心靈捍衛道統,捍衛民族尊嚴,人格追求也由重氣節轉向重節操。瓊花、梅花、歲寒三友等象喻意義的演變與凝固,負載著中華民族面臨危亡所激發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尤其是梅花象喻,已深深融匯于民族文化之中,成為體現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鼓舞民族斗志的精神圖騰。
5.劉培:《巖桂意象的生成與南宋科場文化形態》2018年5月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南宋時期,巖桂逐漸取代桂木而成為桂樹、桂花意象的代表。同時,這一意象又融會貫通過去的桂意象內涵而生發出立德興家等含義。桂文化內蘊的這種轉變與理學對人們生活觀念的塑造是同步的,而且是密切相關的。南宋咸淳二年發生在著名理學人士鄭寀的元孫與理學大家王柏、金履祥之間的小風波,折射出科場風氣的變化。科場文化,處于當時士紳生活觀念的重要位置,月宮折桂與奕世清芬這兩個方面都被給予高度重視,并試圖得以調和和統一。讀書是為了立德興家,科場并非其終極目標,金榜題名標志著家族在讀書立德方面的成功。遍植江南的桂花,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種種憧憬和祈愿。
6. 劉培:《耕讀傳家觀念的重塑與強化——以南宋中后期辭賦為中心》2018年9月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發表,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8.6摘錄。cssci
內容提要:南宋時期,理學在民間堅持不懈地傳道授業,通過對士紳階層的潛移默化,已對整個社會的生活觀念進行了規范與重塑。耕讀傳家是鄉土中國生活觀念的底色,它的興起和發展與理學的塑造有著相當深刻的內在關聯。辭賦在南宋中后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疏離對人生問題的思索而轉向展現田園鄉居生活。家庭的意義受到重視,耕讀傳家、詩禮繼世被視為致太平的基石。在理學思想規范下,修身齊家在耕讀養性中得到落實,耕讀生活也是道德倫理實踐的過程。耕讀傳家信念需要個體通過對生活的體會、感悟,達到“孔顏之樂”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生的內在超越。此外,耕讀傳家本身包含著立德與科舉兩種趨向,它們并不是對立的。經過理學的濡染,南宋中后期辭賦中的耕讀描寫反映的已經是士紳階層普遍的生活觀念。
7.劉培:《理學對人生的塑造與規范——以朱熹辭賦為中心》2018年7月在《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南宋最受人關注的文化事件是理學的興起與發展,理學立足于道德與秩序,追尋存在本然以及一切知識的源頭,確立一種貫通自然、社會與人類的絕對真理。理學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規范是在性與理的范疇之內進行的。在朱熹等理學家看來,內圣與外王是統一的,君子的使命是接續道統,踐行道德人生,由人性而臻于天理。理學同樣指出了成就君子的門徑,居敬窮理是造就君子人格的實踐工夫,格物致知則是其認知工夫。在理學精心設計的人生歷程中,通過不斷的修養、磨礪,祛除人心之蔽,領略天理流行,可以上升到曾點氣象的精神境界。以朱熹為代表的南宋中后期的辭賦創作深受理學思想的濡染,形成了平實、淵雅的美學風格,但這一時期的辭賦缺少靈動的情思與勃勃的生氣也是不爭的事實。
8.劉培:《元祐學術與北宋中后期辭賦創作——以蘇軾為中心的考察》2018年5月在《齊魯學刊》第3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元祐學術共同的思想品格是追求秩序的完善和對仁政理想的傳承。在王安石變法的話語背景下,蘇軾等元祐黨人在辭賦創作中對社會歷史的重視,對心靈秩序與自然、社會秩序如何統一的深入思索,都展現了傳統儒家的理想。以蘇軾為核心的文學創作,反映了當時知識界對維護現存秩序的焦慮。文學對歷史的書寫,融匯著元祐君子對變法的態度。蘇軾探尋的是統攝人事與自然的規律性,他的思想沒有充分地和儒家的綱常結合起來,因而更具開放性和超越性。非唯蘇軾,貫通天道自然也是北宋后期文學創作的普遍追求。為了捍衛思想方面的主導地位,元祐學術將道統的內涵賦予了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個人與社會、自然、宇宙得到統一,從而完成了對儒學的革新。
9.劉培:《論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2018年7月在《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北宋時期,北方、西北一直有強鄰窺伺,南宋更是在北方政權的濃重陰影之下茍且偷生。因此,傳統話語體系中的“天下”,便逐漸收縮為有明確邊界的“國家”,因而,如何處理與強鄰的關系,就變得重要起來。趙宋秉持內修文德、輔以威武的御敵之道,對于秦皇漢武的修筑長城的看法,持批判的態度。宋人的理想是修仁德以懷柔遠人,憧憬戰勝于朝廷的四夷來朝場景。在蒙古崛起、中華文明真正面臨威脅的時候,嚴明夷夏之防,拒絕一切形式的對夷狄政權的認可成了其御戎思想的基本格調。
10. 劉培:《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辭賦創作中地方意識的凸顯》2018年11月在《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發表,被引3次。cssci
內容提要:隨著理學在南宋中后期的發展,地方士紳階層自覺恪守和發揚儒家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崇尚耕讀生活,注重地方治理,國家作為強權的象征悄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地方文化形象的加強。因此,這一時期辭賦多表現家庭生活、地方風俗,在精神內核上,地方意識凸顯。這是理學政治理念影響下的社會文化的一大轉關。當時的辭賦多描寫淳美的地方官風和太平盛世景象下的民情,贊美地方主政者的儒家人格和精神氣質,彰顯其教化地方取得的和諧和睦的社會氛圍。辭賦不僅表現地方上的科考政績,還往往用一些矯正補救的手段淡化科考隱含的博取功名富貴的生活態度,如表現當地的孝悌之俗、隱逸之風,等等。這是南宋理學政治下士紳階層對地方習尚規范和引領的文學表達。
11.代亮:《清初博學鴻儒對征召的抵拒與文化心態——以休致官員群體為中心》2018年1月在《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清初諸多休致居鄉的新朝官員如汪琬等人,對博學鴻儒科征召不無抵拒。他們滿足于當下生活狀態,以各種理由推辭薦舉,入京后亦罕與達官交接,無時無刻不以歸鄉為念。這一現象的出現,與自身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衰憊、遺民的熏陶以及避禍求全的政治心理有關。他們對征召的抵拒,直接左右了日后心態的走向,也間接反映出清廷文治政策所獲效果的限度,以及清初士林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角色意識的變化,即從兼濟天下趨向于獨善其身,在疏離政治的同時,熱衷于思想學術的總結和傳承。
12.鄒福清:《言象、理志:張惠言“統乎志”的賦論及批評實踐》2018年2月在《江蘇理工學院學報》第1期發表。
內容提要:張惠言《七十家賦鈔》繼承漢代以詩為賦源的觀點,提出其賦學的核心命題:賦“統乎志”,包括“言象”和“理志”兩個層面,其思維方法就是后來他在《易》學中總結的“比事合象”“以象言志”。張惠言試圖消泯賦“統乎志”與魏晉以來“體物”的賦體觀之間的沖突,并建構以楚辭為轉捩的文體源流系譜和以屈原為大宗的賦家系譜,最終達到推重賦體的目的。在批評實踐中,或直陳喻義、追索本事,揭示作者之“志”,或文本互證、勾勒意脈,揭示作者之“志”的呈現方式。既有經學的色彩, 也有辭章學的旨趣。《七十家賦鈔》將常州派重經世、桐城派重辭章的學術旨趣融為一體,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術與文章兼茂的追求。
13.牛海蓉;劉秀秀:《明賦存目及殘句考》2019年3月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明朝科舉雖不考賦,但庶吉士館課試賦制度的實施,仍然大大刺激了明賦的創作。明代現存以“賦”名篇的辭賦及“七體”作品4500多篇,馬積高主編《歷代辭賦總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即收3896篇。本文對明賦進行了鉤沉與輯佚,得明賦存目91篇,七體1,賦卷1,殘句2,以見明賦創作之洋洋大觀,并有助于明賦之研究。
14.張帆:《盧祖皋及其蒲江詞研究》2019年5月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發表。
內容提要:盧祖皋是南宋中期頗具時名的婉約詞人。盧祖皋現存詞96首,以別情、詠物、詠懷、祝壽為主要題材。其詞風頗受當時以晚唐詩歌為宗的永嘉四靈“苦吟”詩風和以姜夔為代表的騷雅詞派創作風氣的影響,工于音律,注重字句的鍛煉,體式以小令為主,形成了意象纖雅、詞境清遠的藝術風格。
15. 秦瑋;劉培:《新時期楚辭研究的開拓與反思》2019年5月在《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發表。cssci
內容提要:楚辭研究代不乏人,成果豐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在前人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學術觀點,呈現出多元化的研究格局,拓展了楚辭研究的學術空間。不可否認的是,新時期楚辭研究中也存在著話題過于集中、選題流于重復、偏離學術性等問題。但隨著研究文獻日益豐富、研究方法日趨多樣以及文體學研究的逐步深入,未來的楚辭研究將邁入新階段。
16.何新文、彭安湘:《離去現實憂患、解脫生命痛苦—關于屈原<離騷>詩題與詩旨的重新解讀》2019年6月發表于《江漢論壇》2019年第6期。Cssci
內容提要:對于屈原《離騷》篇題之義的解釋,自漢以來眾說紛紜,歧見疊出,并且由此而影響到對《離騷》詩旨的正確理解。有鑒于此,本文從《離騷》文本的內容主旨出發,詳考“離騷”一詞在《楚辭》作品及楚漢文獻中的實際含義,并聯系屈原“抒吾憂”和司馬遷“抒憤懣”的文學美學思想,從而得出不同以往的結論,認為:(1)以“離騷”為“遭憂”、“別愁”諸說,與《離騷》詩旨不合;(2)“離者離也”,“離騷”即“離憂”,“離去憂患、解脫痛苦”之謂也;(3)屈原、劉安、司馬遷均有“離開憂患”、“解脫痛苦”的文學觀念;(4)詩題即主題:《離騷》前半寫“騷”,后半寫“離”,《亂》詞總結全詩而寫“離騷”,即“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自沉而死,則是終極意義上的“離騷”,是屈原全部現實憂患、生命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脫。
17.劉培:《兩宋辭賦史(增訂本)》,齊魯書社2019.6。
內容提要:《兩宋辭賦史》本書是一部獨特的、具有探索性質的文學史,它采用“大文學史”的觀念方法,勾勒出廣闊的宋代學術畫卷。是國內學術界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宋代辭賦的志著。該書2012年12月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學界引起了一定反響和討論。在本項目進行過程中,對宋代賦學的編年產生了一批成果,對宋代辭賦認識因之而有較大的充實和修正,這些成果就體現著這次修訂中。這次修訂,基本上是逐句逐章的改寫,修訂了全書近60%的內容,較之原書,增加近10萬字。對北宋部分各章節均增入了學術思想與辭賦關系的內容,有些部分進行了改寫,有些說法進行了調整。南宋部分修訂的重點是使各章節論述口徑保持一致,修改了一些不太妥當的論述和說法,尤其是對理學與文學關系的論述,盡量做到客觀深入。這次增訂,通校了全文,對發現的錯字病句進行了修改。這次增訂,各章節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刪修改。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項目下一步進入我們工作設計的一下階段;
1.錄入、校對既有文獻資料,并不斷補充完善新的資料。這個階段需要購置重要的書籍,以減輕工作人員奔波圖書館的工作量,購置設備費用也會相應增加。
2.閱讀、參考古、今人相關研究成果,如年譜、考釋之類,考證賦學作品、人物、事件的時間,考訂有關文獻中的訛誤,大致按照年代先后,將文獻資料排序。首席專家帶領子課題成員,按時間先后順序系年,完成中國賦學編年史的主干,即賦學文獻和賦家的編年。這個階段需要以師生結合的方式來推進,參與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會有所增加。
3.對各子課題的材料反復校讎,整合,各課題組成員對自己分內的文獻資料反復閱讀,詳加辨析、仔細研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形成這個時期賦學演進和社會文化發展的宏闊思路和細部識見。這個階段需要組織相應的研討會和專家咨詢。
4.對撰成的初稿全體成員反復研討修改,將完善后的提交結項。這個階段推出的成果較多,出版費用的開支會增大。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