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詞學通史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3日10:0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自2017年11月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即帶領課題組全體成員全力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到目前為止,本課題的總體執行情況如下:

    其一、本項目在2018年4月上旬,及時召開了重大課題開題報告會。會議特別邀請了中南民族大學王兆鵬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國星編審、澳門大學施議對教授、清華大學劉石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朱萬曙教授、中山大學吳承學教授、張海鷗教授等專家學者出席,與會專家對于項目能深入研究中國詞學發展的過程與規律,創新中國詞學通史的研究理路與撰述方式等給予了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在新時期撰寫大型“中國詞學通史”的重要意義,認為在詞學文獻空前豐富宏博的今天,充分利用新整理文獻,同時吸取前人時賢已有的詞學史撰著成果,將“中華文明”“中華美學”與中國傳統詩詞理論研究相匯通,以更高的、更新的視域方法創建新的研究模型,對推進和深化當代詞學的研究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同時,與會專家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見與建議,希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能嚴格限定研究范圍,界分“詞史”與“詞學”,集中力量于本項目的核心“詞學”上,注意不要擴張到“詞”的部分,同時作為詞學通史,建議注意史的貫通,注意問題的歷史延展,各子課題間注意溝通,保持詞學通史與通論的連貫。專家還對原計劃的研究目標提出了一些建議,建議集中精力完成通史主體的研究,其他相關的成果目標可適當壓縮。并指出,子課題七的中國詞學史數據庫建設耗資巨大,而詞學通史的研究將是中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發展的特色方向,建議將數據庫建設成網絡平臺,不斷充實擴展,為研究提供持續不絕的支持。

    其二、根據開題專家意見,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指導課題組相關成員重新進行了各子課題論證的調整,統一撰著的中心和重心,集中以詞學理論、詞學思想的撰述為主,不作單純的詞人創作和詞史的勾勒、梳理,爭取多以系列專欄組稿的形式來匯通各子課題之間的學術觀念,加強各子課題之間的學術交流和融通,形成一套完整貫通、有著學理上的一致性的《中國詞學通史》。

    其三、根據開題專家的意見和本課題的實際實行情況,本課題組對子課題負責人及分工進行了及時調整。首先,將子項目七的工作做了壓縮。由于本課題重點在于六卷本《中國詞學通史》專著的完成,子課題七“中國詞學史研究基本數據庫”申報時是作為課題組共享、半公開的資源庫而設置的。但考慮到各種詞學資料的使用版權購買等相關費用,如果按原計劃建設成資源庫,不僅耗資巨大,也會與現有的各種晚清民國文獻資源庫有重合、重復的地方,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費。根據開題專家的建議,將數據庫的建設做了壓縮,改為建設掛靠在中山大學中文系網站的一個資源平臺。在研究目標上,也壓縮了原有的附屬論著如《歷代詞學要籍解題》等的撰寫計劃,將主要力量集中在六卷本的研究工作上。其次,做了人員調整。根據本課題組的具體情況,對子課題四和子課題五的負責人做了調整,原子課題四的負責人陳水云教授作為該子課題的顧問指導,子課題主要負責人由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衛星來承擔。原子課題五的負責人曾大興教授作為該子課題的顧問指導,由原子課題七的負責人劉興暉同時分擔子項目五的相關工作。

    其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截止到今年8月為止,本課題組成員先后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國內權威、核心或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共33篇(尚另有擬刊于《光明日報》《中山大學學報》《中國詩學研究》等5篇論文)。其中發表在CSSCI(含集刊)上共20篇(《文學評論》1篇,《文藝研究》2篇,《文學遺產》3篇)。有四種編著、論著即將出版: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所著《況周頤與晚清民國詞學》,子項目六的負責人夏令偉編校的《佛山詞征》《〈粵兩生集〉校補》,子項目參與成員袁志成教授所著《文人結社與晚清民國文學的歷史轉換》等,均已經分別與中華書局、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達成了合作和出版意向。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唐五代北宋詞學史”情況:

    該子課題已擬定了基本寫作框架,目前已完成了近16萬字的書稿。對唐五代北宋時期重要的詞學理論范疇、詞選、詞論著作,如“詩馀”“以詩為詞”“哀感頑艷”、《花間集》《詞論》等,做了相關研究,側重于對詞體內質和詞體批評審美內涵的分析,以縱深的歷史視角,貫聯詞人、詞選和詞論,不僅關注個案的代表意義,也對其在后世的影響及接受樣態做了梳理,沉潛勾勒這一時期詞學觀念的源流與本末,體現出將古典詞學與現代詞學進行銜接的新型模式。作為階段性成果,已發表的論文有:《論詞體與其他文體之關系》,《文學遺產》2019年第2期;《況周頤批點陳蒙庵填詞月課綜論》,《文藝理論研究》2019年第2期;《論詞之修擇觀》,《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等十余篇論文。

    子課題二“南宋金元詞學史”情況:

    該子課題初擬定上下編的撰寫結構和框架,已完成約11萬字的書稿寫作。主要關注自南宋以來逐步走向成熟的詞學批評體系,如雅詞觀、“中正”“情性”的道統詞觀等,試圖從心靈和道德歷史的角度來觀照文學史,得到超越文學層面之價值與意義。金、元詞學進入全面的總結和反思期。金朝詞學批評觀念異于南方,自成北派一宗。重點關注了集大成的元好問的詞學思想。元代的詞學思想豐富和多元,富于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比如元代詞學中的復雅說,基于詞曲關系的詞學思想新變,都成為這一時期的鮮明特色。作為階段性成果,已發表的論文有:趙維江、劉慧寬《論混一背景下的元詞復雅思潮》,《中山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袁志成《比附:一種跨文體的文學批評》,《文學評論》2018年第6期等。

    子課題三“明代詞學史”情況:

    該子課題已完成了對明代詞學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約15萬字的書稿。主要關注明代的詞話著作、散見詞話及詞籍序跋等三種主要的詞學文獻,比如陳霆《渚山堂詞話》、楊慎《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俞彥《爰園詞話》等,評析了明代詞籍序跋的主要觀念和類型,對明代詞集評點的話語方式、審美追求、思維取向與批評模式做了細致深入地研究。作為階段性成果,本子課題現已發表的文章有:張仲謀《論〈藝苑卮言〉的詞學史意義》,《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張仲謀《吳鼎芳與晚明艷詞派》,《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第1期;張仲謀《〈蘇武慢〉與詞史中的理學體》,《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等,尚有張仲謀《談明代詞學的話語特色》一文待刊。

    子課題四“清代前中期詞學史”情況:

    該子課題目前已對清代前中期重要詞派詞家做了初步梳理與分類,擬定了研究框架。課題組成員前往北京、武漢、上海、杭州、桂林、南寧等地收集資料與交流學術,已完成近11萬字的書稿。重點研究了云間詞派領袖陳子龍、浙西詞派領袖朱彝尊、陽羨詞派領袖陳維崧、常州詞派領袖張惠言與周濟的詞學觀,并對諸家詞的用調情況、詞作風格及演變進行了詳細統計與系統考察。下一步將通過對比分析詞學與詞作研究結果,更深入地探討諸家詞學的特色、目的與影響。以上述領袖名家詞研究為基礎,初步展開對各派詞家與流行理念的研究。已完成對云間派后期各分支、詞壇三李說的研究。作為階段性成果,本子課題現已發表的文章有:王衛星《詞壇三李說考論》,《文藝研究》2018年第2期;王衛星《大珠小珠落玉盤——溫庭筠詞賞析》,《古典文學知識》2019年第3期。待刊的文章包括:王衛星《三類詞調與唐宋詞體之演進》,待刊于《中山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王衛星《溫庭筠詞中形神俱活的靜物擬生法》,待刊于《光明日報》2019年。

    子課題五“晚清民國詞學史”情況:

    該子課題完成了晚清民國詞學史研究的主體框架,目前已完成了近15萬字的書稿寫作。由于近十年來晚清民國時期詞學文獻的整理成果豐碩,在整理和閱讀上做了一定的主次輕重取舍,確立以龍榆生詞學八科為基礎的專題,即圖譜之學、詞史之學、校勘之學、批評之學等,補充女性詞學、現代詞學譜系等。通過個案、專題、分支學科、詞學這四個層面的建構來呈現古典詞學向現代詞學的轉型過程,試圖描繪晚清民國“唐宋詞學”研究的盛況。作為階段性成果,本子課題已發表的文章有:劉興暉《“自輯錄”與晚清民國詞學目錄之學的“別是一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劉興暉《從“名著”到“二流的詞選本”——〈白香詞譜〉在晚清民國的通俗化傳播之路》,《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習婷《渾:常州詞派審美宗尚的確立與晚清詞學走向》,《東南學術》2019年7月;童雯霞《論龍榆生〈夢窗詞選箋〉的編選宗旨與箋注特色》,《詞學》2018年12月。

    子課題六“中國詞學史大事編年”情況:

    該子課題在摸查詞學文獻與參酌同行成果的基礎上,就中國詞學大事的選錄范圍進行了清理與設定,基本確立了各時段擬寫的條目與內容。同時,對一些復雜的詞集(如《粵兩生集》)、《明詞匯刊》等)、詞社(如午社、白雪詞社、蘭社等)做了考論。課題組成員曾前往上海、長沙等地收集資料與交流學術,完成了中國詞學史大事編年民國部分約8萬字的初稿,撰寫并發表了若干論文,正在出版的兩部文獻整理著作(《<粵兩生集>校補》《佛山詞征》)也分別納入了廣州市宣傳文化出版項目、佛山歷史文化叢書項目,被資助出版。下一步將繼續采取考論結合、分段進行的策略,力圖對詞學大事做出準確編年與事實概括,做到既全面又深入。作為階段性成果,本子課題現已發表的文章包括:夏令偉、李艷清《論<粵兩生集>的成書及相關問題》,《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夏令偉《江湖之思與十年之嘆——論“粵兩生”的詩詞創作》,《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論三水黃榮康詞的四次編集及階段特征》,《中國詩學研究》2019年第17輯(待刊);彭建楠:《民國時期明清詞集叢編的編纂特色及學術價值》,《東吳學術》2018年第5期;彭建楠《20世紀前期傳人型詞選的編纂及其詞學史意義》,《云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子課題七“中國詞學史研究基本數據庫”情況:

    該子課題利用國內已開放的數據資源庫和網絡資源,收集了近三百種詞學文獻資料,初步建構了本地數據平臺的基本框架。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本課題主要以詞學史的理論研究為主,不以文獻的收集和整理為重點,但根據子課題的具體情況,仍然必須做大量前期的文獻工作。首先是舊籍的新讀、再讀、精讀。對常見的詞學研究文獻如《詞籍序跋萃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詞話叢編》《清詞序跋匯編》《詞學論著總目》《歷代詞人考略》《詞學研究書目》等基礎文獻做深入掘發、延伸。試圖在前賢的基礎上,對文本內涵有更為深入、恰切、真實的解讀。其次是對近二十年來新整理文獻的閱讀、梳理和研究(包括詞學家全集、選集)。如對《王國維全集》《龍榆生全集》《劉永濟集》《夏承燾全集》《詹安泰全集》《歷代詞話》《詞話叢編二編》《詞話叢編續編》《詞話叢編補編》《歷代詞人詞話》《民國詞學史著集成》《民國詩學論著叢刊》《民國詞話全編》《民國詞集叢刊》《全民國詞(第一輯)》《晚清民國詩詞結社文獻續編》《民國詩詞學文獻珍本整理與研究》等已出、即出文獻的關注、分析等。還有通過各子項目成員的獨立收集而來的文獻資料,也將作為第一手的文獻研究基礎。如子課題三的負責人張仲謀教授經過十年的旁搜博采,目前已掌握的明代詞籍序跋已有240多篇,其中包括毛晉為汲古閣所刊詞集寫的跋語70篇,另外還有從《全明詞》《全明詞補編》中輯出詞作小序或短跋80余篇,并已完成了明代詞籍序跋要點論析、明代評點詞集敘錄的撰寫工作。子項目五“晚清民國詞學史”已收集整理了晚清民國時期的詞選序跋,如《詞學初桄》《蜀雅》《詞準》《詞范》《詞軌》等近四十種。子項目六的負責人夏令偉已經完成晚清民國時期詞學大事編年部分的整理和編寫。同時,還編著完成了兩種文獻整理著作:夏令偉校補《<粵兩生集>校補》,廣州出版社,2019年;夏令偉編《佛山詞征》,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子項目七的“中國詞學史研究基本數據庫建設”作為本課題文獻資料來源共享的半開放式網絡平臺,利用國內外公開的網絡資源初步收集了數百種詞學文獻,正在進行知識產權等版權問題的咨詢和交接以及技術應用上的溝通。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

    2017年11月14日至17日,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出席了中山大學召開的“第十三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晚清民國詞學的明流與暗流》。

    2017年11月,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參加了在珠海舉辦的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第一屆“中國古典詩學研究工作坊”。

    2017年11月18日,子項目四的負責人王衛星參加了在武漢大學召開的2017詞學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溫庭筠〈菩薩蠻〉〈更漏子〉詞新探》。

    2018年1月26日,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華詩詞創作學科”建設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詞集編年敘錄與提要”成果發布會。與上海詞學研究界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中華詩詞創作建設及民國詞學文獻整理等方面的學術交流。

    2018年4月11日,“中國詞學通史”開題報告會在中山大學中文堂舉行。來自中南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澳門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廣州大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的著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為課題的開展建言建策。

    2018年6月15-17日,子項目負責人王衛星參加浙江大學召開的2018詞學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論唐宋詞調中的參差對法》。

    2018年8月22-25日,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子項目負責人張仲謀教授、趙維江教授、王衛星、劉興暉及項目組成員袁志成、習婷等,參加了在無錫江南大學召開的2018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分別提交了會議論文,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并做了“讓詞學回到江南”的學術總結報告。

    2018年11月19日,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子項目負責人王衛星參加了武漢大學召開的“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高端論壇,本次論壇以武漢大學文學院陳水云教授2015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作品——《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為契機,圍繞傳統詞學基本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傳統詞學理論及現代轉型研究、新舊詞學學術史研究、新舊詞學傳播接受史研究等議題展開。子項目負責人王衛星在會上提交了論文《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

    2019年2-6月,子項目二的負責人趙維江教授赴臺灣中央大學講授《中國詞學史》研究生課程,與臺灣中央大學就中國詞學史的資料收集、理論體系等進行了相關交流。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獲得資助后,中山大學中文系進行了宣傳和報道。課題組在中山大學支持下,于2018年4月舉行了開題會議,邀請了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對課題的實施計劃進行討論和論證。會后,及時在中山大學中文系網站做了相關報道和宣傳。2018年1月,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參加在上海大學舉辦的“中華詩詞創作學科”建設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民國詞集編年敘錄與提要”成果發布會,再一次與參加會議的專家學者商議了項目的推進問題。2017年、2018年,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先后在珠海、佛山、中山等地區的院校機構進行專題講座,積極推廣中國古典詩詞文化。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還在“百家講壇”主講《人間詞話》等,從普及的層面積極宣傳推廣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擴大本項目的社會影響。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獲得立項以后,通過開題會議及不定期的小組交流,推進課題進度,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努力下,目前已經取得了不少相關成果,進展也較為平穩順利,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其一、事務性工作繁雜,文獻錄入和整理工作量大,人手明顯不足。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身兼數職,日常行政事務繁雜,大量時間消耗在事務性工作中。即使在如此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仍然在一年半時間內發表了十篇核心論文。該項目的基礎文獻尋訪、整理和錄入的工作量較大,對文獻的深入解讀,也需要學者有沉潛涵詠的工夫,如果有著太多事務性工作,就很難靜心在五年的周期內把想要完成的研究目標都完全實現。下一階段,首席專家將繼續尋覓合適的人才,吸收加入到本項目的研究團隊中。

    其二、項目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顯得不足。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詞學通史》六卷本撰著,如何貫聯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基本統一體例,達到廣度和深度的結合,有著一定的難度。研究專著是頗有學術個性和風格的寫作,如果要求整體劃一的模式,也很難體現出研究者的學術專長。對于六卷本的通史而言,各卷的體例是否需要統一,還是各自保存特色?怎樣處理各卷斷代史與詞學通史之間的矛盾,還需要不斷磨合和討論。比如南宋金元部分,是分為南宋和金元兩部分,還是直接聯結為南宋金元部分?比如晚清民國部分,是把晚清和民初作為一個聯接的整體,還是把民國三十八年間作為一個相對的整體?有些民國詞學家的詞論、詞選等,是在建國以后才發表出版的,這種情況又如何歸屬?如果完全不做區分,只是以論來通史,可能也會存在有意無視斷代史之間差別的現象。如果截然區分,更會存在過于機械化的弊端。自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彭玉平教授為了強化各子項目之間的學術交流、溝通,集合團隊研究的力量,擴大學術影響,2018年11月,在《中山大學學報》刊發了一組三篇的“中國詞學史研究”專題稿件。計劃在2019年,繼續在《光明日報》等報刊雜志上刊發組稿。由于首席專家工作繁忙,各子課題的負責人也都分別在暨南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任教,會面的小組討論機會較少,即使是組織小型會議,也有大量事務性的工作需要處理,因為人手配備的不足,使得團隊的學術交流、外聯、協調等工作顯得不足。下一階段,擬聘請一位項目助理,專門負責團隊的內部協調、校內網站維護以及外聯、宣傳等工作,以減輕首席專家的負擔,保證有足夠的時間用于科研工作。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和開展項目的需要,課題組在研究計劃、工作分工方面做了一些調整:

    研究計劃方面:原來附列成果計劃中的編著如《歷代詞學要籍解題》等,因與后出項目有重合之處,現擬取消《歷代詞學要籍解題》的撰寫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六卷本(含《中國詞學史大事編年》)的撰著中來。

    工作分工方面:原子項目四的負責人陳水云教授改為擔任該項目的課題顧問,子項目主要負責人由中山大學中文系王衛星承擔。原子項目七在經過調整后,原負責人劉興暉同時分擔子項目五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首席專家代表性成果簡介:

    論文《論詞體與其他文體之關系——以況周頤為中心》,《文學遺產》,權威核心,CSSCI,2019年第2期。作者:彭玉平。下載214次。

    詞體在發展過程中,客觀上形成了詞體與古文、詩賦、小說等錯綜復雜的文體關系。況周頤在評騭詞史、建構詞學時,十分注重比較評析詞體與其他文體之關系。從詞具理脈的角度,提出“詞亦文之一體”之說;對詞曲異同以及金元劇曲排演詞事做了細致的勾勒分析;從詞的敘事特性出發,揭示了因本事而成新詞、用詞體演繹小說的基本事實,更以《天方夜譚》中《龍穴合窆記》一篇為例,通過對異邦文體言情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小說可通于詞”的重要論斷。作為晚清民國最為致力于詞學的詞學家,況周頤在詞體與駢文、填詞與雜劇、詞體與小說等方面多有新論,體現了民國詞學的若干新變特征。

    論文《況周頤批點陳蒙庵填詞月課綜論》,《文藝理論研究》,CSSCI,2019年第2期,作者:彭玉平。

    學詞是詞學要義之一,修訂與批點因此成為學詞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作者自竄自訂與師友彼此研討則是主要的兩種方式。清末民初,年輕人私淑名家習詞成為一種風尚,這也因此催生了改詞實踐和改詞理論的成熟,況周頤堪稱是其中的代表。今存況周頤批點陳蒙庵癸亥甲子年填詞月課,正貫穿了其改詞理論和方法,在正律、改字、改句、改句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就換意和提升詞境、格調等問題作了多方面的示范。況周頤并在修擇之余以批點、命題等方式引導陳蒙庵詞學思想的發展。在新文化運動風起云涌的20世紀20年代,況周頤對陳蒙庵填詞月課的批點不僅是以個人方式努力延續舊文體的生命,也是當時舊文化陣營共同心愿的反映。

    論文《梅蘭芳與況周頤聽歌之詞——民國滬上的藝文風雅》,《復旦學報》,CSSCI,2019年第1期。作者:彭玉平。下載123次。

    況周頤早年寓居京城,與梅蘭芳父親過往甚密。1913年后,梅蘭芳數度來滬演出,尤其是1920年,以梅蘭芳為中心的香南雅集,不僅繪圖以記其事,各家題圖之作亦一時稱盛。況周頤則從1916年開始作聽歌之詞,后合并此后數年之作而成《秀道人修梅清課》,其中《戚氏》《滿路花》之外,以《清平樂》和《西江月》《浣溪沙》三組組詞最具規模。況周頤的聽歌之作不僅寫梅蘭芳的音容之美、演劇之高,也從中寄寓自己深隱的遺民情懷。以況周頤聽歌之作為考察對象,不僅可以勘察其后期詞在題材風格上面的新變,也從一個側面可勘察民國滬上詞人的藝文風雅及其遺老群體的共同心志,其價值值得充分肯定。

    論文《論詞之修擇觀》,《中南大學學報》,CSSCI,2019年第1期。作者:彭玉平。下載67次。

    檢諸詞史,詞之修擇實踐幾乎與詞史發展同步。修擇是為了減少初稿存在的問題,提升詞作的質量。宋人即多有以律改詞、以意改詞之例,形式上也有自改與他改之別。宋末張炎從理論上強調了修擇在填詞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清末改詞幾成風尚,況周頤等人則在修擇觀念和方法上豐富和完善了詞之修擇觀,在正律、改字、改句、改句段的基礎上,進一步就換意和提升詞境、格調等問題作了頗為全面的闡述。作為詞體創作論的一部分,詞之修擇觀與文學經典的形成息息相關,兼具理論和實踐價值。

    論文《王國維與況周頤:相通的審美范式》,《文藝研究》,CSSCI,2019年第8期。作者:彭玉平。

    論及20世紀詞學,王國維與況周頤應該是最重要的兩位。況周頤詞學源流委具,根脈豐茂而蔚成高峰,在生前即響者云集。王國維詞學銳眼獨具,在身前立于邊緣而黯然獨處,而身后異峰突起,光掩諸家,一時無兩,呈現出強力逆襲的氣象。故論兩人詞學之影響,況周頤以“重拙大”說宗尚南宋長調而馳騁在前,王國維以境界說偏嗜五代北宋小令而接響于后。20世紀前半葉的詞學,況周頤與王國維乃當然之兩大宗。但質實而言,況周頤詞學乃專門之學,而王國維詞學則為通人之學。這種詞學性質的差異導致了他們的詞學著作在經典化過程中,經歷了明顯不同的路徑。

    論文《晚清民國詞學的明流與暗流——論重拙大說的源流與結構譜系》,《文學遺產》,CSSCI,2017年第6期。作者:彭玉平。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轉載。下載501次。

    晚清民國盛行之“重拙大”說醞釀于周濟等人,端木埰初顯成說端倪,王鵬運集為一說,而況周頤始暢其旨。況周頤從接聞此說到確立其在自身詞學中的核心地位,經歷了三十余年曲折的過程。重、拙、大三者雖各有側重,各具內涵,但彼此滲透互有關聯,形成獨特的結構譜系,其與“南渡諸賢”的關系實在離合之間。況周頤天賦清才更契合五代北宋,故由其詞學批評實踐可見其強調重拙大與南宋詞人關系時的矛盾心態。況周頤更主張兼師眾長,平衡兩宋,而自立眼界。重拙大說遙接周濟由夢窗而臻清真渾化之論,近契晚清風行南北的夢窗詞風。梳理重拙大詞說的發展流變,可彰顯出晚清民國詞學的一條重要的源流譜系,其意義值得充分估量。

    論文《王國維與民國大學之關系——以王國維與北京大學的離合關系為考察中心》,《學術研究》,CSSCI,2017年第10期。作者:彭玉平。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8年第1期全文轉載。下載123次。

    大師與大學的關系自來是研究民國學術史的重要內容。蔡元培自1916年末長北京大學之后,鑒于“羅王學派”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上的標志性意義,一意邀請王國維加盟北大,先后六次或以函件邀請、或派專人面請、或請他人勸請,而王國維則經歷了從堅辭到勉強受聘的過程。因為北大當時的至尊地位、學生的馴良可教以及在古物學等領域豐富的學術資源等,使得王國維愿意與其保持一線之關系。但王國維對于政治色彩淡薄、學術流派單一的倉圣明智大學與清華學校,則有著明顯的認同,王國維與北大及其他大學的離合因緣,同時也承載著羅振玉的思想和情緒。考察王國維與民國大學的關系,對于從一個側面展現出民國年間政治與學術的糾葛、新舊文化的矛盾以及學術流派的分野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

    2、各子項目負責人及項目組成員的代表性成果簡介:

    論文《試論“明體詞”的異量之美》,《中國韻文學刊》,2019年第1期。作者:張仲謀;王靖懿。下載27次。

    明詞在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下,確實形成了與前之唐宋詞、后之清詞有所區別的自家面目或自家特色,形成了堪稱特色而不僅僅是缺點的“異量之美”。所謂“明體詞”,就是對這種典型的明詞特色的概括與體認。“明體詞”濫觴于明代前期,中間以楊慎為里程碑式人物,至晚明時期基本定型。明體詞是在明代后期思想解放和主情文化的語境下,同時又受小說、戲曲和時調民歌等流行文化浸潤影響的產物,以吳中地區的吳鼎芳、顧同應、董斯張、施紹莘、單恂等為代表性詞人。“明體詞”的形成,不是一幫淺薄詞人誤打誤撞的旁逸斜出,而是以王世貞《藝苑卮言》為代表的詞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結果。世俗化的艷情趣味、生活化的喜劇情境、清新俊逸的語體風格以及民歌手法風味的借鑒點染,是明體詞的基本特征。

    論文《論〈藝苑卮言〉的詞學史意義》,《中山大學學報》,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張仲謀。下載98次。被引1次。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索引收錄。

    在《詞話叢編》所收錄的四種明人詞話中,王世貞《藝苑卮言》最能代表明代詞學特色及話語方式。《藝苑卮言》大力張揚詞的藝術個性,以“宛轉綿麗,淺至儇俏”為宗風,主張“作則寧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作為明代詞學的標志性話語,在晚明清初詞壇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晚明時期盛行一時的艷詞創作以及“明體詞"的形成,均是《藝苑卮言》影響下的產物。晚明清初詞選尤其是清初兩大詞人領袖朱彝尊和陳維崧,在試圖開創清詞正朔時不約而同地對王世貞大張撻伐,更可從反面證明《藝苑卮言》的詞學史意義。

    論文《〈蘇武慢〉與詞史中的理學體》,《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期,作者:張仲謀。下載75次,被引1次。

    《蘇武慢》由一個普通詞調向布道說理的功能轉變,元代道士馮尊師是始作俑者。由馮尊師到虞集,《蘇武慢》完成了由道士詞到文人化的又一次蛻變。此后經過明代前期詞人對虞集《蘇武慢》組詞的群體追和,《蘇武慢》一調遂在主題、風格取向諸方面凝定為一種理學化的既成模式。其主旨是表達對于人生或仕途的反思,抒發悟道的快感以及對眾生的悲憫。而相應的風格是氣度閑雅,曠達自得,無爭無競,圓融無礙。某些詞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表現功能,《蘇武慢》堪為顯例。

    論文《吳鼎芳與晚明艷詞派》,《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第1期,作者:張仲謀。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索引收錄。

    “艷詞”,或作“艷情詞”,具體內涵往往因人而異,或因不同語境而異。《舊唐書》溫庭筠傳說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舊五代史》和凝傳稱其“長于短歌艷曲”,又詞史上早有“詞為艷科”之說,雖無統一界說,意實相通。在艷詞這個寬泛概念中,一端是一般意義的愛情詞,另一端則是帶有情色意味的狹邪之詞。若逼近考察,當然仍可細分種種名目。細分或便于同中求異,而統觀則有利于綜合考察。

    論文《論混一背景下的元詞復雅思潮》,《中山大學學報》,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趙維江;劉慧寬。下載81次。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索引收錄。《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9年第1期轉載觀點。

    元代南北混一后出現的新一輪“復雅”思潮,是以南宋遺民群體為主的南宗詞派面對元詞創作新特點、新問題而進行的思考和探討。張炎所作《詞源》和《山中白云詞》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成為復雅思潮的大纛和標桿。一批同道好友紛紛以序跋等形式為之鼓吹推介,由此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張炎論”,以推重雅士人格,倡揚雅正詞風,宗尚“姜張”詞派。元代復雅詞學的興起,實質上是宋以來詞體詩化及其觀念的繼續和深化,同時受到元代社會回歸傳統儒家詩教的復古詩學的推動。

    論文《詞壇三李說考論》,《文藝研究》(CSSCI),2018年第2期,作者:王衛星。下載259次,被引1次。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索引收錄。

    詞壇三李即盛唐李白、南唐李煜與兩宋間李清照,詞壇三李說流行于明清間,基于三李其人其詞的隔代相通與相異互補,創用同姓并稱來重建詞學正統史觀,故堪稱唐宋、兩宋與明清詞風、詞學轉換的縮影。文章率先關注異代同姓并稱的特殊性,更全面、深入地探討詞壇三李說的成因、特色與影響,論證詞壇三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流行性與影響力的異代同姓并稱。

    論文《大珠小珠落玉盤——溫庭筠詞賞析》,《古典文學知識》2019年第3期,作者:王衛星。下載71次。

    唐宋詞論公認詞體別于詩的本色特征是柔婉,由唐末五代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奠定。只因此時詞調能順應流行燕樂的韻律,彰顯出別于詩體的柔婉之妙。《花間》鼻祖溫庭筠率先采用的許多詞調,將此前文人詞調靈變、精致、韻律感豐富等合時宜的主流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獨到特色,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論文《論〈粵兩生集〉的成書及相關問題》,《廣西社會科學》,2018年9月,CSSCI,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索引收錄。

    《粵兩生集》是康門弟子潘之博與麥孟華的詩詞合集,共五卷,民國十年(1921)刊行。潘、麥二人的詩詞作品有稿本、報刊所刊者、詞選所選者三種早期存在形態,可視為《粵兩生集》的“前形態”。在成書過程中,何澄一負責搜錄潘、麥遺作,康有為為之命名,朱祖謀作了刪定,貢獻有所不同,但都飽含著紀念其人、推揚其文的情感與用心。由作品來源所致,《粵兩生集》存在“潘豐而麥殊嗇”的篇目失衡問題,而志在補遺的《蛻庵集》則可視為《粵兩生集》的"后形態"。

    論文《江湖之思與十年之嘆——論“粵兩生”的詩詞創作》,《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作者:夏令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索引收錄。

    “粵兩生”為康有為弟子潘之博與麥孟華的合稱,其詩詞由朱祖謀等輯刊為《粵兩生集》五卷,后來麥孟華詩詞又有《蛻庵集》單刻本。潘、麥二人志在救世,并不在意文學身份。潘之博一般被視為詞人,麥孟華論詞雖多,但詩名更勝。潘之博詩詞充滿了江湖之思,其詩詞江湖以京師與上海為兩中心點、兩次漫游所經之地為兩線,鏈接了他奔走救世與受挫暫隱的出處兩極,展現了友朋間的酬唱交往,貫穿著豪氣未消的情感主調;麥孟華詩詞則以“十年”為關鍵詞,時世的滄桑變化,友朋的死生契闊,生命的奔走寥落,年華的老大無成,都是其詩詞的主題。潘、麥二人皆英年早逝,其詩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晚清民初時期知識分子在面對國難局危時的心路歷程。

    論文《論三水黃榮康<擊劍詞>的四次編集及階段特征》,《中國詩學研究》2019年第17輯。作者,夏令偉。(待刊)

    三水詞人黃榮康的《擊劍詞》是近代嶺南詞壇值得重視的文獻之一。它經過四次結集,形成了四種版本,即宣統末稿本、1921年《重編翠瑯玕館叢書》本、1933年《芋園叢書》本及二卷本。因為前三種版本見于流傳,結集時間不同,所收詞目也有差異,所以對于黃榮康詞來說便有一定的分期意義,可分別對應其詞的前期(約1912年以前)、中期(1912—1921年)、后期(1922—1933年)三個階段。黃榮康前期詞多客居之思與行役之感,“兼病兼貧”的感喟特別強烈;中期詞雖然延續了這一主題,但滲透了強烈的時局之嘆;后期詞則多友朋酬唱之作,心境仍為不平。黃榮康以“古君子”自期,堅持“以文自見”,一生躬行教育,篤好著述,但時局動蕩,行己為難,故所作多愁苦之音。

    論文《“自輯錄”與晚清民國詞學目錄之學的“別是一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劉興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4期全文轉載。

    吳昌綬、王國維在清季詞籍整理成果的基礎上,以自輯錄詞集詞目相補充,揭啟了詞籍專門目錄編撰的序幕。《宋金元見存卷目》作為第一種薄錄體專目,確立了“近古”等原則;《詞錄》承其端緒,雖然在非自輯本部分存在失于考訂等缺憾,但仍開創了專目中詞學批評之先河。至民國時期,趙尊岳對自輯錄、匯刊的明詞撰著提要,完成了由薄錄向解題式的轉變。龍榆生總結得失,提出詞籍目錄撰著“三義”,標志著詞學目錄之學“別是一家”的學科自覺。

    論文《從“名著”到“二流的詞選本”——<白香詞譜>在晚清民國的通俗化傳播之路》,《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作者:劉興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索引收錄。

    舒夢蘭《白香詞譜》編成于清中葉,其名不彰,卻在晚清民國廣為盛行,這與其超前于時代的選旨和簡易化體例不無關系。此選有別于朱彝尊獨尊姜張的主張,也不同于張惠言“意內言外”的闡發;所錄多為辭淺情切、易入人心的悲惋之作,與晚清民國新文藝思潮及末世情緒相為契符,卻在參差不齊的注釋本流播中,由“名著”降而為“二流的詞選本”。在白話革命中,成為維護詞之正體的功臣,也完成了其作為通俗詞譜與詞選不尋常的傳播之路。

    論文《比附:一種跨文體的文學批評》,《文學評論》,CSSCI,2018年第6期。作者:袁志成。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9年索引收錄。下載298次,被引1次。

    比附早在哲學、歷史、法律等領域廣為熟悉。作為一種跨文體的文學批評,比附批評的參照標桿至關重要,決定比附批評的成敗與否。根據本體與參照標桿的動態關系,比附批評主要有四種基本類型,在作家作品論、文體演變以及作家作品接受闡釋等方面尤為彰顯比附的文學批評意義。同時,比附批評的攀附劣性亦不容忽視。

    論文《渾:常州詞派審美宗尚的確立與晚清詞學走向》,《東南學術》,CSSCI,2019年第4期。作者:習婷。

    詞論中的“渾”是從詩學借用的既有范疇,其內涵旨趣的變化始終與詩詞關系的調整相關合。“渾”在宋代詩論中有著風格“渾厚”與創作“渾成”兩種主要含義。在“以詩為詞”的語境中,“渾”主要是指創作上的要求,而并非詞的整體風格。常州詞派將二者合二為一,既吸納詩之“渾厚”體性,又詳論詞之“渾成”手法,最終賦予“渾”詞學內涵,并將其確立為最高審美境界。“渾”所帶來以詩衡詞的批評邏輯,成為晚清詞學中一大主流,也觸發了討論詞法的夢窗熱潮,更在文學發展的普遍規律作用下,最終走向復古的回歸。

    論文《論龍榆生〈夢窗詞選箋〉的編選宗旨與箋注特色》,《詞學》,CSSCI輯刊,2018年12月。作者:童雯霞。

    新發現的《夢窗詞選箋》是龍榆生的講義,此箋的選詞和箋注展現了龍榆生對夢窗詞的評騭與對民國夢窗熱的反思。他選錄吳文英詞中“虛實并到”之作,視其為夢窗詞之“真面目”,同時對夢窗詞過度考索的箋校方向提出不同意見。龍榆生的編選初衷和對夢窗詞“真面目”的理解,決定了這部選箋具有獨特的選學特色。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階段性成果出版計劃

    2019年,在廣州出版社出版《<粵兩生集>校補》。

    2019年,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佛山詞征》。

    2020年,計劃在人民出版社出版階段性成果《文人結社與晚清民國文學的歷史轉換》(袁志成 著)。

    2020年,計劃在中華書局出版階段性成果《況周頤與晚清民國詞學》(彭玉平 著)。

    2.工作平臺建設計劃

    2020年,向中國詞學學會會長王兆鵬教授等專家學者咨詢已有的詞學史電子資料庫資源情況。與中山大學中文系網站管理人員合作,初步完成“中國詞學史研究基本數據庫”工作平臺框架的建設。

    2020-2022年,完成“中國詞學史研究基本數據庫”的充實和更新工作。

    3.專題研究計劃

    2019年,在《光明日報》《中山大學學報》等刊物上刊發詞學史專題論文。

    2020年,課題組繼續集中組稿,發表“中國詞學史研究”專題系列論文。

    2022年,完成六卷本的《中國詞學通史》的定稿寫作和出版。

    《唐五代北宋詞學史》(彭玉平)

    《南宋金元詞學史》(趙維江)

    《明代詞學史》(張仲謀)

    《清前中期詞學史》(王衛星)

    《晚清民國詞學史》(劉興暉)

    《中國詞學史大事編年》(夏令偉)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75| 91精品视品在线播放|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不卡电影在线观看|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91freevideos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国产精品 综合 第五页| 国产精品夜夜爽范冰冰|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国产亚洲精品xxx|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影库4HUTV四虎| 牛牛本精品99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 国产精品96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网站 | 亚洲精品日韩专区silk|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99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