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1.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017年底,本課題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獲批立項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后,邀中國宗教學會卓新平研究員為評議組組長,以中央民族大學班班多杰教授、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張云研究員、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段玉明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呂建福教授、西北民族大學才讓教授為代表的專家組成評議組,于2018年3月23日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了開題報告會。根據專家們的評議意見,首席專家組織各子課題負責人及其成員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理順研究思路,進一步分解調研任務后,近一年多時間內重點工作放在實地調研和文獻資料搜集整理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預期成果。
1.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2.1實地調研
2018—2019年,首席專家帶隊兩次赴河西走廊進行了田野調查,對絲綢之路上的藏傳佛教寺院、佛塔、金石銘刻、絲路沿線收藏的藏文典籍等進行了調研,完成了10多字的研究報告《絲綢之路上的藏傳佛教文化》。
1.2.2文獻搜集
本項目各子課題及其成員依托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并搜集到了藏漢英多種文字記錄的關于“一帶一路”與佛教傳播發展方面的文獻近百部,如歷代高僧留學南亞各地的游記、人物傳記以及藏漢《大藏經》中的有關記述等史料。目前,課題組正在開展對這些文獻史料的校理編目和數字化工作,并按計劃爭取陸續整理出版。
1.2.3學術會議
2018年9月25—26日,本課題聯合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在甘肅蘭州市舉辦了首屆絲路藏學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共計百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先后有十幾家媒體爭相報道,會議形成約40萬字漢藏兩文的《首屆絲路藏學論文集》。
2018年10月16—17日,子課題負責人看本加教授赴青海貴德縣參加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主辦的“藏傳佛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研討會暨‘知恩報恩’教義闡釋成果宣講交流會”提交論文《絲綢之路與青海貴德地域文化》并交流發言。
2019年6月8—10日,本課題組成員奔嘉教授赴尼泊爾加德滿都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辦,尼中凱拉斯文化促進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西藏智庫、尼泊爾特里布萬大學承辦的“一帶一路與區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論壇及第三屆喜馬拉雅區域研究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尼泊爾夏爾巴人遷徙時空及族源再探》并交流發言。
1.2.4國際合作
2018年8月19日,本項目成員夏吾李加教授接待了以尼泊爾聯邦議會秘書處聯秘阿瓊·庫瑪爾·卡德加(Arjun Kumar Joint Secretary)為團長的尼泊爾聯邦議會學者代表團一行5人來到我校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研究中心訪問,雙方在佛教文化方面進行了較好地互動、交流,尼方代表團希望雙方將在梵、藏文化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2018—2019年,子課題負責人萬果教授應邀赴泰國清邁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民族研究與發展中心(CESD)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將于今年9—10邀請該校民族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Chayan Vaddhanaphuti教授到我校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
2019年6月17日,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MahendraLama,特里布萬大學人類學系Gurung教授,喜馬拉雅研究高級講師帕拉居里等一行來到我校商談合作事宜。子課題負責人萬果教授就一帶一路與南亞文化研究領域進行了交流,并未來合作達成初步意向。
1.2.5學術平臺
2018年本項目子課題負責人萬果教授和看本加教授分別申報的南亞文化研究中心、喜馬拉雅區域研究中心獲批為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為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研究領域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建設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高層次學術平臺。
1.2.6人才培養
2018年我校新增哲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作為二級學科的邏輯學(藏傳因明)專業均由本課題組成員構成師資隊伍,今年正式招生。這在國內高校中首創以佛教因明為專業的邏輯學博士點,標志著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佛教因明在我國的發展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尤其本項目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聯合培養近100名藏傳佛教與藏族文化研究方向為主的藏學專業博士,2018年11月15日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專門作了題為”我國藏學研究人才培養碩果累累”的新聞報道。由此可見,本課題在“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研究領域中發揮積極作用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1.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8年3月,在我校成功舉行本項目開題會以后,相繼在西南民族大學新聞網和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媒體進行了宣傳推介工作。
1.3.2國家社科基金?陡寮安捎们闆r
(1)藏傳佛教文化與“一帶一路”倡議,2019年《中國藏學》第1期。
(2)喀爾喀蒙古籍咱雅班智達探析,2019年《中國藏學》第1期。
(3)首屆絲路藏學學術研討會綜述,2018年《中國藏學》第4期。
1.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藏傳佛教從傳統發展模式轉變為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新發展模式,是本課題關注的重點,也是難點。本課題通過收集文獻、典型案例、個案等,總結提煉出藏傳佛教適應現代化、適應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需要重點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分析歸納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模式、機制等。
(2)藏傳佛教在歷史上是政教合一,現在又有境外藏人宗教團體的影響,更為棘手的是十四世達賴喇嘛不僅在藏傳佛教信教群眾中有較大的影響力,而且又是藏獨分子中的核心人物。因此,如何處理好藏傳佛教信眾與藏獨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微妙的,也是極為困難的。
基于這樣的問題,本課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當前藏傳佛教發展現狀為邏輯起點,以服務于國家建設為出發點,以藏傳佛教的轉型為根本,著重解決藏傳佛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藏傳佛教如何服務于國家建設的需要,如何在新形勢下保持藏傳佛教健康發展等三個核心問題,緊扣藏傳佛教發展這條主線,圍繞新時代藏傳佛教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問題,服務于國家建設等三個核心議題,以絲綢之路沿線省區、內地、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北美為主要樣本對象。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2.1代表性成果簡介
(1)鄭堆、李德成合作完成的《藏傳佛教文化與“一帶一路”倡議》,論文,2019年《中國藏學》第1期第118-124頁,CSSCI來源期刊。
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對藏傳佛教文化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藏傳佛教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特色文化,在古代絲綢之路中具有重要影響和較高的文化地位,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文化紐帶、文化載體和特色內容。同時,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要抓住機遇,主動適應新形勢,積極應對新挑戰,作為“一帶一路”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可以打造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符合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要求,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乘勢而上,進一步推進自身的健康發展,又要發揮紐帶作用、親和作用和文化展示作用,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支撐。
(2)王力獨立完成的《喀爾喀蒙古籍咱雅班智達探析》,論文,2019年《中國藏學》第1期第137-143頁,CSSCI來源期刊。
咱雅班智達是蒙古地區著名的活佛轉世系統之一,在蒙藏互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章結合各種文獻,探討了喀爾喀蒙古籍咱雅班智達活佛系統的來源、一世咱雅班智達在西藏的主要活動及其主要經濟來源等問題。從中不僅可以了解明清之際蒙藏之間的互動往來,更有助于認識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傳播的具體表現。
(3)加央平措獨立完成的《拉薩市尼瑪塘寺主尊石雕獨雄大威德金剛及其背面梵體銘文之考》,論文,2018年《青海社會科學》(藏文版)第3期第41-49頁,CSSCI來源期刊。
該文深描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瑪塘寺主尊石雕獨雄大威德金剛的形制和造型特征的基礎上,塑像背面梵文譯成藏文和拉丁文轉寫體進行解讀,以此探討該塑像沿著絲綢之路傳入藏區腹地的歷史脈絡及其意義。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近一年來扎實開展實地調查和文獻搜集的基礎上,本課題綜合應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全面梳理藏傳佛教在藏區內、藏區外、境外的傳播與發展現狀,從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出發,深入探討藏傳佛教的轉型,藏傳佛教未來發展方向與路徑,揭示出藏傳佛教在轉型過程中的發展模式與路徑;通過對境外藏傳佛教的發展與傳播現狀,分析境內藏傳佛教學術團體、宗教界人士優勢;通過藏傳佛教在國際影響力的分析與研究,適當確定藏傳佛教在國家軟實力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分析藏傳佛教在宗教外交中的可能性實踐形式、路徑。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