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重大課題自立項以來,課題組積極開展研究。2017年12月11日上海師范大學召開國家哲社重大課題“多卷本《西方城市史》”項目工作會議,各子課題負責人陳恒、朱明、洪慶明、陸偉芳、李文碩等老師參加了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主要內容如下:確定了課題整體的撰寫體例與大綱形式以及,團隊搭建等問題:(1)本課題每卷字數控制在40-50萬字,按章、節、目編撰,每卷需包括前言與結語部分,除這兩部分以外,每卷應該還包含10-15章內容;(2)各分卷基本寫作思路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按專題撰寫,第二部分按國別/地區撰寫。以第一卷古代城市史為例,第一部分將圍繞“城市史學”概念進行總體回顧與論述(15-20萬字),第二部分撰寫古代地中海世界范疇內的城市歷史(25-30萬字);(3)學術寫作規范以《歷史研究》為參照,統一采用腳注形式。關于參考文獻,本課題采用章后文獻與卷末文獻兩種形式,最后由各分卷主編匯總剔除重復的文獻;(4)原則上,各課題小組成員應該是各高校在職在編人員,除特殊情況以外,不考慮研究生參與撰寫。課題組還確定了本課題未來開展活動的方向與形式:子課題負責人可根據各自課題的進展情況組織工作坊活動,原則上每年1-2次,工作坊至少有5篇成熟的學術論文。
此外,本次會議還確定了未來工作會議簡報、工作計劃表記錄以及相關微信公眾號推送的負責人員。李文碩老師繼續負責《城市史研究通訊》編輯工作,每年4期。并于2018年3月10日邀請王旭、侯建新、李劍鳴、陳志強等專家進行了開題工作會議,遵循專家意見基礎上,課題組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
1)本課題共有《古代西方城市史》《中世紀西方城市史》《早期近代西方城市史》《近代西方城市史》《當代西方城市史》五本系列專著,構成“西方城市史”,基本涵蓋了西方城市的起源、發展、嬗變,反映了西方城市的成就與不足,達到編纂“多卷本《西方城市史》”的目標,因而統一全書的編寫體例對課題的推進和完成尤為重要。2018年12月20號課題組舉行全體成員工作會議,通過討論初步明確了系列專著編寫體例,后經過專家咨詢,進一步確定了“編寫體例”,這為五本專著的撰寫提供了基本統一的體例。
2)基本完成了五本專著的詳細撰寫大綱(即詳細章節目錄,詳細到三級甚至四級目錄),課題組于2019年3月份召開大綱研討會,確定大綱定稿,并提交專家進行咨詢,確定詳細大綱,供各個子課題負責人或分卷主編指導編寫。
3)完成《古代西方城市史》和《近代西方城市史》等專著的部分初稿,初稿提交課題組進行審閱,審閱后形成樣章。擬召開研討會進行樣章定稿,“定稿”供各本專著的撰寫者參考。
4)在《新史學》《都市文化研究》集刊上連續8期開辟城市史研究專題研究,約請這一領域的專家就理論闡釋、實證研究兩個層面就是系統研究,可為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指導。
5)各個子課題除了完成資料收集、詳細大綱編寫外,多數已經撰寫出一定數量的初稿,如《西方近代城市史》已經完成二戰之前的西方城市史撰寫工作;《西方古代城市史》已經完成其中的部分專題史,如古代希臘羅馬城市史。一些子課題也完成了專題綜述。
6)各課題組成員發表相關專題研究論文、著作20多篇(詳見清單),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上發表的《全球化時代的中心城市轉型及其路徑》一文,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
7)與本科相關輔助文獻翻譯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啟動了“城市史譯叢”(上海三聯書店)、“城市與社會譯叢”(商務印書館),翻譯城市史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已出版了《文明中的城市》《歐洲城鎮史》《都市歐洲的形成》《歐洲的城市化》《威尼斯與阿姆斯特丹:十七世紀城市精英研究》《美國城市史百科全書》等,為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也在學術界產生一定影響。
總之,本項目正按照預定研究計劃執行。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年多以來,課題組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的收集,目前正在整理資料詳細清單。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或者做專題學術報告,如首席專家陳恒分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報告相關研究成果,同學術界就西方城市史研究進行交流。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組于2017、2018已連續兩年和《光明日報》《學術月刊》、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舉辦年度學術熱點問題評選,并產生廣泛影響。
《城市史研究通訊》(電子刊物)已經出版14期,設有會議通知、新書訊、城市史學術期刊目錄選登、網絡資源等欄目,在此項目基礎上創辦《城市史研究通訊》的目的是為國內學術界同仁提供前沿的、學術的、原創的學術資訊。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個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成員,分散在不同單位,組織協調難。今后將利用不同平臺,采用面對面研討和平臺研討相結合的辦法,推進各個子課題同步前進。
另外,在課題研究中,深感西方城市史已經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各個歷史階段不僅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學術觀點,而且有許多實證研究,出版了大量歷史文獻,隨著城市考古、科技考古、水下考古的興起,使得城市史研究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也是城市研究的關鍵問題。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代表性成果簡介
論文《近代早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城市——以那不勒斯、利馬、馬尼拉為例》(《世界歷史》2019年第2期)。西班牙帝國在早期全球化的進程中打造了一批殖民城市,其中分別處于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三座城市那不勒斯、利馬、馬尼拉在空間上體現了西班牙帝國推動下的城市發展模式。在經濟方面,西班牙帝國的大帆船貿易將三座城市聯系在一起,帶動了商品和貨幣的全球流動,同時也改變了城市的命運;在城市建設方面,三者具有相似性,即棋盤格的城市形態、加強了的城市防御、港口城市的特征以及居民和族群的多元化;在文化方面,西班牙帝國利用城市實現其文化霸權,即通過城市空間整合和儀式活動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近代早期西班牙帝國掀起的全球化影響深遠,在全球范圍內塑造了一種帶有其典型特征的城市類型,而這些城市的地位和空間變化則體現了西班牙霸權文化與在地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調試。
論文《空間生產的權利粘性及其綜合調適》(《哲學研究》2018年)空間權利是當代主體權利的重要內容,空間權利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文明與發展效應。但空間權利的粘性化、固化、壟斷,則會成為空間發展、社會發展的重要阻礙。權利粘性是指權利的不合理固化、壟斷化。權利包括空間權利是私人性與公共性、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空間權利的過度私人化,是導致空間權利粘性化的重要原因。空間主體的個體-私有幻象,空間占有的永恒-固化幻象,空間效用的財富-自由幻象,同當代空間權利的粘性化深層互動。把握空間變遷的制度彈性,營建一種有彈性的空間制度;把握空間治理的文明彈性,營建一種有彈性的空間文明;把握空間運行的心理彈性,營建一種有彈性的空間心理,對于克服空間權利的粘性化傾向,保持空間權利的流動性,推進空間生產、社會創新、社會發展的良性可持續,具有重要意義。
《光明日報》理論版系列論文“城市史:一門學理與現實兼具的學科”“當代西方城市史研究的五次轉向”“德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巴伐利亞模式”“19世紀倫敦的‘模范住宅’”“近代以來英國城市中的背靠背住宅”,從理論與個案兩個層面論述西方城市史的研究現狀。
《西方城市史學》為國內首部系統研究西方城市史學發展的著作,從時間上看,涵蓋了從農業時代至今的西方城市發展史;從地域上看,囊括了歐美及中東城市;從結構上看,注重聯系與比較研究。本書使用了包括歷史學、社會學、考古學等在內的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著述,因此是一部跨學科的城市史學著作。在論述過程中,將西方城市發展規律與多樣化相結合,對西方城市發展的歷史進行宏觀和個案研究的同時,對西方城市史學的相關理論、概念和研究方法進行探索,并在結合充足例證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本書對“城市”的定義做出了梳理與反思、強調城市史研究的多重視野和跨學科性質、辯證地看待西方城市史與城市理論對中國城市研究的影響。《史學理論研究》2019年第1期有王霏的書評《城市文明的嬗變——評〈西方城市史史學〉》。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9-2020:全部大綱定稿,每本專著完成至少1/3及以上,發表相關研究論文5篇,召開小型研討會2次。
2)2020-2021:完成全部初稿,基本建成本研究課題的研究文獻庫,發表相關研究論文5篇,召開小型研討會3次。
3)2021-2022:修改完善,定稿結項,出版。發表相關研究論文3篇,召開定稿小型研討會18次(每本專著分別召開)。
項目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