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研究”于2017年11月15日獲準立項,擬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從獲準立項至今已過去1年半多,在首席專家組織協調下,項目總體進展順利,成果顯著。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如下:
(一)研究啟動
在正式投標該項目前,首席專家已于2008年末開始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開設“英語史及英國歷史文獻解讀”課程,完成了約20萬字的《近代早期英國法人文獻整理與研究》書稿,較早開始關注和研究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為進一步優化項目設計論證,組織協調一流的專家團隊集中攻關,首席專家曾召開過小型學術研討會。在該項目獲批后不久,2017年11月25日子課題負責人俞金堯等人商議項目標書內容、立項通知要求與評審專家反饋意見,籌備下一步的開題事宜。此后,經過多次溝通和協商,課題組在研究計劃啟動方面達成許多共識。
1. 原計劃90萬字的結項成果增加為180萬字,由3卷擴展為6卷。在項目標書中原來設計的每個子課題15萬字,五個子課題共計75萬字,加上總課題負責人承擔的導論和尾論15萬字,這樣最終成果預計為90萬字,分上中下三卷。經過深入分析,課題組認為各子課題內涵極為豐富,工作量和文字量遠超預期,原有的篇幅設計過于保守。每個子課題以及相關研究成果將在原來設計的基礎上篇幅翻倍,結項成果由3卷擴展為6卷,以期結項成果更加系統而深入。
2. 劃撥子課題經費。每個子課題直接經費均為7萬元整,每個子課題間接經費均為3萬元整,每個子課題經費總額為10萬元整。2018年1-2月,先后完成了子課題負責人直接經費的撥付和首次間接經費的發放。這為研究計劃的啟動提供了經費保證。
3.調整子課題負責人。子課題“英國土地產權、‘三農’與城鄉關系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原來由谷延方教授負責。由于身體原因,他提出不再承擔該子課題的任務。課題組主要成員經過認真考慮、多方協商,并充分考慮到該項目獲準立項時專家評審反饋意見,大家一致同意變更子課題負責人,特邀請復旦大學許明杰老師擔任該子課題負責人。許老師先后獲得劍橋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受過英國經濟社會史及文獻學專門系統訓練,課題組認為他完全能夠勝任此項工作。
(二)項目開題
2018年5月26日-27日,課題組在天津召開了 “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研究” 開題研討會。開題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黃春高教授、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向榮教授等作為評議專家出席會議。項目首席專家與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匯報了課題總體與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評議專家在充分肯定的同時,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1.該項目是重大基礎研究課題,將有助于扭轉中國史學界某些空談理論的不良傾向,從而維護歷史學的學科尊嚴,將為建立中國的英國史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建議密切關注中國的英國經濟社會史學術動向,起到引領和開拓作用。2.該項目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幾乎沒有先例可循。英國的歷史文獻學至今在國內少有人問津,經濟社會史文獻學的專題研究更加缺乏。建議加強與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橫向比較和借鑒。3.該項目從國際學術界來看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尤其是重視中國學者在英國經濟社會史方面取得的學術成就,體現中國特色。建議關注《過去與現在》等國際學術期刊有關英國歷史文獻學的最新研究動向。4.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分類有特色,建議在這一分類的基礎上,建立中國人自己的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數據庫。這將極大促進英國經濟社會史研究的發展。5.建議統一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術語,以利于翻譯、理解和創造性地轉化有關研究成果。
這次項目開題研討會還根據國家重大項目立項通知要求,為保證階段性成果與最終結項成果的質量,成立了“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研究”編纂委員會。
(三)項目新進展
在項目開題研討會之后,首席專家與各子課題負責人共同總結了評議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重新梳理和分析了研究計劃和任務分工,并開始擬定各自的寫作思路和寫作大綱。各子課題相繼召開了研討會。同時,為了在課題組成員之間及時有效地分享學術信息和資源,課題組利用移動硬盤、百度網盤等現代科技手段,初步建成了1個僅供內部學術研究使用的約120G左右的專題特色數據庫。各子課題均已完成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與此同時,本課題已完成了對英國國家檔案館的實地調研,至今本課題組成員陳立軍教授仍然英國訪學。
截止到目前,本課題發表階段性成果論文總計5篇、出版相關著作1部。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目前,本課題組已完成1978年至2018年間有關英國經濟社會史(1300-1900年)的中國學者的論文、著作成果收集和整理工作;已完成主要英文期刊有關本課題論文的英文摘要和整理工作。
2018年5月26-27日順利舉辦了開題研討會。各子課題隨后不久也召開了子課題研討會。2018年9月1-2日,本課題組主要成員均參加了在復旦大學舉辦的中世紀晚期與近代早期英格蘭的經濟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該會議由復旦大學主辦,主題是中世紀晚期與近代早期英格蘭的經濟社會變遷,會議語言為英語。主要參加人員有?巳卮髮W弗倫奇(Henry French)教授、惠特爾(Jane Whittle)教授,赫特福德大學墨菲(Anne Murphy)教授,威爾士亞伯大學斯科菲爾德(Phillip Schofield)教授,以及劍橋大學布里格斯(Chris Briggs)博士等。本課題組首席專家提交了論文,做了大會發言。
2019年6月15日,本課題組正式聘請劍橋大學著名的英國經濟社會史學家約翰·哈徹爾(John Hatcher)教授為學術顧問。哈徹爾教授是本課題組第四子課題負責人許明杰老師在劍橋讀博時的導師,對本課題有著濃厚興趣并表示全力支持本課題的研究工作。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8年5月26-27日本課題組順利舉行了開題研討會。天津師范大學新聞網 http://news.tjnu.edu.cn/info/1002/5927.htm對此及時進行了報道。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whis.cssn.cn/sjs/sjs_xsdt/201806/t20180607_4351341.shtml則對此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報道。這些報道有助于擴大本項目的社會影響。
由于本項目屬于基礎理論研究,階段性成果主要以學術論文的方式呈現。在階段性成果中,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已出版的著作,尤其是在《光明日報》理論版刊發的文章,均有助于提高課題研究質量,擴大本項目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具體情況見“階段性成果清單”。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在基本政策環境方面,主要是如何避免陷入繁瑣的財務報銷程序,尤其是因全面實行公務卡結算,課題組成員報銷基本的圖書資料費程序復雜而艱難,出國調研經費的使用辦理手續更加繁雜,致使直接經費在較長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使用。建議在對經費的使用、子課題負責人的調整、具體研究隊伍成員的進出等方面,實行相對更加靈活的管理方式。
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題總經費和績效分配明顯不足。本項目由5為子課題負責人共計26位成員組成研究團隊,他們都為本課題研究付出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結項成果由3卷改為6卷,篇幅成倍增加,研究任務成倍加重。但由于總經費為60萬元,每人劃撥10萬元之后,召開一次開題研討會就已經捉襟見肘。因此,首席專家一直不敢支出必要的經費,以防結項時出現赤字。首席專家個人除了承擔一個子課題之外,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組織協調進度上,今后計劃每年至少舉行兩次工作會議,共同討論寫作提綱、協調內容交叉等若干重大學術問題。這就使課題總經費和績效分配顯得更加不足,因而確有必要予以滾動資助。
英國歷史文獻學在中國可以說尚待起步,而其不但涉及中世紀及近代早期拉丁語、諾曼法語、英語史等,而且還涉及跨文化理解問題,難度之大,不言而喻。況且,這種歷史文獻學專題研究需要花費很大工夫,而又難以見到實際成效。因此,無人不識其重要性,但又無人愿意問津。本課題組成員卻義無反顧、知難而上、甘愿奉獻,正是出于我們對中國世界史學科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項目中的一個子課題“英國土地產權、‘三農’與城鄉關系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原由天津師范大學谷延方教授負責。由于身體原因,谷教授提出不再承擔該子課題的任務。課題組特邀請復旦大學許明杰老師擔任該子課題負責人。2018年4月19日,本項目首席專家提交了變更子課題負責人申請。當年6月4日收到來電拒絕了這一申請,理由是子課題負責人應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然而,考慮到本項目是基礎性、原創性、專業性都很強的課題,許明杰老師盡管尚未取得副教授職稱,但課題組認為他是能夠勝任這一工作的。理由如下: ①他先后獲得劍橋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是國內難得的受過英國經濟社會史及文獻學專門系統訓練的學者; ②他研究方向為英國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他的學位論文、近期研究成果等均與該項目子課題高度契合;③他在英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的導師為英國經濟社會史著名學者約翰·哈徹爾(John Hatcher)教授,具有難得的學術聯系渠道和學術資源;④他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研究方向得到該項目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在該項目獲準立項時,評審專家反饋意見明確建議吸收“國內受過專門系統訓練的學者,如復旦大學講師許明杰”;⑤該子課題原來的負責人谷延方教授,確實是由于身體原因,不便再承擔該子課題的任務。基于以上理由,課題組在尊重回復意見的同時,將該子課題的實際工作交給許老師負責。事實證明,許老師不僅較快進入了研究狀態,而且還完成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為保證課題進度和研究質量,課題組將等待許老師晉升副教授之后,再次提出由他擔任該子課題負責人的申請。
另外,為了在出科研成果的同時出人才,加強科教融合,服務人才培養,課題組注意吸收本學科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參與到項目研究過程中。例如,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歐文明研究院的在讀研究生姚海寧、畢彥平、商世嬌等人均不同程度參與進來。他們的研究方向、學位論文選題均與本項目有關,也將有一定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這將有利于推動本項目在科教融合方面的進展,發揮本項目的育人作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疾病的漩渦:19世紀的霍亂與全球一體化》,載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2期。該文是一篇譯文,由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醫學史中心主任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撰寫,由本課題組重要成員鄒翔教授翻譯。19 世紀的霍亂是爆發于印度孟加拉地區進而蔓延全球的傳染病,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嚴重影響到不同地區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與貿易往來,也引發了國際性恐慌;魜y的爆發雖然有生物學的醫學的原因,但也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應對霍亂大流行的過程不僅僅是單純的醫學干預與治療,也與當時社會環境、政治權力、國際利益的糾葛博弈等存在著深層的互動關系。在某種意義上,19 世紀霍亂大流行既是全球化的結果,也是全球化進一步深化的原因。正是由于經濟、貿易、人口等的全球性流動,才導致霍亂的全球性蔓延,反過來,也正是由于霍亂的全球性蔓延才使得國際性的經濟、政治、醫療衛生等的合作成為可能,最終促使人類在面對共同命運的時候協調反應、加強對話。截止到2019年7月2日,該文共計被下載閱讀168次,被轉引1次。
2.《英國禁奢法的多重意蘊》,載于《光明日報》(理論版)2018年4月2日第14版。該文由本課題組重要成員、子課題負責人李新寬教授撰寫。他在負責的子課題展開研究過程中,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英國經濟社會史上消費活動文獻,發現了禁奢法的多重意蘊。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國禁奢法從不斷出臺到數量激增再到突然廢除,這一發展歷程突顯了這一時期英國經濟社會狀況的急劇變遷。英國禁奢法具有多重意涵和復雜的目標指向,雖然屢屢頒行,具體執行效果并不理想。18世紀以后禁奢主張難以進入立法程序,與英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過程中奢侈消費的轉向有著密切關系。首先,隨著購買力的提升,過去被視為奢侈品的商品現在成為大眾消費品。其次,隨著英國社會中消費主體中等階層的形成,英國人的消費品位從追求奢侈到追求舒適,更愿意享用“新奢侈品”。最后,隨著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消費已經成為驅動英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3.《海牙和平會議與國家根本利益問題》,載于《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7期。該文由本課題負責人張乃和教授撰寫。在收集和整理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文獻過程中,本課題負責人發現國家的根本利益問題至關重要。以海牙和平會議的原始記錄以及當時國際媒體的報道為文獻基礎,本文梳理分析了1899年和1907年兩次海牙和平會議上,與會各國代表圍繞著國家根本利益問題展開的激烈爭論。海牙和平會議盡管確立了國家根本利益不可仲裁的原則,但也為討論國家根本利益問題提供了平臺。然而,由于國家根本利益被視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禁區,因而難以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在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指導下,借助于海牙和平會議的原始記錄以及當時國際媒體的報道等文獻,人們就可以較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有關國家根本利益問題的爭論。這將有助于拓展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研究的歷史視野。截止到2019年7月2日,該文共計被下載閱讀95次。
4.《“共同體”與英國重商主義者的富強觀》,載于《江海學刊》2019年第3期。該文由本課題組重要成員王闖闖撰寫。隨著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收集和整理的深入,英國重商主義文獻得以集中研究。研究發現,英國近代早期的重商主義者是富強觀念的重要倡導者。學界的研究長期集中于重商主義思想中“求富”與“求強”的關系,但忽視了一個更為基礎的問題,即作為一種價值追求,謀求富強是否正當。從經濟倫理的角度看,重商主義者的富強觀與當時流行的共同體倫理難以兼容。為了讓求富求強在倫理上正當,重商主義者通過移花接木的方式,仍以共同體為根據,但將共同體的內涵從有機社會置換為國家,將共同體中公私間的有機聯系替換為利益關系,形成了一套以國家主導經濟競爭、公私利益系于富強的經濟倫理,成為從傳統觀念向資本主義精神的過渡中的重要一環。截止到2019年7月2日,該文在中國知網已被下載閱讀38次。
5.《13世紀英國教會的大地產經濟》,載于《世界史論叢》第一輯:前工業時代的信仰與社會,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1日出版。該文由本課題重要成員、子課題負責人許明杰老師撰寫。通過深入解讀和利用中世紀英國教會地產文獻,英國經濟社會史上一個重要問題,即農業資本主義起源問題,就有可能得到重新認識。學界一般認為,英國農業資本主義起源于中世紀末期,但最近一些學者指出,英國在更早時期就存在有資本主義特征的農業經營。本文回應此爭論,集中探討13世紀英國最具集中經營特征的教會大地產經濟。研究發現,教會大地產上的農業經營盡管帶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特征,但其本身存在明顯不足,又因當時各種經濟社會條件限制,最終未能催生出農業資本主義。對這一時期教會大地產農業經濟水平,甚至英國農業經濟的整體水平,不用做過高評價。這是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專題研究的新收獲。
6.《歐洲文明轉型與史學現代化》,東方出版社2019年6月版。該書總字數約23萬字,由張乃和、于洪、郭軍偉共同撰寫,旨在弄清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的學科基礎、學術環境和現代史學話語體系等。伴隨著歐洲文明轉型,現代史學得以誕生,這以19世紀后期蘭克學派的形成為標志。由此上溯,至15世紀意大利人洛倫佐·瓦拉和同時代的英格蘭人皮科克遙相呼應,共同揭示了“君士坦丁贈禮”的真相,這一文獻學的突破成為史學的現代獨立批判意識的濫觴,也是歐洲史學現代化的開端。實際上,史學現代化是歐洲文明轉型的有機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分的。但在觀念上,我們把現代史學的誕生抽取出來,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現代史學與除了現代史學之外歐洲文明之間的相對位置及其關聯方式。歐洲史學現代化改變了史學是關于過去的知識的傳統看法,明確了史學不僅是關于過去真實性的知識,而且還是關于現在合法性的知識,也是關于未來可能性的知識。歐洲史學現代化也使歷史文獻學成為現代史學知識大廈的基石。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統一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術語和編輯體例,為形成規范、科學、系統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礎。
2.督促和協調各子課題進度,依照合作協議,完成各子課題發表階段性成果任務指標,以確保課題成果質量。
3.編寫文獻學著作指南,將由東方出版社正式出版,使之成為本項目研究期間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之一。
4.組織各子課題負責人實地考察,以便于進行中英比較研究,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英國歷史文獻學的理論與實踐。
5.參加國內外與英國經濟社會史文獻學相關的學術會議,追蹤并把握國內外前沿學術信息,交流、宣傳項目研究成果,擴大項目影響。
6.每年組織召開2次以上課題組工作會議,及時檢查和協調課題研究進度,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扎實推進研究工作,把結項成果做成學術精品。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