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項目開題論證情況
本項目于2017年11月獲得立項,于2018年4月14日在山東大學舉行開題啟動儀式暨開題論證報告會。出席開題論證報告會的專家有:東北師范大學韓東育教授,福建師范大學王曉德教授(世界近現代史領域)、南京大學范金民教授(明清史領域 )、暨南大學劉永連教授(中外關系史領域)、山東師范大學李云泉教授(中外關系史領域)。專家組成員一致認為,“壬辰戰爭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項目的開展還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中日韓三國學者克服因異國史料缺陷所帶來的以自國歷史為中心而輕視他國作用的研究傾向,尤其是對于有助于東亞三國共同歷史的研究,也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榮辱觀、和平觀和國際合作觀。項目四個研究團隊集國內研究壬辰戰爭史的中青年學術精銳,他們又具有扎實的韓國語或日本語基礎,又有壬辰戰爭史的前期研究成果,必將取得高質量的成果。同時,隨著項目的實施,將會形成一支以山東大學為中心的研究中日韓關系史的專門團隊。另外,日本學者津野倫明(高知大學教授)、韓國學者金圀泰(高麗大學教授)、樸現圭(韓國順天鄉大學教授)、加拿大學者許南麟(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卜永堅教授等研究壬辰戰爭史的專家也列席了項目開題論證報告會。他們認為,該項目不僅涉及日本、韓國和中國的三國史料數量巨多,而且古代日語史料的翻譯難度極大,需要隨時得到日本古文書學者的幫助,希望能加大資金支持。
2、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項目團隊每月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協調各子課題組進度、討論整理資料過程中所出現的具體問題等。截至2019年6月,我們在廣泛搜集保存于中、韓、日三國的有關壬辰戰爭傳世文獻基礎上,已整理出相關史料277萬字。原計劃至2020年1月完成265萬字的資料整理任務,目前約提前半年。
子課題一為“中國壬辰戰爭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現已基本完成對《明神宗實錄》相關內容的摘選、錄入、標點、校勘,并逐步展開對《萬歷起居注》《萬歷疏鈔》《萬歷絲綸錄》《經略復國要編》《孫月峰先生全集》《經略御倭奏議》《王文肅公文集》《敬事草》《內閣奏題稿》《張毅敏公文集》《明史》《明史稿》《明史紀事本末》《征東實紀》等相關度較高的明朝文獻的摘選、錄入、標點。目前,子課題一組已對15部明朝相關文獻進行了整理,形成了80萬字的史料整理初稿。
子課題二為“韓國壬辰倭亂與丁酉倭亂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目前集中輯錄和整理《朝鮮王朝實錄》(該官方編年史書中有關壬辰戰爭的歷史記載非常豐富),我們以韓國奎章閣所藏太白山本為底本,現已對1591年至1599年間的《朝鮮宣祖實錄》相關內容進行了刷選、錄入、標點和異體字處理,F已刷選(指在《朝鮮宣祖實錄》中選錄與壬辰戰爭相關的史料)和錄入共計230萬字,并完成對其中的194萬字的標點和校核。此外,我們對柳成龍《草本懲毖錄》、趙慶男《亂中雜錄》、樸東亮《寄齋史草》、申炅《再造藩邦志》、鄭琢《龍蛇雜錄》等朝鮮王朝個人文集也進行了初步刷選和錄入(目前錄入80萬字,尚未勘校整理)。
子課題三“日本文祿之役與慶長之役原始文書的翻譯、整理和研究”為戰時官方史料,由于這些文獻屬于古代日語“侯文”史料,此文體在現代日語中已不再使用,最初負責這個課題的寧波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鄭潔西長于現代日語史料,對于侯文日語史料的理解和翻譯有很大困難。所以,近一年該組的史料翻譯只在項目組內進行了一定的試譯工作。鑒于這個情況,首席專家陳尚勝在2019年4月20日專門重新組織識讀侯文史料的相關學者,抱病從醫院請假出來召開專題會議,達成調整該項目課題組負責人(由山東大學日語系教授邢永鳳替換鄭潔西副教授)的共識,一旦獲得批準我們立即實施翻譯整理工作。
子課題四“日本文祿之役與慶長之役戰爭日記與戰后相關傳記的翻譯、整理和研究”為戰時民間史料和戰后重要文獻,也多屬于古代日語“侯文”史料,對史料理解和翻譯的難度大。目前正在集中進行對兩部重要史料進行整理和翻譯,一部是小瀬道喜的《太閤記》(總計約6萬字),另一部是大關定祐著、黑川道真編的《朝鮮征伐記》(總計約20萬字),目前已經整理和翻譯、校對3.3萬字。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我們在對壬辰戰爭史料進行研究整理的同時,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三年在山東大學主辦“壬辰戰爭研究(國際)工作坊”,每屆研究工作坊確立不同主題(第一屆主題“壬辰戰爭的歷史記憶——以史料為中心”、2018年第二屆主題“壬辰戰爭與日本、朝鮮、明朝三國政治生態”、2019年第三屆主題“壬辰戰爭與日本、朝鮮、明朝三國經濟”),并圍繞主題在全球范圍內邀請相關研究學者來濟南參加討論。參加研究工作坊的學者,除了我國大陸和香港學者外,還包括韓國、日本、加拿大以及德國學者。我們通過這個國際研究工作坊,既搭建了一個中外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的研究平臺,為我們掌握域外相關史料和研究信息提供了便利,且為構建以我們為主導的壬辰戰爭史研究國際學術重鎮創造條件(目前已得到部分國外學者的初步認同,甚有學者自費來濟南列席會議)。
為了培養我國研究壬辰戰爭與16-19世紀東亞地區國際關系史研究的專門人才,我們自2018年4月起又以壬辰戰爭史為主題主辦研究生論壇,F已主辦兩屆,主題分別是“壬辰戰爭與16—17世紀之交的東亞”、“全球史視野下的壬辰戰爭”。每屆邀請外校近十位博士或碩士研究生與我校中外關系史專業博士生和碩士生一起交流,并得到參加國際研究工作坊的與會學者的學術指導。
此外,壬辰戰爭項目團隊成員也積極參加國外的相關學術研究活動。2017年11月,陳尚勝教授赴韓國國立晉州博物館參加“丁酉再亂(1597)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在會上發表《論丁酉戰爭爆發后的明軍戰略與南原之戰》的主旨演講;2018年,陳尚勝教授先后兩次出席由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主辦的韓中歷史論壇,發表《16世紀末—17世紀前期東北亞地區國際戰爭與認同問題》《17世紀朝鮮君臣關于“倭亂”與“胡亂”的歷史記憶》;2019年,陳尚勝教授赴日本名古屋大學參加“16—19世紀東亞國際關系史研究的可能性國際會議”,發表《近世東亞約百年間(1592—1683)戰爭與國際秩序變化——以“華夷之辨”為中心》。
目前韓國史學界已經了解到我們研究課題情況,并保持對我們項目的持續關注。他們甚至在我們的影響下,主張韓國學者也應開展對三國有關壬辰戰爭史料的整理研究,如金一煥所寫的《壬辰戰爭編年史集成與主題數據庫建設的必要性》(韓國《李舜臣研究論叢》第29卷,2018年),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也啟動了將《事大文軌》(原為古代漢語)翻譯成韓文的研究課題,韓國國立晉州博物館還準備開展壬辰戰爭史料韓文翻譯的工作。從韓國學者心態上說,他們希望由他們來主導對壬辰戰爭史料的整理研究,而不愿我們來主導。這也恰恰說明,我們的這個項目,已經影響并刺激了韓國學界對于壬辰戰爭異國史料的研究。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三屆“壬辰戰爭研究(國際)工作坊”舉辦情況均由山東大學新聞網頭版報道,兩屆“山東大學中外關系史研究生論壇”舉辦情況均由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網站頭版報道?紤]到項目剛剛進行一年半,所遇困難不少,我們尚未積極回應相關媒體和學術雜志的采訪。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從目前所設四個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看,第三與第四個子課題進展相對緩慢。主要原因在于相關史料屬于日本古代侯文,現有課題組成員識讀困難。同時,原來所制訂的每千字按100元支付翻譯報酬標準太低,根本無法聘請到其他專長學者參與翻譯事務。同時,我們也在日本遴選剛剛博士畢業且通侯文的青年學者加盟課題組。目前,一名青年才。ㄈ毡疽粯虼髮W胡煒權博士)已通過學院內審和校外專家評審,一旦通過學校進人程序就可加入課題組。第三與第四個子課題進展緩慢,還由于這兩個子課題負責人現在皆不在山東大學工作。第三子課題負責人鄭潔西副教授本來就在寧波大學工作,并且從日本讀博士學位開始就一直從事壬辰戰爭史研究,也非常熱心于參與我們組織的這項工作。不過,從我們啟動這項重大項目后,他卻困于自己單獨承擔的項目而無時間參與。根據鄭潔西副教授本人的意愿,我們曾專門報告請示對第三子課題負責人予以調整(改為山東大學日語系主任邢永鳳教授擔任),亟待批準。而第四子課題負責人趙彥民副教授,已于去年七月份因夫妻分居兩地(妻子在大連)并且需要照顧年邁父母原因,從山東大學調往大連外國語大學工作。他在新的工作單位面臨到新的工作任務,使我們這項日本史料的整理和翻譯也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正在選聘胡煒權博士,以協助首席專家協調兩個子課題組開展項目工作。
我們在開展項目研究工作中還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項目資金不足。按照原計劃書整理史料500萬字的任務,由于經費不足,我們不得不采取低標準發放漢文古籍整理和日文古籍翻譯的勞務費,目前漢文古籍整理(包括錄入、標點、核校等各環節工作)勞務費發放標準按每千字50元計算,日語(侯文)古代史料的整理與翻譯費按每千字100元(現在申請提高到每千字250元)標準,都低于目前學界相關工作標準。因此,我們亟需申請滾動資助,以搞好壬辰戰爭史料的整理和翻譯工作。
由于項目資金不足,我們在開展相關研究活動中,譬如主辦的壬辰戰爭國際研究工作坊會議經費,以及平常項目研究開會召集外地學者來濟南開會,我們都是通過申請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一流學科建設經費來補充實施的。但明后年能否繼續得到經費支持,還需要下半年提出會議經費申請并得到學校審評通過。
我們在整理壬辰戰爭史料和開展壬辰戰爭研究過程中,深切感到明朝作為當時大國在東亞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也在不斷向史料提出問題,明朝作為一個大國是如何與朝鮮王朝進行政治軍事合作的?在合作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可以總結?明朝在先后應對三場戰爭(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鮮之役)暴露出哪些問題短板?明朝在朝鮮戰爭中的后勤軍需供應問題在哪些方面?同時,我們也真正體會到,正是從這場戰爭開始,東亞地區連續發生國家間的戰爭,造成了以中國王朝為中心的東亞世界秩序開始解構,這是東亞地區發生重大變化的開始。
我們建議,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既有重要學術意義又有重大現實政治意義的項目,由于重在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多國相關史料,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不限于80萬)。同時,考核過程中也需要兼顧相關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的綜合性因素。另外,我們也祈望領導充分理解這項工作,它對于支撐未來中國學者在壬辰戰爭與東亞傳統秩序研究領域國際主導地位的意義。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趙彥民:《壬辰戰爭:耳冢歷史記憶的再建構、越境與交涉》(《民俗研究》,2018年第4期,CSSCI來源期刊。)
該文認為,耳冢(今日本京都市東山區豐國神社門前,埋葬壬辰戰爭時期被日軍割下的朝鮮軍民及明軍耳鼻,以及供養這些亡靈的地方)作為壬辰戰爭歷史記憶的其中一個表象,隨著不同時代的變化,具有不同的內涵。耳冢從豐臣秀吉時代建立至今,經歷了德川幕府、明治—昭和、戰后等不同時代。德川政權在否定豐臣秀吉侵朝行徑的同時,有選擇地保留了耳冢,一方面與朝鮮保持往來,一方面則通過豐臣秀吉的“武威”來震懾朝鮮,把耳冢當作與朝鮮進行外交的政治工具。明治時期,在明治天皇倡導下,舉國上下重建豐國神社并舉辦各種紀念活動,豐臣秀吉的歷史記憶得以復舊和圣化,耳冢也被重新賦予了意義。戰后,耳冢雖沒有被“抹消”,但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被忘卻的對象。1990年以后,隨著以在日韓國人和朝鮮人為主的耳冢祭奠活動的定期化,耳冢的歷史記憶成為日韓間共有的記憶。至今,在耳冢未來的歸屬問題上,日韓雙方的交涉仍在持續。該文主要以歷史記憶為著眼點,探討耳冢作為歷史的再記憶化之過程。以往研究主要從實證主義研究的視角出發,側重于對耳冢這一歷史客觀事實的梳理、補充與明辨,以“還原歷史”。與此不同,該文的研究焦點不是耳冢的客觀歷史事實,而是探討這一客觀歷史事實作為記憶是如何被建構、形塑和利用的,具有哪些時代特征。
2、陳尚勝:《丁酉再亂時期明軍援救朝鮮情況與壬辰時期的比較》(收于趙湲來、北島萬次、陳尚勝主編:《丁酉再亂史:韓中日共同研究》,韓國坡州:法友社,2018年。)
該文認為,考察和比較丁酉再亂與壬辰倭亂這兩個時期明朝對朝鮮救援的不同情況,不僅有利于揭示明朝對朝鮮國防安全政策的性質,也有助于觀察明朝在朝鮮和日本戰爭的戰爭狀態下的政策調整能力和軍事應對能力。本文從明朝對朝鮮遭遇丁酉再亂求援的反應過程、丁酉應援朝鮮的軍事指揮體系構建、丁酉再亂時期明軍的軍事戰略安排和具體兵力調遣、丁酉再亂時期明朝與朝鮮兩國軍隊的軍事合作等四個方面,與壬辰倭亂時期明朝的相關情況進行考察和比較,認為明朝對丁酉再亂的反應更為迅速;而明朝在應對壬辰倭亂時將掌管援朝御倭事務的“經略”由兵部侍郎提升為兵部尚書直接擔任,是為了保證經略督促國內各地督撫協同配合以保障御倭戰爭的指揮權力;而丁酉再亂時期明朝于經略之外增設朝鮮“經理”,也是為了促進明朝與朝鮮之間的軍事合作和后勤保障能力;這一時期不同于壬辰時期只設一位總兵官而分設四位總兵官,則是適應所調入朝作戰兵員來自中國多地的情況,并兼顧了軍事戰略安排的多路進攻方略需要。明朝調入到朝鮮的援軍,從壬辰倭亂時期的四萬五千余人,增加到丁酉再亂時期的九萬余人,幾乎增長一倍,反映出明朝對于援朝御倭戰爭動員能力的增強。這一切表明,明朝在丁酉再亂時期的政策調整能力與軍事應對能力都有顯著的加強,表明明朝維護朝鮮王朝國土安全的立場一直堅定。而朝鮮國王在丁酉再亂時期明確承認明朝經略和經理對于指揮御倭戰爭的主導權,也使丁酉戰爭時期明鮮兩軍合作得到顯著改善,從而確保了丁酉御倭戰爭的最后勝利。
3、陳尚勝:《論丁酉戰爭爆發后的明軍戰略與南原之戰》(收于《第一次讀到的丁酉再亂(1597)》,韓國首爾:青史出版社,2019年。)
該文認為,丁酉戰爭爆發后,明朝迅速做出了再次援朝御倭的決策,并重建軍事指揮體系,進行戰略部署,南原之戰是丁酉戰爭爆發后明軍在朝鮮遭遇的首場戰斗。南原之戰的失敗不僅在于南原的明軍主將楊元個人輕率寡謀,還在于朝鮮水軍在閑山島海域的覆沒使南原失去屏障,還在于鄰近明軍與朝鮮軍隊缺乏相互配合與援救,更在于明軍的戰略失誤以及相關決策者的急躁心理。不過也正是南原之戰的失利,明朝及時調整了援朝御倭的軍事戰略。同時,文中批駁了韓國學者把南原之戰失敗原因完全歸結為明朝軍隊的觀點。
4、陳尚勝:《歷史上的東亞體系與中國機制》(收于陳尚勝、楊魯慧、余東華主編《東亞命運共同體》,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9年。)
本文在考察古代中、日、韓之間國家關系基礎上,揭示出朝貢和互市兩種制度的功能以及演進原理。文章認為,中國漢唐王朝在與東亞鄰國交往過程中所推行的朝貢制度,導致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形成。而10世紀以后中國王朝所推行的海上互市制度,又促成了東亞經濟體系的形成。表明歷史上東亞體制的形成,皆由中國機制所構筑。
5、陳尚勝:《近世東亞約百年間(1592—1683)戰爭與國際秩序變化——以“華夷之辨”為中心》
一般來說,區域國家間相互認知的變化與這個區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相關。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末,東北亞地區進入了歐美史學家所說的“戰爭世紀”(The Century of Warfare),曾發生三場大規模戰爭,即日本侵略朝鮮戰爭(1592—1598)、明清戰爭(1616—1683)、清鮮戰爭(1627年、1636年)。該文認為,這些戰爭不僅在三國間形成了不同的歷史記憶和歷史認識,而且由明朝遺民發動的“華夷之辨”還曾引起中國、朝鮮、日本三國儒者對戰爭是非的討論。17世紀后半期東亞三國“華夷之辨”的討論結果,形成了視自己為“華”而斥對方為“夷”的鄰居觀,從而改變了東亞三國原來以明朝為中心的區域認同基礎,F有研究一般著重于從國家之間政治關系形態來討論區域國際關系秩序,相對忽略了人們對于鄰國的相互認知。該文創新點在于就對這三場戰爭的討論,結合三國對鄰國的認知問題,來考察17世紀東亞國際秩序的區域共同心理變化。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明朝方面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研究
目前正在進行對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茅瑞征《萬歷三大征考》、《萬歷邸鈔》、侯繼高《全浙兵制考》等文獻的整理工作。考慮到目前進度和預計體量,考慮今后將主要工作投入到相關度較高的文獻中,對原研究計劃書中一些相關度較小文獻暫不做整理。此外,為加強文獻整理質量,今后考慮聘請有經驗的文獻學學者協助核校。
2019年8月—2019年12月,繼續對東征將領的記述進行搜集和整理。如姜良棟《東征錄》、明朝將士在朝鮮所寫的書信《唐將書帖》、《唐將詩畫帖》等。
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對明人文集中所藏有關壬辰戰爭的內容進行摘錄。如周孔教《周中丞疏稿》中相關奏議,以及《明經世文編》所涉原始文獻、《明別集》《四庫禁毀書叢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未收書輯刊》等大型叢書中的壬辰戰爭相關文獻。
2021年1月—2021年6月,從“中國方志庫”、“中國家譜庫”中搜集參與壬辰戰爭的明朝將官人物資料。
2021年7月—2021年12月,開展對臺灣地區及海外所藏相關明朝文獻的補錄工作。
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全面整理、核校前期工作,做好驗收準備。
預計最終整理出明朝方面有關壬辰戰爭的史料200萬字,并撰寫文獻解題3萬字,子課題組擬發表研究論文2—3篇。
2、朝鮮王朝方面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研究
子課題二組現有文獻整理成果已經超過原定總目標(230萬字),原計劃書中的部分內容今后將以解題的形式來呈現,不再逐一標點整理,并將以韓國學界壬辰戰爭研究論著目錄的形式,詳細介紹韓國學界的研究狀況。
與此同時,將開展對《事大文軌》的整理準備工作!妒麓笪能墶肥枪夂>曜胼嫃d編纂的從宣祖二十五年至光海君十年期間的外交文書集,收入朝鮮與明朝禮部、兵部等來往的咨文,還有奏、表、戕、詔、諭旨等,涉及壬辰戰爭時期文書的部分為卷一至卷十二。該內容涉及戰爭指揮、朝鮮軍隊的訓練、各戰役的戰況、講和交涉、光海君分朝的情況等,對壬辰戰爭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是其收入的文獻種類與形式相當復雜,整理難度巨大。
此外,目前至2020年12月,將繼續整理官方史料《朝鮮宣祖實錄》。
2021年1月—12月,將柳成龍《草本懲毖錄》、趙慶男《亂中雜錄》、樸東亮《寄齋史草》、申炅《再造藩邦志》、鄭琢《龍蛇雜錄》等個人戰爭記錄資料錄入原文,并進行標點整理,預計80萬字。
2022年1月—10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文獻解題工作。
3、日本方面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
子課題第三組將對《日本戰史 朝鮮役文書》,三鬼清一郎的《豊臣秀吉文書目録》、《豊臣秀吉文書目録(補遺)》,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的《大日本古文書》進行重要史料的選擇性翻譯,在2019年12月前完成10萬字翻譯任務,在2020年12月前再完成10萬字翻譯任務,在2022年1月前再完成剩下20萬字翻譯任務。
子課題第四組將在2020年12月前完成對《太閤記》和《朝鮮征伐記》的翻譯任務,總計約26萬字,在2022年1月前再完成對《黑田家譜 朝鮮陣記》、《西征日記》、《高麗日記》等史籍的翻譯,完成剩下的24萬字翻譯任務。
2022年1月—10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日本史籍文獻的解題工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