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古動物DNA視角下的絲路文化交流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2日14:1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于2017年11月15日獲得批準,立項伊始,項目首席專家蔡大偉教授組織子課題負責人和相關研究人員召開了項目動員會,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方向和內容等項目基本框架,同時細化課題分工確保研究進度順利進行。

    經過前期精心準備,2018年4月14日,在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舉行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古動物DNA視角下的絲路文化交流研究”開題報告會。項目咨詢評議專家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袁靖教授,吉林大學朱泓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賴旭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魏堅教授,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教授組成。蔡大偉教授代表項目組作開題報告。報告從選題價值和研究狀況,總體框架和預期目標,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和創新之處以及研究進度和最終成果等幾方面進行了闡釋。與會的咨詢評議專家認真聽取了項目組報告,充分肯定了項目的重大學術價值和吉林大學在此方面研究擁有的雄厚實力,同時也就研究可能面臨的諸如材料的搜集、古DNA數據分析難度大,各課題的契合要求高以及成果如何面向公眾等實際困難進行了討論,并為項目的規劃和具體實施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專家組建議,要全面搜集資料,總結現有認識,做好科學研究,加強合作交流。

    開題報告會順利召開,標志著項目正式全面啟動。2018年1月-2019年7月,各子課題組按照預定計劃開展各項研究,項目運行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截至到今年7月的初步統計,項目組成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1人次,國際交流8人次,發表著作1部,發表學術論文6篇,現有學術成果已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1.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遺存研究》

    目前動物考古子課題進展良好,完成了對寧夏沙塘北塬遺址(2015年)、三十

    里鋪遺址、閆家莊遺址、水廠墓地、石硯子墓地、新疆羅布泊樓蘭故城遺址(2014年)、尼勒克吉仁臺遺址、霍吉爾特墓地、沙灣大鹿角灣遺址、沙灣寧家河遺址、石河子遺址、魚兒溝遺址、哈密五堡遺址、內蒙古赤峰乃林皋遺址(2016年)等十余處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近兩萬件動物骨骼的種屬鑒定工作,可鑒定動物種屬標本近9000件,共32個種屬,諸如哺乳類動物有馬、牛、羊、駱駝、狍子、梅花鹿、馬鹿、豬、狼、狗、狐貍、貉、獾、野兔、東北鼢鼠、黃鼠等,鳥類包括環頸雉、鴨、鵝、雁、鷹等。此外,還對諸遺址內共出的近百件骨角制品進行分析,種類包括骨刀、骨匕、骨錐、骨簪、骨錐、骨鏢、角錐等,還發現部分骨角料;從這幾種骨角器的選料取材、加工工藝、制作流程、功能用途等方面進行,并對具有代表性的骨角器進行詳細研究,分析其痕跡來源、制作工藝。通過以上研究,了解當地居民所使用骨角器的特點,推測當地居民的工具加工水平,加深對當地生產生活狀況的認識。

    2.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古DNA全基因組研究》

    按照研究計劃,項目首先開展了樣本工作,先后2017和2018年7月先后兩次赴新疆地區采集絲路沿線不同時期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新采集到新疆羅布泊樓蘭故城遺址(2014年)、尼勒克吉仁臺遺址、霍吉爾特墓地、沙灣大鹿角灣遺址、沙灣寧家河遺址、阜康白楊河遺址、石河子市十戶窯墓群、和布克賽縣219國道松樹溝墓地、魚兒溝遺址、哈密五堡遺址、艾斯克霞兒爾(南)等遺址出土的馬、牛、羊等200余例樣本,年代跨度從4000BP-1000BP。我們還走出國門遠赴俄羅斯、蒙古等地采集到了Tsaraam 匈奴墓地、Hovsgol青銅時代遺址的樣本40余例。我們對新采集的樣本以及實驗室現有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分析。目前建庫并測序的樣本:馬152例,牛63例,山羊31例。

    在馬的研究中我們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陜西省神木縣木柱柱梁遺址以及寧夏隆德縣沙塘北塬遺址中,我們識別出此前從未見報道的一種馬科動物Equus ovodovi。對自三個古代遺址的26個古代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首次通過二代測序技術獲得了Equus ovodovi的完整全基因組數據(14.6X),我們的研究準確地揭示了Equus ovodovi系統發育位置,群體歷史動態,對現存馬屬動物的基因貢獻及其滅絕原因。所有結果均顯示該物種和驢、斑馬共同祖先由于大約200萬年前的輻射進化而相繼發生分歧,與馬屬中非馬物種(驢、斑馬等)的關系較近(圖1)。14C測年數據表明該物種距今3400年前仍在東亞幸存,中國是該物種最后的避難所,由于環境改變以及人類過度獵殺,最終在青銅時代滅絕。其余古代馬數據正處于全基因組數據分析整理階段,我們初步構建了ML樹以及PCA分析,確定古代馬與其他地區古代馬和現代馬的關系。

    在有關古代牛的分析中,我們也取得了重大圖突破,研究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東亞大陸主要分布的是C型原始牛,而該種牛并沒有被馴化,而是在青銅時代滅絕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一個距今5000年左右的樣本中發現了近東地區起源的T3世系。從目前的研究看,這可能代表著最早進入東亞地區的家養黃牛,很可能與距今5000年前歐亞大陸西部人群向東擴張有關。目前,有關古代牛的研究已經發表了3篇文章,后續的全基因組文章正在準備中。

    有關山羊的DNA數據正在分析中,通過比較中國古代山羊和現代山羊的線粒體單倍型分布,我們初步發現早期古代山羊(4000~2000 年前)有著豐富的單倍型,從距今650年前開始線粒體單倍型逐步單一化。對 Y染色體單倍型的分析發現,古代山羊曾經有著 Y1A和 Y2A兩種單倍型,但是在現代南北方山羊均為 Y1A類型。利用 outgroup F3 檢驗對古代山羊和現代南北方山羊的遺傳關系進行分析,發現古代山羊和中國南方山羊的遺傳距離最近,而與中國北方山羊的遺傳關系較遠,表明中國北方山羊在歷史上可能與外來種群有雜交或發生過種群替換。

    3.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文化交流研究》

    按照計劃全面收集新疆、西北地區和境外中亞地區距今5000-2000年考古學文化相關資料、人骨資料和動物殉牲資料,并對資料進行了初步整理。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整理,梳理了境外草原地區相關考古學文化、新疆和西北地區秦漢以前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并在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了研究:境外中亞和歐亞草原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研究;中國西北和新疆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研究;中國西北、新疆和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研究;新疆、西北和境外鄰近地區人群體質特征研究。課題組已經完成了5篇論文的寫作(見附錄),其中三篇文章已經發表,兩篇待刊,均發表在CSSCI檢索期刊。下一步將從考古學文化視角上揭示不同時期各文化之間的聯系,以及可能存在的交流路線;開展動物殉牲研究和人群體質特征研究,為考古學文化交流研究提供參考。最終要全面整合項目組其他子課題動物考古學和古動物DNA研究成果,并以此為基礎一方面完善新疆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另一方面進一步揭示不同時期不同東西方文化在絲綢之路的交流和傳播的時間和路線,完成最終結項成果。

    (二)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遺存研究》

    動物考古子課題主要赴寧夏、內蒙、新疆等地區新石器時代至漢代考古遺址出土動物遺存開展整理與分析工作,并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及動物研究所進行現生標本的比對工作;此外,還收集了大量的中外埋藏學著作及文獻資料,針對整理的遺址出土相當數量鳥類骨骼遺存的情況,翻譯了《The bird building book: a manual for preparing bird skeletons with a bone identification guide(鳥類骨骼標本制作及鑒定手冊)》并擬于2019年底出版。

    2018年9月1日-9日 課題組成員梁琪瑤和劉祿赴土耳其參加第13屆ICAZ世界動物考古學大會。梁琪瑤以“Ancient bird remains from Houtaomuga, Da’an City, Jilin (China)”為題對后套木嘎遺址出土的鳥類遺存進行種屬鑒定,痕跡分析,遺址使用季節和周圍生態環境的相關探討,加深了對遺址性質的理解。劉祿參加了以“Bone tools from Chengsijiazi (Liao and Jin dynasties), China”為題,對吉林省西部城四家子遼金古城出土的骨器、原料以及骨器加工的方式進行歸類分析,對骨器的利用及所反映的人類行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18年9月26日-10月16日項目組成員王春雪與學生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2019年4月10日至14日,課題組成員王春雪和王家琪赴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參加了第84屆美國考古學年會,并在分組會議上分別作了題為《Experimental Study of Ostrich Eggshells Beads Collected from SDG site, Northeast China》、《Identification of Adhesive on Bone-Handled Microblades from the Houtaomuga site in Northeast China》的報告。

    2.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古DNA全基因組研究》

    2017年7月,2018年7月,首席專家蔡大偉教授赴新疆烏魯木齊、阜康、石河子、伊犁等地,考察考古工地,并采集樣本。

    2018年5月21-30日期間, 5月28日,邊疆考古中心舉辦了主題為“絲綢之路與歐亞草原東部考古新進展”的吉林大學考古日學術活動,會議由蔡大偉教授、潘玲教授主持,俄羅斯科學院物質文化史研究所Minaev Sergey教授匯作了《俄羅斯匈奴考古的新發現》報告,俄羅斯科學院彼得大帝人類學和民族學博物館Moiseev Viacheslav教授作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口歷史:顱骨測量數據和非測量數據的整合》報告,蒙古國家博物館Tserendorj Odbaatar副教授作了《蒙古國新發現的鮮卑貴族墓地》報告,蒙古游牧文明國際研究所Batsuuri Ankhbayar副教授作了《蒙古國發現的匈奴古城——三連城研究》報告,蒙古烏蘭巴托大學考古系Enkhbayar Mijiddorj副教授作了《高勒毛都2號墓地》報告。

    2018年8月5日至2018年8月25日期間,項目組成員崔銀秋教授出訪蒙古,與蒙古國國家博物館ODBAATAR TSERENDORJ主任討論合作交流事項。

    2018年9月1日至9日,首席專家蔡大偉教授和博士生朱司祺赴土耳其參加第13屆ICAZ世界動物考古學大會。蔡大偉教授以《Ancient horse DNA reveals the transition of human subsistence strategy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Bronze Age in Nenjiang River Basin, Northeast China》為題詳細介紹了利用古代馬和牛DNA揭示嫩江流域古代居民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業模式的轉變問題。朱司祺以《Mitochondrial genome analysis of horse remains from Jartai Pass, Xinjiang》為題介紹了對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遺址出土的馬遺骸進行的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從古今中外等幾方面說明了該地區可能存在的物種及文化交流。

    2018年10月首席專家蔡大偉教授與課題組成員崔銀秋教授赴俄羅斯物質文化史研究所與Miniaev Sergey教授開展“早期鐵器時代中亞的古代人群”合作研究。

    2019年1月7日至2019年1月19日,課題組成員崔銀秋教授出訪德國,參加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國際會議Transeurasian millets and beans, language and genes,會后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進行科研合作交流研究。

    3.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文化交流研究》

    2018年6月3-10日,項目組邵會秋、Annie Chan赴法國巴黎參加了史前和原史科學世界聯盟第十八屆國際會議(IUPPS),并提交了On funerary architecture, accoutrements, and activities and the permeation of the Bronze Age Andronovo Culture through Xinjiang的大會發言,并與同組的會議代表對一些感興趣的學術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并對今后可能開展的國際合作交換了意見。

    2018年8月19日至8月28日,課題組邵會秋、魏東赴新疆烏魯木齊、伊犁、博爾塔拉、哈密和吐魯番等地調研,考察了當地博物館和發掘工地。

    2018年9月9日至9月15日課題組楊建華、邵會秋赴俄羅斯烏蘭烏德參加第九屆“蒙古、貝加爾西伯利亞和中國北方古代文化”國際學術會議,并分別以項目論文《東周時期北方腰帶飾的起源于傳播》和《中國北方和歐亞草原的幾種動物紋裝飾研究》 進行發言。

    2018年11月21日-12月5日,項目組楊建華、邵會秋赴俄羅斯西伯利亞米努辛斯克市,同米努辛斯克博物館開展交流合作工作。

    2019年1月19日至1月23日,課題組邵會秋、魏東赴烏魯木齊參加新疆考古發掘年會,了解了最新的發掘和研究成果。

    (三)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對項目進行了專題報道,課題組將古代動物、古DNA與考古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開創了絲路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視角,并在研究方法上進行突破,對于中國在絲路文化交流研究領域提升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4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網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古動物DNA視角下的絲路文化交流研究”開題》,對開題報告會做了重點報道。http://www.cssn.cn/zx/bwyc/201804/t20180415_4136173.shtml。

    2018年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第1435期以簡訊形式進行了報道項目內容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1804/t20180420_4158398.html 。

    2018年6月22日新華社新媒體《以中國考古學家啟動“用古代動物DNA還原絲路文化交流”計劃》,詳細介紹本項目研究背景、研究內容和研究意義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3941695194318995&wfr=spider&for=pc 。

    國內知名網站以及新媒體如21CN科技、東方資訊、中國文化傳媒網、大風號等進行了轉載。

    (四)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遺存研究》

    由于寧夏、新疆、內蒙等地區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考古遺址出土動物遺存數量

    眾多,種屬繁雜,研究周期較長。部分骨制品需要進行顯微CT掃描以及掃描電鏡分析的工作,因為需要去中科院古脊椎所進行相關測試及后期數據處理做工作,預約及后期數據處理周期比較長(一般需要3至6個月)。大部分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需進行食譜分析,選取標本進行碳、氮穩定同位素測試分析工作,周期較長;此外,還需要與遺址所處的古環境進行耦合研究,但部分遺址缺乏相關的古環境、年代學樣品采樣及分析工作。基于上述問題,需要進一步并建立系統的動物骨骼形態學數據庫,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針對對于部分遺址缺少古環境及年代學信息的情況,課題組積極聯系考古遺址發掘領隊,補采相關的年代學及古環境學樣品,并抓緊進行相關測試分析工作。

    2.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古DNA全基因組研究》

    本課題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古DNA基因組數據的數量和質量問題,盡管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246例樣本的建庫和測序工作,大多數的樣本測序深度低于1X,僅有少數樣本的內源DNA含量高,測序深度高于1X,第二個問題是有關于與全集基因組數據分析。目前看,古DNA研究已經全面準變為以二代測序分析為主的局面,國外實驗室開展較好,目前已經有一整套成熟的分析流程,而我們進入較晚,分析方法和流程尚不熟悉,盡管已經選派學生去相關單位學習,但尚不能熟練運用,嚴重制約了我們的分析進度。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擬采取下列辦法解決,首先,還是要加大初篩樣本的數量,只有初篩數量上去,才能篩選到較好的樣本,其次,改進實驗技術,選派學生到國外先進實驗室學習最新的古DNA技術。最后,與國外相關學者開展學術交流,學習和掌握世界最先的數據處理方法。

    3.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文化交流研究》

    本子課題目前面臨的問題有三方面。其一,關于絲路沿線不同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梳理工作,目前僅僅梳理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的相關資料,有關阿凡納謝沃文化、切木爾切克文化、奧庫涅夫文化、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尚未梳理,考古學文化框架,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和構建。其二,有關絲路沿線古代居民的體質研究尚處初步階段。其三,古代家養動物所反映出來的人群互動如何與考古學文化結合起來,還處于摸索階段。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將加快絲路沿線考古學文化的梳理工作,構建好考古學文化框架,在此基礎上,與古代動物的遷徙移動和人群體質變化有機結合在一起,為絲路文化交流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新的線索。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 Dawei Cai,Naifan Zhanga,Siqi Zhua,Quanjia Chena,Lixin Wang,Xin Zhao,Xiaolin Ma,Thomas C.A. Roylee, Hui Zhou,Dongya Y. Yang. 《Ancient DNA reveals evidence of abundant aurochs (Bos primigenius)in Neolithic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98 (2018) 72–80.

    后套木嘎遺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紅崗子鄉永合村西北約2公里處,新荒泡東南岸的一處沙沙崗上。2011~2014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后套木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該遺址出土遺存大致可以分為七期。后套木嘎遺址第三期遺存屬于嫩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種新的考古遺存,年代距今6500—5600年前后。后套木嘎遺址第四期屬于哈民忙哈文化遺存,年代相當于紅山文化晚期。在這兩期的發掘材料中,牛占哺乳動物骨骼總數的81%以上,經過動物考古學家形態鑒定初步確定這些牛屬于東北野牛(Bison exiguus)。根據考古發掘資料,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北方廣泛分布著東北野牛、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和王氏水牛(Bubalus wangsjoki)。直至BC3000,在中國北方地區還有野牛存在,但種屬尚不確定。在BC2500,家養黃牛開始在中國北方出現。因此,中國北方地區野牛的種屬鑒定及其與家養黃牛的關系一直是考古學家關注的焦點。對后套木嘎遺址三期和四期的野牛遺骸進行了古DNA分析表明幾乎所有古代牛均屬于野生原始牛,其母系并不是常見的T世系,而是近年來在中國發現的一個未被馴化的世系C。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第四期的樣本中,發現了1例樣本攜帶有近東起源的T3世系。這一結果暗示當地的原始牛并沒有被馴化,而在距今5000年左右,近東地區的家養黃牛開始擴散到了東北地區,可能與歐亞大陸西部人群的向東擴散有關。

    本文被SSCI/SCI/A&HCL收錄

    2. 蔡大偉、張乃凡、朱存世、朱司祺、郭家龍、邵鑫月、郭雅琦、楊東亞:《寧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黃牛的分子考古學研究》,《邊疆考古研究》2018年第23輯。

    寧夏回族自治區與甘肅接壤,處于北方農牧交錯帶及河西走廊沿線,廣義上也屬于甘青地區的一部分,歷史上曾是東西方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寧夏水洞溝遺址中出土的西方莫斯特文化勒瓦婁哇技術的石器被認為是史前東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對話或風向標。寧夏地區晚期考古遺址中也出土了許多的黃牛遺骸,代表著早期進入中國的家養黃牛。

    本文對寧夏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和春秋戰國時期4個遺址出土的27個古代黃牛骨骼和牙齒樣本進行了古DNA提取、擴增和分析,從22樣本中成功獲得了古線粒體DNA數據(成功率81.5%),揭示了的3個世系(T2、T3、T4)和11單倍型數據。數據分析顯示晚期黃牛和早期黃牛DNA單倍型有些不同,暗示著后來會有不同的黃牛不斷引進寧夏地區。結合先前北方地區6個不同時代遺址黃牛的古DNA數據,我們發現寧夏地區和其它中國地區相似,以T3為主,輔以低頻的T2和T4的遺傳結構早在新石器晚期和青銅早期就已經形成,并且一直持續到現今。從目前的考古材料和古DNA資料來看,中國古代黃牛應全部來自近東地區的普通牛,主要通過河西走廊進入甘青地區(包括寧夏地區)并進一步向東擴散,在新石器晚期的龍山時代應該就已經擴散到了中原地區。

    本研究重點分析西北地區古代黃牛與中原以及東北內蒙古地區古代黃牛的遺傳關系,為探討西北地區在黃牛起源與擴散中所起的重要地位提供新的分子線索。

    3. Dawei Cai, Naifan Zhang,Xinyue Shao, Weilu Sun, Siqi Zhu, Dongya Y. Yang. 《New ancient DNA data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sheep and cattle in northern China around 4000 BP》,Asian Archaeology (2018) 2:51–57.

    距今4000BP,隨著全球性降溫事件的出現,西北地區植被由森林草原退化為溫帶草原,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原地區龍山文化和內蒙古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也都普遍進行了牛、羊等家畜飼養。在如此大的范圍內,都存在牛、羊等家畜的飼養,這反映出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對距今4000年前的家畜進行古DNA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揭示家牛和家羊的起源地點,地區間畜牧業的發展情況,而且能夠使我們了解新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地區人群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我們分析了距今4000年北方地區青海長寧、陜西石峁、中原陶寺、以及內蒙古大山前等遺址出土的綿羊和黃牛樣本的古DNA,重建這一時期主要家畜的母系遺傳結構,通過與其他地區家畜的對比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4. 周慧 主編 《中國北方古代人群及相關家養動植物DNA研究》,科學出版社,北京,2018年。

    本書主要對2010年以來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古DNA實驗室對中國北方地區古代人類及動植物遺骸進行的研究成果做一總結和歸納。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新石器時期至鐵器時期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內蒙古地區以及西北地區的古代遺址出土人類遺骸的古DNA分析結果,揭示了東北地區從新石器時期至鐵器時期人群遺傳結構的變化以及反映的人群遷徙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了新石器至鐵器時期中國北方古代動植物遺存的古DNA研究結果,包括對中國北方黃牛,綿羊,山羊,以及驢的古DNA研究,同時對新疆青銅時期出土的小麥和黍進行了古DNA分析。

    5. 邵會秋:《中國北方、新疆和歐亞草原文化的交往:以動物紋裝飾為視角》,《西域研究》2018年2期。《中國考古》網全文轉載

    動物紋裝飾是北方民族和草原文化最為顯著的標志之一,不同種類的動物紋裝飾來源并不相同,論文從動物紋裝飾的視角出發,探討了六種具有代表性動的物紋裝飾的起源和傳布,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北方、新疆和歐亞草原文化之間的交往。

    6. 邵會秋、張文珊:《新疆安德羅諾沃文化研究綜述》,《西域研究》2019年2期�!吨袊脊拧肪W全文轉載

    新疆地區是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的重要分布區,近年來的考古工作積累了大批與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相關的考古材料,相關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些成果對于歐亞草原青銅時代考古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已有的研究包括那些成果?目前的研究存在什么不足?如何進一步推動新疆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研究的深入?這些問題的回答都需要對新疆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遺存的研究史進行詳細的梳理。本研究通過對新疆安德羅諾沃文化共同體遺存研究史詳細的梳理,來討論目前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對如何推動新疆安德羅諾沃遺存研究的深入提出自己的意見,為深入討論史前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7. 楊建華、李宜峰:《東周時期北方腰帶飾的起源與傳播》,《西域研究》2018年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中國北方長城地帶以及它所在的歐亞草原東部地區在公元前7~前2世紀的青銅時代晚期和早期鐵器時代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這種交往既體現在功能性很強的武器于馬具上,也體現在具有文化認同意義的腰帶飾上。以往的論述已經涉及了武器與馬具和腰帶飾中的牌飾,本研究對帶飾這種最普通的裝束部件進行梳理,從而使這一階段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交往過程更加完整。東周時期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腰帶飾是“胡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作為帶扣的動物紋飾牌和聯珠形帯飾、S形帯飾的發展演變大致分為三期五段,反映出其自東向西由內蒙古東部傳播至內蒙古西部和寧夏等地的過程。S形帶飾主要見于男性墓葬中,聯珠形帶飾則主要見于女性墓葬,并由實用趨向象征意義。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東周時期中國北方腰帶飾的傳播也反映了中國北方對歐亞草原的文化影響。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遺存研究》

    繼續按照原計劃開展下一步研究,重點集中在以下3各方面:

    (1) 目前收集的動物遺存數量眾多,種屬繁雜,很大一部分樣本尚未鑒定完畢,下一步將繼續對現有樣本進行種屬鑒定。

    (2) 對部分樣本進行顯微CT掃描、掃描電鏡分析以及殘留物分析,計劃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脊椎動物進化與人類演化重點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

    (3) 對部分關鍵樣本進行14C測年,同時開展穩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古人飼養策略。

    2. 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出土動物古DNA全基因組研究》

    繼續按照原計劃開展下一步研究,重點集中在以下3各方面:

    (1) 繼續收集絲路沿線遺址新發掘出土的動物遺骸。

    (2) 繼續開展古代樣本的建庫測序工作,爭取篩選出更到質量好的樣本,然后進行深度測序。

    (3) 對現有數據開展全基因組學分析,重點是揭示群體遺傳歷史、馴化基因的選擇。

    3.子課題《距今5000-2000年前絲路沿線文化交流研究》

    繼續按照原計劃開展下一步研究,重點集中在以下3各方面:

    (1) 對阿凡納謝沃文化、切木爾切克文化、奧庫涅夫文化、塞伊瑪-圖爾賓諾文進行梳理,完善考古學文化框架。

    (2) 開展絲路沿線古代居民的體質研究以及古代殉牲的研究。

    (3) 將動物考古學、古DNA研究、體質人類學等的相關研究成果,同考古學文化研究進行有機整合,揭示絲路文化的史前文化交流。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99re6这里只有精品|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91大神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9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中日韩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国产夫妇精品自在线|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只做精品|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热久久99精品这里有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青娱分类视频精品免费2|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www.午夜精品|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1国二国三|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内射一二三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 日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的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