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自2017年11月項目批準以來,課題組按計劃開展相關的調研、資料搜集和研究工作。目前調研工作已完成大半,資料搜集工作基本完成,包括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并通過會議形式統一了各卷的研究思路和理念。各子課題均按照預訂計劃有序地開展研究,各卷的撰寫大綱已基本完成。
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邀請多位業內專家舉辦了項目開題報告會,經過一天的討論,充分吸納各位專家的意見,確定了項目的研究方向和計劃。2018年7月,召集子課題負責人和項目組成員對西安及其附近的帝陵資料進行了詳細調研,包括秦始皇陵、西漢十一陵、唐十八陵等。2018年10月,對西夏王陵進行了全面的調研,獲取相關的研究資料。2018年12月,為推進項目的研究,邀請國內有關帝王陵寢的田野考古一線學者和研究專家30余位,舉辦了“繼承與創新: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學術研討會,通過兩天的會議,課題組了解到最新的考古資料,并根據各歷史階段陵寢制度的共性與個性,系統梳理了項目研究的具體思路,擬定了各卷詳細的研究大綱。
各子課題均根據各歷史階段的具體情況開展資料搜集和整理的工作,先秦卷的研究重點在于東周時期,列國王陵的考古資料已搜集完備,并對《左傳》、《呂氏春秋》、《國語》、《禮記》、《儀禮》等文獻中關于陵寢、喪葬的記載進行了梳理。秦漢卷已基本完成了考古資料的收集工作,特別是將最新的東漢帝陵資料納入到研究中,文獻資料包括前四史等正史資料,還包括《帝王世紀》、《水經注》等資料。魏晉南北朝卷的資料相對較復雜,涉及多個政權,尤其少數民族逐步融入中華民族的過程是本卷撰寫的重點和難點,目前相關的研究資料基本完備。隋唐卷的負責人長期從事田野一線工作,考古資料收集完整,包括一系列新的發掘材料,撰寫大綱已經明晰。宋遼金元卷同樣涉及多個政權,除了元代沒有起陵外,其余帝陵的考古資料陸續公布,目前考古簡報和報告、正史記載等資料已基本搜集完成,相關的筆記小說資料正在整理過程中。明清卷的撰寫已有較好的研究基礎,子課題負責人前期已分別對明清皇陵有過深入的研究,近一年又分別對河南、陜西、甘肅等地的明代藩王墓資料又做了細致的實地調研,補充了明代帝王陵寢的研究資料。目前已著手準備將明清時期的皇陵進行全面、整體的研究,試圖究明明清皇陵之間的傳承性,以及自身特征形成的文化因素來源問題。
通過一年半的調研以及會議交流等活動,課題組已統一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和撰寫綱要,并綜合各卷的研究特點,避免重復研究,擬打算在以往六卷本的基礎上,增加總論卷,研究內容包括古代陵寢制度的相關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一些貫穿各歷史階段的共性問題,如古代帝王陵墓的選址、陵前石刻的發展、陵前祭祀、宗教信仰等內容。關于古代帝王陵墓的保護問題也是各卷的共性問題,該部分內容也將納入到總論卷進行闡述,一方面探究歷代王朝對前代帝陵的維護和祭祀,另一方面是對各王陵進行價值評估,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建議。
根據目前所公布的研究資料,分裂時期的帝陵資料相對欠缺,如五代皇陵是解決唐、宋皇陵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時期,而研究資料基本處于空白。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代表性成果一
韓國河、張鴻亮:《東漢陵園建筑布局的相關研究》,《考古與文物》待刊。
主要觀點:東漢陵園的勘探主要集中在邙山陵區,發掘則以朱倉M722、M707與白草坡陵園面積較大。陵園布局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存在標準與簡化兩種模式。標準模式中緊鄰封土東側、南側2組建筑單元構成內陵園,其余3組建筑單元則分布于內陵園之外的東北部,各建筑單元可依次與“石殿”、“鐘虡”、“寢殿”、“園省”、“園寺吏舍”相對應。東漢陵園的“上陵禮”可能在原陵的“石殿”舉行,以“石殿”、“寢殿”為代表的“前朝后寢”模式形成于明帝在位期間。東漢陵園布局還表現出“坐西朝東”向“坐北朝南”轉變,其內、外陵園結構可能對唐代陵園的上宮、下宮格局也有一定影響。
學術價值:本文根據近年的發掘新資料,結合相關的文獻記載,首次對東漢帝陵陵園布局進行探討,提出東漢陵園布局存在標準模式和簡化模式兩類,并分析了這兩種模式的基本內涵和歷史背景,這對探究東漢帝陵的內涵以及后世陵園格局的淵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代表性成果二
劉尊志:《漢代墓葬中的玉璧斂葬》,《華夏考古》2018年第6期。
玉璧斂葬是兩漢時期具有一定等級墓葬中常見的喪葬行為,相關墓葬有一定數量,斂葬位置與方式較為多樣。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玉璧斂葬在西漢時期得到較大發展,東漢時則漸趨衰落。漢代墓葬中的玉璧斂葬反映出當時社會相應的喪葬目的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漢代斂葬制度和習俗的發展和演進。
學術價值:本文系統梳理了兩漢時期斂葬玉璧的現象,分析玉璧斂葬的位置和主要方式,在此基礎上討論其淵源和發展,這為探究玉璧在兩漢時期的文化內涵有較大的價值。
代表性成果三
劉毅:《河南地區明代藩王府邸、陵墓遺存調查的啟示》,《華夏文明》2018年第12期。
主要觀點:河南省境內曾經駐守過明朝的11 府親王,其中周府、唐府等藩王遺留的王府和王陵的文物資源十分豐厚。王府遺存包括遺留的石獅子、宮墻、后花園高臺建筑等。藩王墓葬除潞簡王及其次妃趙氏陵園大體保存完好以外,其他各地藩王陵墓已經基本沒有。文章認為應強化這些文化遺產所在地周邊民眾的認同感,進一步強化文物保護意識,行政主管部門、文博考古專業人士、歸屬地民間達成有效的共識,找到利益平衡點,處理好切實保護、合理利用、轉借他用的關系。
學術價值:該文系統梳理了河南地區明代王府和藩王墓的分布和保存狀況,其中有較多作者實地調研的資料,這對學界開展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文章在分析遺存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保護措施,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經過前期的初步調研和會議交流,目前課題組已統一了各卷撰寫的主題和思路,考古資料和文獻材料的搜集工作已完成大半。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下一步具體的研究計劃如下:
2019年7月至9月,首席專家召集各子課題負責人及成員繼續開展調研工作。調研重點集中于河南、內蒙古、江蘇、浙江、北京、河北等地,了解東漢、西晉、北魏、北宋、遼、南朝、南宋、明、清等皇陵的詳細分布、基本內涵、保存現狀等。
2019年10月至11月,各子課題針對隋文帝泰陵、漢獻帝陵、五代皇陵等開展考古勘探工作,探明各陵封土、地宮、陵園以及陵寢建筑的分布、形制等內容,補充學界研究資料的空白。
2019年12月,召集各子課題負責人以及相關的專家學者,召開項目中期研討會,討論下一步的研究方案,進一步明確研究思路。
2020年,各子課題系統梳理史料和考古發現等文獻資料,從個案入手,圍繞歷代陵寢制度的主要特征,總結各階段的典型模式。充分探討“(喪)葬”與“祭”的關系問題,解讀各類設施的內涵。重點闡釋歷代陵寢在當時社會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反映的社會思想、文化內涵等。探索帝(王)陵墓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2021年~2022年,各子課題撰寫并完成最終成果。定期召開碰頭會,協調研究進度。由首席專家牽頭,整合研究成果,組織召開學術討論會,宣傳推介課題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