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獲批之時起,項目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組負責人及所有項目參與者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就項目原先設計的內容,在文庫文獻整理與搜集、課題研究等方面均能按項目申報書規定的進程按部就班地開展工作,各部分工作均達到甚至超過項目原設計的進程,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現分別陳述如下。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1.項目開題的準備工作
2017年11月,本課題自獲批之時起,課題組就開始全面工作,為課題開題論證報告會做準備。
文獻整理與搜集組對《亞細亞文庫》的圖書進行搜集、整理。依據1938年滿鐵哈爾濱圖書館編輯出版的《“亞細亞文庫”目錄》提出的文庫圖書收藏為依據,將館內現存的“亞細亞文庫”圖書集中整理,對收藏年代(1906年-1945年)的俄文、西文圖書進行收集篩查,排檢是否有遺漏的符合文庫收藏標準的圖書,對已被文庫收入但卻沒有來得及重新編入目錄的圖書,進行集中管理。經過細致的篩查,搜集到符合文庫收集條件的圖書93冊。對整個書庫的圖書進行整理:整個子課題項目組對亞細亞文庫的4179冊俄文及1427西文進行全部的細排、串架及除塵。全部文庫圖書依據滿鐵分類法進行細排、遵照文庫的原A和M大類進行架位計算,串架、下架、細排,為與1938年滿鐵機構出版的《亞細亞文庫目錄》及1942年出版的《追錄》進行比對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行整理排架后,確認《亞細亞文庫》圖書語種為俄語、英文、德語、法語、波蘭語、意大利語、雅庫特語等。圖書進行細排后,對于書標不清楚的圖書,進行書標補打工作。為課題組的開題工作做好了準備。
基于文獻對中國史和世界史研究的兩個子課題組對項目申請書中所擬列的研究內容又進行了小組研討并完善,對文庫文獻進行有針對性的選讀,并提出擬翻譯的計劃,為以后深入研究相關問題打下基礎。
2.項目開題論證工作
2018年4月11日,項目開題論證會在吉林大學召開。吉林大學吳振武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評審專家組組長由東北師范大學曲曉范教授擔任,專家組成員有南京師范大學齊春風教授、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戈洛托娃?嘉琳娜?古里揚諾夫娜、吉林大學張廣翔教授、陳景彥教授、四川大學周琳教授。項目首席專家王劍教授從研究對象、研究框架和總體內容、研究的重點難點以及預期成果四個方面做了詳細介紹。專家組對項目的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進行了認真評議,高度評價了“亞細亞文庫”所具有的獨特學術價值,在充分肯定項目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專家組提出了完善建議,從文獻的使用和保護、文獻目錄的整理、出版和數字化以及整理與研究相結合、深入挖掘文庫史料價值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開題論證會后,課題組針對開題專家們所提出的建設性意見,確定了對現存吉林大學圖書館的“亞細亞文庫”進行整理、揭示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內容分三個方面:一是對現有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篩選、編排、元數據的著錄工作。二是根據文庫1938年的原目錄和1942的《“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追錄》和當前文庫的實際館藏的對照,比對出當前文庫的實際館藏散佚的書目信息,以此為線索在國內外圖書館進行搜集整理,力圖收全補齊,使得“亞細亞文庫”的全貌得到重現。第三,對文庫進行文獻學和歷史學的研究,從不同的語種、文庫的內容、版本價值、史料價值和某些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研究。
根據課題的總體研究內容,具體分為三個子課題展開研究。子課題一:亞細亞文庫的數據整理及散佚文獻搜集。對文庫進行書目元數據的整理與著錄,在此基礎上編成“亞細亞文庫”新的總目錄、“亞細亞文庫”分類目錄、“亞細亞文庫”散佚文獻目錄、“亞細亞文庫”文獻索引等大型工具書。在對文庫的所有文獻數據錄入完成后,按原文庫的目錄將散佚文獻依據《和漢分類法》比對出來,依據原目錄的著錄項目,將紙本著錄數據錄入為電子版的元數據,形成文庫散佚文獻書目。子課題二: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以東北史為中心的中國史研究。“亞細亞文庫”的資料被分為“A”和“M”兩大類。“A”是俄文“Азия”(亞洲)的簡寫,包括我國除東北地區以外的其他地區及日本、朝鮮、印度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圖書資料;“M”是俄文“Манчжурия”(滿洲)的簡寫,包括滿洲(我國東北地區)、蒙古等滿蒙地區及西伯利亞地區的圖書資料。通過對文庫內容的分類研究,以新材料研究新的歷史問題,或對歷史問題進行新的研究。最終形成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以東北史為中心的中國史研究論文集或專著。子課題三: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以俄國史為中心的世界史研究。“亞細亞文庫”中俄文文獻占整個文庫全部語種的近90%,是研究近現代以來帝俄侵華史、近現代東北亞國際關系等問題的重要文獻資料,其中的“A”類文獻的內容就實際反映了近現代中日、中朝、中印關系問題以及西藏問題。它為解讀當代中國周邊國家關系歷史累因,提供非常必要的依據。通過文獻的分類整理、部分重要文獻的翻譯,以及基于這些內容的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以俄國史為中心的世界史(近現代東北亞復雜的國際關系史),有利于認知現今俄羅斯遠東政策的來龍去脈,也有利于正確看待當今東北亞國際關系。
開題論證會的成功舉行,既為項目研究的前期論證提出諸多建設性的意見,進一步完善了項目設計的內容,也為后續研究的開展指明方向和思路。項目研究一年來的開展及取得的成績是與開題論證會的成功密切相關。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在設計之初,根據文庫整理與研究的實際需要,設置了三個子課題,即,“亞細亞文庫”的數據整理及散佚文獻搜集;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以東北史為中心的中國史研究;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以俄國史為中心的世界史研究。三個子課題基于開題論證會后項目組的安排,各自都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工作。
1.“亞細亞文庫”的數據整理及散佚文獻搜集組的進展情況
(1)項目組對《亞細亞文庫》圖書進行元數據著錄
編制《亞細亞文庫圖書著錄規則》。為了統一著錄規則,規范亞細亞文庫圖書的著錄,并為以后將亞細亞文庫建成數據庫做準備,在依據CADAL項目標準規范集的基礎上,參考《CALIS聯機合作編目手冊》(2000)年版及《西文文獻著錄條例》(2003年版),結合實際數據錄入的細節,撰寫了《亞細亞文庫圖書著錄細則》。細則的編制,規范了子課題一項目組的數據錄入規范,為《亞細亞文庫》圖書元數據的正式出版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
對整個文庫文獻的數據整理采用元數據(DC)著錄。之所以選擇元數據格式,是因為DC元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MARC格式,又在DC的單元內容上借鑒了MARC的數據單元內容,它適應于動態的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采用DC著錄,為日后“亞細亞文庫”文獻的全文數字化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對“亞細亞文庫”文獻進行元數據著錄,除擬錄入的15個核心元數據外,還增加和漢分類法、中圖分類法、收藏歷史、館藏地、書影等特色項目,共計錄入36項款目,對文獻進行系統完整的揭示。
參照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公布的標準規范“元數據標準規范集”的要求,按標準錄入收錄款目。最后確認錄入款目為:正題名、副題名、卷冊標識、并列題名、其它題名、主要責任者、主要責任者說明、責任方式、責任者照錄方式、其它責任者、版本、特殊裝幀說明、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時間、頁碼、尺寸、叢編題名及編號、叢編責任者、附注項、索引信息、和漢圖書分類號、中國圖書分類號、語種、和漢圖書索書號、順序號、條碼號、收藏歷史、錄入人員、流水號、扉頁圖信息、內容插圖、扉頁圖信息、文獻類型、等36項數據錄入項目為揭示手段,建立文獻的各種編目數據,對文獻進行逐條、逐項的錄入,完善文獻的目錄體系,對文庫的數據資料進行比較系統的整理。對能確定屬于文庫的文獻進行科學分類。對各類文獻進行整理并研究,逐一著錄文獻的各種詳細信息,為編成目錄、索引等便于讀者使用的文獻工具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2)完成數據按分類法進行排序與原亞細亞文庫目錄進行比對
將錄入完成的數據按分類法進行排序與原亞細亞文庫目錄進行比對,采取了多重查重法,經過對比數據書目著錄項的索書號、題名、副題名、卷冊、主要責任者、次要責任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頁碼、尺寸、附加信息、插圖信息等信息,核對完的基礎數據根據《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劃分為三大部分:原目錄有,館藏現存的,也就是與原目錄信息一致的文獻;原目錄有,但館藏無(散佚);原目錄沒收錄,但館藏有收藏的(增補)。統計出亞細亞文庫散佚圖書數據俄文1454條,西文358條;文庫補遺數據,吉林大學圖書館獨有亞細亞文庫圖書數據西文402條,俄文986條。
圖書全部細排后,將所做的全部元數據按滿鐵分類法、按語種、按大類重新排列,將亞細亞俄文、西文按大類A、M排列后,挑選出元數據的關鍵項目列打出紙本。在核對數據過程中西文欲俄文統一錄入規則,俄文與西文能一致的,統一著錄,不一致的,各自按文種錄入規則錄入。與滿鐵哈爾濱圖書館1938年出版的《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及1942年出版的《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追錄》進行比對,比對后要用顏色區分出:原目錄有,我館有館藏的;原目錄中沒有,我館有收藏的,但根據判斷的標準判定還是亞細亞文庫的圖書(補遺);原目錄有,我館沒館藏的(散佚),最后形成散佚文獻的目錄。
同時依據原目錄的著錄項目,將紙本著錄數據錄入為電子版的元數據,形成電子版和紙本的《“亞細亞文庫”散佚文獻目錄》。通過統計,散佚文獻經過統計數量如下:西文散佚文獻A類331冊,M類27冊,合計358冊;俄文散佚文獻1938年版,A類394冊,M類651冊,合計1045冊;1942年追錄,A類196冊,M類213冊,合計409冊。
(3)對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的題名和正題名進行翻譯
由于亞細亞文庫圖書是以俄文為主的文庫,由于語種的特殊性,給課題組研究人員帶來一定的局限性,2018年-2019年間,委托翻譯公司對著錄完成的俄文元數據的題名及正題名進行翻譯工作,截至2019年7月,翻譯俄文元數據字數93000字,散佚目錄字數28068。
(4)《亞細亞文庫》散佚文獻的搜集
圍繞將文庫文獻搜集齊全的原則,解決文庫散佚圖書的搜集補全問題。將文庫散佚的文獻在國內外進行網絡、數據庫、各相關圖書館查訪,定出所藏單位及查訪計劃,對散佚文獻復本進行搜集。
從可參考的工具書、圖書館網站、“亞細亞文庫”研究資料中搜集線索,合理選取田野調查地域與調查樣本,科學制定調查方案,制定散佚圖書搜集方案。首先在CALIS上查找散佚文獻,然后去華東師大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調研特藏圖書收藏及查閱制度,最終參考CALIS命中率及各館找書難易程度明確散佚圖書搜找的原則:先易后難,先國內后國外。
首先在本館館藏中,將散佚文獻俄文及西文共計1812條,分三、四次通過本館瀏覽器(OPAC),逐條進入本館館藏數據庫,對館藏圖書進行搜集。2018年11月三四次從文外文庫、特色庫、哲社書庫共找出圖書54冊,其中有36條散佚數據,2條疑似散佚數據,4條增補數據,還找出7冊相關中文譯本。
滿鐵俄文錄入過數據的,重新錄入亞細亞文庫特藏系統,并刪除滿鐵俄文已有數據。數據錄入系統之后,重新導出新的亞細亞文庫數據。重未做過數據的,需錄入亞細亞文庫特藏系統,并按照大類在現有的表格數據里添加。已經錄入滿鐵俄文數據中的,首先在滿鐵俄文數據里刪除掉改圖書,再錄入亞細亞特藏系統。
國家圖書館OPAC查找散佚圖書,其中西文有數據的165條,俄文有數據136條,還未實際開展圖書的交換工作。北京大學圖書館OPAC查找散佚圖書,其中西文有數據的204條,俄文36條數據。內蒙古大學圖書館OPAC查找散佚圖書,其中西文有數據的12條,俄文1條,并且已經確認13條有書,最后實際確認有書西文5冊,俄文1冊,已經獲得圖書的電子版全文。黑龍江大學大學圖書館OPAC查找散佚圖書,其中西文有數據的4條,俄文14條數據,實際去館內調研,確認4冊西文,5冊俄文,最后跟對方洽談交換事宜確定4冊西文,3冊俄文可交換,已獲得7冊圖書的全文。廈門大學圖書館OPAC查找散佚圖書,其中西文有數據的91條,俄文1冊,已聯系廈大圖書館,同意跟我館進行特藏圖書交換,估計能掃描圖書60余冊。東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OPAC查找散佚圖書,無。俄羅斯國立圖書館(莫斯科),通過OPAC進行檢索,其中西文 12條記錄命中,其中5條可在線全文閱覽1條館內閱覽,其余為紙本書;俄文357條數據命中。遠東聯邦大學科學圖書館,通過OPAC進行檢索,其中西文11條記錄命中,俄文106條數據記錄,現正考慮交換事宜。麥考瑞大學圖書館, 通過OPAC檢索,30條記錄命中,其中有需注冊看2冊;可在線全文18冊;有書無全文11冊 。通過本館訂購的OCLC數據庫,進行查詢電子全文,西文有113冊命中,但其中情況各異,有付費后才能閱讀,有注冊后才可閱讀,也有電子書可全文閱讀。日本的東洋文庫,通過OPAC進行查詢,其中西文命中145條數據,俄文命中105條。但僅限于書目,東洋文庫關于貴重書有嚴格的閱覽制度。現在已搜集到電子版西文全文25冊,俄文11冊,共計36冊。
散佚圖書搜集列表:
序號-搜集目的館-搜集到條目-協商進展-實際獲取
--西文-俄文--書目-電子書-紙本書
1-吉林大學圖書館-54 --已獲取---54
2-國家圖書館-165-136-未協商-301--
3-北京大學圖書館-204-36-協商中-240--
4-內蒙古大學圖書館-12-1-已獲取--6-
5-黑龍江大學圖書館-4-5-已獲取--7-
6-廈門大學圖書館-91-1-協商中-92-正在加工-
7-東北師大圖書館-0-0-0-0-0-0
8-吉林省圖書館-0-0-0-0-0-0
9-俄羅斯國立圖書館-12-357-未協商-369--
10-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科學圖書館-11-106-協商中-117-正在加工-
11-麥考瑞大學圖書館-30--未協商-30-18-
12-OCLC數據庫-113-6-部分獲取-113-5-
13-日本東洋文庫-145-105-未協商-250--
合計-----1512-36-54
2. 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以東北史為中心的中國史研究組的進展情況
子課題組成員在對文庫內容進行翻譯的基礎上,按照語種、學科領域與國別、文獻類別等進行了分類整理,以作為進一步展開研究的原始資料。在此基礎上,子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有關亞細亞文庫與中國學的研究,以及近代中國東北史研究、近代國際關系等專題問題的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兩篇,分別為管書合《伍連德 1910 - 1911 年在東北防疫中任職“全權總醫官”考》,發表于《史學集刊》2018年第6期;王廣義《亞細亞文庫與中國學研究》,發表于《漢學研究》2018年第二輯。其他研究也正在按部就班地開展中。
3. 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以俄國史為中心的世界史研究組的進展情況
對亞細亞文庫的俄文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對各類文獻體現的俄國對華策略進行專題研究,可以按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分類研究。政治研究主要由許金秋老師負責,內容涉及中國在滿洲北部的移民、西伯利亞移民問題,法律問題,東北地區管理等問題。經濟研究主要由唐艷鳳老師負責,內容涉及能源(汽油)、礦產,港口、東北地區農業,農作物種植等。文化研究主要由楊翠紅老師負責,內容涉及宗教、年俗、家族與社會、婚禮、日常生活、音樂、戲劇、語言等 。軍事研究主要由王學禮老師負責,內容涉及中國軍隊、武裝力量、俄日戰爭、俄日關系等。楊翠紅在閱讀亞細亞文庫俄文文獻《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國家制度與經濟狀況》《中國人的家族與社會》《中國人的婚禮》《中國怎樣生活》《中國人及其文明》《中國與中國人》《現代中國與歐洲文化 》的基礎上,撰寫了《俄國人對“滿洲”的認知》(參加2018年12月24-26日在北京舉辦的清史年會,在會議宣讀論文并引起諸多學者關注此問題),擬撰寫論文《俄國人對中國的早期認知》,與俄羅斯阿勒泰國立大學學者尤麗婭А.Л.合著的論文《俄國北京傳教團的傳教活動及其原因解析(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即將在俄文權威雜志發表。另課題組成員張立巖同志正在對亞細亞文庫中的對課題組研究起重要作用的俄文文獻進行翻譯。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基于亞細亞文庫最早收藏于哈爾濱市鐵路圖書館的歷史原因,沈秀麗、王秀華、白淑春三人于2017年底赴哈爾濱鐵路圖書館、哈爾濱鐵路博物館、哈爾濱市圖書館調研三館關于亞細亞文庫文獻的收藏歷史、現存文獻情況以及可能的文獻交流情況。
2.基于課題組在亞細亞文庫分類目錄上順序選取182本散佚圖書在CALIS聯機目錄中檢索,在聯目中共檢索到69條,其中顯示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收藏的有20余條,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4條。王秀華、白淑春于2017年11月赴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調研兩館關于亞細亞文庫文獻的收藏歷史、現存文獻情況以及可能的文獻交流情況。
3.基于課題組在CALIS聯機目錄中檢索對北京地區某些重要圖書館相關文獻收藏情況的檢索,王秀華、白淑春等于2017年12月對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調研關于亞細亞文庫文獻的收藏歷史、現存文獻情況以及可能的文獻交流情況。
4.王劍、王秀華、白淑春、趙倩平、林琳于2018年11月對黑龍江大學圖書館調研。查閱了黑大圖書館OPAC檢索,最后確認14條,其中6本為原版,8本為再版。現這幾冊圖書已獲得電子版。
5.白淑春、王秀華、林琳、趙倩平于2019年6月對內蒙古大學圖書館調研。通過內蒙古大學的OPAC查詢到散佚文獻,西文12冊。俄文1冊。西文組、俄文組人員到達內大后實際到圖書館調研,最后確認西文圖書5冊,俄文圖書1冊,可借閱,現這幾冊圖書已獲得電子版。
6.王廣義等對20世紀上半葉日本組織翻譯的“露文翻譯查資料”、“俄國經略東方譯叢”和“沙俄侵華史譯叢”等文獻進行了搜集,整理出部分亞細亞文庫資料。
7.王廣義于2018年11月參加了東北抗聯歷史資料征集工作推進會,并對相關亞細亞文庫的文獻也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8. 管書合于2018年12月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辦的“清代歷史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學術研討會”。會上管書合同志就亞細亞文庫相關的研究成果在會上宣讀。
9.管書合2019年7月參加《學術月刊》雜志社主辦的“邊疆文本、敘事與知識生產”學術研討會。會上管書合同志就亞細亞文庫相關的研究成果在會上宣讀。
10.李文玉于2018年5月參加了《歷史研究》期刊主辦的第六屆青年史學家論壇。
11.唐艷鳳參加2017年12月蘇聯東歐史年會,參加2017人間文化研究機構“東北亞地域研究推進事業”島根縣立大學NEAR中心基地項目第二次國際研討會,并做了題為《17-18世紀俄國人的中國觀》的會議發言,會后譯成日文在日本期刊發表。
12.許金秋參加2018年蘇聯東歐史年會,2018年5月到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圣彼得堡大學、雅羅斯拉夫爾師范大學調研。2019年5月到俄羅斯薩拉托夫大學、伏爾加格勒大學、南聯幫大學調研。
13.2019年4月,楊翠紅、許金秋、唐艷鳳參加由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主辦的“19世紀末-20世紀俄國經濟與社會”中俄學者雙邊研討會。
14.王學禮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利用赴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訪學期間,收集亞細亞文庫散佚書目。
以上各位項目者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實地調研、國外訪學等活動增強了與國內外學者的學術交流,拓展了研究視野,為基于亞細亞文庫的俄國史及世界史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以《“亞細亞文庫”文獻整理與研究》為題并配圖,刊發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第二期的封二、封三對本課題的立項、開題等內容進行宣傳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本課題的開展,主要因工作性質不同的兩類內容,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體現為兩個方面。
關于文庫文獻的整理與搜集工作。按國際標準整理的文庫文獻元數據對書目文獻進行數據整理時面臨著數量巨大的問題,每條書目信息多達36項款目,整個文庫文獻的書目數據將達到數十萬條,這些數據是書目文獻整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將整個書目更好地提供給學術界使用的前提。
其次,文庫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文庫文獻相比于滿鐵哈爾濱圖書館1938年出版的《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及1942年出版的《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追錄》有不少文獻散佚,經過比對,俄文圖書散佚1453條,西文圖書331條,共1784條,占整個文庫文獻的25%左右,這主要是由于日本戰敗后,文庫幾經輾轉,又經“文革”時期的破壞導致。這為文庫文獻的搜集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雖然這些文獻多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公開出版的文獻,即使是其他圖書館能夠提供相應的文獻服務,也不能恢復原文庫的全貌和原貌,更何況由于當前各圖書館有著不同的文獻收藏與交流政策,獲取這些文獻支持也面臨著巨大的文獻收集困難。
基于亞細亞文庫開展的科研研究工作,也就是對于這些基本未發掘的俄文和西文為主的亞細亞文庫資料的總結歸納與學術研究。主要問題在于:第一,一些包含亞細亞文庫的資料體量較大,難以確定對亞細亞文庫圖書翻譯的準確數量;第二,由于當時被認定為“內部資料”,因此出版時間不集中,從19世紀70年代一直延續至20世紀40年代。因此,有關亞細亞文庫的資料難以搜全。同時,對資料的分析解讀有待加強。第三是《亞細亞文庫》的多語種文獻在對俄日侵華、國際關系、邊疆史地等重大歷史問題的學術研究中的使用問題。
2.改進措施
針對文獻整理與搜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課題組要擴大資料搜集范疇,更加廣泛對國內外圖書館對本文庫文獻的收藏情況的調查研究,盡可能地和這些藏館溝通交流,以期得到這些收藏單位在文獻獲取上的支持。
針對多語種文獻的使用問題。課題組將集中力量對文獻中特別重要且珍貴的外文文獻組織翻譯,提供給相關研究者使用。同時,加強基于資料的闡釋研究,增強問題選擇與研究視角的創新性,將文獻學、歷史學和政治學進行綜合考察和互動研究。
3.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文庫的文獻搜集是本課題研究中難中之難的問題,我們在文庫文獻搜集的過程中,不少圖書館對這些文獻基于本館收藏與服務的政策而持相保守或不開放的態度,這給我們課題組搜集文獻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我們的建議是,將此文庫搜集齊全并對學術界開放是一件澤被后學的公益,能否由我們提請,尋求國家相關部門支持,以共建共享的原則,為文庫的收全提供支持。
二、 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代表性成果簡介
1.代表性成果一:
管書合:《伍連德 1910 - 1911 年在東北防疫中任職“全權總醫官”考》,發表于《史學集刊》2018年第6期。
在1910 -1911 年東北鼠疫中,哈爾濱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和傳播中心,中俄在此圍繞防疫的交涉也不斷升級。在有關 1910-1911 年東三省鼠疫流行與防治的各類敘事中,伍連德多被視為主導全局的關鍵和核心人物。其領導撲滅傅家甸疫情對于此次疫情的整體控制和維護中國主權可謂意義非凡。本文通過考察伍連德初到東北的身份與困境、“全權”、“總醫官”的授予與各方爭執、對行政官員的整頓和總醫官主導防疫局面的形成這三部分內容,試圖重建伍連德在 1910 - 1911 年任職“全權總醫官”的歷史圖景。可以發現,伍連德在任職哈爾濱防疫局全權總醫官期間,主要的活動集中于傅家甸一地; 在調往奉天省城后,也是為了全力籌備萬國鼠疫研究會,極少參與三省其他地方的防疫事務。因此,稱其在 1910 - 1911 年鼠疫大流行期間負責整個東北的防疫顯然并不恰當。同時,已有研究多將伍連德任職視為一紙命令達成的結果,而實際上“全權總醫官”的授予和具體職責的行使,是一個交織著中外各方、中央和地方、中西醫學,以及官、紳、醫之間的矛盾、妥協與合作的復雜過程,由此也體現了清末東北地區在傳染病沖擊下的復雜歷史面相。
代表性成果二:
王廣義、趙子夜:《亞細亞文庫與中國學研究》,《漢學研究》(總第二十五集 秋冬卷),學苑出版社,2018年11月。
“亞細亞文庫”最先由沙俄為了侵略的需要,而對亞洲尤其是中國進行調查、搜集和撰寫的文獻情報資料庫,藏于俄國中東鐵路中央圖書館。后被日本帝國主義攫取,成立滿鐵哈爾濱圖書館。并對俄蘇所輯錄情報文獻補充、整理,于1938年正式命名“亞細亞文庫”。“亞細亞文庫”是從約35000部圖書資料中精選出的6000種10000余冊,以俄文圖書為主西文(英、法、德等語種)朝、蒙圖書資料建立的大型綜合圖書庫,是研究近現代中國的以東北亞地區為中心,涉及東北亞各方政治力量的獨一無二的重要文獻。在戰后七十多年的時間里卻沒有得到整理,也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與研究。文庫中包含涉及中國學研究所需的中國哲學、歷史、地理、語言、藝術、政治、法律、經濟、金融、統計、教育學、民族、風俗習慣與道德、軍事等數十類文獻。對研究中國近現以來的中國社會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代表性成果三:
沈秀麗、賈雪梅等:《亞細亞文庫圖書元數據目錄(俄文)》,中期成果之書稿。是課題組對亞細亞文庫圖書中的俄文文獻元數據整理與研究的基礎工作,每條書目數據下有36款項的數據,本書稿只輯取了其中的正題名、副題名、主要責任者、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時間、頁碼、尺寸、和漢圖書分類號、條碼號等十余項內容。是整個文庫書目數據進一步加工與研究的基礎,具有重要的圖書館學價值。
沈秀麗、賈雪梅等:《亞細亞文庫圖書元數據目錄(西文)》,中期成果之書稿。是課題組對亞細亞文庫圖書中的西文文獻元數據整理與研究的基礎工作,每條書目數據下有36款項的數據,本書稿只輯取了其中的正題名、副題名、主要責任者、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時間、頁碼、尺寸、和漢圖書分類號、條碼號等十余項內容。是整個文庫書目數據進一步加工與研究的基礎,具有重要的圖書館學價值。
沈秀麗、賈雪梅等:《亞細亞文庫散佚目錄》,中期成果之書稿。是課題組對亞細亞文庫圖書根據1938年的《亞細亞文庫圖書目錄》和1942年的《亞細亞文庫追錄》,以及1942年以后原書庫收集者根據文庫收錄原則后續征集未來及再編入目錄的文獻,與吉林大學圖書館所搜集的實際館藏比對后編輯而成的散佚圖書目錄。是課題組搜集并使文庫得以收錄齊全的線索。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四)下一步研究計劃(要列出具體工作方案)
2019年8月-2020年5月,對《亞細亞文庫圖書元數據目錄(俄文)》《亞細亞文庫圖書元數據目錄(西文)》《亞細亞文庫散佚目錄》所及數據進行認真校對,以期達到清齊定的效果。
2019年9月-2019年12月,組織“亞細亞文庫”中的西文語種文獻進行書目文獻的翻譯工作。
2020年6月-2020年12月,組織《亞細亞文庫分類目錄》的編輯工作。
2019年8月-2021年12月,調研走訪并組織搜集“亞細亞文庫”散佚文獻的搜集工作。
2022年3月-2022年7月,組織課題組編制《亞細亞文庫文獻索引》
2022年7月-2022年10月,組織對《亞細亞文庫總目錄》、《亞細亞文庫分類目錄》、《亞細亞文庫散佚文獻目錄》、《亞細亞文庫文獻索引》的最后校訂工作,完善書稿。
2019年8月-2020年10月,對“M”類類專項文獻整理與研究。“M”類文獻包括滿洲(中國東北)、蒙古、西伯利亞等地。主要由郭永虎教授、許金秋教授負責,結合“A”類文獻對于研究當今錯綜復雜東北亞地區國際關系提供歷史依據。
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對“A”類專項文獻整理與研究。“A”類文獻包括日本、朝鮮、印度和我國西藏等國家和地區;實際反映近代中日、中朝、中印關系問題以及西藏問題,主要由管書合、唐艷鳳負責。為解讀當代中國周邊國家關系歷史累因,提供非常必要依據。
2021年11月-2022年5月,對整體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和回溯性調查研究。綜合性研究包括自然地理、礦產資源、政治、外交、經濟、歷史、社會、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情報調查和搜集。主要由王廣義教授楊翠紅教授分別負責。回溯性調查研究,對當時調查地區進行回訪調查,以探究百年來東北地區社會發展和變遷。由整個課題組進行協同調查研究。主要由李佳、李文玉老師負責。
2022年10月—2022年12月 申請結題,提交結題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