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越、老、緬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數字地圖集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2日10:3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

    本項目實施情況良好,各方面工作有序推進。項目實施近兩年以來,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1)制定研究方案,明確研究任務。首席專家和少英教授于2017年12月下旬召開了總課題組副組長、相關子課題負責人和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專題會議,制定項目研究的總體設計與實施方案,明確各子課題組的研究目標和研究任務。

    (2)召開專家論證會,簽訂合作協議書。2018年1月10日,課題組召開項目開題報告專家論證會,邀請專家學者對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及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意見;為保證項目研究順利進行和按期結項,項目首席專家分別與5位子課題負責人簽訂重大項目合作協議書。

    (3)開展田野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根據研究計劃,各子課題負責人初步確定田野調研地點,擬定調研提綱,細化研究目標,從2018年寒假開始,各子課題組分別赴中越、中老、中緬邊境地區開展田野調查,撰寫了相關調研報告。

    (4)出版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項目立項以來,項目首席專家和少英教授出版了《云南:聯結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云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逝者的慶典》(英文版,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11月)2部著譯;課題組成員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中、越、老、緬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數字地圖集”共設5個子課題,均按照預定研究計劃順利推進,具體情況如下:

    (1)子課題一《中越邊境廣西段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查》進展情況:首先,完成了田野點的選點工作。課題組在對廣西防城港、崇左和百色三市邊境村寨開展普查普訪的基礎上,重點選取5-9個田野點進行深入調查和比較研究;境外田野點主要選擇與防城港東興市接壤的越南廣寧省芒街市(京族信仰)、與防城區峒中鎮接壤的越南廣寧省平遼縣橫模社(瑤族信仰)、與崇左市寧明縣愛店鎮琴么屯接壤的越南諒山省高祿縣奎龍屯(瑤族信仰)、與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橫羅村接壤的越南高平省下瑯光隆社板扣屯(岱族信仰),以及與百色靖西市、崇左大新縣接壤的越南高平省重慶縣、與百色市那坡縣接壤的越南高平省保樂縣儂族的村寨。其次,已按照研究計劃初步完成了中越邊境縣區跨境民族基本情況和相關研究文獻的搜集工作,對重點地區開展了初步調查,撰寫了相關調研報告。

    (2)子課題二《中緬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查》進展情況:課題組在先后赴怒江、臨滄、保山、德宏、普洱和西雙版納6個中緬邊境州市開展普查的基礎上,重點對德宏州隴川縣和瑞麗市傣族、景頗族、臨滄市滄源縣佤族、普洱市孟連縣拉祜族等跨境民族民間信仰進行深入田野調查,收集到大量中緬邊境地區跨境民族民間信仰的第一手田野資料,撰寫了20多萬字的調研報告。

    (3)子課題三《中老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查》進展情況:2018年以來,課題負責人高登榮教授帶領課題組成員,赴普洱市江城縣開展跨境民族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民間信仰調查,撰寫了10多萬字的調研報告。

    (4)子課題四《中越邊境云南段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查》進展情況:課題組成員丁桂芳副教授分別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帶領2015級、2016級民族學本科生赴云南省金平縣、文山州富寧縣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畢業實習田野調查,收集到大量關于中越跨境民族民間信仰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相關調研報告。

    (5)子課題五《數字地圖集》:子課題5將根據子課題1—4的調研數據和田野調查報告完成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數字地圖集的編制,計劃在2021年12月底以前初步完成地圖繪制工作;之后,根據各子課題的調查數據繼續修改完善地圖,在2024年3月前完成數字地圖集的編制任務。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目前,課題組成員已收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防城港市、云南省德宏州、普洱市、臨滄市、文山州、保山市等地區跨境民族傳統文化調研報告以及相關地方文獻等資料。同時,通過近兩年的田野調查,已收集到傣族、哈尼族、瑤族、京族、景頗族、佤族、苗族等跨境民族民間信仰的第一手田野材料,撰寫了相關調研報告。

    2、學術會議

    (1)2018年4月,項目組首席專家和少英教授組織在中緬邊境地區德宏州瑞麗市召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改革開放”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2018年會長工作會議,子課題負責人高登榮教授、黃彩文教授等人參加會議。

    (2)2018年11月1—4日,和少英教授與王銘銘教授作為學術召集人,在地處中老邊境的文山組織召開了“中國西南與東南亞跨區域文明學術研討會”,高登榮教授、王柏中教授、黃彩文教授、吳興幟教授、劉薇薇博士等多名課題組成員參加會議并作主旨發言。

    (3)2018年11月22—26日,王銘銘教授與和少英教授在福建泉州組織召開“民間信仰與跨境網絡:東南與西南研究經驗工作工作坊”,子課題負責人高登榮教授、黃彩文教授應邀參會并分別作了交流發言。

    (4)2018年3月,課題組成員陸曉芹副教授參加了南方科技大學主辦的“‘一帶一路’與中國西南地區:歷史、社會與文化”研討會。

    (5)2018年6月,子課題負責人王柏中教授在憑祥市參加了由《環球時報》、鳳凰網及中國邊疆研究所等主辦的第八屆“中國邊疆重鎮”高峰論壇。

    (6)2019年6月,子課題負責人黃彩文教授和課題組成員丁桂芳副教授參加了由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與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在大理大學舉辦的“云貴高原壩子社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做主旨發言。

    (7)2019年7月,潘艷勤副研究員參加了“歷史人類學視域下的越南研究”國際會議。

    3、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

    (1)項目首席專家和少英教授于2018年5月—7月赴美國福爾曼大學進行為期2個月的學術交流活動,查閱國際學術界關于民間信仰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多次赴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廈門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高校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2)子課題負責人王柏中教授及其課題組成員羅彩娟教授等人多次赴越南開展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3)子課題負責人黃彩文教授2017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學術會議,2018年7月赴美國福爾曼大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2019年6月與香港科技大學、大理大學的“中國西南壩子社會研究團隊”成員赴大理州彌渡縣、巍山縣、永平縣、漾濞縣就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的交通、水利、廟宇、市場體系等進行田野調查。

    (4)課題組成員康南山博士、劉薇薇博士于2018年7月8日—26日赴美國福爾曼大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5)課題組成員羅彩娟教授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赴美國訪學一年。

    (6)此外,課題組成員還先后赴文萊(潘艷勤)、泰國(陸曉芹)、越南(王柏中)和香港(潘艷勤)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學和學術交流。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擬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青海民族研究》等刊物合作,開設專欄,發表本項目主題論文,宣傳推薦項目研究成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調研任務較重。本項目涉及中國廣西、云南、西藏3省區14個州(市)35個縣(市)122鄉(鎮)以及越南、老撾、緬甸數十個邊境縣,在近5000公里的邊境線,有近30個民族跨境而居,不僅邊境線長,地理范圍廣,而且跨境民族多,民間信仰種類繁多,因此,田野調查工作量大。

    第二,經費缺口較大。由于本項目需要投入的人力、時間和經費較大,目前的經費難以支持大規模的田野調查工作。

    第三,田野調查數據與地圖繪制如何有效對接還需摸索。目前的田野調查主要集中在中越、中老、中緬邊境地區的我國境內開展,對境外的田野調查還沒有正式啟動。此外,如何在田野調查報告的基礎上繪制民間信仰分布的地圖,對課題組成員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困難。

    第四,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發表數量不足,成果宣傳推介的力度不夠。

    2、改進措施

    (1)在對中越、中老、中緬地區跨境民族民間信仰進行普查的基礎上,逐步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田野點及跨境民族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爭取在2021年初步完成子課題1~4民間信仰數據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報告的撰寫任務。同時,利用我校每年舉辦的研究生田野調查暑期學校專項經費組織人員開展調研,以彌補課題調研經費不足的問題。

    (2)根據課題研究需要,對部分課題組成員進行調整,計劃補充10名民族學專業博士生和博士后和青年教師,以及60名碩士生和30名民族學本科生作為課題組成員,參與課題的田野調查和調研報告撰寫,保證項目任務的順利完成。

    (3)計劃從2020年7月開始,啟動對越南、緬甸、老撾跨境民族民間信仰的調查和海外民族志研究工作,為本項目研究提供3個國家跨境民族的相關材料。

    (4)充分利用和少英教授為首席專家的“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研究中心、 “中國西南鄉村研究基地”等科研平臺,積極主辦或承辦相關學術會議,加強與學界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大力推介項目研究成果。

    (5)2019年下半年舉辦課題組成員專題培訓會。

    3、研究心得

    第一,民間信仰具有傳承性、群眾性、復雜性、區域性等特征,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區域性地方文化的重要內容。中、越、老、緬跨境民族地區是民間信仰類型最豐富、表現形式最為復雜的地區之一,民間信仰對跨境民族的社會生活至今仍發揮著十分主要的作用,研究和實踐好這方面的問題,對維護我國的邊疆穩定、社會和諧、民族團結以及國家安全和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民間信仰在中越、中老、中緬跨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根基深厚、影響廣泛,近年來日益活躍,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深切關注和諸多思考。此外,拉祜族、景頗族、藏族等跨境民族普遍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制度化宗教,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些制度化宗教已經融入當地群眾的社會生活,與民間信仰一道并行不悖地深刻影響著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價值觀念與文化傳統,因此,在調研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制度化宗教在少數民族社會中的作用與功能。

    第三,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關系著黨和國家政策的有效落實,也關系著鄉村社會的繁榮、發展和穩定。當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不僅需要通過發展來推進,也需要依靠有效的鄉村治理來實現,而中、越、老、緬跨境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民間信仰的優秀傳統村落文化特別是民間信仰無疑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資源。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充分發掘跨境民族民間信仰在當代社會中的功能與價值,是實現鄉村善治的重要途徑。

    4、意見建議

    第一,積極籌措經費。由于本項目涉及的地理范圍廣、民族種類多、研究任務重,因此項目組在多方積極籌措研究經費的同時,希望能得到給予后期滾動經費資助,確保項目研究的順利完成。

    第二,補充團隊成員。項目組將根據研究需要,補充部分中青年教師、民族學專業博士生和博士后以及碩士生和本科生參與到田野調查、資料收集整理等研究工作中。特別是利用云南民族大學每年舉辦民族學、社會學研究生田野調查暑期班的契機,組織大量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專業的研究生赴跨境民族地區開展專題調研,為本項目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田野素材。

    第三,強化合作機制。由于本項目5個子課題負責人分別來自廣西民族大學、云南民族大學等單位,因此,需要建立定期見面交流、及時溝通反饋等長效合作機制,確保項目按期順利完成。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項目組成員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1、 Ceremonies for the Deceased: Funeral Cultures of Yunnan Ethnic Groups, written in Chinese by Prof. He Shaoying,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Prof. Ma Yonghong, et al.,and published by Yunnan University Pressin 2018.It is one of the 28 books of the Yunnan Ethnic Culture Knowledge Series that introduces the ethnic cultures of Yunna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 book reflectsthe diversified funeral cultures of the 26 ethnic groups that each has a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5,000 in Yunnan through massive surveys and detailed first-hand materials.Funeral culture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entire chain of an ethnic culture,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one’s own thinking and cognition about his or her past,present and future.

    2、和少英等譯:《云南:聯結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云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一書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云南的民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學研究的寶庫。一百多年前,本書的作者H.R戴維斯參加了英國在云南修建鐵路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在數年時間里,他與其他考察隊員不辭辛苦,考察了云南幾乎所有的重要路線,不僅涉及修建鐵路的可行性,而且對所經過之處的民族分布、風俗習慣、氣候條件、物產地貌、語言及方言等都做了詳細的記錄,而且還攝制了極其珍貴的照片,這是迄今為止當時最廣泛和詳細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較為客觀地記錄了云南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片段,使人們得以較全面了解云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態,并填補了當時云南的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資料的空白。

    3、和少英、羅明軍:《直村彝族祭祀儀式的社會基礎與文化闡釋》(載《思想戰線》2017年第6期)一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直村彝族祭祀儀式以多元信仰為基礎,以人神交換為祭祀邏輯,以神鬼各司其職為祭祀目的。祭祀儀式的社會基礎主要體現在通過信仰建立人與自然的平衡、確立人的生存策略和建構社會組織。祭祀儀式的文化闡釋主要是儀式背后隱藏的符號、象征和隱喻。社會基礎是祭祀儀式產生的根源,是文化表達的載體。考量祭祀儀式的社會基礎與文化闡釋,能夠呈現祭祀儀式的全貌,折射人們生存的社會規則和文化內涵。

    4、黃彩文、梁銳:《想象“他者”:中老邊境地區排角人的身份建構與族群認同》(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一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生活在中老邊境地區的排角人是一個跨境而居的人口較少族群,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識別為哈尼族。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一個族群身份和族群意識本來較為模糊的群體開始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他們通過制作大鼓、更改族稱以及遞交申請等社會動員與村寨實踐,力圖通過與國家的對話和協商來獲得人口較少民族基諾族這個“想象的”族群身份。我們的研究將說明,地方族群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族群利益,充分利用其社會、文化和象征資本,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族群身份建構的運動中,從而形塑族群的文化傳統與身份認同。文章被引用1次。

    5、吳興幟:《舞蹈類“非遺”旅游符號化消費邊界研究——以基諾族大鼓舞為例》(載《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一文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是:少數民族傳統舞蹈因其集神圣性、世俗性、娛樂性、參與性為一體,在當今文化旅游中逐漸成為旅游者熱衷的消費品,地方權力行為體和商業行為體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按照商品模式去改造少數民族傳統舞蹈自身的內在邏輯,以迎合旅游者的消費需求,使得作為地方人群共同體日常生活的舞蹈逐漸符號化、舞臺化,從而造成地方文化的異化。本文以基諾族大鼓舞為例,分析大鼓舞的文化邏輯、自我邊界和文化旅游消費情境中大鼓舞的旅游消費符號化表征,探尋大鼓舞文化旅游消費邊界和自我延續的路徑。文章被引用1次。

    6、吳興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研究——以云南楚雄大、小花箐火把節為例》(載《貴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活態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根本性原則,在目前的遺產保護與傳承中存在兩種趨勢,一是要求遺產按照傳統的文化模式延續,強調遺產不變性; 一是要求遺產按照消費社會的文化模式延續,強調遺產的可變性。兩者的核心問題在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性”的認知。通過對彝族火把節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的情景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既是指遺產在地方人群共同體的生活、生產過程中,按照自身的文化規定性存在與延續,又指遺產文化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的疊加與流變。文章被引用1次。

    7、羅明軍:《供奉與回報——云南永仁直苴彝族倮倮頗祭祀儀式的祭品與訴求》(載,《宗教學研究》2018年第1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祭祀儀式中祭品是人與鬼神溝通的重要媒介。祭品作為供奉神靈的“物”具有神圣性,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具有世俗性。從神圣性的向度來看,祭品通過祭祀儀式賦予的象征和祭詞實現了向鬼神的供奉。從世俗性的向度來看,祭品供奉以后表達了人們現實中的訴求,進行了人與鬼神的交易互惠,實現了實際生產生活中“物”的目的。祭品體現了神圣與世俗的互構。針對不同的鬼神供奉不同祭品,賦予不一樣的象征意義,陳述不同的祭詞,其本質是人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規律的集中反映。

    8、艾菊紅:《現代性語境下的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載《吉首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現代性所帶來的全球化將全球和地方以一種復雜的方式聯結起來。我國民族地區在現代性進程中,伴隨著文化產業化,既有文化的同質化趨勢,也更為強調文化的異質性和獨特性。悖論的是,這種異質性的強調,又是采用統一的模式,因而造就了文化差異中的同質化。與此同時,地方面臨現代性時,對自我文化的重建,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審視與認定,也必然強化著地方認同和族群身份。以全球化的視野來思考,以地方性作為行動的根基,這是民族地區在現代性語境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可行道路。

    9、子志月、蔣潞楊:《永勝彝族他留人的祖源記憶與儀式空間》(載《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彝族支系他留人是居住在永勝縣境內的一個特殊族群。作為他留人集體記憶的祖源敘事,無論是其民間傳說還是族譜、碑刻都堅持宣稱他留人祖先與明朝洪武年間外來漢族移民的密切關系,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祖先崇拜及其祭祖儀式體系。他留人在家屋、墳山和村寨公共空間不同時空舉行的祭祖儀式活動,既體現了他留人獨特的空間觀念以及由此建構的空間結構與秩序,也強化了他留人的祖源記憶、身份認同與文化自覺。由傳統祭祖儀式到民族節日的轉變,一方面隱喻著他留人的族群利益訴求,另一方面也為他留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

    10、子志月:《鄉村治理中民間信仰的作用機制研究:以永德送歸布朗族為例》(載《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云南省永德送歸布朗族的民間信仰主要分為靈魂崇拜、神明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種類型,具體的實踐主要表現為以個體為對象的治療儀式和周期性的祭祀儀式。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和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送歸布朗族民間信仰在增強社區成員對村落秩序的認同、維系人與自然和諧互動與平衡、強化個體行為與族群意識以及提供社會教化與心靈慰藉源泉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1、段忠玉:《傣族傳統口功治療存續的文化動因分析》(載《醫學與哲學A》2017年第11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傣族口功治療,曾經是傣族傳統社會的主要醫療方式之一,即使在現代醫療日益健全的今天,仍然擁有頑強的生命力。以西雙版納為田野調查點,對傣族傳統口功治療進行文化分析,認為針對某些疾病,人們依然選擇口功治療的重要原因是文化和信仰。對于傣族人來說,口功治療與個人健康、傳統文化發展和民族命運休戚相關。

    12、羅彩娟:《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作為壯族主源的“駱越”文化表征》(載《廣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作為壯族主源之一的“駱越”族群,其文化不僅呈現于我們的歷史書寫中,還存在于駱越后裔—壯族代代相承的諸如干欄房、螞節等族群文化象征中。古駱越國遺址—武鳴壯鄉活生生的有關駱越文化展示和節日活動及祭祀儀式等實踐活動,是人們對駱越國的歷史記憶和曾經輝煌的地方政權的想象,也是壯族凝聚自身,增強族群認同的現實需要。

    13、羅彩娟:《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及其深化路徑探討》載《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的提出,為新時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雜居共處的民族分布格局為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發生場域。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 年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括政治上堅持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經濟上堅持脫貧攻堅、富民興桂戰略,文化上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教育上大力發展民族團結教育等。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應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探尋新時代深化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路徑。

    14、陸曉芹:《論壯族歌圩的整體性保護》(載《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一文的主要內容與觀點是:壯族歌圩的整體性保護包括對歌活動及其賴以依存的環境。從目前情況看,其主要的保護方式是有組織的對歌活動,它包括競賽性對歌和展示性對歌。期間,突顯了未能充分把握對歌作為地方性語言性藝術的本質特點和重“歌唱”而輕“節日”的不足。要使歌圩文化長久傳承,除了要立足于作為地方性口頭藝術的對歌傳統,保護好它的母語環境外,還要關注其賴以生存的民間節日傳統。

    此外,課題組成員還有10余篇發表在論文集或待刊發的相關論文。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9年7月~2021年12月,子課題1~4的課題組成員在深入中越、中老、中緬邊境跨境民族地區開展民間信仰普查的基礎上,選擇我方一側多個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的跨境民族村寨和至少2個越南、老撾、緬甸跨境民族村寨進行深入扎實的田野調查,完成研究報告初稿寫作,撰寫學術論文并公開發表。

    2、2022年1月~2022年12月,子課題1~4的課題組成員修改各自承擔的調查報告,提交給子課題負責人分別整合為子課題研究報告《中越邊境廣西段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研報告》、《中緬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研報告》、《中老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研報告》以及《中越邊境云南段跨境民族地區民間信仰調研報告》,每個子課題報告字數不少于20萬字,撰寫學術論文并公開發表。

    3、2022年12月,各子課題組召開專家論證會,根據專家意見和建議進一步開展田野調查,補充相關資料,修改完善調查報告后提交給總課題組,由總課題組織完成撰寫。

    4、2019年10月~2021年12月,子課題5負責人在指導子課題1~4初步完成民間信仰地圖繪制的基礎上,完成《數字地圖集》生產方案及總體設計的編寫與評審。

    5、2022年1月~2022年12月,子課題5完成《數字地圖集》編制及輸出工作。

    6、2023年1月~2023年12月,子課題5完成《數字地圖集》的修改完善和最終編制等工作。

    7、2023年1月~2023年12月,總課題組繼續修改完善《研究報告》。

    8、2024年1~6月,申請課題結項。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免费| 1313午夜精品理伦片|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男同| 国产精品bbwbbwbbw| 蜜国产精品jk白丝AV网站|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日韩精品国产另类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不卡|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日韩精品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乱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网站|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国产在线不卡午夜精品2021|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