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總體執行情況
自2017年11月1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的路徑研究》獲批以來,在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初步的成績。其中代表性的工作與成果概括如下:
(1)舉辦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8年1月14日,本項目開題報告會在上海大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余位三線建設研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的專家學者應邀參會,圍繞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的路徑研究,展開熱烈討論。項目的總課題負責人和子課題負責人依次對課題內容進行匯報,開題報告評議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汪朝光研究員、四川省黨史研究會寧志一研究員、上海博物館楊志剛教授、復旦大學杜曉帆教授、復旦大學戴鞍鋼教授等,認真評析了課題的總體框架、研究對象和內容、各子課題內容等,從歷史學、社會學、區域規劃以及文化遺產保護等多方面,對課題提出了許多指導性意見,并給予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報告會后,課題組成員齊聚一堂,進行了圓桌討論會,落實開題報告會精神,明確了課題開展與實施的方向與步驟。開題報告會的順利召開標志這一項目正式啟動。
(2)基礎資料收集和實地調研
在前期預研究階段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本課題正式立項后立即展開了全面的資料收集和實地調研,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研究的基礎。課題組成員根據文獻、網絡的資料以及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等,對以前的三線建設研究成果做了全面梳理,發表《近五年來三線建設研究述評》(載《開放時代》2018年4月)。除了文本資料之外,三線建設企業實地考察、調研,也是本課題極為重要的研究基礎。項目啟動以來,課題組已調研的三線建設區域有:重慶的江津、巴南、涪陵等區;四川的成都、綿陽、彭州、大邑、德陽、攀枝花等地,貴州的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六枝、凱里等地;青海的大通、海晏金銀灘,湖北的襄陽、宜昌、十堰,湖南的常德、岳陽等地;還有安徽皖南池州、徽州、東至地區的小三線以及江西南昌、贛州、撫州等地的小三線企業遺址。通過調研,掌握了上述地區的三線建設時期工業遺址的保護與再利用基本情況,比較了不同類型的工業遺產、遺存的價值差異及其特殊性,梳理了青海三線建設(核工業)的發展背景和歷史脈絡,探索針對不同類型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策略。在考察調研中,對當地三線企業的部分退休職工,做了口述史采訪。經過實地調研收集資料后發表的成果有:呂建昌《現狀與對策:聚焦于三線建設工業遺產》(載《東南文化》2019年第三期),艾智科《文化何在: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反思》(載《東南文化》2019年第三期)。調研中口述史采訪的成果,主要收入在徐有威主編的《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第三輯(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第四輯(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上海小三線建設在安徽》(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年12月)、張勇主編《多維視野中的三線建設親歷者》(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目前尚在整理編寫的《三線建設工業遺產考察報告》,在“普調”基礎上,重點選擇有代表性的三線企業工業遺產作為典型案例。計劃從明年開始,將陸續出版不同區域的《三線建設工業遺產考察報告》。云南、陜西、甘肅、寧夏以及山西、河南、河北等部分地區,將是課題組下一階段的實地調研、考察重點。
(3)開展國內外合作研究
1)國際間合作
嘗試將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置身于世界冷戰遺產保護研究的學術背景之下,2018年10月24-25日,課題組在上海大學與英國伯明翰大學鐵橋文化國際研究院合作舉辦“當代工業遺產:價值及保護利用”高端工作坊,共同探討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路徑。會上成立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邀請鐵橋國際文化研究院的專家以咨詢委員的身份,參與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的活動,開啟了與發達國家開展國際化合作研究的第一步。
2)國內合作
建立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以課題組成員為基本力量,搭建課題的研究平臺,與國內知名高校三線建設研究、工業遺產保護研究的專家教授合作,聘請他們兼任上海大學三線建設研究中心的顧問和研究員,把國內從事三線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以中心為平臺,多角度、多學科地參與本課題研究。首批受邀擔任中心顧問和研究員的專家,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史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天津大學建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研究員等。
(4)參加學術會議并完成部分成果
各課題組成員參加多次相關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并完成部分成果。如2017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史研究所、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在貴州遵義舉辦的“中國三線遺址與旅游開發研討會”上,左琰教授做了《西部地區再開發與“三線”工業遺產再生》的主題演講;2018年3月底在攀枝花市舉辦的“三線建設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討會”上,呂建昌教授做了關于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的發言; 2018年10月19-21日,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會和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等在鞍山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工業遺產學術研討會上,紀子博宣讀了論文《新經濟時代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和再生利用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關系研究》;2018年10月24-25日在上海大學舉辦的中英“當代工業遺產:價值及保護與利用”高端工作坊,課題組成員呂建昌教授和尹應凱副教授分別做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現狀與思考》《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金融支持》主題演講,受到與會代表的好評。同年10月19-23日,在日本彥根舉辦的國際軍工遺產論壇上,課題組成員朱曉明教授做了題為《The Carven Techonology and the Building Code in the Thrid-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的主題演講。2019年1月8-12日在四川大學舉辦的“三線建設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上,呂建昌教授與徐有威教授分別做了《三線建設資料收集整理研究》和《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的主題演講。2019年6月14-16日,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近現代建筑保護專業委員會在南通舉辦“歷史工業城鎮(地段)的保護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左琰教授與呂建昌教授分別做《中美核工業遺產保護與再生實踐比較研究》和《工業遺產保護的博物館模式再思考——以英法國家兩個大型露天工業遺址博物館為例》主題演講。2019年6月21-23日,課題組在江西南昌與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合作舉辦首屆三線建設史研究學術會議,課題組成員呂建昌教授、徐有威教授、張勇教授等就課題的研究狀況做了介紹,同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中的三線建設研究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
此外,自2017年11月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在《建筑遺產》《城市建筑》《開放時代》《時代建筑》《東南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博物院》《寧夏社會科學》《江西社會科學》等A&HCI、CSSCI、中文核心等檢索期刊上發表論文共18篇,還有5篇待刊;另外,出版編著3部,1部待版。主辦學術會議(包括開題會)三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0次。
另外,課題組在推動地方政府重視三線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也做出積極的努力。如課題組成員幫助青海省政協委員撰寫提交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提案,該提案受到省政府的重視,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
本課題的目的在于以三線建設歷史研究為基礎,從三線建設史擴展到三線工業遺產及保護,以文獻與檔案資料收集以及口述史采訪為主,調研覆蓋的面較廣;谇捌诘姆e累和投入,因而在三線建設歷史研究方面出成果較快,有從社會學(人類學)角度研究三線建設對當地社會形態變化以及社會生活等問題的影響;有從城市史角度闡述三線建設對于當地城市發展的推動;有從地方區域角度研究“小三線”地區的企業“調整改造”情況的等。課題組成員共出版編著3部,發表論文8篇,其中7篇C刊,一篇被新華文摘網刊2018年21期學術動態欄目轉載。
子課題二:
本課題重點研究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金融支持。三線企業搬遷后,留下的遺址及建筑等,轉交給了地方政府(也有的轉賣給地方國有企業),在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又將部分資產轉賣給了民營企業(或私人),實施了產權轉讓(或使用權轉讓)。經過課題組的實地調研,發現一些地方的工業遺存的產權比較復雜,有的已經歸屬私人或民企,有的部分還屬于鄉鎮政府。如果由政府主導實施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政府首先要實施土地收儲,如果鼓勵民間力量出資保護利用三線工業遺產,需要出臺相關的激勵政策,抑或可以政府與民間合作的PPP政策,但目前尚未發現有這方面的案例。該課題組成員正在積極探索創新政策,目前側重于以下四個方面的研究:(1)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金融支持模式研究;(2)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3)文化創意園區的可持續發展研究;(4)國內外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案例的金融支持比較研究。在2018年10月的中英“當代工業遺產”高端工作坊,課題組已發表1篇論文,到今年底明年初,將會有一批相關的論文面世。
子課題三:
本課題的研究重點是怎樣將三線工業遺產融合到當地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景觀之中,形成融文化創意、歷史遺產、休閑娛樂、工業旅游等一體的全新產業鏈,成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推進器。課題組經過實地調研,確定三個工業遺產地作為三種類型的跟蹤目標:第一個是已經開發建成的遺產地——四川綿陽梓潼的“兩彈城”;第二個是政府主導下已在建設中的安徽霍山東西溪鄉“作家村”和諸佛庵鎮“畫家村”;第三個是正準備啟動建設的安徽旌德縣黃山臺鉆廠(原址為小三線企業)。
前者是中國“兩彈一星”精神的杰出代表,那里曾經聚集了鄧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等一批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頂尖科學家,他們的故居和原工作場所都被保護和利用起來,并對社會公眾開放。為了滿足社會服務需求,部分建筑改建為旅游服務設施和地方黨建培訓場所。這是一種由名人效應帶來的旅游觀光熱潮,內容與政府主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緊密切合。
中者是地方鄉鎮政府為開發地方旅游,以三線工業遺產為載體,“筑巢引鳳”,吸引文學藝術界人士進駐“作家村”、“畫家村”,通過文化人的進駐,帶來人氣,傳導到地方上的旅游景觀,擴大旅游宣傳,這是以文化活動為抓手,帶動旅游景觀開發的發展模式。
后者是位于旌德縣城中心的原小三線廠舊址(向陽機械廠),整個廠區保存完好,廠房建筑以及部分機械設備都保留著,具備開發為“三線建設博物館”,可彌補旌德縣旅游業人文景觀缺乏之不足。在課題組成員努力之下,當地縣政府已有保護利用這一難得的小三線工業遺產意愿,目前課題組成員已與社會民間企業家建立聯系,有望引進民間資本參與旌德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項目。對上述這三種類型的保護利用做實踐總結與理論分析,明年將有相關論文問世。
子課題四:
本課題致力于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創建和運營模式研究。課題啟動以來,已經調研了一些三線建設博物館,傳統類型有: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六盤水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都勻三線建設博物館、六枝特區三線建設博物館、遵義“1964”文創園三線建設博物館、貴陽新添寨85號信箱三線建設博物館、廣安三線建設陳列館等。課題組成員對這些館的建設和運營都給予了業務指導。社區三線建設博物館將會成為三線地區博物館建設的一個熱點。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間,課題組成員曾先后多次考察了設立三線建設宣傳墻的成都龍泉驛區十陵街道寧江社區、以三線企業退休人員為志愿者主體的貴陽新添寨“銀發服務社”、四川大邑霧山鄉霧山林場等地,指導當地鄉鎮及社區負責人將展示館升格為社區博物館:成為一個有組織保證的公益性文化機構,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目前成都龍泉驛區十陵街道寧江社區的三線建設墻正在向社區博物館升級,四川大邑縣霧山鄉霧山林場已有“三線記憶展示館”,具備建設工業生態博物館的條件,課題組正在努力促成霧山鄉政府與民營企業(霧山心苑林業)合作,創建中國第一個具有三線建設內容工業生態博物館。相關的研究及可行性報告正在撰寫中。三線建設博物館作為工業博物館中的一個種類,其建設與運營都有特色,值得研究。課題組成員已發表相關論文《工業博物館中工業檔案雙重身份問題的思考》(載《博物館》2018年第三期),《工業遺產保護的博物館模式》(載劉伯英主編《中國工業遺產調查研究與保護論文集(七)》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子課題五:
本課題力圖通過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實證研究,探討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項目的未來發展潛力。一方面與地方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積極參與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實踐,在實踐中探索三線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的經驗,另一方面對一些已經實施保護利用的三線工業遺產項目進行跟蹤調研,評估其發展的可持續性。 2017年11月底,課題組部分成員首先赴青海考察,在大通705廠、704廠等原核工業原料生產企業,調研遺存保留現狀情況,考察了青海221廠,了解金銀灘原子城等核武器爆轟試驗場地現狀及其保護利用情況。還考察了青海西川監獄舊址(三線建設時期)的保留現狀情況。此外,在考察中,還進行了三線建設企業人物專訪。2017年12月課題組左琰等參加貴州遵義舉辦的“中國三線遺址與旅游開發研討會”,結合考察內容,左琰在會上做了《西部地區再開發與“三線”工業遺產再生》的主題演講,探討705廠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2018年1月8-13日,課題組成員左琰、朱曉明等考察重慶816核軍工洞體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情況、重慶工業博物館、重鋼集團等原三線建設生產企業廠房保護與利用情況。2018年1月24-30日,青海省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于西寧舉行,課題組協助部分政協委員撰寫了關于搶救性開展對青海省“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和再生利用的提案。2018年7-8月間,課題組赴青海221廠、705廠追蹤采訪。2018年9月,課題組成員蒲儀軍副教授赴捷克茲林調研了拔佳鞋廠的工業遺產保護,探討對于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的可借鑒經驗。蒲儀軍發表《從捷克茲林拔佳工廠看三線工業遺產保護》(收入《中英“當代工業遺產”》高端工作坊論文集)。2018年10月課題組成員參加第九屆中國工業遺產學術研討會期間,考察了鞍山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項目。2019年4月初,課題組成員左琰赴美國考察西雅圖煤氣廠景觀公園,了解煤氣廠的改造利用經驗。2019年4月,課題組成員左琰考察南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狀,參觀“唐閘”項目。
課題組除了對大西南、大西北地區的三線工業遺產調研之外,對青海的中國核工業做重點研究。探討中國核工業遺產的價值特征以及保護利用的實踐經驗與不足,左琰等發表論文《中國核工業發展及其遺產價值特征研究》(載《時代建筑》2019年第6期),《中國核工業遺產保護與再生實踐——以青海221廠為例》,(載《城市建筑》2019年第7期)。完成碩士論文《中國核工業遺產保護與再生研究初探》,并于2019年2月答辯通過。另外也開展國際冷戰遺產的比較研究,包括與美國的核工業比較,與捷克工業遺產的比較。2018年10月在日本彥根舉辦的國際軍工遺產論壇上,朱曉明發表《The Carven Techonology and the Building Code in the Thrid-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蒲儀軍發表《當遺產成為日常——布拉格萊特拉水塔的保護和再生設計》載《建筑遺產》2019年6月30日。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查研究
全面扎實的三線工業遺產實地調研是本課題努力的目標。課題啟動后,課題組成員分頭奔赴西北、西南地區的三線企業所在地查閱檔案資料,并對三線遺址進行實地調研和口述史資料收集。調研區域主要集中在四川、重慶、貴州、青海、湖南的三線企業遺址以及安徽和江西等地的小三線企業遺址。
青海中國核工業遺址調查:
2017年11月底,課題組部分成員赴青海做跟蹤調查(2015年7月,曾到青海大通705廠做過工業遺產考察),在705、704廠等原核工業原料生產企業調研遺存保留現狀情況,并考察了青海西川監獄舊址(三線建設時期)的保留現狀情況,還進行了705廠退休人物專訪;此外,還考察了青海221廠,了解金銀灘原子城等核武器爆轟試驗場地現狀及其保護利用情況。
湖南岳陽長嶺町家畈6501山洞工程遺址調研:
2018年5月13-14日,課題組成員考察湖南岳陽號稱“中南地區最大隧洞工程”的戰備油庫,這是一個在建設四年后因無法達到消防安全等各方面要求而廢棄的人工山洞,工程的三分之一已被當地開發為旅游景區對外開放。
湖南常德浦沅廠舊址調研:
2018年5月15-16日,課題組成員考察了原浦沅廠的部分廠房和職工住宅區,該廠軍轉民后已被并入上市公司中聯重科,目前舊廠房只剩下兩座,其余已都被拆掉或整合。職工住宅區仍有大量浦沅廠退休人員居住,課題組成員在社區做了口述史采訪。
湖南沅陵52廠遺址調研:
2018年5月17-18日,課題組成員考察了湖南沅陵52廠遺址。該廠曾是制造航空小型發動機設備的三線企業,1986年整體搬遷至湖南岳陽冷水鋪,后并入岳陽長江動力機械廠。原廠整體移交給沅陵縣政府代管,目前原廠房設施未很好保護利用,已陳舊破敗。
重慶816核軍工洞體遺址的保護與利用調查:
2018年1月8-11日,課題組部分成員對重慶白濤鎮816核軍工洞體遺址做了考察,原擁有816核軍工洞體遺址的重慶建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因連續幾年巨額虧損,已于2016年將816洞體遺址使用權轉賣給了涪陵區政府,816洞體雖位于建峰公司的地域范圍,但公司對816洞體的旅游開發及保護利用規劃已無決定權。
重慶工業博物館、重鋼集團工業遺產的調查:
2018年1月11-13日,課題組成員考察重鋼集團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狀況,調研已籌建了四年的重慶工業園,包括重慶工業博物館的建設情況等。
四川攀枝花市調研:
2018年3月24-29日,課題組部分成員赴攀枝花市,考察了攀枝花市工業遺產點12處,其中包括攀鋼釩鋼軌梁廠、503電廠、金沙水泥廠、二灘水電站、大田會議舊址、蘭尖礦場等,并與攀市黨史辦、檔案館、文物局負責人交流了三線建設檔案整理、三線文物征集保護諸問題,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專訪。與攀市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討論了課題組協助整理該館收藏的三線人訪談視頻資料,并幫助編輯出版等事宜。
四川成都市及周邊三線遺址調研:
2019年3月5-7日,課題組成員赴成都龍泉驛區十陵街道寧江社區,考察寧江社區三線建設宣傳墻,與街道、社區領導討論將展覽墻升格為社區三線建設博物館。
2019年3月8-10日,課題組成員赴成都成華區,考察“東郊記憶”文創園,在成華區宣傳部領導陪同下,與該文創園區經營管理單位領導討論怎樣解決“招商”不足的瓶頸問題。另外,課題組成員赴綿陽梓潼縣考察“兩彈城”,調研鄧稼軒、王淦昌等舊居保護狀況,并與兩彈城紅色旅游發展公司討論開展兩彈城的“紅色教育”活動與三線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等問題。
2018年3月30-4月6日,課題組部分成員赴成都周邊三線遺址調研,考察彭州市丹景山鎮原四川錦江油泵油嘴廠舊址;大邑縣霧山鄉兩河口村原光電所(6569廠)舊址。原錦江廠的職工住宅區受汶川大地震影響,破壞嚴重,但生產區的廠房還保存完好,有較大保護利用開發的價值。目前部分出租給民營企業用作生產車間。原光電所(6569廠)1974年遷往雙流,舊址區域部分舊建筑已被拆掉,剩余未拆的部分,得到較好的保護利用。還有部分老建筑結構基礎較好,加之那里的自然環境條件較好,很有開發利用的價值。目前浙江藍城萬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已經與霧山鄉簽約,決定投資65億元,分期建設霧山鄉,打造旅游開發項目,也包括對其中的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2018年5月10-11日,課題組成員赴四川德陽四川金鑫股份有限公司調研,了解德陽三線建設遺產資源保護利用情況。該地區雖受汶川大地震破壞,但四川金鑫股份有限公司的廢舊廠房依然可改造再利用,地方政府計劃將建設“德陽三線工業博物館、工業文創產業園”。
貴州省貴陽、六盤水、遵義的三線工業遺產狀況調研:
貴陽調研:2018年8月9-13日,課題組成員考察了貴陽市新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廠(85號信箱)、新添寨(新光里)三線退休職工住宅區、永青儀電科技有限公司及職工住宅區。考察發現,新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廠因經營不善已處于倒閉邊沿,原廠區三分之二土地已出售給房地產商建商品房,剩余的三分之一行將出售之際,遭原新光廠退休職工強烈反對,于是市政府下令新光廠停止出售,將剩余廠房改造為新光里文創園。現文創園在建中,除了商務辦公樓之外,將包括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據原永青儀電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介紹,該公司因主業連年虧損,現在靠舊廠房出租維持企業生存,但老廠房搭建了許多違章建筑,原貌已變。
六盤水調研:
2018年8月14-22日,課題組成員赴六盤水市調研,考察了水城電廠(300號信箱)舊址、水城鋼廠、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六枝礦務局地宗礦選煤廠舊址等,并進行了部分的人物專訪。水城電廠的老廠房已被全部拆除,生活服務建筑設施以及職工住宅區保存完好,已有民間企業家在考慮投資將舊住宅改建成養老院。水城鋼廠中的1號爐原從鞍鋼遷來,已被文物部門定為文物而受到保護。1號高爐及旁邊幾棟輔樓也一起保留。六枝地宗礦選煤廠舊址被保留,由貴州益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成“六枝記憶?三線建設”文創園區,其中包括三線建設博物館。
遵義調研:
2018年8月23-25日,課題組成員赴遵義調研,考察長征電器集團有限公司原長征電器廠遺址,在原長征電器公司舊址上建設的遵義“1964”文創園,成為遵義城市新地標。文創園具備商務、文創、旅游、休閑、娛樂、藝術活動等多種功能,還有“遵義三線建設博物館”。整個園區由長征電器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原三線企業廠房為基礎,建筑經過修繕改造,保留著舊廠房的外貌,經營紅火,社會影響大,是三線建設企業轉型成功的典范。
重慶夏壩三線工業遺產調研:
2018年10月20-23日,課題組成員陪同英方專家5人赴重慶調研:考察了江津區夏壩鎮的工業遺產群,重點考察了原國營青江機械廠、晉江機械廠遺址,晉江廠的生產區與職工生活區的舊工業建筑與生活服務建筑均保留基本完好,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前景。青江廠的職工住宅已為夏壩鎮政府改造利用為辦公樓,部分舊廠房為飛揚活性炭公司所改造利用。
安徽霍山小三線遺址調研:
2019年3月5-7日,課題組成員到霍山縣東西溪鄉和諸佛庵鎮的小三線企業遺址調研,東西溪鄉的為9356廠遺址,原工廠的總裝車間、大倉庫及職工宿舍等已改建為“月亮灣作家村”的作家創作室、圖書館和民宿。諸佛庵鎮仙人沖村的原小三線企業廠房改造為一間間獨立的畫室和美術館,儼然成為一個“畫家村”。鎮政府期望吸引大量畫家入住,給地方帶來的人氣,促進旅游業發展。
安徽皖南原上海小三線企業遺址調研:
2019年4月8-15日,課題組成員到安徽皖南徽州、池州一帶的小三線企業遺址調研,考察了原小三線企業的燎原廠、光輝廠、衛海廠、險峰廠、新光廠、躍進廠、紅光廠、向陽廠、井岡山廠、東方紅廠、向東廠、海峰廠、八五鋼廠以及后方瑞金醫院等單位遺址,極大部分廠房建筑等設施未很好保護利用,多為堆雜物倉庫的用途,僅有個別三線廠(燎原廠)的原職工住宅被房產公司收購,經過一番改造修繕,外貌基本保持原狀,又以商品住宅形式出售。旌德縣城中的原三線企業——向陽機械廠,現為民企黃山臺鉆廠,保存著較多的向陽廠原機械設備和老廠房,具有改造利用為小三線博物館的基礎。
海外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考察:
2018年7月底,課題組成員赴捷克茲林調研了拔佳鞋廠的工業遺產保護,探討對于三線工業規劃源流及遺產保護的經驗。
2019年4月,課題組成員考察了美國西雅圖煤氣廠景觀公園,該公園建設在煤氣廠原址,是美國工業遺產改造再利用的典范之一。
2 學術交流
2017年11月底,左琰等參加在南京東南大學舉辦的2017年第八屆中國工業遺產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做了《青海西川監獄工業舊址的保護與再生策略研究》的專題演講。2017年12月,左琰教授等參加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在貴州遵義舉辦的“中國三線遺址與旅游開發研討會”,左琰在會上做了《西部地區再開發與“三線”工業遺產再生》的專題演講。2018年3月底在攀枝花市舉辦的“三線建設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討會”上,呂建昌教授做了關于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的發言; 2018年10月19-21日,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和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等在鞍山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工業遺產學術研討會上,課題組成員紀子博宣讀論文《新經濟時代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和再生利用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關系研究》。2018年10月24-25日,課題組以上海大學為依托,在上大與英國伯明翰大學鐵橋文化國際研究院合作舉辦中英《“當代工業遺產”:價值及保護與利用”》高端工作坊,課題組成員呂建昌和尹應凱分別做了《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現狀與思考》《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金融支持》主題演講,受到英國學者和三線企業與會代表的好評。2018年10月19-23日,在日本彥根舉辦的國際軍工遺產論壇上,課題組成員朱曉明教授做了題為《The Carven Techonology and the Building Code in the Thrid-Front Construc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的主題演講。2019年1月8-12日在四川大學舉辦的“三線建設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上,呂建昌教授與徐有威教授分別做了《三線建設資料收集整理研究》和《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的主題演講。2019年6月14-16日,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近現代建筑保護專業委員會在南通舉辦“歷史工業城鎮(地段)的保護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課題組成員左琰教授做《中美核工業遺產保護與再生實踐比較研究》;呂建昌教授做《工業遺產保護的博物館模式再思考——以英法國家兩個大型露天工業遺址博物館為例》主題演講。2019年6月21-23日,課題組在江西南昌與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合作舉辦首屆三線建設史研究學術會議,課題組成員呂建昌、徐有威、張勇等就課題的研究狀況做了介紹,同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中的三線建設研究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成員研究成果主要通過發表會議論文、期刊論文和主編論叢出版等形式向學界與社會公開,并通過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與國內外專家同行進行交流,宣傳推介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學術會議及做專題演講主要如下:
2018年10月24-25日,課題組與英國伯明翰大學鐵橋文化遺產國際研究院聯合舉辦《中英“當代工業遺產:價值及保護與利用”高端工作坊》,得到了澎湃新聞社等主流媒體,以及《中國文化遺產》、《東南文化》、《建筑遺產》、《建成遺產》等專業雜志的支持。2018年10月27日,澎湃新聞社記者對本次活動做了以《三線建設工業遺產應該如何保護和利用》為題的專門報道。據澎湃社統計,一周內社會公眾對澎湃新聞社本次活動報道的訪問點擊率已達183030。2018年3月,學術期刊《建筑遺產》也對本次工作坊活動做了報道。
2019年6月21-23日,課題組與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合作舉辦“首屆中國三線建設史研討工作坊”,受到《軍事歷史研究》、《貴州社會科學》、《江西社會科學》、《史林產》等專業雜志的支持。會上課題組成員報告了本課題研究進展以及階段性研究成果,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媒體先后報道了該次會議。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下一步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加快研究進度,在完成資料收集整理報告的同時,加大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理論研究。目前有些方面的研究尚需繼續進行補充調查與資料收集,如三線建設工業遺產開發規劃與當地文化經濟發展融合的原則研究,三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金融支持的政策創新研究,三線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研究等。
2加快出版相關研究書籍和發表文章的速度。已經和復旦大學出版社協商,該出版社有意向出版本課題的系列研究成果,其他還有出版社也希望合作,因此下階段計劃著手相關稿件的審查和整理。第二子課題的研究成果發表較少,計劃今年底明年初首先出版一批成果。
3強化與三線企業遺址所在地政府部門、民間企業等的合作,推介研究成果,使其充分發揮社會效應,為決策提供依據、為實踐提供指導。如繼續跟蹤大邑霧山鄉的工業生態博物館項目、成都十陵街道寧江社區的社區博物館項目、旌德城區三線遺址的三線建設博物館項目,努力使這些項目落地,產生社會效應。
4前一階段的三線工業遺產實地調研雖考察了許多遺址,但類似“普查”,下階段的調研應更加明確重點,帶著問題深入調研,選擇典型案例,以點帶面,實現理論上的突破。
5前一階段對現有研究成果宣傳推介不夠,計劃與國家藝術基金“老工業基地及三線建設攝影展”項目團隊合作,明年五月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聯合舉辦“三線建設工業遺產攝影展”。攝影展期間,課題組計劃舉辦“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路徑研究”項目中期匯報會,與國內外學者共同探討與交流。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1 本項目第一子課題組成員、四川外國語大學王毅副教授獲得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三線建設與西南地區工業布局研究》。
2 本項目第五子課題組成員、同濟大學左琰教授獲得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遺產價值評估的我國近代都市住宅室內環境風貌演進的系統研究》批準號61878462。
3本項目首席專家在上海大學領導支持下,以各子課題負責人為核心,組建了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并聘請國內三線建設與工業遺產研究領域有影響力、有成就的專家學者為本中心首批兼職研究員。通過中心這一平臺,課題組將與國內外學者加強合作交流,把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走向國際。今年10月將出版的中英雙語版《當代工業遺產研究:聚焦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一書,是國內外學者合作的首項成果。
4本項目雖歸在歷史學科類,實際是文理交叉的跨學科研究類,需要外出深入現場調研多,考察地點多在大西南、大西北,不僅路途遙遠,并且都要深入到具體的三線企業遺址點,交通十分不便,差旅費等實際消耗遠超預期,資金缺口很大。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代表性成果簡介
1 論文
呂建昌論文《現狀與研究對策:聚焦于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載《東南文化》2019年第3期),在充分調研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基礎上,對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利用提出對策性思考。論文內容分為“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形成”、“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狀”、“研究對策”三個部分。作者認為,三線工業遺產形成的原因是三線軍工企業逐步從深山大溝搬遷后留下的廠址、廠房、設備等,因產權不屬于地方,企業搬走后又無力管理舊址,導致這些工業遺產大多數被長期閑置或廢棄,任其自然滅失,僅有少數得到有效保護與利用。三線工業遺產在保護利用中所需考慮問題與位于大城市中的大多數工業遺產應有所不同。那些隨著城市化發展而“進入”城市的三線工業遺產,在規劃保護再利用中可借鑒大城市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方法(模式),但位于鄉村山野中的三線工業遺產,則必須融合當地自然資源,根據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采取新的方法。三線工業遺產是鄉村發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資源。三線工業遺產位于深山荒野,既有弊,也有利。位于大山深處,交通不便,游客不易到達,是其弊,但那里大多是自然生態保護較好的景色優美之地,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是其利。在當今時興康養旅游的時代,融合自然風光特色與歷史人文要素于一體的三線軍工特色小鎮成為旅游者的青睞之地。近年來國家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為鄉鎮的三線工業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提供了機遇。作者指出,要進一步推進三線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利用,必須要著力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建設數據庫,開展全國性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調查、整理;(2)調整國家政策, 解決三線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利用資金籌措困難的瓶頸問題;(3)整合旅游資源,創新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4)立足城鄉社區,探索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多元化;(5)加強理論研究,評估三線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項目的未來發展潛力。論文對原三線建設區域正在形成的鄉村旅游開發熱潮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 編著
徐有威主編的《小三線建設研究叢書(第四輯)》(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板塊:江蘇省淮安地區小三線研究專輯、后三線時代研究、我與三線建設、檔案資料研究、口述史與回憶錄等。文中的作者多為三線建設親歷者,本書雖屬資料收集整理性成果,但都是來自于社會基層第一項的信息,仍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繼續實地調研。除了貴州、四川、重慶、青海等地的繼續追蹤調研之外,下階段調研重點是陜西、山西、甘肅、寧夏、云南等地三線工業遺產。與陜西師大、甘肅交大、太原理工等當地高校的三線建設研究人員合作,并通過微信建立的各“三線建設群”,聯系調研遺址的相關人員,在田野考察的同時,做口述史采訪,力求對全國三線建設區域工業遺產現狀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時間為期一年: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
2調研資料整理研究。在資料收集、實地調研基礎上,編寫(1)《三線建設工業遺產調查報告》(一至二輯);(2)與攀市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合作,編撰《口述史:三線建設與工業遺產》(一至二輯)。
(時間為2019年第三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
3舉辦學術會議。(1)以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為平臺,舉辦本課題中期匯報會,邀請國內三線建設研究與工業遺產研究的專家學者及三線建設者代表參加(時間初定2020年5月);(2)舉辦三次三線建設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學術研討會,其中兩次為全國性,一次國際性。參加者除了國內三線建設研究專家學者外,也邀請國外研究者參加。
(時間為2020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
4 發表論文。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各子課題從自身的研究角度撰寫論文,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評估體系;三線建設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資金來源、金融支持體系;三線工業遺產與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目標與原則;三線工業生態博物館的創建、社區三線建設博物館的運營等,力求在C刊、中文核心期刊等發表。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