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近代中國鄉村建設資料編年整理與研究(1901-1949)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2日09:4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8年3月23日開題后,課題組認真貫徹首席專家和開題會議專家組建議,嚴格按照課題規劃內容、方案開展研究工作。我們分別召開兩次課題研討會,要求在研究工作啟動之始即重點突出編年特點,梳理和研究鄉村建設資料所體現出的歷史脈絡;在分工協作基礎上,積極推進課題研究。整體上研究計劃進展較為理想,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五個子課題均按計劃推進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其中:

    (1) “文論編”主要選取有關鄉村建設思想、理論、主張、方案和各種措施的論述,以及時人對這些內容質疑、批判和討論的文章。已經收集到部分刊物(發表相關文論較集中者),如《北碚月刊》《村治》《村治月刊》《教育與職業》《教育與民眾》《民間半月刊》《民眾教育月刊》《農村》《農村建設月刊》《山東民眾教育月刊》《鄉村建設月刊》《中國農村》《中國建設》《農村經濟》《河南政治月刊》《東方雜志》的鄉村建設文論;并借助于各種數據庫下載到電子版。其中相對集中的《大公報》論文達300余篇,其他刊物論文600篇左右。其中,部分資料已經作了word化錄入。

    (2)“著述篇”子課題組按照科研計劃安排,于2018.01-2019.06的一年半中,進行了1901-1949年間出版的鄉村建設理論著述的文獻學梳理,進行了部分著述文獻的編目與文字錄入工作。首先,依據《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民國叢書》《近代鄉村建設史料匯編》等大型工具書,對早期鄉村建設理論著述(1919-1929)、鄉村建設思想高漲期的理論著述(1929-1937)、抗戰時期鄉村建設著述(1937-1945)、戰后的鄉村建設理論著述(1945-1949)進行了著述分類與部分編目,基本梳理出了研究時段內的主要鄉村建設理論著述。

    其次,對部分鄉村建設理論著述進行文字錄入與比勘!多l村建設理論》(1937)、陳序經《鄉村建設運動》(1946)、盧作孚《鄉村建設》(1929)等重要著作先期進行了文字錄入。

    其三,從著述篇的文獻梳理與著作編目中,可以提煉20世紀前期城鄉關系背景下鄉村建設理念與理論的流變。不同時期的鄉村問題、社會各界的鄉村關懷、思想理論界的鄉村討論展現了一條鄉村建設理論著述的思想主線。目前在資料整理赴同時,亦進行學術論文的撰寫與研究。

    (3)“檔案編”部分主要側重于以下方面:

    其一,對重慶市璧山區檔案的整理。截止到2019年6月,關于重慶市璧山區檔案館所藏華西實驗區檔案已經基本完成收集,數字化(轉錄為word)工作也在進行中。

    其二,對重慶市檔案館中鄉村建設檔案的整理。2018年10月至11月,派遣萬海蕎、孫健偉兩人到重慶市檔案館查閱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檔案;2019年3月至6月,派遣謝健到重慶市檔案館收集相關檔案資料,主要涉及平教會檔案、私立鄉村建設學院檔案。目前關于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檔案完成了大體目錄編排,收集工作正在繼續進行。與此同時,通過項目合作的形式,與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潘洵教授所主持的《北碚抗戰史》合作,共享相關資料。

    其三,對江西省檔案館資料的整理。2019年6月,派遣胡夢、史玉渤等赴江西省檔案館查閱民國江西鄉村建設資料,目前正在進行中。

    其四,其他檔案館資料的整理。2018年8月,派遣曾憲斌赴湖南省檔案館、衡山縣檔案館查閱湖南鄉村建設、衡山實驗縣等相關資料,已完成目錄整理及部分收集。2018年10月,派遣孫建偉赴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檔案館查閱國民政府縣政實驗、江寧實驗縣等相關資料,已完成目錄整理及部分收集。

    其五,海外檔案資料信息的收集與整理。2018年,王雪利用赴臺交流學習機會,前往“國史館”、黨史會等地查閱民國鄉村建設、私立鄉村建設學院等資料,已完成目錄整理及部分收集。2018年,華中師范大學魏文享教授利用赴美交流機會,曾赴哥倫比亞大學珍本手稿館查閱晏陽初檔案,拍攝有部分照片,包括晏陽初演講稿、《告語人民》英文原版等。

    (4)“志事編”子課題進展情況。子課題組按照科研計劃安排,于2018.1-2019.6的一年半中,進行資料的整體性、系統性搜集和部分文獻的文字錄入工作:

    首先從現有書目匯編和叢書中對民國時期鄉村建設文獻作整體把握,從民國圖書數據庫、《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 社會科學總類部分》、《民國文獻類編》、《中國農民問題研究資料匯編 第1卷 1912-1949 》等工具書和文獻匯編中選擇關聯書籍,集中整理其中與志事有關的73部著作。

    其次,對民國期刊中的鄉村建設資料進行整體把握,對有一定影響、連續性較長的5種如《鄉村建設》《村治》《教育與民眾》《民間》《北碚月刊》進行重點整理,再結合大成老舊、全國報刊索引兩大數據庫,已有900多條篇目,資料錄入15萬字。

    其三,對民國有鄉村建設類專欄的大眾報刊進行資料錄入,如《大公報·鄉村建設》《益世報·農村周刊》,資料錄入約10萬余字。

    其四,在前期資料基礎上,形成對全國鄉村建設團體與鄉村建設試辦區或試驗區的基本了解,各類機構和基地50余個,重點對定縣、鄒平、青島的鄉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解,對梁漱溟文集、晏陽初文集、盧作孚文集進行了初步編目及整理,后期將進一步結合全國地區進行資料搜集整理。 對鄉村建設活動進程的系統梳理,有助于深化與擴展當前鄉村建設研究陣地化與主流化局面,兩廣、綏遠、湖南等地建設進程構成了近代鄉村建設更立體的面相。

    (5)“雜錄編”子課題進展情況。我們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曾去往全國重點地區的圖書館和檔案館調研查閱相關資料,找尋到不少有價值的鄉建資料。詳情見下:

    (1)《在河北定縣鄉間的一段日記》,四川省圖書館藏。

    (2)《調查鄉村建設紀要》,四川省圖書館藏。

    (3)《新村市》,四川省圖書館藏。

    (4)《一個鄉村小學教員的日記》,四川省圖書館藏。

    (5)《日本之農村都市》,西南大學圖書館藏。

    (6)《日本的新農村》,西南政法大學圖書館藏。

    (7)《李村鄉區建設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

    (8)《丹麥之農村建設》,天津圖書館藏。

    (9)《挪威鄉村學!,天津圖書館藏。

    (10)《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第一屆同學錄》,山東省檔案館藏,檔號:J101-12-0399-001。

    (11)《南京市政府鄉村建設籌備辦法》,南京市檔案館藏,檔號:1001-001-0619(00)-0002。

    在資料整理過程中,愈發感覺清末民國時期鄉村建設資料是極其龐大的數目,僅就目前所見的日記、游記和一些考察史料就占據較大的比重。如何整理和取舍這些龐大的史料,的確需要仔細斟酌。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查研究情況:

    (1)“著述編”課題組于2018年10月12日吸收臨沂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李晗欣等四名同學,由團隊指導進行近代鄉村建設資料著述篇資料整理及研究工作;并對山東根據地鄉村建設進行調研。2018年11月27日,子課題負責人魏本權赴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后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鄉村建設學院進行考察學習,對其研究領域及方向、研究特色、中心運行機制等進行綜合考察。

    (2)“檔案編”課題組2018年10月至11月,派遣萬海蕎、孫健偉兩人到重慶市檔案館查閱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檔案;2019年3月至6月,派遣謝健到重慶市檔案館收集相關檔案資料,主要涉及平教會檔案、私立鄉村建設學院檔案。2019年6月,派遣胡夢、史玉渤等赴江西省檔案館調研。

    2,學術交流情況:(1)“文論編”子課題于2019年4月17—19日,經子課題負責人熊亞平提議,由其所在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主辦了“近代以來華北城市與鄉村變遷學術研討會”。會議共收到論文60篇左右,其中有10多篇以鄉村建設為研究主題,另有10余篇的研究主題也與鄉村建設有一定關系。會后,子課題負責人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表了《從城鄉變遷視角審視華北區域史》一文,對會議討論情況予以介紹和總結。

    (2)“著述編”課題組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臨沂大學舉行山東革命根據地史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以“革命與建設”為研討主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鄉村建設有深入研討。

    2018年8月14日—17日,子課題負責人魏本權赴韓國天安市參加“中國近代時期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社會發展趨勢”國際學術會議,并在會議上做了《1949年山東沂蒙專區的春耕生產動員》的學術演講。

    2019年4月17—19日,五個子課題負責人及其部分成員分別參加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舉辦的“近代以來的華北城市與鄉村”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29日,五個子課題負責人及其部分成員分別參加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參加“華北歷史研究”協作座談會。

    2019年6月29-30日,五個子課題負責人及其部分成員參加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第一屆華北區域史學術研討會。

    (3)“檔案編”課題組目前檔案編課題組正與璧山區檔案館合作編輯出版《鄉村建設工作經驗談》檔案資料選輯,已基本完成初稿,預計年內出版。

    (4)“志事編”課題組參加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于2019年4月17—19日舉辦的“近代以來的華北城市與鄉村”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資源、路徑與成效:華北鄉村建設的青島、鄒平、定縣模式比較》。

    (5)“雜錄編”課題組負責人積極參加相關學術交流,主要有以下內容:2018年 5月 12 日,在復旦大學參加“第五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就抗戰時期中共革命根據地鄉村建設的相關問題,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2018年 9月 15 日,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參加“唯物史觀與民國人物”學術研討會,就近代中國鄉村建設的代表人物與同行專家和者進深入交流。2018 年 9月 22 日,在河北大學參加第七期“中國近代史論壇”,就近代中國鄉村建設的相關問題,與同行專家和學者進深入交流。2019年5月12日,在華南師范大學參加“第六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就抗戰時期鄉村建設的相關問題,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2019年5月18日,參加“第二屆抗日戰爭史研究新趨向學術工作坊”學術研討會,就鄉村建設的相關問題,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在資料整理研究基礎上,本課題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及其成員發表了一系列相應的研究論文,最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1,王先明、王雪:《鄉村治理的困境與探索——以民國鄉村建設研究院為中心》《人文雜志》2018年第11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近代以來,伴隨著政體轉制和社會轉型進程,鄉村社會秩序及其治理模式的重建也日形急迫。民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鄉村治理模式的相關設計和實踐,力圖實現建設與治理的統一,以期達于鄉民自覺自治自理鄉村公共事務的理想狀態。這一模式是民國時期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模式轉型中的一種嘗試,其獨特價值和意義值得重視。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以“治理”視角考量,民國鄉村建設運動中雖未明顯論及“治理”一詞,卻于無形之中體現著當代意涵。本文認為,圍繞鄉村治理,以梁漱溟為主導的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下簡稱“鄉建院”)模式是整個鄉村治理模式轉型過程中之一種,著力于建設和治理統一,使鄉村社會成員“注意關切公共事情,向前活動,表見組織能力”,其獨特價值和意義值得重視。

    2,王先明:《從社會運動到學科建設的轉向——試論“私立鄉村建設學院”與民國鄉建運動》《安徽史學》2018年第2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私立鄉村建設學院”,是將鄉村建設與高等教育有機融合的新式學校。它的創設標志著鄉村建設運動的第三次轉向,是鄉建運動走向新階段的開始。這所學院在“學術自由”“研習體制”和“自治管理”多方面開創新制,別具特色。無論是從鄉村建設運動角度還是從近代教育制度取向上而言,它都有值得深入探討的價值和意義。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學術界既有研究對此問題甚少關注,主要研究成果或者集中于鄉村建設運動本身以及其對農村社會變遷的深度影響方面,或者側重于鄉村建設代表人物思想與實踐探討,學術研究的熱點和焦點更多地集中在關于鄉村建設運動和相關人物的歷史評價上。本文在梳理相關檔案資料基礎上,就私立鄉村建設學院與鄉村建設運動和新學教育的內在聯系加評析,認為無論是從鄉村建設運動角度還是從近代教育歷史取向上而言,它都有值得深入探討的價值和意義。本文被《新華文摘》(網絡版)轉載。

    3,王先明、胡夢:《從理論闡釋到政策實施——國民政府社會建設事業建構問題評述》《學術研究》2017年第7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民國以來,以建設為訴求的思想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繼興起,從另一個層面表達了新的時代訴求。社會建設思想的傳播與實踐活動相互影響,不僅加大了國民政府對社會建設事業的關注力度,更推進了國民政府實施社會建設活動的陸續展開。梳理國民政府社會建設政策和實施的演進歷程,體察其思想與實踐的互動關系,洞察其歷史性缺失,于今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關于國民政府時期的社會建設理論和社會建設實踐問題,目前學界已經有較多成果。但主要集中于闡發理論價值和思想內涵,或者討論社會建設的具體實務,對其理論、政策與實務機關建構之間的互動關系則少有關涉。本文則從理論與政策實施角度,聚焦于國民政府社會建設實務機構的建構過程,以期有助于此論題的深入。本文在《新華文摘》數字平臺上轉載。

    4,王先明:《紳董與晚清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的歷史變動》《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道咸之際,逐步出現了一個以紳董為主體的地方社會治理的權屬體系。這一具有歷史趨向性的變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例不用紳”的慣制,建構了紳董自主(官為督察)的地方社會治理模式,從而又導致傳統的“官役制”逐步被弱化。這一“隱性制度”因地而宜,規制上各有不同,但其“地方事盡歸紳董”的歷史走向卻大體一致。值得關注的是,紳董治理地方社會的權屬范圍十分廣泛,完全溢出了“官役體制”所屬內容。隨著清末新政實施,紳董對于地方治理權屬又超越了“舊政”規范,并在地方自治制度的構建中,走向了地方治理體制的近代轉型。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突破了既往研究中將鄉村社會權勢主體歸結為士紳或鄉紳的“階層論”認識,具體而深入地揭示了“紳董”為基層社會權力主體,并存在一個紳董的權力機制運作模式,將此一學術論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5,魏本權:《民國前期的農民生活改造思潮(1917-1937)》(《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0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該文從梳理民國前期相關調查及議論切入,考察了當時普遍惡化的農民生存狀態,以及隨之而來的農民生活改造運動,認為這一運動空論有余而務實不足;生活的問題遠在生活之外,重新激發中國鄉村的生機與活力,立足城鄉一體發展,方可實現農民生活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本文的學術價值在于從農民生活改造角度觀察鄉村建設的績效與成效,探討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與農民生活之關系。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論文發表后引起學術界關注,被2019年1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終特刊《爭鳴》引用觀點。

    6,李尹蒂:《傳教士與近代中國農學的興起》《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1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本文對西方傳教士關于西方農學農政知識在中國的介紹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著力研究傳教士與近代中國農學興起的關聯。傳教士們對泰西農政院、西方農器和農務化學的描述與介紹,帶來新式農學,士漸知農,并以比附的方式接納了西法農學。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本文發表后引起學界關注,并為“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

    7,王先明:《從“工業先行”到“優農發展”的戰略轉變——新中國建設路向的選擇與調整》《河北學刊》2019年第7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如何盡快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即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探索是已經獲全國勝利后建設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新任務。這個道路探索的艱難和曲折,完全超出了原先的預想。從1956年全面建設展開之后,毛澤東及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就開始探索一條適合于中國發展的路線,適合于中國建設的道路。實踐中形成的歷史教訓和歷史經驗,在反復的思考和比較中,很快獲得理論的提升,從而完成了從“先工”到“優農”的戰略轉向。

    8,楊東:《從特區到邊區——陜甘寧根據地區域名稱的政治博弈與生成邏輯》,《人文雜志》2019年底3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鄉村革命與建設,是中共革命歷史進程中難分軒輊的革命取向。延安作為中共的一個重要根據地和立足點,為給鄉村革命與建設奠定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共與國民黨之間圍繞根據地名稱展開了長時段的博弈。本文就是以此為中心展開的論題。文章認為:“特區”與“邊區”雖是抗戰之前即已存在的區域之稱,而“陜甘寧邊區”無疑是特定時空背景下的一種特殊政治行政存在,不過其區域名稱則在“特區”與“邊區”之間經歷了曲折復雜的更名互替。個中情由既有國共兩黨之間的政治博弈,也有中共自身的多重考量,與中共對政治體制的認知也有關系。隨著根據地區域范圍的不斷壯大,陜甘寧邊區的名實之爭又成為抗戰中后期國共兩黨政治博弈的焦點之爭。陜甘寧邊區的歷史生成,自當是中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和必然,但國民黨的封鎖包圍卻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而中外人士絡繹不絕,爭相進入陜甘寧邊區實地考察之后形成的大量記述,不僅大大拓展了陜甘寧邊區的政治影響,為其繼續存在和發展贏得了廣闊的輿論空間,同時也為中共的發展壯大贏得了難得的政治空間。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學界對陜甘寧邊區政權結構體系的闡釋頗為常見,但是對于陜甘寧根據地區域稱謂的遷衍變革卻缺乏詳實的尋蹤梳理。本文要追尋的是,中共究竟為何在“特區”與“邊區”這一稱謂問題上出現了曲折反復的變化,國民黨與中共的政治博弈中是如何影響陜甘寧根據地的稱謂變化,陜甘寧邊區又體現著什么樣的生成邏輯。

    9,柳敏:《資源、路徑與成效:華北鄉村建設的青島、鄒平、定縣模式比較》,會議論文,待刊發。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從華北鄉村建設(定縣、鄒平、青島)發起人的生命歷程角度出發,分析其社會資源與鄉村建設工作的聯系與差異。他們以自致資源賦予三地不同的工作路徑與實施成效,時代與社會的共性問題與個人資源亦形成三地鄉村建設的外在阻力與內在困境。華北鄉村建設運動的理論基點、實施重心各有差異,雖收效不宏,卻在探求鄉村建設本土化、現代化的社會實踐中引導了知識群體的鄉村回望。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將宏觀社會結構變遷與微觀個人生命歷程、領導者的主觀愿望與社會資源及其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充分挖掘文獻資料基礎上,從定縣、鄒平、青島三地鄉村建設發起人的生命軌跡、社會資源的比較中,探討三者建設路徑、成效與困境,深化了近代鄉村建設運動的比較研究。

    10,謝健、重慶璧山區檔案館編:《鄉村建設經驗談》,擬由西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從璧山區檔案館保存的華西實驗區鄉村建設檔案文獻中,選擇了當時從事鄉村建設實踐工作者的工作總結(涉及掃盲教育、合作社、農地減租、水利工程、人際交往、個人感悟等)方面的內容,匯編成冊,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的鄉村建設學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這些普通而平凡的鄉村建設運動工作者,正是在深入鄉村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經驗;其真切之感,真摯之情,真實之況,真誠之見,點點滴滴,構成了一幅寫實的歷史畫卷。這些內容匯聚在一起,其實是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的整體的呈現。

    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鄉村建設運動領袖的思想和實踐較早并較多地為人們所關注,學術界關于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等人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厚,而對于深入鄉村的一般工作者的關注和研究則十分欠缺!多l村建設經驗談》一書卻以獨特的眼光聚焦于此,當會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也會助力于中國鄉村建設研究的深入推進。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9年至2020年五個子課題分別對已經收集到的紙質資料進行整理,形成編年目錄,經過課題組集體研討,協調內容后,并按項目要求精選內容進行錄入。

    2,2020年至2021年,繼續查閱國內各大圖書館館藏書目,盡可能全面地披檢民國時期出版的鄉村建設理論著述;在完成著述編年的基礎上,對相關著述進行理論研究。分別派遣課題組成員赴陜西、山西、四川、廣西、浙江、福建等省查閱檔案資料;繼續利用課題組成員赴海外交流機會收集海外相關檔案資料。

    3,加強與檔案館合作,以課題組及檔案館名義編輯出版相關檔案資料,需要相關合作出版經費,除已經編輯完成即將出版的《鄉村建設工作經驗談》外,還將陸續完成類似的階段性成果。

    4,2020至2021年間,與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檔案積極溝通,將其所藏大量“中國鄉村建設”檔案資料完整收錄,并進行整理研究。

    5,繼續舉辦以“鄉村建設與中國發展”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加強子課題之間以及與全國學術研究的深度交流,推進這一研究領域向縱深發展。在課題研究基礎上編纂《近代中國鄉村建設研究新論選》(五輯)擬于2020年后連續出版。

    6,加大研究力度,力爭刊發既與鄉村建設密切關聯的學術性文章,同時撰寫關于資料搜集的學理性文章,以支撐本課題的研究水平。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 久久久999国产精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精品自拍|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青青精品视频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版| 91精品国产成人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无码精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99爱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在|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影院|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